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大宋好官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现在大宋的问题,不是人口太少,而是人口太多,未开垦的土地集中在长江以南。中原这里,因为水土流失,历史积累的人口太多,已经爆炸了。实际上,均摊到大宋每一个角落,还是有足够土地养活一亿百姓的。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百姓不舍故土,中原人口爆炸,而江南则人烟稀疏,大片土地尚未开发。这就形成了人口畸形,一旦中原出现天灾人祸,大量百姓就会流连失所。宋朝统治者也是没办法,才把流民中的青壮抽出来充入禁军、厢军之中。再加上宋朝的黄河不定期泛滥、决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冗兵问题。
宋朝用大量金钱,养了百多万的军队,还有大半是打不了仗的老爷兵,这样的国防,不连战连败才是怪事。
不要说张正书看得明白这一点,朝堂上的诸公,哪一个看不出来?可惜他们一个个只看得到根源,却毫无解决办法。
也是,这些人的眼光都局限在土地上,土地都被兼并了,朝廷哪里还能安置得了这么多流民?
让朝中诸公“慷慨解囊”贡献出土地来?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张正书提出的方案是唯一的解,就看赵煦有没有魄力了。不过,张正书也预料到了赵煦会踌躇不决,因为没人能保证作坊能容纳得了这么多士卒,而且还能做到盈亏平衡。要是一个不慎,弄得士卒哗变、造反,那又是一个大麻烦。就算能解决了一时之需,也难保未来不会出现岔子。
张正书可以保证,但他也没有说服力的证据。
所以症结还是存在的,赵煦到底有没有魄力大刀阔斧地变革。一旦冗兵解决了,张正书能保证赵煦对军队的掌控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还能反过来吊打文官,逼迫冗费的消亡。至于冗官,张正书还真不觉得宋代的官多,反而还觉得少了。看看后世,养了那么多公务员,还不是一样运转得很好吗?关键是,小吏能不能纳入官僚体系中。如果不能,那确实是冗官了。养了一堆只会扯嘴皮子,不会干实事的官,这不是冗官是什么?
正因为张正书是穿越者,他才明白工业是未来社会的出路所在,所以他很笃定,赵煦不管怎么踌躇,接下来还是会尝试一下的。
“官家会的,如果他想留名青史的话。”
张正书没有说谎,一旦赵煦下定决心,那么史书就会这么记载:“元符某年,帝敕令禁军年老士卒退役,充入大作坊中为工匠,此前人所未尝之事,然开万世之根基也……”
王庆虽然也读过书,但他还是不习惯以文人的眼光看问题。听了张正书这么一说,他还是觉得有点不靠谱。当然,王庆不会反驳赵煦不能名留青史,一旦落人口实,恐怕就是一个诽君之罪了。
“但愿如小官人所言!”
王庆又待了一会,张正书向他请教了怎么训练暗探的事,末了,王庆谢绝了张正书挽留他吃晚饭的好意,告辞出了京华报社。
“郎君,你的手艺是越来越好了!”
曾瑾菡吃着张正书亲自下厨炒的菜肴,连连称赞道。
 ... -->>
现在大宋的问题,不是人口太少,而是人口太多,未开垦的土地集中在长江以南。中原这里,因为水土流失,历史积累的人口太多,已经爆炸了。实际上,均摊到大宋每一个角落,还是有足够土地养活一亿百姓的。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百姓不舍故土,中原人口爆炸,而江南则人烟稀疏,大片土地尚未开发。这就形成了人口畸形,一旦中原出现天灾人祸,大量百姓就会流连失所。宋朝统治者也是没办法,才把流民中的青壮抽出来充入禁军、厢军之中。再加上宋朝的黄河不定期泛滥、决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冗兵问题。
宋朝用大量金钱,养了百多万的军队,还有大半是打不了仗的老爷兵,这样的国防,不连战连败才是怪事。
不要说张正书看得明白这一点,朝堂上的诸公,哪一个看不出来?可惜他们一个个只看得到根源,却毫无解决办法。
也是,这些人的眼光都局限在土地上,土地都被兼并了,朝廷哪里还能安置得了这么多流民?
让朝中诸公“慷慨解囊”贡献出土地来?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张正书提出的方案是唯一的解,就看赵煦有没有魄力了。不过,张正书也预料到了赵煦会踌躇不决,因为没人能保证作坊能容纳得了这么多士卒,而且还能做到盈亏平衡。要是一个不慎,弄得士卒哗变、造反,那又是一个大麻烦。就算能解决了一时之需,也难保未来不会出现岔子。
张正书可以保证,但他也没有说服力的证据。
所以症结还是存在的,赵煦到底有没有魄力大刀阔斧地变革。一旦冗兵解决了,张正书能保证赵煦对军队的掌控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还能反过来吊打文官,逼迫冗费的消亡。至于冗官,张正书还真不觉得宋代的官多,反而还觉得少了。看看后世,养了那么多公务员,还不是一样运转得很好吗?关键是,小吏能不能纳入官僚体系中。如果不能,那确实是冗官了。养了一堆只会扯嘴皮子,不会干实事的官,这不是冗官是什么?
正因为张正书是穿越者,他才明白工业是未来社会的出路所在,所以他很笃定,赵煦不管怎么踌躇,接下来还是会尝试一下的。
“官家会的,如果他想留名青史的话。”
张正书没有说谎,一旦赵煦下定决心,那么史书就会这么记载:“元符某年,帝敕令禁军年老士卒退役,充入大作坊中为工匠,此前人所未尝之事,然开万世之根基也……”
王庆虽然也读过书,但他还是不习惯以文人的眼光看问题。听了张正书这么一说,他还是觉得有点不靠谱。当然,王庆不会反驳赵煦不能名留青史,一旦落人口实,恐怕就是一个诽君之罪了。
“但愿如小官人所言!”
王庆又待了一会,张正书向他请教了怎么训练暗探的事,末了,王庆谢绝了张正书挽留他吃晚饭的好意,告辞出了京华报社。
“郎君,你的手艺是越来越好了!”
曾瑾菡吃着张正书亲自下厨炒的菜肴,连连称赞道。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