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活色生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几个客人若有所悟,意味深长的互相对视一眼。原来这个叫易青的小伙子不但是孙老爷子的学生,更是孙家第三代唯一女丁的乘龙快婿,也就是说,将来很有可能是孙老爷子事业和庞大遗产的继承人。
这样一想,这些人愈加的曲意逢迎。颂声不断。孙老爷子抿着红茶,嘴角含笑,这正是他地目的所在。从今天这顿饭以后,整个业界都会知道易青这个名字。无数只眼睛将关注着他,无数数人议论着他,这但能更好的磨练他,更重要的是为他建立起关系网打下基础——就象当年为孔儒做地那样。
一位年轻点的客人感慨的道:“易世兄说的固然是好极了。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这些人在这里高谈阔论,意兴飞扬又有何用。易世兄不觉得曲高和寡?中国电影观众素质之差,举世皆知,所谓的电影改革,又能得到基层众的多少支持?”
易青肃然道:“这话我可决不能苟同。中国电影所面临的尴尬现状,也是这四部商业电影暴露出来的电影改革中将遭遇的最大阻力。其实也正是中国电影薄弱的观众基础地问题。阁下强调中国观众的整体艺术修养差,却没有看到中国观众地文化鉴赏能力高。我们的族文化积淀深这个特点。中国电影观众基础薄弱,观众欣赏水平低,这是历史形成的,世界各国的电影文化形态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岂能把这种现象独立出来单单指责我们中国的观众?”
那客人笑道:“中国观众文化鉴赏能力高?真没看出来!当今世界评价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电影,电影修养高而文化鉴赏能力高,闻所未闻。岂不是自相矛盾。”
易青摇头道:“一点也不矛盾。先生只知艺术史,而不知社会史。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影这一事物在民国时期虽然已经焕发出特有地东方神采,但是毕竟时间太短;自新中国建立之后,电影为政治服务,造成艺术萎缩,主旋律电影盛行,实际上阻碍了平电影的发展,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及其余波的种种破坏。第四代寻演之前中国可谓全无电影。中国第三代导演、第四代导演虽有部分作品,却被政治阉割的非常厉害,广大中国观众接触电影大抵是从第五代的《黄土地、《红高粱开始。也就是说,中国观众真正接受电影文化熏陶的时间不过是区区二十几年。以二十几年的积淀,中国电影能走到今天,几乎拿遍世界所有重要电影节的奖项,中国观众的水平至少能达到世界中等偏下地程度,这个事实还不能说明我们的文化底子确实极好?”
………先生与一些业内前辈只知抱怨观众不懂电影,却不知其根源。我们都知道中国观众有喜爱看故事片的传统,有崇尚真实,注重情节地特点。这些老掉牙的观点人人在说,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究其根本,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历史上来说,中国是世界各个大国古国中,封建历史最长,封建思想积存最深厚的国家;大一统、高集权的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决定了中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品格。数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教育人民要做顺,以维护稳定的统治环境和国家的和谐。顺文化必然导致艺术欣赏性格的不健全。从古至今,中国的基层文化受众只注重戏剧、文学等作品情节和再现式的真实性,中国的电影观众看电影只看故事情节,只看作品反映的生活与现实比较是否真实,却不知道这恰恰是艺术中最不重要或者比较不重要的两部分。”
……再有,中国电影观众基础薄弱的现状,更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现状和社会现状形成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老百姓只要能吃饱饭,他们就要进行文化消费。在西方,文化消费的主流或者说最重要的方式是电影,但是中国基层群众的文化消费依靠什么?是电视!因为在中国看电视是不要钱的。一个中国的家庭,可能一年都不进电影院,但是几乎天天都要看电视。在中国,很多不看经典名著、不听古典音乐、不看电影,更不看舞台剧话剧的年轻人,他们通过什么渠道感知自己生活圈以外的世界?除了网络就是电视!电视新闻、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是中国都市人最基本最广泛的文化娱乐项目。我们在电影院里看了到的大多数电影观众,他们都是关了家里的电视出来看电影地。”
……自所以我觉得中国观众对时下电影种种千奇百怪的批评毫奇怪。大多数的中国观众是用电视剧的鉴赏方式和欣赏模式来看电影地。大多数的中国观众根本不知道电影跟电视到底有什么根本区别,也只有中国话里才会有‘影视作品’这个词,英文或者法文里永远不会把电影和电视合并成一个词组来说。也只有在中国,演电影的演员跟演电视的演员几乎可以窜来窜去。没有严格的界限,反正只要有钱有片酬就行,反观西方,有谁听说好莱坞电影明星去拍电视剧的?在中国的非专业影评和观众评论中,经常会出现把电影跟某电视剧相比较的笑话,单纯的电影评论也完全用的是电视剧地思维方式,其根源就在于此。”
一席话说的这些专家们面面相觑。中国地电影界和影评界的专家都非常的高傲,他们平时都以艺术家自居,根本不屑于跟人讨论电视剧,觉得有失身份。所以平时根本不会往这方面去想。而易青感知电影的方向一直秉持他自己的所谓人本主义,平民路线。所以他会关注到基层社会的文化消费形式,这也是当初他能令孙老爷子眼前一亮的地方。
………电影和电视剧相比,电影更象美术、音乐作品,而电视剧更象文学作品。对电视剧而言,故事情节和再现历史地、生活中的真实非常重要,而对于电影来说,这两方面只不过是编剧学的一小部分。而编剧只过是电影六大部门中的一小部分——所以电影才一百多年时间,就发展为世界八大艺术之一,而电视剧却登不上人类艺术的大雅之堂。打个比方说,电视剧是溪流,电影是浩瀚的大海——正因为如此,中国电影的观众永远在批评电影的故事情节、或者是动作场面真实不真实之类细枝末节的跟电影本身关系不大地环节。”
………举个例子说,《英雄里被批评最多的一个场面就是所谓的‘泰军箭阵’。批评者煞有介事地考证历史上秦军根本不是这样攻城的,却不知道这种考证对一部电影来说毫无意义。也有很多人批评《十面埋伏里时间不吻合,刚才还在片天的竹林扔飞刀。转眼就是刘和金两人在漫天飞雪里决斗。其实这种批评意见如果发生在两部电视剧里是恰如其分的,用来批评电影就有点好笑了。处理艺术的‘大真实’与‘小真实’之间的关系是艺术创作的根本之一。为了情感内淋的大真实,可以牺牲现实细节的小真实。《英雄里的泰军箭阵是为了渲染泰军的战争压力而刻意营造的氛围,为后面赵国人以生命捍卫文化文字的精神做铺垫的,是在世界观众面前歌颂中国人的文化风骨的,就这个主题而言,历史上泰人如何攻城的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大多数观众却宁可忽略了精神内涵层面的东西去关注箭阵是是真的,关注泰军打仗是是大喊‘大风’,并且对此津津乐道,其实是用电视剧的眼光去看电影。同样的,《十面埋伏中的漫天大雪是一种象征意味的浪漫场景,在情绪上是悲壮凄美的,为了加强人物情绪和主题上的悲凄这个‘大真实’,时间季节上的‘小真实’完全是可以忽略的。张一谋的处理虽然不能算绝妙,但是也可以说是中规中矩,非常学院派。可惜大多数观众只注重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场景,并欣赏画面的艺术象征意义和电影主题所捕捉的人性的真实。”
“电视文化对电影观众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中国电影圈有个奇怪的现象,拍电影的整天抱怨看电影的看不懂电影;看电影的立刻反唇相讥,说拍电影的就应该拍出大家都看的懂的东西。其实两边是鸡同鸭讲,说的都是外语,讨论的不是同一种东西,公平的说,要是中国观众都能看的懂,那就要以故事情节为主要创作方向,那就成了电视剧而不是电影了——这种拍法就会象九十年代后日渐衰败的香港电影,成了所谓剧情商业片,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要毁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的。这种其实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没有一个电影人愿意去深究一下这种情况地根源是什么。其实搞艺术的人只要不那么自以为是,肯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想想,应该不难得出结论,事实上。没有一个电影人肯去搞电影基础教育这种赚钱的事业,没有人去告诉基层地民众,到底什么东西叫电影,怎么样叫看懂一部电影。”
………其实很多人以为看懂故事情节就是看懂一部电影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非专业的观众来说,看懂导演语汇,或者通俗的叫主题才能说的上‘看懂’,这也是电视剧和电影的根本区别。导演语汇其实就是导演通过电影要说的一句话。比如《英雄,整部电影就说了一句话——什么是英雄?为了理想而牺牲一切的人都是英雄,无名、飞雪、长空以秦救天下为理想。泰始皇与残剑以天下大一统为理想,他们都是英雄;《十面埋伏的主题是刘德桦的那句台词‘三年的苦恋。不如三天地相处’,深刻讨论了人性的无常和爱情地特质,《无极讲的是宿命论,一个女孩骗了一个男孩,长大就会被所有男人骗;〈夜宴的主题是欲望,欲望的无限度扩张会毁灭爱情、亲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冯晓刚的《手机讲的是‘人,应该不应该撒谎’这个问题,导演地观点是人与人是需要空间的。适当的隐瞒和谎言可以使人际和谐,手机的出现打破了社会人关系之间的距离感,使人和人空间紧张,《大腕》是……”
易青一口气不歇的一连讲了二十几部有点名气的电影的导演语汇,几个影评人的眼睛越瞪越大,他们搞了半辈子电影,也没见过脑子里能装这么多东西地年轻人,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全倒出来,如数家珍,一个晚上就听他一个人说了。
孙老爷子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今晚之后,借这些人地嘴巴,自己这个爱徒一定会以博闻强记而闻名圈内的。
易青此时就象脱了缰的野马。嘴上再也收不住了:“艺术的真实是再现式的真实,不是跟生活一模一样,它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要情感和内淋的逻辑是真实的,形式和事件的真实可以忽略。这是电影和电视剧很重要的区别之一,正是因为这种文化观念没有形成,所以中国观众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甚至激烈的指责导演们欺骗观众,其实不是电影的问题也不是观众的问题,是我们的整个文化结构出了问题。所以要改革电影,光是使劲拍好电影是不够的,需要涉及的文化层面非常的广泛,比如放宽政审体制,比如建立独立的电影和电视剧系统,比如中国电视收费化等等……”
“这个问题的根本,是中国电影艺术理论研究的高水平和电影工业实践能力的低水平,以及电影艺术的高水平和基层观众欣赏能力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已经高精尖到了世界顶级水平,可是电影工业的很多领域还是刚起步,什么都要进口;同时,在学校里学了很高深的理论出来不知道怎么拍电影,拍出来的东西没有市场没有票房。美国和欧洲每年派那么多留学生来中国的电影学院学本事,学完了回到欧洲,回到好莱坞拍电影送进中国再赚中国人的钱,中国要拍个电影还要跟他们租器材,还要拿到国外用他们的机器剪接和做后期——反反复复的为他人做嫁衣裳。”
………要改革中国电影的现状。首先要提高电影工业的水平和观众基础。我们要拍的东西就是要兼顾观众的接受水平和艺术含量之间的比例,一部电影分十份,至少要有五成是普通观众能看的懂的,加强剧本,放大主题,纯艺术领域的东西只要有一两分让中层以上的观众回味一下就行了。拍的东西和思维模式要民族的,东方的,中国的为主,这样观众才有亲切感。这种类型的影片一旦成规模,每年出十部左右,观众的欣赏水平自然就上来了,这不比跟观众拉锯战,动不动摆出艺术家的架子要强的多吗?等到电影观众的水青上来了,电影的艺术成分自然会越来越高,将来我们中国也会象法国人一样,有电影艺术中心,有纯艺术院线,我们中国的小孩子中也会出电影家……重点是,这种过程的拉动主寻力量应该是观众,他们才是根本,而是靠电影人一相情愿。中国电视行业正在逐步进行收费化,只要电影贴近群众,观众自然会从电视前走到电影院,中国有几亿观众基础,中国电影将来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几个客人若有所悟,意味深长的互相对视一眼。原来这个叫易青的小伙子不但是孙老爷子的学生,更是孙家第三代唯一女丁的乘龙快婿,也就是说,将来很有可能是孙老爷子事业和庞大遗产的继承人。
这样一想,这些人愈加的曲意逢迎。颂声不断。孙老爷子抿着红茶,嘴角含笑,这正是他地目的所在。从今天这顿饭以后,整个业界都会知道易青这个名字。无数只眼睛将关注着他,无数数人议论着他,这但能更好的磨练他,更重要的是为他建立起关系网打下基础——就象当年为孔儒做地那样。
一位年轻点的客人感慨的道:“易世兄说的固然是好极了。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这些人在这里高谈阔论,意兴飞扬又有何用。易世兄不觉得曲高和寡?中国电影观众素质之差,举世皆知,所谓的电影改革,又能得到基层众的多少支持?”
易青肃然道:“这话我可决不能苟同。中国电影所面临的尴尬现状,也是这四部商业电影暴露出来的电影改革中将遭遇的最大阻力。其实也正是中国电影薄弱的观众基础地问题。阁下强调中国观众的整体艺术修养差,却没有看到中国观众地文化鉴赏能力高。我们的族文化积淀深这个特点。中国电影观众基础薄弱,观众欣赏水平低,这是历史形成的,世界各国的电影文化形态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岂能把这种现象独立出来单单指责我们中国的观众?”
那客人笑道:“中国观众文化鉴赏能力高?真没看出来!当今世界评价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电影,电影修养高而文化鉴赏能力高,闻所未闻。岂不是自相矛盾。”
易青摇头道:“一点也不矛盾。先生只知艺术史,而不知社会史。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影这一事物在民国时期虽然已经焕发出特有地东方神采,但是毕竟时间太短;自新中国建立之后,电影为政治服务,造成艺术萎缩,主旋律电影盛行,实际上阻碍了平电影的发展,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及其余波的种种破坏。第四代寻演之前中国可谓全无电影。中国第三代导演、第四代导演虽有部分作品,却被政治阉割的非常厉害,广大中国观众接触电影大抵是从第五代的《黄土地、《红高粱开始。也就是说,中国观众真正接受电影文化熏陶的时间不过是区区二十几年。以二十几年的积淀,中国电影能走到今天,几乎拿遍世界所有重要电影节的奖项,中国观众的水平至少能达到世界中等偏下地程度,这个事实还不能说明我们的文化底子确实极好?”
………先生与一些业内前辈只知抱怨观众不懂电影,却不知其根源。我们都知道中国观众有喜爱看故事片的传统,有崇尚真实,注重情节地特点。这些老掉牙的观点人人在说,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究其根本,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历史上来说,中国是世界各个大国古国中,封建历史最长,封建思想积存最深厚的国家;大一统、高集权的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决定了中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品格。数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教育人民要做顺,以维护稳定的统治环境和国家的和谐。顺文化必然导致艺术欣赏性格的不健全。从古至今,中国的基层文化受众只注重戏剧、文学等作品情节和再现式的真实性,中国的电影观众看电影只看故事情节,只看作品反映的生活与现实比较是否真实,却不知道这恰恰是艺术中最不重要或者比较不重要的两部分。”
……再有,中国电影观众基础薄弱的现状,更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现状和社会现状形成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老百姓只要能吃饱饭,他们就要进行文化消费。在西方,文化消费的主流或者说最重要的方式是电影,但是中国基层群众的文化消费依靠什么?是电视!因为在中国看电视是不要钱的。一个中国的家庭,可能一年都不进电影院,但是几乎天天都要看电视。在中国,很多不看经典名著、不听古典音乐、不看电影,更不看舞台剧话剧的年轻人,他们通过什么渠道感知自己生活圈以外的世界?除了网络就是电视!电视新闻、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是中国都市人最基本最广泛的文化娱乐项目。我们在电影院里看了到的大多数电影观众,他们都是关了家里的电视出来看电影地。”
……自所以我觉得中国观众对时下电影种种千奇百怪的批评毫奇怪。大多数的中国观众是用电视剧的鉴赏方式和欣赏模式来看电影地。大多数的中国观众根本不知道电影跟电视到底有什么根本区别,也只有中国话里才会有‘影视作品’这个词,英文或者法文里永远不会把电影和电视合并成一个词组来说。也只有在中国,演电影的演员跟演电视的演员几乎可以窜来窜去。没有严格的界限,反正只要有钱有片酬就行,反观西方,有谁听说好莱坞电影明星去拍电视剧的?在中国的非专业影评和观众评论中,经常会出现把电影跟某电视剧相比较的笑话,单纯的电影评论也完全用的是电视剧地思维方式,其根源就在于此。”
一席话说的这些专家们面面相觑。中国地电影界和影评界的专家都非常的高傲,他们平时都以艺术家自居,根本不屑于跟人讨论电视剧,觉得有失身份。所以平时根本不会往这方面去想。而易青感知电影的方向一直秉持他自己的所谓人本主义,平民路线。所以他会关注到基层社会的文化消费形式,这也是当初他能令孙老爷子眼前一亮的地方。
………电影和电视剧相比,电影更象美术、音乐作品,而电视剧更象文学作品。对电视剧而言,故事情节和再现历史地、生活中的真实非常重要,而对于电影来说,这两方面只不过是编剧学的一小部分。而编剧只过是电影六大部门中的一小部分——所以电影才一百多年时间,就发展为世界八大艺术之一,而电视剧却登不上人类艺术的大雅之堂。打个比方说,电视剧是溪流,电影是浩瀚的大海——正因为如此,中国电影的观众永远在批评电影的故事情节、或者是动作场面真实不真实之类细枝末节的跟电影本身关系不大地环节。”
………举个例子说,《英雄里被批评最多的一个场面就是所谓的‘泰军箭阵’。批评者煞有介事地考证历史上秦军根本不是这样攻城的,却不知道这种考证对一部电影来说毫无意义。也有很多人批评《十面埋伏里时间不吻合,刚才还在片天的竹林扔飞刀。转眼就是刘和金两人在漫天飞雪里决斗。其实这种批评意见如果发生在两部电视剧里是恰如其分的,用来批评电影就有点好笑了。处理艺术的‘大真实’与‘小真实’之间的关系是艺术创作的根本之一。为了情感内淋的大真实,可以牺牲现实细节的小真实。《英雄里的泰军箭阵是为了渲染泰军的战争压力而刻意营造的氛围,为后面赵国人以生命捍卫文化文字的精神做铺垫的,是在世界观众面前歌颂中国人的文化风骨的,就这个主题而言,历史上泰人如何攻城的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大多数观众却宁可忽略了精神内涵层面的东西去关注箭阵是是真的,关注泰军打仗是是大喊‘大风’,并且对此津津乐道,其实是用电视剧的眼光去看电影。同样的,《十面埋伏中的漫天大雪是一种象征意味的浪漫场景,在情绪上是悲壮凄美的,为了加强人物情绪和主题上的悲凄这个‘大真实’,时间季节上的‘小真实’完全是可以忽略的。张一谋的处理虽然不能算绝妙,但是也可以说是中规中矩,非常学院派。可惜大多数观众只注重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场景,并欣赏画面的艺术象征意义和电影主题所捕捉的人性的真实。”
“电视文化对电影观众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中国电影圈有个奇怪的现象,拍电影的整天抱怨看电影的看不懂电影;看电影的立刻反唇相讥,说拍电影的就应该拍出大家都看的懂的东西。其实两边是鸡同鸭讲,说的都是外语,讨论的不是同一种东西,公平的说,要是中国观众都能看的懂,那就要以故事情节为主要创作方向,那就成了电视剧而不是电影了——这种拍法就会象九十年代后日渐衰败的香港电影,成了所谓剧情商业片,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要毁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的。这种其实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没有一个电影人愿意去深究一下这种情况地根源是什么。其实搞艺术的人只要不那么自以为是,肯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想想,应该不难得出结论,事实上。没有一个电影人肯去搞电影基础教育这种赚钱的事业,没有人去告诉基层地民众,到底什么东西叫电影,怎么样叫看懂一部电影。”
………其实很多人以为看懂故事情节就是看懂一部电影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非专业的观众来说,看懂导演语汇,或者通俗的叫主题才能说的上‘看懂’,这也是电视剧和电影的根本区别。导演语汇其实就是导演通过电影要说的一句话。比如《英雄,整部电影就说了一句话——什么是英雄?为了理想而牺牲一切的人都是英雄,无名、飞雪、长空以秦救天下为理想。泰始皇与残剑以天下大一统为理想,他们都是英雄;《十面埋伏的主题是刘德桦的那句台词‘三年的苦恋。不如三天地相处’,深刻讨论了人性的无常和爱情地特质,《无极讲的是宿命论,一个女孩骗了一个男孩,长大就会被所有男人骗;〈夜宴的主题是欲望,欲望的无限度扩张会毁灭爱情、亲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冯晓刚的《手机讲的是‘人,应该不应该撒谎’这个问题,导演地观点是人与人是需要空间的。适当的隐瞒和谎言可以使人际和谐,手机的出现打破了社会人关系之间的距离感,使人和人空间紧张,《大腕》是……”
易青一口气不歇的一连讲了二十几部有点名气的电影的导演语汇,几个影评人的眼睛越瞪越大,他们搞了半辈子电影,也没见过脑子里能装这么多东西地年轻人,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全倒出来,如数家珍,一个晚上就听他一个人说了。
孙老爷子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今晚之后,借这些人地嘴巴,自己这个爱徒一定会以博闻强记而闻名圈内的。
易青此时就象脱了缰的野马。嘴上再也收不住了:“艺术的真实是再现式的真实,不是跟生活一模一样,它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要情感和内淋的逻辑是真实的,形式和事件的真实可以忽略。这是电影和电视剧很重要的区别之一,正是因为这种文化观念没有形成,所以中国观众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甚至激烈的指责导演们欺骗观众,其实不是电影的问题也不是观众的问题,是我们的整个文化结构出了问题。所以要改革电影,光是使劲拍好电影是不够的,需要涉及的文化层面非常的广泛,比如放宽政审体制,比如建立独立的电影和电视剧系统,比如中国电视收费化等等……”
“这个问题的根本,是中国电影艺术理论研究的高水平和电影工业实践能力的低水平,以及电影艺术的高水平和基层观众欣赏能力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已经高精尖到了世界顶级水平,可是电影工业的很多领域还是刚起步,什么都要进口;同时,在学校里学了很高深的理论出来不知道怎么拍电影,拍出来的东西没有市场没有票房。美国和欧洲每年派那么多留学生来中国的电影学院学本事,学完了回到欧洲,回到好莱坞拍电影送进中国再赚中国人的钱,中国要拍个电影还要跟他们租器材,还要拿到国外用他们的机器剪接和做后期——反反复复的为他人做嫁衣裳。”
………要改革中国电影的现状。首先要提高电影工业的水平和观众基础。我们要拍的东西就是要兼顾观众的接受水平和艺术含量之间的比例,一部电影分十份,至少要有五成是普通观众能看的懂的,加强剧本,放大主题,纯艺术领域的东西只要有一两分让中层以上的观众回味一下就行了。拍的东西和思维模式要民族的,东方的,中国的为主,这样观众才有亲切感。这种类型的影片一旦成规模,每年出十部左右,观众的欣赏水平自然就上来了,这不比跟观众拉锯战,动不动摆出艺术家的架子要强的多吗?等到电影观众的水青上来了,电影的艺术成分自然会越来越高,将来我们中国也会象法国人一样,有电影艺术中心,有纯艺术院线,我们中国的小孩子中也会出电影家……重点是,这种过程的拉动主寻力量应该是观众,他们才是根本,而是靠电影人一相情愿。中国电视行业正在逐步进行收费化,只要电影贴近群众,观众自然会从电视前走到电影院,中国有几亿观众基础,中国电影将来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