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学霸的黑科技系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漏风的。
不到两天的时间,消息从墙外吹到了墙内,而短短三天之内,各种亮瞎眼的标题党们便已经是满天乱飞了。
【震惊!发现高能粒子的人竟然是他?】
【陆舟:我其实是一名物理学家。】
【一枚扔向高能物理的炸弹,标准模型的大厦坍塌!】
【……】
不过,这会儿陆舟还在回国的航班上,放兜里的手机关着机,人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并不知道自己又一次被送上了热搜。
其实就算知道了,他多半也没什么感觉。
毕竟,相比起诺贝尔奖带给他的震撼来说,什么热搜、头条之类的玩意儿都弱爆了……
这里必须提一句的是,其实就算CERN在750GeV的位置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陆舟也并不会因此而得奖,而他也从来没想过能靠这条线索得奖。
至于为什么?
这就得从诺贝尔奖的评奖原则说起了。
按照诺贝尔奖的评奖原则,奖牌并不会将奖牌颁给粒子的发现者,也不会奖励操作强子对撞机的研究员,而是会颁给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或者完善者。
因为在学术界普遍的观点中,前两者的工作虽然重要,但并非是那种决定性的重要。
而后者的工作,才是具备决定性的。
正是基于这种规则,13年诺贝尔奖颁给了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的提出者彼得·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而这个理论是在六十年代被提出的。至于参与实验的CERN研究人员,虽然大家都有功劳,但诺贝尔奖从来没有奖给机构的先例,也不可能让这么多人分享奖金。
再比如中微子振荡现象是在华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发现的,但被今年诺奖(15年)提名的却是日国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教授。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的话,随便编造一个虚构的粒子,然后设定一大堆关于它的各种物理性质,等到它被别人发现,是不是就能得奖了呢?
首先必须说的是,这当然是有可能的。
而这也正是750GeV的数据公布之后,Arxiv网站和各大理论物理期刊迎来井喷式投稿的原因,因为很多人都在对这一块的理论进行押宝。
不过,有可能是有可能,可能性有多高就不好说了。
一套崭新的理论,或者一个新颖的物理模型,被人接受的前提至少得在理论上成立,在逻辑上自治。就好像超弦理论,虽然其在理论物理学界日渐边缘化,但至少没人能从理论上将其证伪。
而如果无法做到逻辑自治,就算你给自己发现的粒子取名为希格斯粒子,或者宣称找到了引力波,也根本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可……
这也是民科永远拿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也许他们也投稿过,但别说逻辑自治,他们可能连公式都看不懂几条。
如果这个粒子被发现是超对称粒子,那么诺贝尔奖有可能会颁给66年提出超对称论和超对称粒子的宫沢弘成,也有可能颁给理论的完善者。至于陆舟,有没有获奖的可能性呢?
当然是有的。
不只是陆舟,就连已经拿过一次奖的弗兰克·维尔泽克,都是有机会的。
因为不断完善的不只是观测手段,还有与之相对应的理论。
比如750GeV这个数字,便是超对称论以及标准模型意料之外的,意外到甚至可以容纳一个全新的“维尔泽克·陆”或者“陆·维尔泽克”模型出现,来对这个全新的现象进行解释。
不过这其中的工作量,可比解决数学猜想难多了,想要凭一己之力完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对于弗兰克·维尔泽克还是陆舟而言,都是如此。
所以,前天的时候,弗兰克向他发出了邀请,参与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课题。
两人约定通过邮件交流,合作完成这一理论,共同署名。
建立这个理论的主要工作,将由弗兰克和他带的一名博士生负责,而陆舟负责的部分,主要是在计算上。... -->>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漏风的。
不到两天的时间,消息从墙外吹到了墙内,而短短三天之内,各种亮瞎眼的标题党们便已经是满天乱飞了。
【震惊!发现高能粒子的人竟然是他?】
【陆舟:我其实是一名物理学家。】
【一枚扔向高能物理的炸弹,标准模型的大厦坍塌!】
【……】
不过,这会儿陆舟还在回国的航班上,放兜里的手机关着机,人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并不知道自己又一次被送上了热搜。
其实就算知道了,他多半也没什么感觉。
毕竟,相比起诺贝尔奖带给他的震撼来说,什么热搜、头条之类的玩意儿都弱爆了……
这里必须提一句的是,其实就算CERN在750GeV的位置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陆舟也并不会因此而得奖,而他也从来没想过能靠这条线索得奖。
至于为什么?
这就得从诺贝尔奖的评奖原则说起了。
按照诺贝尔奖的评奖原则,奖牌并不会将奖牌颁给粒子的发现者,也不会奖励操作强子对撞机的研究员,而是会颁给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或者完善者。
因为在学术界普遍的观点中,前两者的工作虽然重要,但并非是那种决定性的重要。
而后者的工作,才是具备决定性的。
正是基于这种规则,13年诺贝尔奖颁给了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的提出者彼得·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而这个理论是在六十年代被提出的。至于参与实验的CERN研究人员,虽然大家都有功劳,但诺贝尔奖从来没有奖给机构的先例,也不可能让这么多人分享奖金。
再比如中微子振荡现象是在华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发现的,但被今年诺奖(15年)提名的却是日国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教授。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的话,随便编造一个虚构的粒子,然后设定一大堆关于它的各种物理性质,等到它被别人发现,是不是就能得奖了呢?
首先必须说的是,这当然是有可能的。
而这也正是750GeV的数据公布之后,Arxiv网站和各大理论物理期刊迎来井喷式投稿的原因,因为很多人都在对这一块的理论进行押宝。
不过,有可能是有可能,可能性有多高就不好说了。
一套崭新的理论,或者一个新颖的物理模型,被人接受的前提至少得在理论上成立,在逻辑上自治。就好像超弦理论,虽然其在理论物理学界日渐边缘化,但至少没人能从理论上将其证伪。
而如果无法做到逻辑自治,就算你给自己发现的粒子取名为希格斯粒子,或者宣称找到了引力波,也根本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可……
这也是民科永远拿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也许他们也投稿过,但别说逻辑自治,他们可能连公式都看不懂几条。
如果这个粒子被发现是超对称粒子,那么诺贝尔奖有可能会颁给66年提出超对称论和超对称粒子的宫沢弘成,也有可能颁给理论的完善者。至于陆舟,有没有获奖的可能性呢?
当然是有的。
不只是陆舟,就连已经拿过一次奖的弗兰克·维尔泽克,都是有机会的。
因为不断完善的不只是观测手段,还有与之相对应的理论。
比如750GeV这个数字,便是超对称论以及标准模型意料之外的,意外到甚至可以容纳一个全新的“维尔泽克·陆”或者“陆·维尔泽克”模型出现,来对这个全新的现象进行解释。
不过这其中的工作量,可比解决数学猜想难多了,想要凭一己之力完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对于弗兰克·维尔泽克还是陆舟而言,都是如此。
所以,前天的时候,弗兰克向他发出了邀请,参与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课题。
两人约定通过邮件交流,合作完成这一理论,共同署名。
建立这个理论的主要工作,将由弗兰克和他带的一名博士生负责,而陆舟负责的部分,主要是在计算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