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正道章 (1/2)
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素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注曰:道不可以非正。王氏曰:“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
此章之内,显明英俊、豪杰,明事顺理,各尽其道,所行忠、孝、义的道理。”
本章紧接上章之后,论述做人的正道。有德君子如有飞黄腾达之志,就应当德、才、学皆备。信义才智、胸襟气度、眼光手段缺一不可,如此者,便是人中龙凤、世间俊杰。这才是做人的正道,也是成就功名事业的坦途。
千古人才难得,但才学智慧各有短长,本事能力便有高
下之分。黄石公把人才按照“俊、豪、杰”分而论之。
原典
德足以怀远。
注释
注曰: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服。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行政,礼贤爱士,屈已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理。”
解释
中国古人有“王道”与“霸道”之分,以德服人、以德治国是统治的最高境界,是王道之途。道德高尚者以天下为己任,不拘泥于个人小利,尊敬贤者,爱惜人才,可以使人心悦诚服,并使天下豪杰之士闻风而动、甘愿归附,这就是
“德足以怀远”的含义。
原典
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注释
注曰: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天
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
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
不肯改议、失约。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乐共享,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解释
信就是要讲信用,如季布之一诺千金。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成名的根本。所以,自古成大事业者大都沉默少言,因为言多必失。能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的人自然能让所有的人信服,而不论贤与不肖,皆能信之,这就是“信足以一异”的含义。
讲信用、有义气的人可以使众人归附,三国刘备、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这就是“义足以得众”的
含义。
原典
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释
注曰: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
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
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其得失。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德行存之于心,仁义行之于外。但凡动静其间,若
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人若见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心生恭敬之礼,上下不敢怠慢。
自知者,明智人者。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聪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必不安。若识嫌疑,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解释
才气要洞察今古、通达无碍;智慧要能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知众而又能容众。这就是所谓“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的含义。
崇高品德的精神力量就在于它能使人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武力征服只能使人暂时屈从,道德感化却使人永久心服。
我泽如春,人应如草。道德的力量,有如春风夏雨,万物无
不受其恩泽。
凡事讲信誉、讲诚信,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怀疑,使万众归心,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办事公道,勇于负责,讲义气,就会给部属带来一种满足感、信任感。这样的领导,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拥戴。
博学多才,可以洞古彻今,通情达理,在实践中善于以古今中外为人处世的成败得失为借鉴,这样的人,自然会无往而不胜。
明察秋毫而又人情练达,才能做到既知人善任、又宽厚容人。在这样的领导人面前,坏人坏事无法掩藏,难以避免的失误又能得到谅解。这样,手下的人才会充分发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成绩。
德行高尚、恪守信用、办事公正、博学多才、明智通
达--具备这五种品质的,就是人中之“俊”。
原典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
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注释
注曰: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
王氏曰:“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身能志诚,语能忠... -->>
注曰:道不可以非正。王氏曰:“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
此章之内,显明英俊、豪杰,明事顺理,各尽其道,所行忠、孝、义的道理。”
本章紧接上章之后,论述做人的正道。有德君子如有飞黄腾达之志,就应当德、才、学皆备。信义才智、胸襟气度、眼光手段缺一不可,如此者,便是人中龙凤、世间俊杰。这才是做人的正道,也是成就功名事业的坦途。
千古人才难得,但才学智慧各有短长,本事能力便有高
下之分。黄石公把人才按照“俊、豪、杰”分而论之。
原典
德足以怀远。
注释
注曰: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服。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行政,礼贤爱士,屈已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理。”
解释
中国古人有“王道”与“霸道”之分,以德服人、以德治国是统治的最高境界,是王道之途。道德高尚者以天下为己任,不拘泥于个人小利,尊敬贤者,爱惜人才,可以使人心悦诚服,并使天下豪杰之士闻风而动、甘愿归附,这就是
“德足以怀远”的含义。
原典
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注释
注曰: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天
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
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
不肯改议、失约。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乐共享,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解释
信就是要讲信用,如季布之一诺千金。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成名的根本。所以,自古成大事业者大都沉默少言,因为言多必失。能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的人自然能让所有的人信服,而不论贤与不肖,皆能信之,这就是“信足以一异”的含义。
讲信用、有义气的人可以使众人归附,三国刘备、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这就是“义足以得众”的
含义。
原典
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释
注曰: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
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
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其得失。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德行存之于心,仁义行之于外。但凡动静其间,若
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人若见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心生恭敬之礼,上下不敢怠慢。
自知者,明智人者。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聪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必不安。若识嫌疑,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解释
才气要洞察今古、通达无碍;智慧要能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知众而又能容众。这就是所谓“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的含义。
崇高品德的精神力量就在于它能使人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武力征服只能使人暂时屈从,道德感化却使人永久心服。
我泽如春,人应如草。道德的力量,有如春风夏雨,万物无
不受其恩泽。
凡事讲信誉、讲诚信,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怀疑,使万众归心,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办事公道,勇于负责,讲义气,就会给部属带来一种满足感、信任感。这样的领导,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拥戴。
博学多才,可以洞古彻今,通情达理,在实践中善于以古今中外为人处世的成败得失为借鉴,这样的人,自然会无往而不胜。
明察秋毫而又人情练达,才能做到既知人善任、又宽厚容人。在这样的领导人面前,坏人坏事无法掩藏,难以避免的失误又能得到谅解。这样,手下的人才会充分发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成绩。
德行高尚、恪守信用、办事公正、博学多才、明智通
达--具备这五种品质的,就是人中之“俊”。
原典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
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注释
注曰: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
王氏曰:“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身能志诚,语能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