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右军不愧天下奇才、洞见天命。区区三年竟屡立殊勋,足为当世楷模。”
“还劳右将军向汉中王转致我主刘荆州谢意,若非赵将军治军严谨、整肃地方、打击宗贼,我主岂能徐徐平定荆州五郡。大恩大德,我荆州军上下无不铭记。”
从宣室殿散朝出来之后,所有的外镇诸侯使者都要单独到一处偏殿等候,所以李素一出门就被王朗、伊籍等人围住了,两人纷纷吹捧李素和刘备。
被王朗呼作“李右军”的时候,李素还有些别扭,但很快就习惯了——后世的右将军王羲之被人称作“王右军”,那他李素当然也能被叫“李右军”了。
似乎右将军这种官职,经常被拿来封文官,历史上诸葛亮首出祁山时因为马谡失街亭,回来后就是请求自贬三级,从丞相降为右将军、依然领丞相事。王羲之那种纯文人就更不用说了,两晋的时候将军的名号已经胡搞乱设烂透了。
还有一个老相识刘晔,是刘虞的别驾,也跟李素说了一番惺惺相惜的话,不过他倒是没有过分追捧的意思,显得挺不卑不亢。
主要是因为他家主公刘虞,在刚才朝会的后续议程里,也被另外一道诏书封为燕王了,所以李素和刘晔算是平等论交,哪怕李素本身的官职比刘晔高得多。
刘晔这几年跟李素再没什么交集的机会,所以还是颇叙了一些旧。从当年李素和都尉毋丘毅一起受刘虞之命征募丹阳兵、从丹阳豪帅郑宝手中救出刘晔聊起,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还表示回去之后要各自辅佐藩王,拱卫中枢。
李素听得出来,刘晔这番话也是在给刘虞减少仇恨值。
毕竟宗室因功封王在这个乱世多多少少都是遭嫉妒的,刘虞得到好处的同时,也帮刘备分摊了仇恨。现在有王朗伊籍朱儁这些非宗室诸侯的代表在场,两家封王的当然要共同演谦虚戏了。
在长安又应酬了两天之后,李素终于跟王允辞行。他没有直接出长安西门回南郑,而是先出东门,跟着王朗、伊籍、朱儁、刘晔等人同路,到灞上饮酒饯别。把四路往东走的诸侯信使送走后,李素才单独折返往西,礼数非常周到。
而且回去的时候,李素也不是一个人带着圣旨去找刘备的,还得有专门的传旨使者——别看汉献帝在宣室殿的朝会上,已经宣读过对刘备阵营众人的封赏了,但那个只是读一下,也只有李素那份是当场兑现的。
其他人的加封,朝廷还要专门派人见证,这才符合礼法,也避免了李素假传圣旨或者中途掉包(虽然李素肯定不会这么做)
而且汉朝圣旨发出都是在宫中留副本的,将来可供核对查档,矫诏不是那么容易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里就有明确记载这方面的先例:魏其侯窦婴被汉武帝抓的时候,称其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汉武帝派人复查,却没有发现宫中留档有这份遗诏(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反而因此以伪造遗诏罪把窦婴杀了。
所以当初讨董之前东郡太守桥瑁也只敢“矫造京师三公书信”,并不是真的矫圣旨,矫诏只是演义的小说家言。
而这次跟李素去南郑的传旨册封使者,正是去年刚当上黄门侍郎的钟繇,也算是熟人了。
五年前他就已经三十六七岁,但因为灵帝一朝一直郁郁不得志蹉跎岁月,当郎官当了整整十几年不得升迁。当时李素看他穷,还请钟繇帮忙抄书、作为雕版印刷的拓样,给钟繇开了一大笔润笔。
如今钟繇年过四十,董卓上台之后的三年里,一方面是董卓刚进京时大肆罢斥阉党买官的官僚,后来又滥杀无辜,长安朝廷终于出现了大笔空缺职位。
钟繇总算是熬出头,三年内连升数次,先是捞到了主政地方的资历,当了两任长安附近的大县县令,然后调回中枢授予实职,从廷尉正做到黄门侍郎。
而且升了高位发达之后,钟繇也连忙又纳了好几个小妾,终于可以不再忍受那个嫌他没出息的发妻每天哔哔了。
李素跟钟繇稍微聊了一会儿,就颇为感慨:果然杀得越狠的朝廷,高级职位容易出缺,董卓的屠戮就好比1941年的东线战场,一个新兵只要活几个月,一个连其他人都死了只剩你一个,你就升连长了。
历史上钟繇这种资历不算深的官员,只因为在董卓和李郭时代都留在京城、活满了六年,等195年郭汜屠尽三公九卿的时候,钟繇躲过了杀害,比他高的都死了,他直接就做到御史中丞和侍中了,等于是直接位列九卿。
在皇帝身边,活得命长就是最大的优势。
……
李素与钟繇离开长安后,三天抵达郿县,又花了五天走褒斜栈道和褒水、汉水水路,在七月十六这天回到了南郑。
刘备亲自到沔阳县迎接朝廷天使,接回南郑后郑重斋戒沐浴、领受圣旨、召集部分受封将领一起谢恩。
听说了自己被拟封为汉中王时,刘备果然表现出了极大的惊讶和逊谢,他先是诚恳地接了旨,然后连连口称自己功德不足,汉中王之号过于敏感,理当逊谢。
钟繇诚恳解释:“殿下不必过谦,此番陛下并非只封一王。钟某出京之时,我另有同僚段训也受了使命,与幽州别驾刘晔一起,持敕封诏书前往蓟县,加封幽州牧伯安公为燕王。
想必燕王不日也会接受诏命的,殿下单独辞让,岂非反而让燕王难做了么?听说燕王于殿下和李右军都有察举大恩,你们难道不支持燕王封王?不愿意为燕王分担天下无知之辈的谤詈么?如今国难之际,可不是明哲保身、爱惜名声的时候。”
李素也在旁边捧哏:“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不可惜名。”
刘备摇头叹息:“要我为伯安叔父分谤,那当然是肝脑涂地,义不容辞的。既如此,为王是也。然则,只要是个王爵,就足以为伯安王叔分谤了,未必要汉中王之名。
伯雅,你为我作表谦辞。言辞要恳切直白一些,就说我愿意为伯安王叔分谤而为王,但恳请朝廷斟酌降低王号。”
刘备这个态度,跟那种直接辞让王爵的明显不同,因为他完全是摆出“士为知己者死,刘虞对我有大恩大德,我要为他拉仇恨、分摊天下人的攻讦”的大义凛然姿态。
李素不再多说,顺水推舟找来秦宓,让秦宓斟酌润色,按刘备交代的精神写辞让表。三天后李素再带着辞让表,跟钟繇重新出谷走褒斜道再回一趟长安,拿回最终版本。
钟繇也是有苦说不出,从南郑侯府出来后,私下里跟李素抱怨:“这褒斜栈道之险... -->>
“李右军不愧天下奇才、洞见天命。区区三年竟屡立殊勋,足为当世楷模。”
“还劳右将军向汉中王转致我主刘荆州谢意,若非赵将军治军严谨、整肃地方、打击宗贼,我主岂能徐徐平定荆州五郡。大恩大德,我荆州军上下无不铭记。”
从宣室殿散朝出来之后,所有的外镇诸侯使者都要单独到一处偏殿等候,所以李素一出门就被王朗、伊籍等人围住了,两人纷纷吹捧李素和刘备。
被王朗呼作“李右军”的时候,李素还有些别扭,但很快就习惯了——后世的右将军王羲之被人称作“王右军”,那他李素当然也能被叫“李右军”了。
似乎右将军这种官职,经常被拿来封文官,历史上诸葛亮首出祁山时因为马谡失街亭,回来后就是请求自贬三级,从丞相降为右将军、依然领丞相事。王羲之那种纯文人就更不用说了,两晋的时候将军的名号已经胡搞乱设烂透了。
还有一个老相识刘晔,是刘虞的别驾,也跟李素说了一番惺惺相惜的话,不过他倒是没有过分追捧的意思,显得挺不卑不亢。
主要是因为他家主公刘虞,在刚才朝会的后续议程里,也被另外一道诏书封为燕王了,所以李素和刘晔算是平等论交,哪怕李素本身的官职比刘晔高得多。
刘晔这几年跟李素再没什么交集的机会,所以还是颇叙了一些旧。从当年李素和都尉毋丘毅一起受刘虞之命征募丹阳兵、从丹阳豪帅郑宝手中救出刘晔聊起,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还表示回去之后要各自辅佐藩王,拱卫中枢。
李素听得出来,刘晔这番话也是在给刘虞减少仇恨值。
毕竟宗室因功封王在这个乱世多多少少都是遭嫉妒的,刘虞得到好处的同时,也帮刘备分摊了仇恨。现在有王朗伊籍朱儁这些非宗室诸侯的代表在场,两家封王的当然要共同演谦虚戏了。
在长安又应酬了两天之后,李素终于跟王允辞行。他没有直接出长安西门回南郑,而是先出东门,跟着王朗、伊籍、朱儁、刘晔等人同路,到灞上饮酒饯别。把四路往东走的诸侯信使送走后,李素才单独折返往西,礼数非常周到。
而且回去的时候,李素也不是一个人带着圣旨去找刘备的,还得有专门的传旨使者——别看汉献帝在宣室殿的朝会上,已经宣读过对刘备阵营众人的封赏了,但那个只是读一下,也只有李素那份是当场兑现的。
其他人的加封,朝廷还要专门派人见证,这才符合礼法,也避免了李素假传圣旨或者中途掉包(虽然李素肯定不会这么做)
而且汉朝圣旨发出都是在宫中留副本的,将来可供核对查档,矫诏不是那么容易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里就有明确记载这方面的先例:魏其侯窦婴被汉武帝抓的时候,称其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汉武帝派人复查,却没有发现宫中留档有这份遗诏(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反而因此以伪造遗诏罪把窦婴杀了。
所以当初讨董之前东郡太守桥瑁也只敢“矫造京师三公书信”,并不是真的矫圣旨,矫诏只是演义的小说家言。
而这次跟李素去南郑的传旨册封使者,正是去年刚当上黄门侍郎的钟繇,也算是熟人了。
五年前他就已经三十六七岁,但因为灵帝一朝一直郁郁不得志蹉跎岁月,当郎官当了整整十几年不得升迁。当时李素看他穷,还请钟繇帮忙抄书、作为雕版印刷的拓样,给钟繇开了一大笔润笔。
如今钟繇年过四十,董卓上台之后的三年里,一方面是董卓刚进京时大肆罢斥阉党买官的官僚,后来又滥杀无辜,长安朝廷终于出现了大笔空缺职位。
钟繇总算是熬出头,三年内连升数次,先是捞到了主政地方的资历,当了两任长安附近的大县县令,然后调回中枢授予实职,从廷尉正做到黄门侍郎。
而且升了高位发达之后,钟繇也连忙又纳了好几个小妾,终于可以不再忍受那个嫌他没出息的发妻每天哔哔了。
李素跟钟繇稍微聊了一会儿,就颇为感慨:果然杀得越狠的朝廷,高级职位容易出缺,董卓的屠戮就好比1941年的东线战场,一个新兵只要活几个月,一个连其他人都死了只剩你一个,你就升连长了。
历史上钟繇这种资历不算深的官员,只因为在董卓和李郭时代都留在京城、活满了六年,等195年郭汜屠尽三公九卿的时候,钟繇躲过了杀害,比他高的都死了,他直接就做到御史中丞和侍中了,等于是直接位列九卿。
在皇帝身边,活得命长就是最大的优势。
……
李素与钟繇离开长安后,三天抵达郿县,又花了五天走褒斜栈道和褒水、汉水水路,在七月十六这天回到了南郑。
刘备亲自到沔阳县迎接朝廷天使,接回南郑后郑重斋戒沐浴、领受圣旨、召集部分受封将领一起谢恩。
听说了自己被拟封为汉中王时,刘备果然表现出了极大的惊讶和逊谢,他先是诚恳地接了旨,然后连连口称自己功德不足,汉中王之号过于敏感,理当逊谢。
钟繇诚恳解释:“殿下不必过谦,此番陛下并非只封一王。钟某出京之时,我另有同僚段训也受了使命,与幽州别驾刘晔一起,持敕封诏书前往蓟县,加封幽州牧伯安公为燕王。
想必燕王不日也会接受诏命的,殿下单独辞让,岂非反而让燕王难做了么?听说燕王于殿下和李右军都有察举大恩,你们难道不支持燕王封王?不愿意为燕王分担天下无知之辈的谤詈么?如今国难之际,可不是明哲保身、爱惜名声的时候。”
李素也在旁边捧哏:“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不可惜名。”
刘备摇头叹息:“要我为伯安叔父分谤,那当然是肝脑涂地,义不容辞的。既如此,为王是也。然则,只要是个王爵,就足以为伯安王叔分谤了,未必要汉中王之名。
伯雅,你为我作表谦辞。言辞要恳切直白一些,就说我愿意为伯安王叔分谤而为王,但恳请朝廷斟酌降低王号。”
刘备这个态度,跟那种直接辞让王爵的明显不同,因为他完全是摆出“士为知己者死,刘虞对我有大恩大德,我要为他拉仇恨、分摊天下人的攻讦”的大义凛然姿态。
李素不再多说,顺水推舟找来秦宓,让秦宓斟酌润色,按刘备交代的精神写辞让表。三天后李素再带着辞让表,跟钟繇重新出谷走褒斜道再回一趟长安,拿回最终版本。
钟繇也是有苦说不出,从南郑侯府出来后,私下里跟李素抱怨:“这褒斜栈道之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