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2/2)
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安吴商妇(晚清女首富周莹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清香,一定会受到牧民和藏民的欢迎。我回藏北时,一定要带三百头骡和牦牛驮上天泰茶砖,让藏北人尝尝裕兴重的香茶。”
周莹喜出望外,立即让邓监堂为藏北茶庄分号准备了上百件天泰牌茶砖,把赵道格尔儿子带进安吴堡的六十头牦牛、四十头骡子,全装上了砖茶,然后集会起安吴堡和三原县载运行二百头骡子,让武师任虎、何冲、张抗、关锋和安吴堡庄勇四十骑组成的马队,全副武装保护,取道子午谷道翻秦岭,进汉中取道宁强古栈道入川,经成都出雅安至康定,来去用时四个月又十天,途中死了三匹马,两头牦牛,伤了五名庄丁,先后击退七股土匪袭扰,才把全部砖茶运进藏北茶庄分号。
天泰牌茶砖在藏北一炮打响,消息很快传遍茶马古道,时过半年,丝绸路上和由陕入川的古栈道上,贩卖茶砖的茶商往来穿梭,邓监堂和周莹的名字,随着天泰牌泾砖的名字,传遍了陕、甘、宁、青、新、川、藏、蒙古,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支主力军,马合盛的茶庄则因茶砖质量敌不过周莹和邓监堂的天泰牌而被茶商冷落,马合盛经再三思量,最后长叹一声关闭了马合盛茶庄,悄无声息地返回甘肃庆阳老家,退出茶商行列后过起了地主生活。
周莹通过重整陕西茶叶市场,在短短八年时间内,便创造了九百七十多万两纯利,使安吴堡的财富增加到三千八百六十多万两,从而成为陕西清末时期的盖省财东。
周莹慧眼识英雄,请出了一个邓监堂,救了她一半将倾的江山,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便把茶叶总号起死回生,一跃成为陕西最大的茶商首领。她对此并不感到满足,她要创造更多财富,为未来的安吴堡发展打下更坚厚的财力基础。此时三原的布匹贸易也因天灾人祸受到影响,由当时父亲周海潮在世时的五十四家,锐减至十三家。为重振三原布匹贸易,她派王坚三次到平凉,赴龙驹寨,和有志重振陕西布匹商场的志士仁人一道,做了许多有效工作,终于建起东经河南至豫南豫北的贸易通道,联系各产布州县设庄设店收购布匹,然后转运三原再分销西部的买卖网络。经过四五年的艰苦经营,这条布匹通道上出现了以许昌为布业的集散地,陕西布商在许昌坐庄的达到了三十多家。往西销售的地方,以甘肃河州为中心,运到了新疆哈密,成为陕西布商携布北上的中转站,为解决西北各族人民的衣着之需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年三原人李忠业在商洛丹江岸畔的龙驹寨开设的德盛新布行,曾有过存布榻房三十余座,运布驮骡六百多头,成为名噪一时的“李半街”。到了周莹入主安吴堡后,龙驹寨又一次迎来了复苏。她出钱修复了翻越秦岭十八盘三十里长的驮路踏道,解决了货物运输问题,使龙驹寨的骡马店增加到十二家,每到晚上,骡马店里灯光闪闪,吆马的声音此起彼伏,伙计们招呼客人的声音不绝于耳,布商们喝酒猜拳的声音传出半条街,一派兴旺景象。当时龙驹寨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丹江河行木船下通武汉,脚子班送货物前呼后喊。油盐行过载行货堆如山,大街市商店内百货绸缎。骡马帮分两路日夜不断,通西安达甘肃北出潼关。龙驹寨自古来水陆方便,被誉为小武汉名不虚传。”
周莹公馆设在三原城内,坐镇指挥布匹买卖,可谓废寝忘食,有一天她正在与甘肃平凉客商就运载行运输途中安全问题交换意见,泾阳永兴合皮店掌柜党士元找到她说:“少夫人,有一宗买卖不知你做不做?”
周莹把平凉客人安顿好后才问:“啥买卖你先说清楚。”
党士元说:“兰州皮商邱成贵想拿皮子换你的布。”
周莹笑道:“做皮货买卖你是内行,你说我能做不能做?”
党士元也笑道:“只要有利可图,这皮换布生意并不烧手。”
周莹认真道:“我可是门外汉。”
党士元说:“只要少夫人敢做,我当你顾问。”
周莹想了想,才问:“皮子换布,咋作价?你清楚吗?”
党士元说:“这没啥难人地方,各算各的价,吃亏事咱自不会干了。”
周莹往起一站说:“那我就试试看。”
党士元回头找来了皮货商和周莹见了面,双方最终达成了皮换布的协议。
党士元成为周莹第一笔皮子换布买卖的顾问,把周莹引进了皮货业中。
周莹用三十八万两银子的布,换回了同价值的皮子,经过党士元加工卖掉后,净赚了八万六千多两银子,她忍不住笑道:“这钱挣得是不是太容易了?”
周莹的尝试给泾阳增加了一个新的行业——皮革加工。到了清末,泾阳成为陕西又一皮货加工转口贸易中心,陕西的皮毛加工技术传播到了兰州,成为陕西商帮在兰州垄断经营的又一行业。
周莹做买卖,买啥啥成,卖啥啥贵,银子一个劲往里收,她的兴趣也越来越广泛,在庆祝她三十岁生日时,王坚对她说:“一个叫南金昌的秀才想把他祖传下来的一个商鼎当给少奶奶,不知少奶奶意下如何?”
周莹说:“他不找当铺找我干啥?”
王坚说:“你能给他一个好价钱嘛。”
周莹一想也对,便说:“咱就开个典当铺,专收古董玩意儿咋样?”
王坚说:“那敢情好,省得你动不动就上当,老是把假古董买回家来。”
周莹说:“你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商鼎你去收回来就是了。”
王坚仅花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就收回了一尊三十六寸高的商代青铜鼎,喜得周莹围着商鼎转来转去,一连看了三天也不让人把鼎收藏进库。半个月没出,一家典当铺在泾阳县城开了张,典当行有了周莹的影子,渭北人有了又一条生财之道。到了清末,关中地区开设的典当铺多达八百余处,可谓盛况空前了。
周莹虽然对各行各业都有兴趣,但一生主打方向却始终如一,把主要资金投在盐与布、茶贸易上。她到了不惑之年时,精气神因疾病纠缠,大不如前,但仍关心着陕西布业的兴衰繁荣,为把陕西布匹生产搞上去,她决定做一次大胆尝试:引进外国布匹生产先进技术设备,派人到上海,伙同裕隆聚总号大掌柜咸铁成一起,和英国、德国商人就引进纺织机械设备进行谈判。当时,英国纺织设备比较先进,但要价昂贵,她便根据关中实际情况做出决定:购进德国生产设备。因为陕西棉花绒短,只适合生产粗支纱,织粗布,德国设备较适应。为此,她拨出一百八十万两银,和德国商人签订了供货合约,可惜的是,她的抱负最终竹篮打水。运送设备的船在台湾海峡遇到风暴沉没了,她的投资也化为乌有。由于这一次引进国外纺织设备的失败,致使陕西布匹生产的落后局面一直未能打破,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江苏荣氏家族为躲避战火,被迫将一部分纺织设备西迁,在宝鸡斗鸡台创建了新秦纺织厂,才揭开了陕西现代纺织工业的序幕。
清香,一定会受到牧民和藏民的欢迎。我回藏北时,一定要带三百头骡和牦牛驮上天泰茶砖,让藏北人尝尝裕兴重的香茶。”
周莹喜出望外,立即让邓监堂为藏北茶庄分号准备了上百件天泰牌茶砖,把赵道格尔儿子带进安吴堡的六十头牦牛、四十头骡子,全装上了砖茶,然后集会起安吴堡和三原县载运行二百头骡子,让武师任虎、何冲、张抗、关锋和安吴堡庄勇四十骑组成的马队,全副武装保护,取道子午谷道翻秦岭,进汉中取道宁强古栈道入川,经成都出雅安至康定,来去用时四个月又十天,途中死了三匹马,两头牦牛,伤了五名庄丁,先后击退七股土匪袭扰,才把全部砖茶运进藏北茶庄分号。
天泰牌茶砖在藏北一炮打响,消息很快传遍茶马古道,时过半年,丝绸路上和由陕入川的古栈道上,贩卖茶砖的茶商往来穿梭,邓监堂和周莹的名字,随着天泰牌泾砖的名字,传遍了陕、甘、宁、青、新、川、藏、蒙古,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支主力军,马合盛的茶庄则因茶砖质量敌不过周莹和邓监堂的天泰牌而被茶商冷落,马合盛经再三思量,最后长叹一声关闭了马合盛茶庄,悄无声息地返回甘肃庆阳老家,退出茶商行列后过起了地主生活。
周莹通过重整陕西茶叶市场,在短短八年时间内,便创造了九百七十多万两纯利,使安吴堡的财富增加到三千八百六十多万两,从而成为陕西清末时期的盖省财东。
周莹慧眼识英雄,请出了一个邓监堂,救了她一半将倾的江山,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便把茶叶总号起死回生,一跃成为陕西最大的茶商首领。她对此并不感到满足,她要创造更多财富,为未来的安吴堡发展打下更坚厚的财力基础。此时三原的布匹贸易也因天灾人祸受到影响,由当时父亲周海潮在世时的五十四家,锐减至十三家。为重振三原布匹贸易,她派王坚三次到平凉,赴龙驹寨,和有志重振陕西布匹商场的志士仁人一道,做了许多有效工作,终于建起东经河南至豫南豫北的贸易通道,联系各产布州县设庄设店收购布匹,然后转运三原再分销西部的买卖网络。经过四五年的艰苦经营,这条布匹通道上出现了以许昌为布业的集散地,陕西布商在许昌坐庄的达到了三十多家。往西销售的地方,以甘肃河州为中心,运到了新疆哈密,成为陕西布商携布北上的中转站,为解决西北各族人民的衣着之需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年三原人李忠业在商洛丹江岸畔的龙驹寨开设的德盛新布行,曾有过存布榻房三十余座,运布驮骡六百多头,成为名噪一时的“李半街”。到了周莹入主安吴堡后,龙驹寨又一次迎来了复苏。她出钱修复了翻越秦岭十八盘三十里长的驮路踏道,解决了货物运输问题,使龙驹寨的骡马店增加到十二家,每到晚上,骡马店里灯光闪闪,吆马的声音此起彼伏,伙计们招呼客人的声音不绝于耳,布商们喝酒猜拳的声音传出半条街,一派兴旺景象。当时龙驹寨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丹江河行木船下通武汉,脚子班送货物前呼后喊。油盐行过载行货堆如山,大街市商店内百货绸缎。骡马帮分两路日夜不断,通西安达甘肃北出潼关。龙驹寨自古来水陆方便,被誉为小武汉名不虚传。”
周莹公馆设在三原城内,坐镇指挥布匹买卖,可谓废寝忘食,有一天她正在与甘肃平凉客商就运载行运输途中安全问题交换意见,泾阳永兴合皮店掌柜党士元找到她说:“少夫人,有一宗买卖不知你做不做?”
周莹把平凉客人安顿好后才问:“啥买卖你先说清楚。”
党士元说:“兰州皮商邱成贵想拿皮子换你的布。”
周莹笑道:“做皮货买卖你是内行,你说我能做不能做?”
党士元也笑道:“只要有利可图,这皮换布生意并不烧手。”
周莹认真道:“我可是门外汉。”
党士元说:“只要少夫人敢做,我当你顾问。”
周莹想了想,才问:“皮子换布,咋作价?你清楚吗?”
党士元说:“这没啥难人地方,各算各的价,吃亏事咱自不会干了。”
周莹往起一站说:“那我就试试看。”
党士元回头找来了皮货商和周莹见了面,双方最终达成了皮换布的协议。
党士元成为周莹第一笔皮子换布买卖的顾问,把周莹引进了皮货业中。
周莹用三十八万两银子的布,换回了同价值的皮子,经过党士元加工卖掉后,净赚了八万六千多两银子,她忍不住笑道:“这钱挣得是不是太容易了?”
周莹的尝试给泾阳增加了一个新的行业——皮革加工。到了清末,泾阳成为陕西又一皮货加工转口贸易中心,陕西的皮毛加工技术传播到了兰州,成为陕西商帮在兰州垄断经营的又一行业。
周莹做买卖,买啥啥成,卖啥啥贵,银子一个劲往里收,她的兴趣也越来越广泛,在庆祝她三十岁生日时,王坚对她说:“一个叫南金昌的秀才想把他祖传下来的一个商鼎当给少奶奶,不知少奶奶意下如何?”
周莹说:“他不找当铺找我干啥?”
王坚说:“你能给他一个好价钱嘛。”
周莹一想也对,便说:“咱就开个典当铺,专收古董玩意儿咋样?”
王坚说:“那敢情好,省得你动不动就上当,老是把假古董买回家来。”
周莹说:“你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商鼎你去收回来就是了。”
王坚仅花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就收回了一尊三十六寸高的商代青铜鼎,喜得周莹围着商鼎转来转去,一连看了三天也不让人把鼎收藏进库。半个月没出,一家典当铺在泾阳县城开了张,典当行有了周莹的影子,渭北人有了又一条生财之道。到了清末,关中地区开设的典当铺多达八百余处,可谓盛况空前了。
周莹虽然对各行各业都有兴趣,但一生主打方向却始终如一,把主要资金投在盐与布、茶贸易上。她到了不惑之年时,精气神因疾病纠缠,大不如前,但仍关心着陕西布业的兴衰繁荣,为把陕西布匹生产搞上去,她决定做一次大胆尝试:引进外国布匹生产先进技术设备,派人到上海,伙同裕隆聚总号大掌柜咸铁成一起,和英国、德国商人就引进纺织机械设备进行谈判。当时,英国纺织设备比较先进,但要价昂贵,她便根据关中实际情况做出决定:购进德国生产设备。因为陕西棉花绒短,只适合生产粗支纱,织粗布,德国设备较适应。为此,她拨出一百八十万两银,和德国商人签订了供货合约,可惜的是,她的抱负最终竹篮打水。运送设备的船在台湾海峡遇到风暴沉没了,她的投资也化为乌有。由于这一次引进国外纺织设备的失败,致使陕西布匹生产的落后局面一直未能打破,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江苏荣氏家族为躲避战火,被迫将一部分纺织设备西迁,在宝鸡斗鸡台创建了新秦纺织厂,才揭开了陕西现代纺织工业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