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明朝小官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周氏多年不孕,几年前曾为李大伯典买了个丫头。丫头生完两个孩子,又被家人赎买回去嫁人了。
典妾在潭州府是常事。
许多人家的主妇不愿为丈夫纳娶二房,宁愿买个小丫头,生下一男半女后,就远远打发掉。这样既能为家中开枝散叶,又不用担心小妾仗着庶子庶女作妖。
而那些贫苦人家,将家中的小娘子典卖出去,等过几年,找主家说说情,再赎买回家,打发小娘子嫁个鳏夫或是财主,还能再换一笔丰厚的彩礼。
有些人家甚至专门做典妾生意。从小就细心调理女儿家,等到了年纪,就让她去大户人家当典妾。生下一男半女后,将养个三五月,再送到另一家去,继续为主家生孩子。
李昭节和李九冬的生母在李家住了三年,却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李绮节记得人人都叫她大姑娘。
大姑娘家里并不穷,可她上头有五个哥哥,哥哥们娶亲要盖新房,不然娶不上媳妇。大姑娘的父母急着抱孙子,为了筹措银两替儿子们盖房,就把大姑娘卖到李家做典妾。
周氏不是刻薄人,对大姑娘不坏,大姑娘走了后,她把李昭节和李九冬姐妹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不过她脾气急,平时说话嗓门大,姐妹俩都有点怕她。
姐妹俩的年纪还小,都梳着小抓髻,发间缠了根玫红绸带。穿一身淡青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茶褐色棉褂子,底下系一条红黄间色裙,裙角露出月白缎子绣红花绣鞋的尖角。
两姐妹一样着装,一样发式,打扮得犹如双生儿一般,亲亲热热坐在堂屋地下铺设的簟席上分吃果子。
李绮节嘱咐两个堂妹莫要吵嚷,给趴在小几上酣睡的李大伯披了一张薄棉被。
低声嘱咐宝珠在一旁看着小妹妹们,自己走到灶房来,要帮周氏烧火。
周氏连忙推她出去,高声道:“仔细莫要让烟火熏了你!烫着了可不是玩的。我正要开油锅炸鲫鱼仔呢,油星四溅的,你可别靠到跟前来。隔壁吊子上熬着筒骨藕汤,你去瞧瞧藕块熟了没。”
潭州府本地规矩,但凡逢年过节,或是有客上门,或是初一十五的正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称两刀肉,买几只粉藕,好熬一大吊子的筒骨藕汤吃。
李大伯月前带着伙计去城外乡下收桂花,一去七八日。周氏估摸着自家官人这几日便要回屋,一早让刘婆子去渡口那些撑船贩卖自家田地菜蔬的农户手中购了几枝汤藕。
这会子藕汤已经熬煮了两三个时辰。
李绮节才一掀开熏得黑漆漆的锅盖,沸腾的热气中便有一股极其馥郁的藕香、掺着浓烈的肉香味道,扑面而来。
李绮节吸了吸鼻子,复又盖上盖子。
吊子底下的四方灶中,炭火噼里啪啦,烧得一片红艳艳,烘得她脸颊直发烫。
她今天出过门,身上穿得有些厚实,再被这炭火一熏,热得脊背有些发痒。连忙退后几步,掏出手帕抹了抹额头,随手从灶间的谷糠堆里摸出几个红苕,拿铁钳一一夹了放进灶边,埋在温热的灶灰里。
净过手,再回到灶间,宝鹊已经晾晒完衣裳,正坐在灶膛前的小马扎上,往里头添柴火。
周氏炸了一碗面糊鲫鱼仔,又炒了一碗扁豆,一碗白米虾,一碗豆角,一碗嫩莲子,接着便烧半锅开水,将舂好的稻米倒进去煮。
李绮节连忙道:“婶子,待会儿米汤别倒了,我好泡锅巴饭吃。”
“煮了藕汤,还吃什么锅巴饭?还是多喝几碗肉汤好。”周氏揭开锅盖,用勺子搅动沉在锅底的大米,怕底下粘锅:“米汤我都留着,要给间壁朱家娘子送去,他家小郎君奶水吃不饱,现今都是煮米汤给他吃。”
李绮节往日里最不喜欢朱家人,闻言便不高兴道:“作甚拿咱家的米汤送人,她自家的米汤呢?”
刘婆子拿着一把磨得雪亮的蒲刀,蹲在地上,一边斩鸡块,一边笑着插话:“三娘以为人人都像咱们家,顿顿都能吃白米饭?连镇上的财主老爷都不敢天天吃米饭呐!也是官人和太太勤谨,又会过日子,也舍得与一家吃喝,家里才吃得这般好。乡下人家,一年到头,大半都是吃的豆饭、苕饭加米糠。老阿姑扣扣索索,只晓得存私房钱,他家大郎整日苕吃哈胀,啥都不干,还跟着一帮浮浪子弟赌钱吃酒,把好好的田地、果林丢下不管。朱家娘子跟着老阿姑过活,一家几个小娘子,每日都只吃两顿饭,餐餐都是寡水面条,要不就是蒸豆糠馍馍吃,把几个好好的女伢仔瘦的咧!只剩下一把骨头!如今好容易生了个小孙孙,老阿姑也不晓得心疼,照样不肯给朱家娘子炖些汤水补养,还整日作怪,嫌弃朱家娘子没奶水。”
老阿姑是间壁朱大郎的老娘,因着辈分高的缘故,邻里都要尊称她一声“姑”。这老婆子长得精干细瘦,为人最是重男轻女,又小气吝啬,整日守着家里的私房,不给儿媳、孙女一个铜板。
朱家娘... -->>
周氏多年不孕,几年前曾为李大伯典买了个丫头。丫头生完两个孩子,又被家人赎买回去嫁人了。
典妾在潭州府是常事。
许多人家的主妇不愿为丈夫纳娶二房,宁愿买个小丫头,生下一男半女后,就远远打发掉。这样既能为家中开枝散叶,又不用担心小妾仗着庶子庶女作妖。
而那些贫苦人家,将家中的小娘子典卖出去,等过几年,找主家说说情,再赎买回家,打发小娘子嫁个鳏夫或是财主,还能再换一笔丰厚的彩礼。
有些人家甚至专门做典妾生意。从小就细心调理女儿家,等到了年纪,就让她去大户人家当典妾。生下一男半女后,将养个三五月,再送到另一家去,继续为主家生孩子。
李昭节和李九冬的生母在李家住了三年,却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李绮节记得人人都叫她大姑娘。
大姑娘家里并不穷,可她上头有五个哥哥,哥哥们娶亲要盖新房,不然娶不上媳妇。大姑娘的父母急着抱孙子,为了筹措银两替儿子们盖房,就把大姑娘卖到李家做典妾。
周氏不是刻薄人,对大姑娘不坏,大姑娘走了后,她把李昭节和李九冬姐妹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不过她脾气急,平时说话嗓门大,姐妹俩都有点怕她。
姐妹俩的年纪还小,都梳着小抓髻,发间缠了根玫红绸带。穿一身淡青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茶褐色棉褂子,底下系一条红黄间色裙,裙角露出月白缎子绣红花绣鞋的尖角。
两姐妹一样着装,一样发式,打扮得犹如双生儿一般,亲亲热热坐在堂屋地下铺设的簟席上分吃果子。
李绮节嘱咐两个堂妹莫要吵嚷,给趴在小几上酣睡的李大伯披了一张薄棉被。
低声嘱咐宝珠在一旁看着小妹妹们,自己走到灶房来,要帮周氏烧火。
周氏连忙推她出去,高声道:“仔细莫要让烟火熏了你!烫着了可不是玩的。我正要开油锅炸鲫鱼仔呢,油星四溅的,你可别靠到跟前来。隔壁吊子上熬着筒骨藕汤,你去瞧瞧藕块熟了没。”
潭州府本地规矩,但凡逢年过节,或是有客上门,或是初一十五的正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称两刀肉,买几只粉藕,好熬一大吊子的筒骨藕汤吃。
李大伯月前带着伙计去城外乡下收桂花,一去七八日。周氏估摸着自家官人这几日便要回屋,一早让刘婆子去渡口那些撑船贩卖自家田地菜蔬的农户手中购了几枝汤藕。
这会子藕汤已经熬煮了两三个时辰。
李绮节才一掀开熏得黑漆漆的锅盖,沸腾的热气中便有一股极其馥郁的藕香、掺着浓烈的肉香味道,扑面而来。
李绮节吸了吸鼻子,复又盖上盖子。
吊子底下的四方灶中,炭火噼里啪啦,烧得一片红艳艳,烘得她脸颊直发烫。
她今天出过门,身上穿得有些厚实,再被这炭火一熏,热得脊背有些发痒。连忙退后几步,掏出手帕抹了抹额头,随手从灶间的谷糠堆里摸出几个红苕,拿铁钳一一夹了放进灶边,埋在温热的灶灰里。
净过手,再回到灶间,宝鹊已经晾晒完衣裳,正坐在灶膛前的小马扎上,往里头添柴火。
周氏炸了一碗面糊鲫鱼仔,又炒了一碗扁豆,一碗白米虾,一碗豆角,一碗嫩莲子,接着便烧半锅开水,将舂好的稻米倒进去煮。
李绮节连忙道:“婶子,待会儿米汤别倒了,我好泡锅巴饭吃。”
“煮了藕汤,还吃什么锅巴饭?还是多喝几碗肉汤好。”周氏揭开锅盖,用勺子搅动沉在锅底的大米,怕底下粘锅:“米汤我都留着,要给间壁朱家娘子送去,他家小郎君奶水吃不饱,现今都是煮米汤给他吃。”
李绮节往日里最不喜欢朱家人,闻言便不高兴道:“作甚拿咱家的米汤送人,她自家的米汤呢?”
刘婆子拿着一把磨得雪亮的蒲刀,蹲在地上,一边斩鸡块,一边笑着插话:“三娘以为人人都像咱们家,顿顿都能吃白米饭?连镇上的财主老爷都不敢天天吃米饭呐!也是官人和太太勤谨,又会过日子,也舍得与一家吃喝,家里才吃得这般好。乡下人家,一年到头,大半都是吃的豆饭、苕饭加米糠。老阿姑扣扣索索,只晓得存私房钱,他家大郎整日苕吃哈胀,啥都不干,还跟着一帮浮浪子弟赌钱吃酒,把好好的田地、果林丢下不管。朱家娘子跟着老阿姑过活,一家几个小娘子,每日都只吃两顿饭,餐餐都是寡水面条,要不就是蒸豆糠馍馍吃,把几个好好的女伢仔瘦的咧!只剩下一把骨头!如今好容易生了个小孙孙,老阿姑也不晓得心疼,照样不肯给朱家娘子炖些汤水补养,还整日作怪,嫌弃朱家娘子没奶水。”
老阿姑是间壁朱大郎的老娘,因着辈分高的缘故,邻里都要尊称她一声“姑”。这老婆子长得精干细瘦,为人最是重男轻女,又小气吝啬,整日守着家里的私房,不给儿媳、孙女一个铜板。
朱家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