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低碳经济”的深思与慎思(1) (2/2)
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活在货币战当下(财经郎眼05)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郎咸平:问题是电是怎么发的?火力发电发的,既消耗能源,又制造二氧化碳。
王牧笛:这是一种关于电的误读,此外低碳经济还有各种各样的误读。
郎咸平:譬如说风能发电还有光伏。你搞光伏发电的太阳能电池,首先要用多晶硅。多晶硅的提炼技术我们也没有,等我们生产制造的时候,会释放出大量的毒素叫四氯化硅。四氯化硅是非常非常严重的毒素,可以子孙万代“享用”的毒素。我们得到了所有的黑色的毒素,然后把环保给别人。再讲风能发电。风能发电听起来是很好,你制造这个设备的时候,又是提炼铜,又是高污染。
王牧笛:而且风能最大的问题是并网。我们之前聊的内蒙古风电,1/3闲置,1/3快废弃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定了个调子:多晶硅和风能是产能过剩的。不要各个企业一看见有利润就一哄而上,其实包括刚刚聊的多晶硅。关于多晶硅,在国外更多采用的是闭环式生产工艺,这种工艺一般不会造成污染。可是什么事情到了中国以后,把它简单化了。简单化以后,它采用不了这种闭环式,而且还一拥而上地生产多晶硅,导致所有的污染都留在了我们这里。所以这就是个吊诡。你说新能源、清洁能源,可是在生产清洁能源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不清洁。
从家庭低碳到国家低碳
我们理解低碳:一方面有宏观政策,是个战略。一方面是一种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郎咸平:而且我更怕什么:我们各级政府的执行力是非常强的。每当中央政府推出一个新能源的时候,各级政府纷纷大力推动。
李银:想做产业集群,集群热。
郎咸平:对。这非常可怕的。到2012年,我们多晶硅的产能是10万吨,全世界的总需求也不过5万吨,严重产能过剩。这是各地方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这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因此在我们推动低碳经济的时候,一定造成非常大的误读,这是我非常担忧的。
王牧笛:所以我非常喜欢小片结尾用的两个词:一个叫“深思”,就是思考发展低碳的中国路径。还有一个叫“慎思”,《中庸》里的话,要谨慎的思考。不能说一个好东西马上就过度的发展。最近“低碳城市”成为各地发展的一个名片。杭州2009年起草了50条低碳新政,明确提出杭州要率先在国内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
李银:这是杭州新名片。
郎咸平:去年谈到新能源的时候,各地方政府为了抢这个功劳、功绩,18个省、100多个市搞了新能源。
王牧笛:而且今年内地31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8个省区政府的报告不约而同在展望部分出现了“低碳”的字眼。字数统计上,“低碳”这个词最多的占到报告1.6%,最少的也占到报告的0.9%。
李银:其实我个人觉得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行业。事实上,我个人认为美国的低碳概念做的可能没有英国好。这不单是概念,包括它的举措。听说美国最近出了一本关于新能源的书。
王牧笛:东方出版社出了一本叫《决战新能源》。
郎咸平:你看里面写的美国新能源的发展,那是不可想象的。
李银:但是比起来,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去学习英国的技术。英国的清洁煤炭的计划是针对煤电厂的技术改造计划,要求煤电厂具有捕捉和存储二氧化碳的能力。当然目前中国的国家电网也在做这个。可是,传统产业是不是要完全被摒弃,应该不是这样一个对立面的。很多时候在技术的提升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做到节能减排。2005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低碳”这个概念的时候,就采访过很多外资企业,问他们一个城市怎样叫“低碳”。那些CEO跟我讲:“你自己家的垃圾你会不会分类处理?”我当时说:“我是尝试过去分类处理垃圾,但是我的垃圾出了门之后就控制不了了。”然而他跟我说:“中国如果要做低碳,第一就要让每一个市民知道怎么去处理分类垃圾。”
王牧笛:也就是说,我们理解低碳:一方面有宏观政策,是个战略;一方面是一种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李银:它跟每个人相关。
郎咸平:我们还没到这个阶段。
王牧笛:当我们真的能够拿碳的排放来衡量我们每天的生活,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叫“低碳公民”。比如说坐飞机排了多少碳,每天吃个东西或者洗个澡排了多少碳。
p; 郎咸平:问题是电是怎么发的?火力发电发的,既消耗能源,又制造二氧化碳。
王牧笛:这是一种关于电的误读,此外低碳经济还有各种各样的误读。
郎咸平:譬如说风能发电还有光伏。你搞光伏发电的太阳能电池,首先要用多晶硅。多晶硅的提炼技术我们也没有,等我们生产制造的时候,会释放出大量的毒素叫四氯化硅。四氯化硅是非常非常严重的毒素,可以子孙万代“享用”的毒素。我们得到了所有的黑色的毒素,然后把环保给别人。再讲风能发电。风能发电听起来是很好,你制造这个设备的时候,又是提炼铜,又是高污染。
王牧笛:而且风能最大的问题是并网。我们之前聊的内蒙古风电,1/3闲置,1/3快废弃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定了个调子:多晶硅和风能是产能过剩的。不要各个企业一看见有利润就一哄而上,其实包括刚刚聊的多晶硅。关于多晶硅,在国外更多采用的是闭环式生产工艺,这种工艺一般不会造成污染。可是什么事情到了中国以后,把它简单化了。简单化以后,它采用不了这种闭环式,而且还一拥而上地生产多晶硅,导致所有的污染都留在了我们这里。所以这就是个吊诡。你说新能源、清洁能源,可是在生产清洁能源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不清洁。
从家庭低碳到国家低碳
我们理解低碳:一方面有宏观政策,是个战略。一方面是一种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郎咸平:而且我更怕什么:我们各级政府的执行力是非常强的。每当中央政府推出一个新能源的时候,各级政府纷纷大力推动。
李银:想做产业集群,集群热。
郎咸平:对。这非常可怕的。到2012年,我们多晶硅的产能是10万吨,全世界的总需求也不过5万吨,严重产能过剩。这是各地方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这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因此在我们推动低碳经济的时候,一定造成非常大的误读,这是我非常担忧的。
王牧笛:所以我非常喜欢小片结尾用的两个词:一个叫“深思”,就是思考发展低碳的中国路径。还有一个叫“慎思”,《中庸》里的话,要谨慎的思考。不能说一个好东西马上就过度的发展。最近“低碳城市”成为各地发展的一个名片。杭州2009年起草了50条低碳新政,明确提出杭州要率先在国内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
李银:这是杭州新名片。
郎咸平:去年谈到新能源的时候,各地方政府为了抢这个功劳、功绩,18个省、100多个市搞了新能源。
王牧笛:而且今年内地31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8个省区政府的报告不约而同在展望部分出现了“低碳”的字眼。字数统计上,“低碳”这个词最多的占到报告1.6%,最少的也占到报告的0.9%。
李银:其实我个人觉得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行业。事实上,我个人认为美国的低碳概念做的可能没有英国好。这不单是概念,包括它的举措。听说美国最近出了一本关于新能源的书。
王牧笛:东方出版社出了一本叫《决战新能源》。
郎咸平:你看里面写的美国新能源的发展,那是不可想象的。
李银:但是比起来,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去学习英国的技术。英国的清洁煤炭的计划是针对煤电厂的技术改造计划,要求煤电厂具有捕捉和存储二氧化碳的能力。当然目前中国的国家电网也在做这个。可是,传统产业是不是要完全被摒弃,应该不是这样一个对立面的。很多时候在技术的提升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做到节能减排。2005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低碳”这个概念的时候,就采访过很多外资企业,问他们一个城市怎样叫“低碳”。那些CEO跟我讲:“你自己家的垃圾你会不会分类处理?”我当时说:“我是尝试过去分类处理垃圾,但是我的垃圾出了门之后就控制不了了。”然而他跟我说:“中国如果要做低碳,第一就要让每一个市民知道怎么去处理分类垃圾。”
王牧笛:也就是说,我们理解低碳:一方面有宏观政策,是个战略;一方面是一种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李银:它跟每个人相关。
郎咸平:我们还没到这个阶段。
王牧笛:当我们真的能够拿碳的排放来衡量我们每天的生活,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叫“低碳公民”。比如说坐飞机排了多少碳,每天吃个东西或者洗个澡排了多少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