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如何使你变得更加成熟(5) (2/2)
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人性的弱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3.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是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这是拒绝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震撼。
或许我们可以将爱默生的话这样来理解:“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以及无论遇到怎样的变故,都维持着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
当我们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没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参考时,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若是还不清楚自己反对的对象或理由便贸然从事改革,则只能说是蠢人的行为了。
不管怎么样,时间会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归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举例来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方针。这不仅是因为许多人这么教导我们,也是由我们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索得来的结果。很幸运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都对某些生活上的重要基本原则表示同意;否则,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混乱不堪。
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喜欢顺应环境,最后往往使自己成为环境的奴隶。对我们来说,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是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特加·莫勒曾说过:“一般男女并不因追求消极性的德行(如顺应环境、安全或一般所谓的幸福)而达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凭借承受重担以达到卓越的境地(这也是最大的幸福)。健康的人从不逃避困难,我们的祖先从一开始就了解这一点。”
我在前面曾对接受责任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认为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从这个观点来理解,成长应解释为:在父母的保护荫庇之下,逐渐使自己独立发展起来。
如果我们真的达到了成熟阶段,就不再需要躲进怯懦者的避难所里,也就是说不会一味顺应环境;我们不必躲在人群当中,不敢把自己的独特性显现出来;我们不必盲从别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主张或观点。
当我们内心存在某种信念时,成熟的性格能使我们坚持这个信念,也能驱使我们遵行这些信仰。每个人对社会都负有一种责任,就是好好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种种能力,以便对社会作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
在这一点上,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赢得了我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都希望他们能做得很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因为那并不是他的特长所在。他始终在坚持这个原则,虽然这样做会遭人误解,他却全然不顾这些。
坚持一项众人不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到底,那么就表明他具备极大的勇气。
有一次,我去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近来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全部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先是客气地不发表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着回答:“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与各位的观点不同,我不希望这个愉快的聚会因我变得不和谐。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了一下,立刻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但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反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一些认为自己负有某种特别使命的人,并不需要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这种人通常为热忱的使命感所驱使,因此变得义无反顾,使自己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各种挫折与困境。
但像我们这样的一般人,便常常摇摆于各种团体的压力之间。因为我们认为:假如有很多人反对,那么一定是我们错了。我们的信念常常被绝大多数人的信念左右。当大多数人反对我们时,我们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极大的怀疑。
还有人觉得,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不会以为一个在大街上打赤脚的人,或一个留胡子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崇尚自由的独立人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甚高罢了。
不得不承认,我们今日最难要求自己达到的诫命便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在这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装配线教育的当今社会,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常以一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阶层来区分他们的属性,如“她是上班的已婚妇女”“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被贴上了标签,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在为别人贴标签。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十分关心与重视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有一年,他在学生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场题目为《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的演说,内容大致如下:
无论你受到多大的压力,就算它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具备独立的个性气质,你就会知道,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的橡皮图章的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然在短暂的时间内能使你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但同时它也在时时干扰你平静的心灵。
在这场演讲结束时,达斯校长作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表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时,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将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1955年6月,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受任为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也发表了一次演讲,内容如下:
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在于,要把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负有责任。这是我们之所以存活于世的理由,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意义。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会出现混乱,我们的天赋和独立性也得不到发挥。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并从中追求快乐与幸福。
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的第七项原则是:不要盲目因袭。
/>
3.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是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这是拒绝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震撼。
或许我们可以将爱默生的话这样来理解:“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以及无论遇到怎样的变故,都维持着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
当我们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没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参考时,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若是还不清楚自己反对的对象或理由便贸然从事改革,则只能说是蠢人的行为了。
不管怎么样,时间会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归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举例来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方针。这不仅是因为许多人这么教导我们,也是由我们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索得来的结果。很幸运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都对某些生活上的重要基本原则表示同意;否则,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混乱不堪。
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喜欢顺应环境,最后往往使自己成为环境的奴隶。对我们来说,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是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特加·莫勒曾说过:“一般男女并不因追求消极性的德行(如顺应环境、安全或一般所谓的幸福)而达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凭借承受重担以达到卓越的境地(这也是最大的幸福)。健康的人从不逃避困难,我们的祖先从一开始就了解这一点。”
我在前面曾对接受责任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认为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从这个观点来理解,成长应解释为:在父母的保护荫庇之下,逐渐使自己独立发展起来。
如果我们真的达到了成熟阶段,就不再需要躲进怯懦者的避难所里,也就是说不会一味顺应环境;我们不必躲在人群当中,不敢把自己的独特性显现出来;我们不必盲从别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主张或观点。
当我们内心存在某种信念时,成熟的性格能使我们坚持这个信念,也能驱使我们遵行这些信仰。每个人对社会都负有一种责任,就是好好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种种能力,以便对社会作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
在这一点上,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赢得了我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都希望他们能做得很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因为那并不是他的特长所在。他始终在坚持这个原则,虽然这样做会遭人误解,他却全然不顾这些。
坚持一项众人不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到底,那么就表明他具备极大的勇气。
有一次,我去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近来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全部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先是客气地不发表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着回答:“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与各位的观点不同,我不希望这个愉快的聚会因我变得不和谐。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了一下,立刻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但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反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一些认为自己负有某种特别使命的人,并不需要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这种人通常为热忱的使命感所驱使,因此变得义无反顾,使自己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各种挫折与困境。
但像我们这样的一般人,便常常摇摆于各种团体的压力之间。因为我们认为:假如有很多人反对,那么一定是我们错了。我们的信念常常被绝大多数人的信念左右。当大多数人反对我们时,我们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极大的怀疑。
还有人觉得,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不会以为一个在大街上打赤脚的人,或一个留胡子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崇尚自由的独立人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甚高罢了。
不得不承认,我们今日最难要求自己达到的诫命便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在这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装配线教育的当今社会,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常以一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阶层来区分他们的属性,如“她是上班的已婚妇女”“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被贴上了标签,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在为别人贴标签。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十分关心与重视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有一年,他在学生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场题目为《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的演说,内容大致如下:
无论你受到多大的压力,就算它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具备独立的个性气质,你就会知道,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的橡皮图章的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然在短暂的时间内能使你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但同时它也在时时干扰你平静的心灵。
在这场演讲结束时,达斯校长作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表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时,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将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1955年6月,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受任为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也发表了一次演讲,内容如下:
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在于,要把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负有责任。这是我们之所以存活于世的理由,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意义。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会出现混乱,我们的天赋和独立性也得不到发挥。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并从中追求快乐与幸福。
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的第七项原则是:不要盲目因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