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大唐西域少年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诺!”卫伯玉无奈领命,他正要催马离去,却听王霨道:“卫别将,按理某应带兵与封节帅同守东都、共御强敌。只是素叶军伤亡惨重、士气已竭,吾将先回河阳休整。请卫别将转告封节帅,东都门户已丢,恐难坚守,早早疏散百姓;河阳虽小,城防甚固,素叶军绝不会在封节帅之前撤离。”
“多谢霨郎君!”
“卫别将孤身来救,大恩大德,某没齿难忘。”王霨艰难抬臂致谢。
“某并无寸功,不敢领霨郎君之谢。”卫伯玉扶住王霨双臂,感慨万千。他自然希望素叶军、陇右军能与安西兵马合在一起,齐心御叛军。然经此洛川一役,粗疏耿直若卫伯玉亦知,陇右军心不甚诚、封节帅与霨郎君间嫌隙已生。
卫伯玉汇合飞龙禁军离去后,南霁云悄声问道:“封节帅损兵折将,东都又易攻难守,为何不邀他共守河阳?”
“南校尉,为将者,可心无旁骛,唯听从号令、冲锋陷阵而已;为帅者,若不识庙堂风向,即便百战百胜,也会大祸临头。自太宗平王世充,百余年来,洛阳从未经历战火。封节帅岂愿成为国朝丧失东都第一人。即便守不住,也得奋力苦战,决不可拱手让之,否则无法向圣人交待。”卢杞低声解释其中的曲曲绕绕。
“算了,某还是老老实实当个摧锋陷阵的武将,任霨郎君差遣吧。”南霁云笑道。
“劳而受怨、抱柱含谤,换谁也受不了。若非如此,依霨郎君的心性,定会明知不可而为之,自告奋勇坚守孤城。如今保存实力、退守河阳,霨郎君已得为将之三味……”这些话卢奕藏在心里,自然不会说给南霁云听。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天宝十三载(754年)腊月二十八中午,十万叛军踏破武牢关,杀气腾腾,逼近洛阳城。
叛军前锋为崔乾佑统领的三万精兵,田承嗣的一万残兵随同前来,在洛阳城中被素叶军杀得丢盔弃甲的田乾真也带领十几名狼狈不堪的曳落河归队。
在叛军抵达前,洛阳城中早已狼狈鹿骇、人吏奔散,或西奔陕州、潼关,或南下南阳、襄阳,或北上怀州、河东。不过数个时辰,百万人口的雄城街市一空。
封常清返还洛阳后,收拢两万多兵马,据城而守,与崔乾佑战于上东门。不料叛军攻陷武牢关时夺得不少配重石砲,百砲齐发,落石如雨,唐军不支,退守皇城。驻守河阳的陇右、素叶二军以精骑出城,厮杀片刻,接纳部分溃军进城后,旋又闭门不出。
崔乾佑命田承嗣率部监视河阳,自己则率兵杀入洛阳。鏖战半日,封常清再败,退出宫城,放倒早已备好的巨木,抛洒铁蒺藜,以阻叛军骑兵追击。
意欲复仇的田承嗣动用配重石砲围攻河阳南城,但叛军初用配重石砲,不甚熟练,不像素叶军专人司之,故射程、射速均稍逊素叶军。田承嗣攻了半日,毫无进展,只得收兵回营、恨恨而归。
王霨确认封常清、达奚珣、卫伯玉等已弃城西逃,遂烧断河阳桥,与王思礼一道护送洛阳民众北上怀州。
在洛水南畔遭田承嗣伏击时,王霨担心洛阳失守时无法从容撤退,遂请阿史那雯霞疾奔河阳,令刘骁争分夺秒修复河阳北桥,并出兵扫清田承嗣留在大河北岸的两个百人队,夺取叛军的近万匹战马。重新贯通的河阳桥遂成洛阳士民撤离的通衢大道,叛军的坐骑则变为素叶军甩掉叛军追击的依仗。
封常清带一万残兵退至陕州时,正好遇到率五千龙武军闻讯驰援的高仙芝。两人检点兵马、判断形势,知陕州不可坚守,遂合兵一处,据守潼关。
崔乾佑扫清道路后,马不停蹄,穷追不舍。等他赶到潼关时,高封二人已缮修守具、加固壁垒。虽有配重石砲相助,叛军却无法给予巍峨险峻的雄关以致命打击,且腊月二十九日,素叶居加急生产的数十架配重石砲送抵潼关,崔乾佑只好退回陕州,暂缓攻打潼关。
东都沦陷天下惊,胡马翻衔洛阳草。
对封常清寄予厚望的李隆基勃然大怒,本欲将之处死,后因高仙芝上表泣血哀求和李泌力劝,才改为褫夺封常清所有官职差遣,只留下勋爵,命其以幕僚身份在高仙芝麾下效力。至于达奚珣,圣人念其并无大过,只申斥几句便准其乞骸骨。
高仙芝受封常清牵连,被圣人免了潼关防御使的差遣,返回华州大营,襄助盛王李琦参赞军机。腿疾好转的哥舒翰则被委任陇右兼范阳节度使,接替高仙芝镇守潼关。
哥舒翰克石堡、复九曲,威名不在高仙芝、封常清之下。然叛军来势太猛,东都沦陷的冲击过于骇人,故哥舒翰出镇潼关并未平息长安朝野的震荡,长安城中人心惶惶,文武百官惴惴不安。
右相杨国忠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却拿不出应对之策;左相陈。希烈唯唯诺诺,于事无补;张均本非将才,只言调兵遣将、稳固京畿,却不知兵从何来、将从何调;京兆尹鲜于向就事论事,建言强化长安宵禁;盛王与高仙芝则联名上折,自陈识人不明上折,请圣人降罪。
市井街坊里“清君侧”的议论蓦然多了起来,甚至有人私贴布告,乞请圣人诛“晁错”,以安抚幽并边将。杨国忠气得七窍生烟,鲜于向命京兆府衙役四处缉捕,却堵不住悠悠之口。
中书舍人李仁之上表攻讦素叶军使王霨,说他有意纵敌过河,实乃东都沦陷的罪魁祸首。返回绛州途中的王霨还未来得及上表辩解,高仙芝、封常清、王思礼等先后上奏章,详述田承嗣过河之策,细说素叶军断后一战之惨烈。连最先回到潼关的边令诚也密报高力士,为王霨辩护。李隆基遂将李仁之的奏章留中不发。
哀鸿遍野中,唯有建宁王上疏,愿携家将前往潼关前线,亲领兵马,为国分忧。李隆基对建宁王的奏疏不置可否。
 ... -->>
“诺!”卫伯玉无奈领命,他正要催马离去,却听王霨道:“卫别将,按理某应带兵与封节帅同守东都、共御强敌。只是素叶军伤亡惨重、士气已竭,吾将先回河阳休整。请卫别将转告封节帅,东都门户已丢,恐难坚守,早早疏散百姓;河阳虽小,城防甚固,素叶军绝不会在封节帅之前撤离。”
“多谢霨郎君!”
“卫别将孤身来救,大恩大德,某没齿难忘。”王霨艰难抬臂致谢。
“某并无寸功,不敢领霨郎君之谢。”卫伯玉扶住王霨双臂,感慨万千。他自然希望素叶军、陇右军能与安西兵马合在一起,齐心御叛军。然经此洛川一役,粗疏耿直若卫伯玉亦知,陇右军心不甚诚、封节帅与霨郎君间嫌隙已生。
卫伯玉汇合飞龙禁军离去后,南霁云悄声问道:“封节帅损兵折将,东都又易攻难守,为何不邀他共守河阳?”
“南校尉,为将者,可心无旁骛,唯听从号令、冲锋陷阵而已;为帅者,若不识庙堂风向,即便百战百胜,也会大祸临头。自太宗平王世充,百余年来,洛阳从未经历战火。封节帅岂愿成为国朝丧失东都第一人。即便守不住,也得奋力苦战,决不可拱手让之,否则无法向圣人交待。”卢杞低声解释其中的曲曲绕绕。
“算了,某还是老老实实当个摧锋陷阵的武将,任霨郎君差遣吧。”南霁云笑道。
“劳而受怨、抱柱含谤,换谁也受不了。若非如此,依霨郎君的心性,定会明知不可而为之,自告奋勇坚守孤城。如今保存实力、退守河阳,霨郎君已得为将之三味……”这些话卢奕藏在心里,自然不会说给南霁云听。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天宝十三载(754年)腊月二十八中午,十万叛军踏破武牢关,杀气腾腾,逼近洛阳城。
叛军前锋为崔乾佑统领的三万精兵,田承嗣的一万残兵随同前来,在洛阳城中被素叶军杀得丢盔弃甲的田乾真也带领十几名狼狈不堪的曳落河归队。
在叛军抵达前,洛阳城中早已狼狈鹿骇、人吏奔散,或西奔陕州、潼关,或南下南阳、襄阳,或北上怀州、河东。不过数个时辰,百万人口的雄城街市一空。
封常清返还洛阳后,收拢两万多兵马,据城而守,与崔乾佑战于上东门。不料叛军攻陷武牢关时夺得不少配重石砲,百砲齐发,落石如雨,唐军不支,退守皇城。驻守河阳的陇右、素叶二军以精骑出城,厮杀片刻,接纳部分溃军进城后,旋又闭门不出。
崔乾佑命田承嗣率部监视河阳,自己则率兵杀入洛阳。鏖战半日,封常清再败,退出宫城,放倒早已备好的巨木,抛洒铁蒺藜,以阻叛军骑兵追击。
意欲复仇的田承嗣动用配重石砲围攻河阳南城,但叛军初用配重石砲,不甚熟练,不像素叶军专人司之,故射程、射速均稍逊素叶军。田承嗣攻了半日,毫无进展,只得收兵回营、恨恨而归。
王霨确认封常清、达奚珣、卫伯玉等已弃城西逃,遂烧断河阳桥,与王思礼一道护送洛阳民众北上怀州。
在洛水南畔遭田承嗣伏击时,王霨担心洛阳失守时无法从容撤退,遂请阿史那雯霞疾奔河阳,令刘骁争分夺秒修复河阳北桥,并出兵扫清田承嗣留在大河北岸的两个百人队,夺取叛军的近万匹战马。重新贯通的河阳桥遂成洛阳士民撤离的通衢大道,叛军的坐骑则变为素叶军甩掉叛军追击的依仗。
封常清带一万残兵退至陕州时,正好遇到率五千龙武军闻讯驰援的高仙芝。两人检点兵马、判断形势,知陕州不可坚守,遂合兵一处,据守潼关。
崔乾佑扫清道路后,马不停蹄,穷追不舍。等他赶到潼关时,高封二人已缮修守具、加固壁垒。虽有配重石砲相助,叛军却无法给予巍峨险峻的雄关以致命打击,且腊月二十九日,素叶居加急生产的数十架配重石砲送抵潼关,崔乾佑只好退回陕州,暂缓攻打潼关。
东都沦陷天下惊,胡马翻衔洛阳草。
对封常清寄予厚望的李隆基勃然大怒,本欲将之处死,后因高仙芝上表泣血哀求和李泌力劝,才改为褫夺封常清所有官职差遣,只留下勋爵,命其以幕僚身份在高仙芝麾下效力。至于达奚珣,圣人念其并无大过,只申斥几句便准其乞骸骨。
高仙芝受封常清牵连,被圣人免了潼关防御使的差遣,返回华州大营,襄助盛王李琦参赞军机。腿疾好转的哥舒翰则被委任陇右兼范阳节度使,接替高仙芝镇守潼关。
哥舒翰克石堡、复九曲,威名不在高仙芝、封常清之下。然叛军来势太猛,东都沦陷的冲击过于骇人,故哥舒翰出镇潼关并未平息长安朝野的震荡,长安城中人心惶惶,文武百官惴惴不安。
右相杨国忠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却拿不出应对之策;左相陈。希烈唯唯诺诺,于事无补;张均本非将才,只言调兵遣将、稳固京畿,却不知兵从何来、将从何调;京兆尹鲜于向就事论事,建言强化长安宵禁;盛王与高仙芝则联名上折,自陈识人不明上折,请圣人降罪。
市井街坊里“清君侧”的议论蓦然多了起来,甚至有人私贴布告,乞请圣人诛“晁错”,以安抚幽并边将。杨国忠气得七窍生烟,鲜于向命京兆府衙役四处缉捕,却堵不住悠悠之口。
中书舍人李仁之上表攻讦素叶军使王霨,说他有意纵敌过河,实乃东都沦陷的罪魁祸首。返回绛州途中的王霨还未来得及上表辩解,高仙芝、封常清、王思礼等先后上奏章,详述田承嗣过河之策,细说素叶军断后一战之惨烈。连最先回到潼关的边令诚也密报高力士,为王霨辩护。李隆基遂将李仁之的奏章留中不发。
哀鸿遍野中,唯有建宁王上疏,愿携家将前往潼关前线,亲领兵马,为国分忧。李隆基对建宁王的奏疏不置可否。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