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锦绣大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其实当张文明的死讯在京城传开时,人们虽然也是众说纷纭,但更多的却还是认为张居正会就此丁忧离京,纵有一些人提到他会留栈不去,也不过是些谣言而已,没几个会信。
可随着时间不断地往后推移,事情就出现一些变数了。不少清流出身的官员已明显感觉到了一些不妥的地方,因为张居正除了当天跟天子请辞后,就没了下文,只是闭门不出,也不作进一步的辞官之举。
这么一来,就很值得让人玩味了。他张阁老到底心里是怎么想?他是真有心为父亲守孝,还只是迫于规矩不得不假作姿态,然后静候天子挽留夺情哪?倘若是前者,他这时候应该接连上表请辞才是,可这都过去四五日了,朝廷里可没传出这方面的丝毫风声哪。
其后,一个更叫人感到不安的消息也散播了开来,天子已下诏请张阁老夺情了。而且随后不久,一道用词恳切的诏书也被通政司方面明发天下,只说张居正于朝廷有大用,完不可为了一己之私,就置朝廷和天下百姓于不顾,理当牺牲小我,先以天下为重,暂不辞官。
还没等百官们回过神来呢,之后两三日间,皇宫里又发出了数道明旨,意思也与之前的没有两样,只要张居正能够留在朝廷之内。而更叫众人不放心的是,在收下这一封又一封的圣旨后,张居正也没有丝毫的回应,就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般。
这就很不合常理了,倘若他真有心丁忧,这时候应该站出来把话说明白,并用更加决绝的态度推掉天子的诏书才是。虽然说圣旨一般是没人敢拒绝的,但这种和自古以来的礼法相悖的旨意,以张居正的声望和地位,拒了也就拒了,皇帝也不会因此怪罪的。可现在他的如此做法,显然真有意留下来了。
这怎么可行?本朝自武宗时的杨廷和之后,可再没有任何官员敢在父母去世后不辞官丁忧,如此行径,与禽-兽何异?那些自命清高的清流官员们首先就不能接受内阁首辅有这么大一个污点,故而在稍作酝酿后,一道道奏疏就被送进了宫去。
虽然这时候他们还没有指名道姓地提到张居正,但处处含沙射影,已把自己要说的意思表露无疑。
可这些奏疏递进宫去,无论是皇帝那儿,亦或是闭门不出的张居正都是没有半点回音,就跟石沉大海一般。
如此一来,事态可就比之前更严重了。倘若说之前大家还只是怀疑,觉着只是有这么个可能,现在他们的态度表现出来可就是真的了,张居正确有心夺情,继续留在朝中为官。
这下,是彻底把这些从小就读圣贤书,把祖宗规矩和礼道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官员们给激起来了。他们或许地位卑微,甚至很大可能要仰仗那些大人物的提携才有出头的机会,但在这等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却是无所畏惧的,无论是天子还是阁老,只要越过了这条底线,就是他们共同声讨的对象。
一时间,更多弹劾张居正居心不良,留恋权位的奏疏犹如雪片般通过通政司直入皇宫。而其中的措辞,也比之前要严厉得多,少数几份已开始将张居正说成是居心叵测的奸邪之徒,差点就拿他和严嵩、秦桧这样的祸国奸臣相提并论了。
对于百官会有如此反应,万历也明显是大出意料的。他本以为即便官员有所不认同,也最多就是部分人上上奏疏议论几声罢了,可现在,事情明显超出太多,大家完全是把张居正视作仇人了。
倘若没有杨震之前给他的提醒,此时的万历势必会有所慌乱,不知该怎么处置才好。但现在,他却有底气得多了,因为他知道,官员们的这些弹劾奏疏是冲着张居正而去,对自己并没有任何的坏处。相反,他们叫骂得越凶,张居正的威信就会越低,对身为天子的自己就会越有利。
明白这一点的万历索性对这些弹章来了个留中不发,不作任何交代,任由那些官员拿奏疏撒气,却连半点回应都看不到。
眼看这一招没用了,官员们就又来了另一招更直接的。就在几日后的大朝会上,三五十名六品及以下的科道官员一齐请奏,希望皇帝能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以正纲纪——
“陛下,我大明立国至今,靠的就是一个孝字。若无人遵守此道,则国之不存,则-民之不遵。还望陛下... -->>
其实当张文明的死讯在京城传开时,人们虽然也是众说纷纭,但更多的却还是认为张居正会就此丁忧离京,纵有一些人提到他会留栈不去,也不过是些谣言而已,没几个会信。
可随着时间不断地往后推移,事情就出现一些变数了。不少清流出身的官员已明显感觉到了一些不妥的地方,因为张居正除了当天跟天子请辞后,就没了下文,只是闭门不出,也不作进一步的辞官之举。
这么一来,就很值得让人玩味了。他张阁老到底心里是怎么想?他是真有心为父亲守孝,还只是迫于规矩不得不假作姿态,然后静候天子挽留夺情哪?倘若是前者,他这时候应该接连上表请辞才是,可这都过去四五日了,朝廷里可没传出这方面的丝毫风声哪。
其后,一个更叫人感到不安的消息也散播了开来,天子已下诏请张阁老夺情了。而且随后不久,一道用词恳切的诏书也被通政司方面明发天下,只说张居正于朝廷有大用,完不可为了一己之私,就置朝廷和天下百姓于不顾,理当牺牲小我,先以天下为重,暂不辞官。
还没等百官们回过神来呢,之后两三日间,皇宫里又发出了数道明旨,意思也与之前的没有两样,只要张居正能够留在朝廷之内。而更叫众人不放心的是,在收下这一封又一封的圣旨后,张居正也没有丝毫的回应,就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般。
这就很不合常理了,倘若他真有心丁忧,这时候应该站出来把话说明白,并用更加决绝的态度推掉天子的诏书才是。虽然说圣旨一般是没人敢拒绝的,但这种和自古以来的礼法相悖的旨意,以张居正的声望和地位,拒了也就拒了,皇帝也不会因此怪罪的。可现在他的如此做法,显然真有意留下来了。
这怎么可行?本朝自武宗时的杨廷和之后,可再没有任何官员敢在父母去世后不辞官丁忧,如此行径,与禽-兽何异?那些自命清高的清流官员们首先就不能接受内阁首辅有这么大一个污点,故而在稍作酝酿后,一道道奏疏就被送进了宫去。
虽然这时候他们还没有指名道姓地提到张居正,但处处含沙射影,已把自己要说的意思表露无疑。
可这些奏疏递进宫去,无论是皇帝那儿,亦或是闭门不出的张居正都是没有半点回音,就跟石沉大海一般。
如此一来,事态可就比之前更严重了。倘若说之前大家还只是怀疑,觉着只是有这么个可能,现在他们的态度表现出来可就是真的了,张居正确有心夺情,继续留在朝中为官。
这下,是彻底把这些从小就读圣贤书,把祖宗规矩和礼道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官员们给激起来了。他们或许地位卑微,甚至很大可能要仰仗那些大人物的提携才有出头的机会,但在这等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却是无所畏惧的,无论是天子还是阁老,只要越过了这条底线,就是他们共同声讨的对象。
一时间,更多弹劾张居正居心不良,留恋权位的奏疏犹如雪片般通过通政司直入皇宫。而其中的措辞,也比之前要严厉得多,少数几份已开始将张居正说成是居心叵测的奸邪之徒,差点就拿他和严嵩、秦桧这样的祸国奸臣相提并论了。
对于百官会有如此反应,万历也明显是大出意料的。他本以为即便官员有所不认同,也最多就是部分人上上奏疏议论几声罢了,可现在,事情明显超出太多,大家完全是把张居正视作仇人了。
倘若没有杨震之前给他的提醒,此时的万历势必会有所慌乱,不知该怎么处置才好。但现在,他却有底气得多了,因为他知道,官员们的这些弹劾奏疏是冲着张居正而去,对自己并没有任何的坏处。相反,他们叫骂得越凶,张居正的威信就会越低,对身为天子的自己就会越有利。
明白这一点的万历索性对这些弹章来了个留中不发,不作任何交代,任由那些官员拿奏疏撒气,却连半点回应都看不到。
眼看这一招没用了,官员们就又来了另一招更直接的。就在几日后的大朝会上,三五十名六品及以下的科道官员一齐请奏,希望皇帝能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以正纲纪——
“陛下,我大明立国至今,靠的就是一个孝字。若无人遵守此道,则国之不存,则-民之不遵。还望陛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