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推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唐崔颢有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里头的黄鹤楼,便是李秘如今见得的黄鹤楼了。
这黄鹤楼一说原是建造于黄鹄矶上,鹄音近鹤,以讹传讹,黄鹄楼便成了黄鹤楼,当然了,也有说法是这黄鹤楼本是辛氏的一家酒楼,因为接待了一个仙人,仙人施展神术,而后又驾鹤而去才得名。
这种说法虽然被后世写入了江夏县志,但没半点可信度,这黄鹤楼始建于三国黄武年,最起初该是用于军事战略目的。
黄武乃是东吴大帝孙权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而这黄鹤楼最早又是用于军事,这也是李秘为何要上来看看的原因了。
不过看了之后,李秘也难免有些吃惊,因为后世的黄鹤楼已经气派恢弘,大气豪迈。
然而彼时的黄鹤楼,却要更高更大,后世楼高五十米左右,可李秘看到的黄鹤楼却高达七十多米,金黄楼顶上甚至笼罩着云雾,不亏是与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江南三大名楼!
而黄鹤楼周遭还有不少附属建筑,诸如胜像宝塔、碑廊、山门等等,一层大堂里头是巨型的壁画,左右墙壁上所悬挂的尽是历年来文人墨客留下的传世佳作。
当然了,这些都是赝品,供给游客观赏,真迹则在顶楼高阁之中,而且从二层开始,就有王府和地方官兵在把守,游客是上不去的。
这八角楼比后世要更加的庞大和壮观,李秘也是早有所料的,毕竟黄鹤楼历经战火,武昌这边的人常有一种说法,说是“国运昌则楼运盛”,然而单单是明清时代,黄鹤楼就被毁了十几次,又重修了十几次,到了光绪年间,最后一座修建起来的黄鹤楼已经只剩下楼顶的黄铜盖子而已了。
这些年黄鹤楼也经常变换位置,每次重修都几乎没有依照原址,到了新中国时代,修建长江大桥时占用了黄鹤楼原址,新楼只能另选地方。
所以后世人所见的黄鹤楼,早已不是黄鹤楼,虽然照着清朝蓝本来仿造,但清朝的蓝本原就不是正宗。
李秘此时看到的黄鹤楼,其实也是经过重建或者修葺过后的,因为嘉靖年间楚王府经常走水,而黄鹤楼也是多灾多难,楼被烧残不说,里头的孤本真迹更是被烧得十不存一,真真让人遗憾。
不过李秘可不是真的要过来旅游观赏,前番也说过,李秘之所以要登山观楼,是因为这是东吴大帝孙权黄武年间建立的,又是以军事目的为主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是高观山的山巅,站在这黄鹤楼上,整个王府乃至于王城的布局都尽收眼底!
所以面相王城的那一面已经封锁起来,寻常游客上山,只能呆在另一边,不得绕到东南面来,否则就有窥视王府之嫌了!
当初甄宓逃走之时,李秘就怀疑她逃到了山上来,只是当时没有时间理会,她把康纯侠的烂摊子丢给了李秘,当时李秘急于应付,又人手不足,还要顾忌楚王等等因素,也就没有上山来搜捕。
梁铜承和少年剑师虽然潜伏在匠房,但匠人到底是低等下作人,王府许多机密都接触不到,想要藏匿在王府之中,也不是如鱼入海河,既然他们能藏匿,估摸着也得了甄宓的暗中帮助。
李秘思来想去,如何都不太明白,也亏得朱华篪邀请他登山,李秘便涌出一个想法来,这黄鹤楼有一半区域是常人不得进入的,甄宓会不会就藏在这里?
抱着这样的心理,李秘也就无心欣赏美景,到了一层大厅,见得有游客不是很多,几个文人墨客在外头凉亭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不时传来略带矫揉造作的笑声。
而大厅里头则是几个画师,安安静静地临摹着四壁上的画作,倒也是安静得很。
李秘看着通往二层的楼梯,朝朱华篪道:“某尝闻黄鹤楼藏宝于顶,不知是真是假?”
朱华篪听得李秘如此说,也得意起来,心说虽然他只是辅国中尉,但无论如何削爵降级,终究是王族的一员,知晓着别个最感兴趣的机密,这也给了他足够的优越感。
“李大人果是博学多闻,不过这些东西都是以讹传讹罢了,黄鹤楼早先却是有不少珍品,不过在初代楚王的时候,便已经将这些珍品全都收藏起来,虽然后来黄鹤楼也烧了几次,但其实里头的宝物并未烧毁,而是一直藏在王府宝库之中!”
虽然朱华篪刻意压低了声音,但李秘听得此言,难免也是惊诧,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
初代楚王朱桢洪武初就到武昌来就藩,虽然楚王府建造了八九年才完成,但明朝初期天下初定,到处都不安稳,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残余势力还在各地方潜伏,经常会有武装暴动。
朱桢当时虽然年纪不大,但或许受了朱元璋指点,将黄鹤楼里的珍品都保护了起来,也算是功德一件。
朱华篪还以为李秘想看一看那些宝物,此时朝李秘惋惜道:“倒是让大人失望... -->>
唐崔颢有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里头的黄鹤楼,便是李秘如今见得的黄鹤楼了。
这黄鹤楼一说原是建造于黄鹄矶上,鹄音近鹤,以讹传讹,黄鹄楼便成了黄鹤楼,当然了,也有说法是这黄鹤楼本是辛氏的一家酒楼,因为接待了一个仙人,仙人施展神术,而后又驾鹤而去才得名。
这种说法虽然被后世写入了江夏县志,但没半点可信度,这黄鹤楼始建于三国黄武年,最起初该是用于军事战略目的。
黄武乃是东吴大帝孙权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而这黄鹤楼最早又是用于军事,这也是李秘为何要上来看看的原因了。
不过看了之后,李秘也难免有些吃惊,因为后世的黄鹤楼已经气派恢弘,大气豪迈。
然而彼时的黄鹤楼,却要更高更大,后世楼高五十米左右,可李秘看到的黄鹤楼却高达七十多米,金黄楼顶上甚至笼罩着云雾,不亏是与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江南三大名楼!
而黄鹤楼周遭还有不少附属建筑,诸如胜像宝塔、碑廊、山门等等,一层大堂里头是巨型的壁画,左右墙壁上所悬挂的尽是历年来文人墨客留下的传世佳作。
当然了,这些都是赝品,供给游客观赏,真迹则在顶楼高阁之中,而且从二层开始,就有王府和地方官兵在把守,游客是上不去的。
这八角楼比后世要更加的庞大和壮观,李秘也是早有所料的,毕竟黄鹤楼历经战火,武昌这边的人常有一种说法,说是“国运昌则楼运盛”,然而单单是明清时代,黄鹤楼就被毁了十几次,又重修了十几次,到了光绪年间,最后一座修建起来的黄鹤楼已经只剩下楼顶的黄铜盖子而已了。
这些年黄鹤楼也经常变换位置,每次重修都几乎没有依照原址,到了新中国时代,修建长江大桥时占用了黄鹤楼原址,新楼只能另选地方。
所以后世人所见的黄鹤楼,早已不是黄鹤楼,虽然照着清朝蓝本来仿造,但清朝的蓝本原就不是正宗。
李秘此时看到的黄鹤楼,其实也是经过重建或者修葺过后的,因为嘉靖年间楚王府经常走水,而黄鹤楼也是多灾多难,楼被烧残不说,里头的孤本真迹更是被烧得十不存一,真真让人遗憾。
不过李秘可不是真的要过来旅游观赏,前番也说过,李秘之所以要登山观楼,是因为这是东吴大帝孙权黄武年间建立的,又是以军事目的为主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是高观山的山巅,站在这黄鹤楼上,整个王府乃至于王城的布局都尽收眼底!
所以面相王城的那一面已经封锁起来,寻常游客上山,只能呆在另一边,不得绕到东南面来,否则就有窥视王府之嫌了!
当初甄宓逃走之时,李秘就怀疑她逃到了山上来,只是当时没有时间理会,她把康纯侠的烂摊子丢给了李秘,当时李秘急于应付,又人手不足,还要顾忌楚王等等因素,也就没有上山来搜捕。
梁铜承和少年剑师虽然潜伏在匠房,但匠人到底是低等下作人,王府许多机密都接触不到,想要藏匿在王府之中,也不是如鱼入海河,既然他们能藏匿,估摸着也得了甄宓的暗中帮助。
李秘思来想去,如何都不太明白,也亏得朱华篪邀请他登山,李秘便涌出一个想法来,这黄鹤楼有一半区域是常人不得进入的,甄宓会不会就藏在这里?
抱着这样的心理,李秘也就无心欣赏美景,到了一层大厅,见得有游客不是很多,几个文人墨客在外头凉亭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不时传来略带矫揉造作的笑声。
而大厅里头则是几个画师,安安静静地临摹着四壁上的画作,倒也是安静得很。
李秘看着通往二层的楼梯,朝朱华篪道:“某尝闻黄鹤楼藏宝于顶,不知是真是假?”
朱华篪听得李秘如此说,也得意起来,心说虽然他只是辅国中尉,但无论如何削爵降级,终究是王族的一员,知晓着别个最感兴趣的机密,这也给了他足够的优越感。
“李大人果是博学多闻,不过这些东西都是以讹传讹罢了,黄鹤楼早先却是有不少珍品,不过在初代楚王的时候,便已经将这些珍品全都收藏起来,虽然后来黄鹤楼也烧了几次,但其实里头的宝物并未烧毁,而是一直藏在王府宝库之中!”
虽然朱华篪刻意压低了声音,但李秘听得此言,难免也是惊诧,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
初代楚王朱桢洪武初就到武昌来就藩,虽然楚王府建造了八九年才完成,但明朝初期天下初定,到处都不安稳,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残余势力还在各地方潜伏,经常会有武装暴动。
朱桢当时虽然年纪不大,但或许受了朱元璋指点,将黄鹤楼里的珍品都保护了起来,也算是功德一件。
朱华篪还以为李秘想看一看那些宝物,此时朝李秘惋惜道:“倒是让大人失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