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红楼之富贵闲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津那边如今却是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经济中心了,那边不光搞了个天津织造,每年卖出去的那些羊毛的布料还有其他的相关产品,一直就是供不应求,便是南方不怎么冷的地方,寻常人家也愿意买几斤毛线回去,织几件毛衣穿着,秋冬的时候穿在里面,外面都不用罩夹袄,穿一件单衣,也没多冷了。
如今,天津那边又开了晒盐场,那边原本就是滩涂盐碱地,芦苇都长不起来,如今干脆开垦出来做了盐田,没多久,就晒出了不知道多少白花花的盐出来,简直把人都看傻了。
圣人又下了诏令,晒盐场那边,十石起步,只要没有作奸犯科的前科,所有的商人都可以到这边批发带回去出售。
当然了,朝廷还制定了一张建议零售价的表格,不同的地区,根据距离盐场的远近,制定零售价。以后,各地盐政的责任就是,若是发现当地的食盐价格超过了这个零售价,那么甭管你这到底是买的官盐还是怎么回事,统统算是私盐。
这么一折腾之后,林如海算是彻底解脱了。
而江南那边,那些盐商算是倒了大霉。这年头官盐的价格贵那是有道理的,毕竟,这年头采用的是煮盐法,给灶户发放铁锅,连柴炭都是有数的。
铁锅煮盐自然会有锈蚀,一个铁锅用不了几次,问题是,煮一锅海水,才能煮出多少盐出来呢?如此一来,盐的价格不贵,那才叫天理难容,寻常百姓,一年哪敢吃多少盐,放一点意思意思,保证不会因为没有盐分的摄入出问题,也就算了。
因为煮盐的成本问题,盐商再压迫灶户,但是,你不能让他们血本无归啊,因此,这种煮出来的盐,成本价就不低,如今这边通过晒盐之法,晒出来的盐,零售价也就比煮盐的成本价稍微高一点,而那些盐商,自个得弄个库房存放,还得有人手,因此,他们手里头盐越多,回头只有亏得越多的道理。
这帮跟甄家勾结,这些年来,肆意哄抬官盐的价格,私底下私盐卖得极为猖獗的盐商这次算是倒了血霉,自个手中的什么盐引立马成了废纸,他们要是按照盐引上的数量,跑到煮盐的地方去弄盐,非得亏死不可,囤积的那些盐更是想出手都卖不掉。他们当初为了多赚一些,在出售的私盐里头掺沙子,恨不得一斤盐里头有一半都是沙子,但是因为官盐太贵,百姓还不得不捏着鼻子买下来,但是如今别说这种掺沙子的盐了,哪怕是那些没掺沙子的盐,人家也不买账了。
这年头大家都是聚族而居,一个族里头,自然就有经商的人,在知道如今晒盐场那边盐卖得便宜,而且十石起步就能卖的时候,一些大族干脆就叫各家凑钱,直接让族人跑到晒盐场那边买盐回来,盐反正又不会变质,多出来的,哪怕是用来腌腊肉,做咸蛋呢,总是不会浪费的。
因此,那些跟甄家沆瀣一气的盐商如今差不多是彻底破产了,一个个如丧考妣,跑到甄家那边寻个对策。
甄家那边自个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呢,圣人开挖晒盐场的事情,根本就没通过内阁,等到晒盐场的盐都大批量生产出来了,才在朝堂上公布了这个消息。有碍于这年头的通讯方式也就是那样,无非就是快马加鞭,有点技术含量的,那就养什么信鸽,或者是鹰隼之类的鸟儿传信。问题是,这些鸟儿又不会瞬移,凭空能开出个空间门出来,也没有神行千里的技能,它们饿了得觅食,累了得休息,从京城飞到江南,也得有个好几天时间。
几天过去,不等听到消息的人反应过来,朝廷改革盐政,以晒盐代替煮盐,盐价日后会有最高价的消息,已经通过朝廷的邸报传出去了。
朝廷的邸报从来都是通过驿站,快马加鞭传送四方的,江南那边又一向文风颇盛,读书人很多,便是贩夫走卒,说不得也认识几个字,因此,得了消息之后,大家回去一说,一群人商量一番之后,顿时决定,哪怕自家这些时日暂时不吃盐呢,先等到朝廷那个平价盐出来再说。
因此,哪怕那些盐商急急忙忙想要清仓止损,也没有人肯接手了,谁也不是傻瓜,这批盐算是彻底砸在手里了。甄家那边也没什么办法,就算是甄家自己,也是不乐意接手这些盐的,最后,大家也只能相对无言,哭丧不已了。
倒是几个早早地投了林如海的几个盐商,之前就得了点含糊的消息,将手上的存盐大半都放了出去,甚至路子比较广的,还早早地取得了贩卖精盐的经营权。
朝廷改革盐政,盐税直接就在批发的时候就直接收了。反正如今,小商人也可以卖盐了,如果只是数量有数的几家,还能够联合起来,大家把持价钱,但是,人一多,想要联合起来,那可就不容易了。
何况,这年头的商人本来就有地域之分,就算是那些盐商,还要分是晋商还是徽商呢,互相之间多半还是竞争关系,天下人就这么多,你卖得多了,我就卖得少了。因此,到时候,大家肯定不会真的按照建议最高零售价来卖,因为别人只要比你低一两文钱,你这些盐都有可能砸自己手上,所以到最后,盐价根本不会高到哪里去。以后这种食盐买卖,无非就变成了薄利多销的事情。盐一便宜,自然百姓也舍得吃了,以前一两个月一大家子人吃一斤的,说不得如今半个月都得买一次,这样算是良性循环。
甄家这会儿也顾不上林如海了,林如海如今算是功成身退,不过,跟甄家结的仇,他是记得清清楚楚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手上攥着甄家不少罪状,回头递上去,半个朝堂都要震荡。
不过,林如海也不是傻瓜,当初是没办法,才接了巡盐御史这个要命的差事,这几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过了下来,自个还遇到过几次危险,明明是不惑之年,却看着像是人过半百的样子,他还想要善终呢,他儿子还年轻,女儿更小,他得多活几年,撑到给儿女铺好路,他们都陈家立业了,他才能放心,因此,虽说手上攥着不少好东西,但是,林如海却是不乐意做那个出头的椽子的。
将手上的工作都移交给了下一任巡盐御史,新来的这位脸上神情明显有些勉强。以前的巡盐御史虽说危险,但是位高权重,谁都得巴结你,但是如今,晒盐场被搬到了天津,以后多半也就是在北方一带了,毕竟,南方气温高,日头好的时候往往多雨,闽浙一带还常有台风,这样的气候环境,根本不适合晒盐,也就是说,以后盐政的中心会北移。
如今扬州这边的巡盐御史的职责,无非就是折腾那些盐商,查看当地的盐价,至于官职的品阶,只剩下了七品,只负责盐政上头的事情,
而林如海呢,这个巡盐御史却是四品,他这些年在任上劳苦功高,在甄家的打压下,每年还能上交百万两甚至是更多的盐税,已经是了不得的能吏,在圣人那里是挂了号的,据说,等到林如海进京,还得再升上一级,这叫新来的这位如何不羡慕嫉妒恨,他真是没赶上好时候啊!
林如海反而挺羡慕自个这位继任者的,虽说品级低了点,但是上头直接对圣人负责,地方上的官员对巡盐御史并没有太多的约束力,不是他直接的上司,而且因为需要掺和的事情少了,不用直接管着那些灶户什么的,只需要查查私盐,监督盐商不法就行了,安全又省心。
林如海将衙门的事务交割了之后,整个人身上如同放下了一块大石一般,然后就轻车简从,顺着运河往京中去了,林家的下人却是还得将东西收拾一下,然后押送着需要运送进京的家私物事进京。
上头已经有了暗示,林如海以后就留在京城了。之前贾敏就带着一双儿女进了京,住进了林家老宅里头,林如海如今过去,正好一家子团聚。
贾敏进京最开始无非是避祸,荣府那边不知道犯了什么神经,以为林如海这次算是彻底栽了,贾敏他们母子三人日后孤儿寡母的,自然是任由他们拿捏。小王氏之前因为元春的事情,跟史氏还有贾政死磕,结果惹恼了两人,贾政想要休妻,又没有得到族里的支持,回头竟是抬了两个姨娘出来,专门跟小王氏打对台,而史氏那边,也是对小王氏极为不满,成天指桑骂槐,折腾着小王氏过去服侍,小王氏很想甩手不干,但是问题是,贾珠跟元春的婚事,都绕不开史氏还有贾政,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贾敏带着儿女回京,自然得去娘家看看,另外,贾敏也知道家中跟甄家颇有联系,想要打探一下消息,好歹让娘家出点力气,好缓解一下丈夫的压力。结果呢,史氏看到贾敏他们... -->>
天津那边如今却是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经济中心了,那边不光搞了个天津织造,每年卖出去的那些羊毛的布料还有其他的相关产品,一直就是供不应求,便是南方不怎么冷的地方,寻常人家也愿意买几斤毛线回去,织几件毛衣穿着,秋冬的时候穿在里面,外面都不用罩夹袄,穿一件单衣,也没多冷了。
如今,天津那边又开了晒盐场,那边原本就是滩涂盐碱地,芦苇都长不起来,如今干脆开垦出来做了盐田,没多久,就晒出了不知道多少白花花的盐出来,简直把人都看傻了。
圣人又下了诏令,晒盐场那边,十石起步,只要没有作奸犯科的前科,所有的商人都可以到这边批发带回去出售。
当然了,朝廷还制定了一张建议零售价的表格,不同的地区,根据距离盐场的远近,制定零售价。以后,各地盐政的责任就是,若是发现当地的食盐价格超过了这个零售价,那么甭管你这到底是买的官盐还是怎么回事,统统算是私盐。
这么一折腾之后,林如海算是彻底解脱了。
而江南那边,那些盐商算是倒了大霉。这年头官盐的价格贵那是有道理的,毕竟,这年头采用的是煮盐法,给灶户发放铁锅,连柴炭都是有数的。
铁锅煮盐自然会有锈蚀,一个铁锅用不了几次,问题是,煮一锅海水,才能煮出多少盐出来呢?如此一来,盐的价格不贵,那才叫天理难容,寻常百姓,一年哪敢吃多少盐,放一点意思意思,保证不会因为没有盐分的摄入出问题,也就算了。
因为煮盐的成本问题,盐商再压迫灶户,但是,你不能让他们血本无归啊,因此,这种煮出来的盐,成本价就不低,如今这边通过晒盐之法,晒出来的盐,零售价也就比煮盐的成本价稍微高一点,而那些盐商,自个得弄个库房存放,还得有人手,因此,他们手里头盐越多,回头只有亏得越多的道理。
这帮跟甄家勾结,这些年来,肆意哄抬官盐的价格,私底下私盐卖得极为猖獗的盐商这次算是倒了血霉,自个手中的什么盐引立马成了废纸,他们要是按照盐引上的数量,跑到煮盐的地方去弄盐,非得亏死不可,囤积的那些盐更是想出手都卖不掉。他们当初为了多赚一些,在出售的私盐里头掺沙子,恨不得一斤盐里头有一半都是沙子,但是因为官盐太贵,百姓还不得不捏着鼻子买下来,但是如今别说这种掺沙子的盐了,哪怕是那些没掺沙子的盐,人家也不买账了。
这年头大家都是聚族而居,一个族里头,自然就有经商的人,在知道如今晒盐场那边盐卖得便宜,而且十石起步就能卖的时候,一些大族干脆就叫各家凑钱,直接让族人跑到晒盐场那边买盐回来,盐反正又不会变质,多出来的,哪怕是用来腌腊肉,做咸蛋呢,总是不会浪费的。
因此,那些跟甄家沆瀣一气的盐商如今差不多是彻底破产了,一个个如丧考妣,跑到甄家那边寻个对策。
甄家那边自个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呢,圣人开挖晒盐场的事情,根本就没通过内阁,等到晒盐场的盐都大批量生产出来了,才在朝堂上公布了这个消息。有碍于这年头的通讯方式也就是那样,无非就是快马加鞭,有点技术含量的,那就养什么信鸽,或者是鹰隼之类的鸟儿传信。问题是,这些鸟儿又不会瞬移,凭空能开出个空间门出来,也没有神行千里的技能,它们饿了得觅食,累了得休息,从京城飞到江南,也得有个好几天时间。
几天过去,不等听到消息的人反应过来,朝廷改革盐政,以晒盐代替煮盐,盐价日后会有最高价的消息,已经通过朝廷的邸报传出去了。
朝廷的邸报从来都是通过驿站,快马加鞭传送四方的,江南那边又一向文风颇盛,读书人很多,便是贩夫走卒,说不得也认识几个字,因此,得了消息之后,大家回去一说,一群人商量一番之后,顿时决定,哪怕自家这些时日暂时不吃盐呢,先等到朝廷那个平价盐出来再说。
因此,哪怕那些盐商急急忙忙想要清仓止损,也没有人肯接手了,谁也不是傻瓜,这批盐算是彻底砸在手里了。甄家那边也没什么办法,就算是甄家自己,也是不乐意接手这些盐的,最后,大家也只能相对无言,哭丧不已了。
倒是几个早早地投了林如海的几个盐商,之前就得了点含糊的消息,将手上的存盐大半都放了出去,甚至路子比较广的,还早早地取得了贩卖精盐的经营权。
朝廷改革盐政,盐税直接就在批发的时候就直接收了。反正如今,小商人也可以卖盐了,如果只是数量有数的几家,还能够联合起来,大家把持价钱,但是,人一多,想要联合起来,那可就不容易了。
何况,这年头的商人本来就有地域之分,就算是那些盐商,还要分是晋商还是徽商呢,互相之间多半还是竞争关系,天下人就这么多,你卖得多了,我就卖得少了。因此,到时候,大家肯定不会真的按照建议最高零售价来卖,因为别人只要比你低一两文钱,你这些盐都有可能砸自己手上,所以到最后,盐价根本不会高到哪里去。以后这种食盐买卖,无非就变成了薄利多销的事情。盐一便宜,自然百姓也舍得吃了,以前一两个月一大家子人吃一斤的,说不得如今半个月都得买一次,这样算是良性循环。
甄家这会儿也顾不上林如海了,林如海如今算是功成身退,不过,跟甄家结的仇,他是记得清清楚楚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手上攥着甄家不少罪状,回头递上去,半个朝堂都要震荡。
不过,林如海也不是傻瓜,当初是没办法,才接了巡盐御史这个要命的差事,这几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过了下来,自个还遇到过几次危险,明明是不惑之年,却看着像是人过半百的样子,他还想要善终呢,他儿子还年轻,女儿更小,他得多活几年,撑到给儿女铺好路,他们都陈家立业了,他才能放心,因此,虽说手上攥着不少好东西,但是,林如海却是不乐意做那个出头的椽子的。
将手上的工作都移交给了下一任巡盐御史,新来的这位脸上神情明显有些勉强。以前的巡盐御史虽说危险,但是位高权重,谁都得巴结你,但是如今,晒盐场被搬到了天津,以后多半也就是在北方一带了,毕竟,南方气温高,日头好的时候往往多雨,闽浙一带还常有台风,这样的气候环境,根本不适合晒盐,也就是说,以后盐政的中心会北移。
如今扬州这边的巡盐御史的职责,无非就是折腾那些盐商,查看当地的盐价,至于官职的品阶,只剩下了七品,只负责盐政上头的事情,
而林如海呢,这个巡盐御史却是四品,他这些年在任上劳苦功高,在甄家的打压下,每年还能上交百万两甚至是更多的盐税,已经是了不得的能吏,在圣人那里是挂了号的,据说,等到林如海进京,还得再升上一级,这叫新来的这位如何不羡慕嫉妒恨,他真是没赶上好时候啊!
林如海反而挺羡慕自个这位继任者的,虽说品级低了点,但是上头直接对圣人负责,地方上的官员对巡盐御史并没有太多的约束力,不是他直接的上司,而且因为需要掺和的事情少了,不用直接管着那些灶户什么的,只需要查查私盐,监督盐商不法就行了,安全又省心。
林如海将衙门的事务交割了之后,整个人身上如同放下了一块大石一般,然后就轻车简从,顺着运河往京中去了,林家的下人却是还得将东西收拾一下,然后押送着需要运送进京的家私物事进京。
上头已经有了暗示,林如海以后就留在京城了。之前贾敏就带着一双儿女进了京,住进了林家老宅里头,林如海如今过去,正好一家子团聚。
贾敏进京最开始无非是避祸,荣府那边不知道犯了什么神经,以为林如海这次算是彻底栽了,贾敏他们母子三人日后孤儿寡母的,自然是任由他们拿捏。小王氏之前因为元春的事情,跟史氏还有贾政死磕,结果惹恼了两人,贾政想要休妻,又没有得到族里的支持,回头竟是抬了两个姨娘出来,专门跟小王氏打对台,而史氏那边,也是对小王氏极为不满,成天指桑骂槐,折腾着小王氏过去服侍,小王氏很想甩手不干,但是问题是,贾珠跟元春的婚事,都绕不开史氏还有贾政,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贾敏带着儿女回京,自然得去娘家看看,另外,贾敏也知道家中跟甄家颇有联系,想要打探一下消息,好歹让娘家出点力气,好缓解一下丈夫的压力。结果呢,史氏看到贾敏他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