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清末枭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伤亡率高也不是美国内战的特定例子,自从1858年中华帝国率领大规模应用后装步枪以及前装线膛炮后,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强国在短短几年内就是全面普及了后装步枪,但是后装步枪普及的速度太快,很多将领都还没摸索出后装步枪时代的战术。
因为在这几年里,除了中华帝国比较特殊外,其他国家的陆军战术依旧延续了线列战术,当然也有一些散兵战术,但短时间内并没有成为主流,很多国家的将领们甚至是强烈反对士兵趴着开枪作战,认为这样有损军人的体面和荣誉。
武器先进了,战术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会发生什么事呢?那就是战争中的伤亡率会大幅度提升。
历史上米尼步枪刚出现的时候,后装步枪刚出现以及机枪等新式武器刚出现的时候,总是会掀起一番收割生命的浪潮!
在这个时空的六十年代里,在多场主要的战争里,后装步枪所制造的杀伤都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崇无比的前装滑膛火炮已经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地步,直接迫使各国开始研发线膛后装野战炮。
而现在,英法美三国联军的冲锋,就是一场经典的进攻作战,士兵们端着后装步枪,然后排着依旧紧密的队形发起进攻。
不过他们并没有采用和线列时代的那种齐射模式,而是普遍采用自由射击模式,士兵和士兵之间的间隔也不是和以往的那种人挤人,而是有着一定的间隔空间,只不过这种间隔并不大而已,通常只有五十厘米到一米之间。
同时他们的线列纵深并不大,只有前后两列,而后方还有一支纵队。
这种战术可以说是线列时代朝着散兵时代过渡的战术,带有浓厚的线列战术风格,同时也有着散兵战术的一些特征。
然而不敢是什么战术。但他们敢大摇大摆的直接朝着躲在工事后面的中华军发起冲锋之时,就代表着他们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当一名前线指挥官向前挥下军刀,大喝:“射击!”的时候,防御工事后面的中华军士兵们陆续扣下扳机。然后进行装填,再开枪。
密集的子弹形成了弹幕扑向了冲锋路上的英法美联军士兵身上!
瞬间就是击中了冲在最前面的数十名联军士兵,而此刻,英美法联军的冲锋没有停,中华军的火力更没有停。
连接成片的枪声彷佛大年三十的时候。各家各户接着放鞭炮,片刻也不停歇。
密集的枪声中,大片大片的英法美联军士兵被击倒,一时间,这个小小的战场上硝烟和血腥味混杂,让人几欲作呕。
英法美联军的密集冲锋遭到中华军的拦截后,尽管他们的战斗意志非常强盛,但是也无法冲上去中华军防守的阵地。
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依旧失败了,而这些洋人估计也是知道事不过三的原则。在经过两次的进攻失败后,英法美联军终于是停下了大规模的冲锋。
而这个时候,联军已经在中华军阵前遗尸三百多具,伤亡可谓是相当之惨重。
不过各国经过了美国内战的惨烈后,对这种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伤亡比例并不觉得惊讶,要知道美国内战里,交战伤亡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比比皆是,进攻的时候全军覆没的都时有发生。
进入五六十年代以后,战争的伤亡率是大幅度提高,同样的各**队对伤亡的承受能力也是得到了提高。
冷兵器时代。超过百分之十的伤亡率部队基本就得崩溃,前装枪时代的近代,伤亡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也是难以承受。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的后期,部队的伤亡率超过百分之五十是很经常的事。
而到了一战和二战时期。部队打光了更是常有的事。
可以说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这一段时间里,战争的伤亡率不断扩张,部队的伤亡承受能力也是不断加强,当然了,这只是说一些正常的工业国家里,尤其是列强军队。那些落后国家的军队不能成为代表。
反倒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有了核弹这个大杀器后,世界整体保持和平,然后才会去注重一些什么降低伤亡,随便死伤个几百几千人就不得了了,甚至追求所谓的零伤亡。
今天联军的数百人死伤,对于联军来说并不算什么,甚至都没能打消他们继续进攻的念头。
不过对方的指挥官也不是乃木希典这种榆木脑袋,所以自然不会让士兵们去做无所谓的牺牲,他们改变了战术,开始分兵继续进攻。
中华军也是被迫改变防御战术,在多点进行防御作战。
如此的战况就是变成了多点小规模交战,整个战局呈现一种胶着的状态,中华军的伤亡也是陆续出现。
不过大家在这瓦胡岛上作战,而且都是属于兵力不多,补给能力也相当有限,这带来的弹药补给基本就是一锤子买卖,这用光了就没有了。
因此除了刚开始几天的战斗比较激烈外,后续数天的战斗整体上呈现一种僵持局面。
&nbs... -->>
伤亡率高也不是美国内战的特定例子,自从1858年中华帝国率领大规模应用后装步枪以及前装线膛炮后,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强国在短短几年内就是全面普及了后装步枪,但是后装步枪普及的速度太快,很多将领都还没摸索出后装步枪时代的战术。
因为在这几年里,除了中华帝国比较特殊外,其他国家的陆军战术依旧延续了线列战术,当然也有一些散兵战术,但短时间内并没有成为主流,很多国家的将领们甚至是强烈反对士兵趴着开枪作战,认为这样有损军人的体面和荣誉。
武器先进了,战术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会发生什么事呢?那就是战争中的伤亡率会大幅度提升。
历史上米尼步枪刚出现的时候,后装步枪刚出现以及机枪等新式武器刚出现的时候,总是会掀起一番收割生命的浪潮!
在这个时空的六十年代里,在多场主要的战争里,后装步枪所制造的杀伤都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崇无比的前装滑膛火炮已经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地步,直接迫使各国开始研发线膛后装野战炮。
而现在,英法美三国联军的冲锋,就是一场经典的进攻作战,士兵们端着后装步枪,然后排着依旧紧密的队形发起进攻。
不过他们并没有采用和线列时代的那种齐射模式,而是普遍采用自由射击模式,士兵和士兵之间的间隔也不是和以往的那种人挤人,而是有着一定的间隔空间,只不过这种间隔并不大而已,通常只有五十厘米到一米之间。
同时他们的线列纵深并不大,只有前后两列,而后方还有一支纵队。
这种战术可以说是线列时代朝着散兵时代过渡的战术,带有浓厚的线列战术风格,同时也有着散兵战术的一些特征。
然而不敢是什么战术。但他们敢大摇大摆的直接朝着躲在工事后面的中华军发起冲锋之时,就代表着他们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当一名前线指挥官向前挥下军刀,大喝:“射击!”的时候,防御工事后面的中华军士兵们陆续扣下扳机。然后进行装填,再开枪。
密集的子弹形成了弹幕扑向了冲锋路上的英法美联军士兵身上!
瞬间就是击中了冲在最前面的数十名联军士兵,而此刻,英美法联军的冲锋没有停,中华军的火力更没有停。
连接成片的枪声彷佛大年三十的时候。各家各户接着放鞭炮,片刻也不停歇。
密集的枪声中,大片大片的英法美联军士兵被击倒,一时间,这个小小的战场上硝烟和血腥味混杂,让人几欲作呕。
英法美联军的密集冲锋遭到中华军的拦截后,尽管他们的战斗意志非常强盛,但是也无法冲上去中华军防守的阵地。
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依旧失败了,而这些洋人估计也是知道事不过三的原则。在经过两次的进攻失败后,英法美联军终于是停下了大规模的冲锋。
而这个时候,联军已经在中华军阵前遗尸三百多具,伤亡可谓是相当之惨重。
不过各国经过了美国内战的惨烈后,对这种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伤亡比例并不觉得惊讶,要知道美国内战里,交战伤亡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比比皆是,进攻的时候全军覆没的都时有发生。
进入五六十年代以后,战争的伤亡率是大幅度提高,同样的各**队对伤亡的承受能力也是得到了提高。
冷兵器时代。超过百分之十的伤亡率部队基本就得崩溃,前装枪时代的近代,伤亡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也是难以承受。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的后期,部队的伤亡率超过百分之五十是很经常的事。
而到了一战和二战时期。部队打光了更是常有的事。
可以说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这一段时间里,战争的伤亡率不断扩张,部队的伤亡承受能力也是不断加强,当然了,这只是说一些正常的工业国家里,尤其是列强军队。那些落后国家的军队不能成为代表。
反倒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有了核弹这个大杀器后,世界整体保持和平,然后才会去注重一些什么降低伤亡,随便死伤个几百几千人就不得了了,甚至追求所谓的零伤亡。
今天联军的数百人死伤,对于联军来说并不算什么,甚至都没能打消他们继续进攻的念头。
不过对方的指挥官也不是乃木希典这种榆木脑袋,所以自然不会让士兵们去做无所谓的牺牲,他们改变了战术,开始分兵继续进攻。
中华军也是被迫改变防御战术,在多点进行防御作战。
如此的战况就是变成了多点小规模交战,整个战局呈现一种胶着的状态,中华军的伤亡也是陆续出现。
不过大家在这瓦胡岛上作战,而且都是属于兵力不多,补给能力也相当有限,这带来的弹药补给基本就是一锤子买卖,这用光了就没有了。
因此除了刚开始几天的战斗比较激烈外,后续数天的战斗整体上呈现一种僵持局面。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