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重生明末当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了土地之后也只能离开土地,这些农民失去了可以耕种的土地。就只能到城镇中谋生,而这时大量的建设活动也正好为这些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大量人口涌入城镇,又带动了城镇建设。
一个个改革政策下去。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显然是无比巨大的。不过这些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劳动力却是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各种建设活动下来,使整个社会的抗灾能力不断增强。
新政地区的圈地运动持续了这么多年,北直隶的土地已经非常集中了。不过北直隶也保留了不少自耕农,其中多是那些开垦土地的流民自己认购了土地之后保留下来的。
集中起来的土地,目前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朝廷指定要求大部分土地用于种植某种农作物,一种是农业公司可以自己随便种点什么。
例如东北地区,是朝廷指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公司在东北地区进行生产组织的时候,必须有70%以上的耕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不管是小麦还是玉米、大豆。必须达到这个指标。
还有一些地区被划定为牧区,牧区禁止私自发展种植业。以免破坏了草场。当然对于一些地区的牧区,还是需要有一些农业进行当地的自给自足的,汉民的需求不是单纯的牧业能够满足的,例如种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例如镇东省南岛(北海道),就允许发展一定规模的种植业,以满足岛上百姓的生活需求。
另外一种就是北直隶的模式,农业公司的土地想种植点什么都可以。可以种植粮食,也可以种植棉花,更可以用来养羊。
如今北直隶各地,这几年下来棉花种植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还是新政地区人口不断增加,外部市场又不断扩大,对棉花的需求量不断扩大,棉花经常供不应求。
还有不少农业公司把土地用来发展养殖业,种植玉米青贮之后用来养羊、养牛,或者种植红薯用来养猪。
东北地区两亿亩国有草场,如今则是用来发展养马业,马匹对如今的大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商业的不断发展,对马匹需求量很大。
而东北地区明统区的蒙古牧民手上的那5亿亩草场,则主要发展养羊业,兼养牛、马,如今每年能为大明产出大量的羊毛、羊皮等工业产品。
这几年在朝廷的补贴和贷款帮助下,这些蒙古牧民建起了足够完善的硬件设施,羊圈在冬季能够为羊群保暖,确保冬季不会有大批牛羊被冻死。当然如果是碰上那些大雪灾那就没办法了,不过不是年年都有大雪灾。
羊毛产品如今很畅销,毛纺工业已经在北方发展了起来。毛衣已经成了一种大众商品。妇女有时间可以自己在家打毛衣,羊毛产品进入千家万户,羊毛的保温能力也不比棉花差。也极大的解决了棉花供应不足的问题。
这些毛纺产品,在大江南北同样受到了欢迎。不仅畅销北方各省,湖广、四川、江南、两广地区同样畅销。
对于新政地区的工厂起说,如今市场非常广袤。
除了大明内部市场有广大的市场,在海外的市场也在逐年的扩大。以至于原材料供应有些跟不上速度,这也让那些农业公司发现,开始种植经济作物之后,比以前坐在家里收租子的收入要高出不少。
收入是肯定增长了,投入的劳动力减少。而经济作物带来的利润,也不是普通农作物可以相比的,收入自然是增加了。
当然他们要承担的风险也比以前高了,一旦发生什么自然灾害,一年下来可能还收不回成本。这东西能不能赚到钱,一个看眼光,一个是看天吃饭,一个又是看管理和技术。
不过新政地区越来越完善的水利设施,对天灾的抵抗能力是大大增强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做到旱涝保收了。
东北地区尽管大部分土地都必须种植商品粮。但胜在地域广袤,而且地形环境也适合大规模的生产商品粮,而且粮食商品化也让那些农业公司的粮食能卖出去。利润也比较不错。
尽管需要交税,但是那些经营农业公司赚到钱的地主,已经开始认同眼下的模式。
更有不少地主将资本投入到了工业生产之中,凭借着北直隶商品畅销全大明,以及以及越来越大的海外市场,也是赚得盆满钵满,尽管他们的收入相比国有资本财团来说,只是呵呵汤水,但赚的钱确实比以前那点租子要多。对眼下的制度也是越来越支持。
至于那些经商失败的地主,那自然是失去了社会影响力了。即便反对眼前的制度,手里也没什么资源。话语权很弱。
北直隶、山东地区的农业公司对粮食种植业开始不是太上心,更愿意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对当前的粮食供应也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东北地区的商品粮输出已经开始不断增长,而台湾、南洋的商品粮也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和养殖业也符合北直隶和山东地区的需求,这两省接下来都是工业密集的地区,大量人口集中在城镇地区,不仅需要粮食,还需要蔬菜、肉类,而工业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原材料。
这样的农业调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性。
新征地区的圈地运动则是比较温和的类型,但对跟不上节奏的地主和农民来说,并不是那么的美好。
很多地主没那个经营能力,识趣一些的卖掉了土地,或者入股农业公司之后不参与管理。不识趣的硬上之后,往往都是亏本出局。
普通农民失去了土地,只能进入城镇当工人,一开始日子不是那么好过是肯定的,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中,吃穿住行都不是那么方便,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完美的适应新的环境。
但这就是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改革过后的山东,耕地每年都能为朝廷上缴农业税,越来越庞大的农业税征收范围,也让农业税的收入逐渐变得可观起来。
当然朝廷会把大层面的水利设施修好,农业公司再修一修自己地里的水利设施,这些水利工程一旦完善,农业产出将会不断提高。这年头的粮食等等作物的产量,实际上也不是太低,只不过很多地区缺乏水利设施,使得减产非常严重,这才出现了一亩地只能产出几十斤玉米、小麦的现象。
道路的建设则让山东地区的经济有了发展的保障,同时也带动了就业。
各种建设项目所需的资金也有银行贷款保障,如今朝廷可以直接增发纸币,只要不过快通膨,就可以印票子。
通膨这个玩意也就像是一条鞭子,不管是百姓还是富人,这条鞭子都在后面追赶着他们,让他们必须努力做事,大家都努力做事,财富自然也就做大了。那些富人开始要做事才能保持财富,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整天想着如何享受、显摆。
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工业化时代的社会虽然进步很快,但很少有人能够安逸的过一辈子。穷人可能几个月不做事,生活就很拮据了。
因此在圈地运动展开的同时,改革政策中也有社会保障体系施行下去。主要就是保障失业、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让那些早遇到不可抗拒因素而无法养活自己的百姓,也能在继续生存下去。
当前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也还不是彻底完善。特别是在教育和养老方面,医疗方面倒是颁布了一些政策下去。
改革活动对于朱由校来说,依旧是有些任重道远,不过情况相比刚登基那会,已经好太多了。(未完待续。)
了土地之后也只能离开土地,这些农民失去了可以耕种的土地。就只能到城镇中谋生,而这时大量的建设活动也正好为这些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大量人口涌入城镇,又带动了城镇建设。
一个个改革政策下去。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显然是无比巨大的。不过这些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劳动力却是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各种建设活动下来,使整个社会的抗灾能力不断增强。
新政地区的圈地运动持续了这么多年,北直隶的土地已经非常集中了。不过北直隶也保留了不少自耕农,其中多是那些开垦土地的流民自己认购了土地之后保留下来的。
集中起来的土地,目前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朝廷指定要求大部分土地用于种植某种农作物,一种是农业公司可以自己随便种点什么。
例如东北地区,是朝廷指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公司在东北地区进行生产组织的时候,必须有70%以上的耕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不管是小麦还是玉米、大豆。必须达到这个指标。
还有一些地区被划定为牧区,牧区禁止私自发展种植业。以免破坏了草场。当然对于一些地区的牧区,还是需要有一些农业进行当地的自给自足的,汉民的需求不是单纯的牧业能够满足的,例如种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例如镇东省南岛(北海道),就允许发展一定规模的种植业,以满足岛上百姓的生活需求。
另外一种就是北直隶的模式,农业公司的土地想种植点什么都可以。可以种植粮食,也可以种植棉花,更可以用来养羊。
如今北直隶各地,这几年下来棉花种植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还是新政地区人口不断增加,外部市场又不断扩大,对棉花的需求量不断扩大,棉花经常供不应求。
还有不少农业公司把土地用来发展养殖业,种植玉米青贮之后用来养羊、养牛,或者种植红薯用来养猪。
东北地区两亿亩国有草场,如今则是用来发展养马业,马匹对如今的大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商业的不断发展,对马匹需求量很大。
而东北地区明统区的蒙古牧民手上的那5亿亩草场,则主要发展养羊业,兼养牛、马,如今每年能为大明产出大量的羊毛、羊皮等工业产品。
这几年在朝廷的补贴和贷款帮助下,这些蒙古牧民建起了足够完善的硬件设施,羊圈在冬季能够为羊群保暖,确保冬季不会有大批牛羊被冻死。当然如果是碰上那些大雪灾那就没办法了,不过不是年年都有大雪灾。
羊毛产品如今很畅销,毛纺工业已经在北方发展了起来。毛衣已经成了一种大众商品。妇女有时间可以自己在家打毛衣,羊毛产品进入千家万户,羊毛的保温能力也不比棉花差。也极大的解决了棉花供应不足的问题。
这些毛纺产品,在大江南北同样受到了欢迎。不仅畅销北方各省,湖广、四川、江南、两广地区同样畅销。
对于新政地区的工厂起说,如今市场非常广袤。
除了大明内部市场有广大的市场,在海外的市场也在逐年的扩大。以至于原材料供应有些跟不上速度,这也让那些农业公司发现,开始种植经济作物之后,比以前坐在家里收租子的收入要高出不少。
收入是肯定增长了,投入的劳动力减少。而经济作物带来的利润,也不是普通农作物可以相比的,收入自然是增加了。
当然他们要承担的风险也比以前高了,一旦发生什么自然灾害,一年下来可能还收不回成本。这东西能不能赚到钱,一个看眼光,一个是看天吃饭,一个又是看管理和技术。
不过新政地区越来越完善的水利设施,对天灾的抵抗能力是大大增强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做到旱涝保收了。
东北地区尽管大部分土地都必须种植商品粮。但胜在地域广袤,而且地形环境也适合大规模的生产商品粮,而且粮食商品化也让那些农业公司的粮食能卖出去。利润也比较不错。
尽管需要交税,但是那些经营农业公司赚到钱的地主,已经开始认同眼下的模式。
更有不少地主将资本投入到了工业生产之中,凭借着北直隶商品畅销全大明,以及以及越来越大的海外市场,也是赚得盆满钵满,尽管他们的收入相比国有资本财团来说,只是呵呵汤水,但赚的钱确实比以前那点租子要多。对眼下的制度也是越来越支持。
至于那些经商失败的地主,那自然是失去了社会影响力了。即便反对眼前的制度,手里也没什么资源。话语权很弱。
北直隶、山东地区的农业公司对粮食种植业开始不是太上心,更愿意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对当前的粮食供应也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东北地区的商品粮输出已经开始不断增长,而台湾、南洋的商品粮也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和养殖业也符合北直隶和山东地区的需求,这两省接下来都是工业密集的地区,大量人口集中在城镇地区,不仅需要粮食,还需要蔬菜、肉类,而工业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原材料。
这样的农业调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性。
新征地区的圈地运动则是比较温和的类型,但对跟不上节奏的地主和农民来说,并不是那么的美好。
很多地主没那个经营能力,识趣一些的卖掉了土地,或者入股农业公司之后不参与管理。不识趣的硬上之后,往往都是亏本出局。
普通农民失去了土地,只能进入城镇当工人,一开始日子不是那么好过是肯定的,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中,吃穿住行都不是那么方便,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完美的适应新的环境。
但这就是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改革过后的山东,耕地每年都能为朝廷上缴农业税,越来越庞大的农业税征收范围,也让农业税的收入逐渐变得可观起来。
当然朝廷会把大层面的水利设施修好,农业公司再修一修自己地里的水利设施,这些水利工程一旦完善,农业产出将会不断提高。这年头的粮食等等作物的产量,实际上也不是太低,只不过很多地区缺乏水利设施,使得减产非常严重,这才出现了一亩地只能产出几十斤玉米、小麦的现象。
道路的建设则让山东地区的经济有了发展的保障,同时也带动了就业。
各种建设项目所需的资金也有银行贷款保障,如今朝廷可以直接增发纸币,只要不过快通膨,就可以印票子。
通膨这个玩意也就像是一条鞭子,不管是百姓还是富人,这条鞭子都在后面追赶着他们,让他们必须努力做事,大家都努力做事,财富自然也就做大了。那些富人开始要做事才能保持财富,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整天想着如何享受、显摆。
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工业化时代的社会虽然进步很快,但很少有人能够安逸的过一辈子。穷人可能几个月不做事,生活就很拮据了。
因此在圈地运动展开的同时,改革政策中也有社会保障体系施行下去。主要就是保障失业、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让那些早遇到不可抗拒因素而无法养活自己的百姓,也能在继续生存下去。
当前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也还不是彻底完善。特别是在教育和养老方面,医疗方面倒是颁布了一些政策下去。
改革活动对于朱由校来说,依旧是有些任重道远,不过情况相比刚登基那会,已经好太多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