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重生明末当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以上,经济作物主要就是棉花、花生,种植面积在三千亩左右。
玉米和红薯经过这几年的推广,在山东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而棉花的种植面积也因为对商品棉的大增,而扩大了种植面积。同时山东地区,也有不少的荒地。
修建道路和水利,对山东的农业就很有促进作用。如此一来,农产皮能够很容易的运输出去,农业生产资料也能很好的运到农村。而水利设施的大量修建,则可以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和产量。
修建道路和水利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让他们能够有钱购买得起农机和优良农作物品种的种子,同时因为道路和水利状况的改善,农民在农业上投入的精力就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工地上赚钱打工。
自从山东官场开始改革以来,山东地区的徭役一夜之间就不见了,官府根本不提徭役的事情了。什么工程开工之后,农民到工地上做事都有工钱可以拿,还有伙食供应。而且工钱给得还不少,一天有三十五文。
而且工地数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到处都在修路、修水利,并且开始在各省招收工人。
在农村没办法获得足够生存资源的人们,纷纷前往工地上做事,工地上的工钱可以让他们很快就能吃饱肚子,并且还能存下一些钱。
发行了纸币之后,朝廷修建工程什么的,就有足够的钱了。只要粮食能够供应的上,就可以不断增加工地,至于货币发行了多少,还是取决于生产的多少。
建设规模增加,就需要增发货币,同时就会减少农业从事人口,从而造成农业生产规模降低。但在有足够粮食的情况下,规模就可以不断增加,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就如果再继续增加,那么就会造成粮食等商品的供应短缺,进而造成物价上腾。
较小的物价上腾,反而能够刺激生产,起到一个良性的作用,而物价疯狂上腾,则会大幅度的削弱老百姓的购买能力,进而造成民生问题。
因此货币增发多少,是取决于供应商品的规模和速度。货币增加之后,流向何处,又在于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此时朝廷增发货币,为的就是发展经济,提高民生和抗灾能力。
天启六年前往东北地区务工的人员增加了不少,随着山东开始有大量建设项目的开工,也有不少务工人员前往山东地区。
而在河南、陕西、山西地区,同样也有工程在建,那就是贯通北方各省的公路主干道工程。这条路修好之后,就会开始修建支线道路,同时还会往甘肃方向修建主干道,从而使北方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
在天灾不断的环境之下,这些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工,无疑也给灾民提供了一条饿不死的出路。只要到工地上去打工,肯定是饿不死的。
只要饿不死,地方上就不会乱。
至于粮食供应,东北地区未来几年之内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商品粮供应基地,同时南洋地区也会开始大量向大明本土输入粮食等农产品。到时候就可以动员更多的工人和农民投入到建设当中去了。
只要把北方各省的道路、水利设施修建起来,再把生产出来的粮食抓在官方手里进行调配,任凭天灾再频发也饿不死人。
完成这个目标,明王朝就不会走向灭亡。
这个目标对于朱由校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了,因为已经走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轨迹上了。稳定了北方之后,就可以全面解决南方的问题,改变南方如今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
能够达成这个目标的根本依仗还是军权,朱由校回到京城之后,便开始大刀阔斧对北方各省的军事进行改革。
北直隶、山东两省卫所被裁撤精光,同时九边再次被裁撤了两个镇,剩下四个镇边军,两年内也会被彻底裁撤。
裁撤边军的手段依旧是移民,将这些军户移民到东北去,那里还有大量耕地没有开发出来。
不过越往北,基础设施越差,这是制约移民重大因素之一。
基础设施差,有农业资源也没太大的作用,这意味着农产品可能都运不出来。而随着远洋商船规模的不断增加,朱由校开始动了向澳洲移民的念头。
大明在澳洲虽然也没有什么基础设施,但却可以先向澳洲沿海移民,运输成本最低的就是船只,只要有足够的商船,开发澳洲沿海地区还是比较容易的。而北方百姓也比较适合移民到澳洲东南部地区,那里适合种植小麦,同时澳洲也适合放牧。(未完待续。)
以上,经济作物主要就是棉花、花生,种植面积在三千亩左右。
玉米和红薯经过这几年的推广,在山东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而棉花的种植面积也因为对商品棉的大增,而扩大了种植面积。同时山东地区,也有不少的荒地。
修建道路和水利,对山东的农业就很有促进作用。如此一来,农产皮能够很容易的运输出去,农业生产资料也能很好的运到农村。而水利设施的大量修建,则可以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和产量。
修建道路和水利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让他们能够有钱购买得起农机和优良农作物品种的种子,同时因为道路和水利状况的改善,农民在农业上投入的精力就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工地上赚钱打工。
自从山东官场开始改革以来,山东地区的徭役一夜之间就不见了,官府根本不提徭役的事情了。什么工程开工之后,农民到工地上做事都有工钱可以拿,还有伙食供应。而且工钱给得还不少,一天有三十五文。
而且工地数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到处都在修路、修水利,并且开始在各省招收工人。
在农村没办法获得足够生存资源的人们,纷纷前往工地上做事,工地上的工钱可以让他们很快就能吃饱肚子,并且还能存下一些钱。
发行了纸币之后,朝廷修建工程什么的,就有足够的钱了。只要粮食能够供应的上,就可以不断增加工地,至于货币发行了多少,还是取决于生产的多少。
建设规模增加,就需要增发货币,同时就会减少农业从事人口,从而造成农业生产规模降低。但在有足够粮食的情况下,规模就可以不断增加,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就如果再继续增加,那么就会造成粮食等商品的供应短缺,进而造成物价上腾。
较小的物价上腾,反而能够刺激生产,起到一个良性的作用,而物价疯狂上腾,则会大幅度的削弱老百姓的购买能力,进而造成民生问题。
因此货币增发多少,是取决于供应商品的规模和速度。货币增加之后,流向何处,又在于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此时朝廷增发货币,为的就是发展经济,提高民生和抗灾能力。
天启六年前往东北地区务工的人员增加了不少,随着山东开始有大量建设项目的开工,也有不少务工人员前往山东地区。
而在河南、陕西、山西地区,同样也有工程在建,那就是贯通北方各省的公路主干道工程。这条路修好之后,就会开始修建支线道路,同时还会往甘肃方向修建主干道,从而使北方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
在天灾不断的环境之下,这些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工,无疑也给灾民提供了一条饿不死的出路。只要到工地上去打工,肯定是饿不死的。
只要饿不死,地方上就不会乱。
至于粮食供应,东北地区未来几年之内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商品粮供应基地,同时南洋地区也会开始大量向大明本土输入粮食等农产品。到时候就可以动员更多的工人和农民投入到建设当中去了。
只要把北方各省的道路、水利设施修建起来,再把生产出来的粮食抓在官方手里进行调配,任凭天灾再频发也饿不死人。
完成这个目标,明王朝就不会走向灭亡。
这个目标对于朱由校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了,因为已经走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轨迹上了。稳定了北方之后,就可以全面解决南方的问题,改变南方如今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
能够达成这个目标的根本依仗还是军权,朱由校回到京城之后,便开始大刀阔斧对北方各省的军事进行改革。
北直隶、山东两省卫所被裁撤精光,同时九边再次被裁撤了两个镇,剩下四个镇边军,两年内也会被彻底裁撤。
裁撤边军的手段依旧是移民,将这些军户移民到东北去,那里还有大量耕地没有开发出来。
不过越往北,基础设施越差,这是制约移民重大因素之一。
基础设施差,有农业资源也没太大的作用,这意味着农产品可能都运不出来。而随着远洋商船规模的不断增加,朱由校开始动了向澳洲移民的念头。
大明在澳洲虽然也没有什么基础设施,但却可以先向澳洲沿海移民,运输成本最低的就是船只,只要有足够的商船,开发澳洲沿海地区还是比较容易的。而北方百姓也比较适合移民到澳洲东南部地区,那里适合种植小麦,同时澳洲也适合放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