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龙争大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朝堂争斗绝对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凶险之处比起战场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内里的明刀暗箭无所不在,稍不留神,便是阴沟里翻船的下场,这一点李贞自是早就领教过了的,故此,虽说与李世民私下达成了个暧昧的协定,可李贞却依旧不敢就此有所松劲,道理很简单,李贞如今是太子了,听起来大义名分在握,似乎优势极大,实际上却不然——守江山永远比打江山更难,而今的李贞毫无疑问是处于守势,且又身处明处,要防着兄弟们的暗算哪有那么便当的事情,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不是?
就拿目前的朝局来说,李世民一心要亲征,这一条任是谁都无法说服之,朝臣们大多也是主战,唯一的不同就是朝臣们反对李世民亲征,在这等情形下,只消一帮子亲王们在暗处稍稍煽风点火一番,朝臣们公推李贞这个太子领军就是必然之事,如此一来,李贞势必将被推到李世民的对立面上去,即便父子俩已经在私下里沟通过了,可芥蒂却未必会彻底消除,而这是李贞无论如何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很显然,要改变这一结果的唯一办法就是引导舆论走向。≥ ≦
舆论走向之引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得很——一帮子兄弟们都不是省油的灯,李贞这头一动,那帮家伙又岂会坐视,更何况李贞要引导舆论走向还得防着老爷子一手,若是做得太过分了的话,难免会引起老爷子的猜忌之心,那可不是啥好玩的事儿,可不管怎么难,这事情都必须去做,不单是为了此番能脱身事外,更是为了试试看,看能不能阻止老爷子这场注定没啥好结果的亲征——无论是从大唐的强盛还是从身为人子的角度,李贞都不愿也不能坐看失败的来临,如此一来,摆在李贞面前的选择可就不多了——要想达成不动声色间引导舆论走向的话,唯有摆平了三大宰相方有此可能,只不过要想摆平三位宰相,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突破口乃至时机的选择便成为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毫无疑问,有着贤相之称的房玄龄就是先要攻破的堡垒。
在历朝历代的名相之中,房玄龄绝对是个异类,不单因着其有一个因“吃醋”而名载史册的夫人,更因其历任两朝宰辅几近三十载,却看不出哪怕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工程”——既没有李靖、李绩等人驰骋沙场的赫赫战功,也没有魏征那等犯颜直谏的威风,更没有长孙无忌修订《大唐律》的政绩,即便是房玄龄一生功业之榜的“玄武门之变”之筹谋,他的功劳也仅仅不过是与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并列而已。若是光从功绩上来看,房玄龄似乎就是个极其平庸之辈,与其良相之名似乎不太般配,样貌也普通得很,更没有什么宰相的威严,就一寻常老头儿罢了,脱下那身官袍,就跟街边算卦的方士似乎也无甚分别了的,然则,天下人却都知道,大唐离了谁都能照样运转,可一旦缺了房玄龄,运转良好的朝廷立马就得大乱起来,原因很简单——房玄龄就是保持大唐这部强大战车滚滚向前的润滑剂,若是没了房玄龄的调和,战车立马就会因机械故障而抛锚——李唐起兵之际,为李唐大力招揽士族人才的是房玄龄;将魏征、王珪等人举荐给李世民的是房玄龄;为李靖、李绩等名帅征战四方统筹后勤的也是房玄龄;日复一日处理着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让一个高度精简的行政机构挥出强大的作用也就只有房玄龄能办得到,故此,可以很客观地说,房玄龄就是大唐的“萧何”。
房玄龄是“萧何”不假,但却是李世民的“萧何”,并不是李贞的名相,面对着面色苍白如纸,却从容不迫的房玄龄,李贞丝毫也不敢大意,亲自迎出显德殿的大门不说,一见到房玄龄的面,还很是客气地行了个晚辈之礼,出言招呼道:“房相,本宫有些许政务不明晰,特请房公前来解惑,但有打搅处,还请多多见谅则个。”
房玄龄年已近七旬,此番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虽说只是在幽州后方大营中操持后勤事宜,并未随驾抵达前线,然则毕竟年纪大了,体力精力都大不如前,再加上军需后勤事务繁杂,而房玄龄又向来事事亲为,这么来回一折腾下来,刚一回京便大病了一场,直到前不久才算是初愈,却顾不得多加休息,病才刚好便迫不及待地回朝理事,每日劳累不已,今日也不例外,原本正在尚书台理政之际,听闻太子殿下有请,说是有公务讨教,立马乘了马车便赶到了东宫,此时见李贞如此之客气,房玄龄忙退后了几步,躬着身子道:“太子殿下客气了,为太子殿下效劳乃老臣之责也。”
“房公,您里面请。”李贞自是知晓房玄龄政务繁忙,此番能奉召前来,已经算是很給自己面子了的,自是不敢多行耽搁,这便笑吟吟地侧了下身子,摆了个请的手势,将房玄龄让入了显德殿,笑谈着一路径直进了书房,各自分宾主落了座,一起子小宦官们奉上的茶水之后,便即各自躬身退将出去,书房里只剩下君臣二人相对而坐。
房玄龄素来不跟诸皇子们私相往来,此时见李贞屏退了左右,面上虽不动声色,可眼皮子却不经意地跳了跳,低咳了一声道:“敢问殿下是有何政务不解,且容老臣代为详述一番。”
房玄龄此言虽客气依旧,可李贞却看出了房玄龄内心里的不满,只不过看得出归看得出,李贞此番请房玄龄前来,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此时见房玄龄一开口便是公事公办的态度,却也没在意,只是笑了笑道:“房相,昨日您与长孙、诸二位宰相所提议之事本宫已思虑再三,也算是有了个决断罢,今日请房公来此,便是为了此事,唔,本宫这里有份奏本,请房公指教一、二。”李贞边说着话,边从宽大的衣袖中取出一份黄绢蒙面的折子,递给了房玄龄。
“哦?”房玄龄倒是没想到李贞如此快便做出了决断,古井不波的脸上飞快地掠过一丝惊奇之色,坐直了起来,双手接过了李贞手中的奏本,展了开来,只一看,脸上的神色立马复杂了起来,眉头紧锁地深思着,良久不一言,而李贞也不催促,书房里登时便就此静了下来。
房玄龄起于乱世,自是略通军略,对于李贞折子上所言的进击薛延陀之良机倒是深为赞同,然则房玄龄也是个关中本位主义者,对于彻底征服草原的兴趣其实并不大,倒是对李贞所说的大度设可能成为大唐心腹之患有些子担忧——虽说如今大唐军力鼎盛,薛延陀一时半会也翻不起甚大浪,可房玄龄却知道自古以来那些个草原游牧民族无一不是崛起之后便进犯中原,从匈奴到突厥莫不如是,若是真按李贞所言的去做,将边患彻底扼杀在萌芽状态,自是惠及子孙的大好事,而明年就是办成这么件功在千秋之事的最佳时机,只不过要想办到此事,所需的军费开支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即便以大唐如今的强盛也无法在征伐高句丽的同时,起这么场深入草原的灭国之战。
一边是圣意已决的征高句丽之役,另一边是趁乱灭薛延陀之诱惑,两相对比之下,着实令房玄龄一时间很难取舍——从内心深处来说,房玄龄自是赞成李贞的战略构思,可理智却告诉房玄龄一个事实,那就是圣意难违,故此,尽管明知道李贞此折所言才是正理,可房玄龄还是不能也不会做出明确支持的表现,只不过面对着李贞诚挚的笑脸,... -->>
朝堂争斗绝对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凶险之处比起战场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内里的明刀暗箭无所不在,稍不留神,便是阴沟里翻船的下场,这一点李贞自是早就领教过了的,故此,虽说与李世民私下达成了个暧昧的协定,可李贞却依旧不敢就此有所松劲,道理很简单,李贞如今是太子了,听起来大义名分在握,似乎优势极大,实际上却不然——守江山永远比打江山更难,而今的李贞毫无疑问是处于守势,且又身处明处,要防着兄弟们的暗算哪有那么便当的事情,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不是?
就拿目前的朝局来说,李世民一心要亲征,这一条任是谁都无法说服之,朝臣们大多也是主战,唯一的不同就是朝臣们反对李世民亲征,在这等情形下,只消一帮子亲王们在暗处稍稍煽风点火一番,朝臣们公推李贞这个太子领军就是必然之事,如此一来,李贞势必将被推到李世民的对立面上去,即便父子俩已经在私下里沟通过了,可芥蒂却未必会彻底消除,而这是李贞无论如何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很显然,要改变这一结果的唯一办法就是引导舆论走向。≥ ≦
舆论走向之引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得很——一帮子兄弟们都不是省油的灯,李贞这头一动,那帮家伙又岂会坐视,更何况李贞要引导舆论走向还得防着老爷子一手,若是做得太过分了的话,难免会引起老爷子的猜忌之心,那可不是啥好玩的事儿,可不管怎么难,这事情都必须去做,不单是为了此番能脱身事外,更是为了试试看,看能不能阻止老爷子这场注定没啥好结果的亲征——无论是从大唐的强盛还是从身为人子的角度,李贞都不愿也不能坐看失败的来临,如此一来,摆在李贞面前的选择可就不多了——要想达成不动声色间引导舆论走向的话,唯有摆平了三大宰相方有此可能,只不过要想摆平三位宰相,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突破口乃至时机的选择便成为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毫无疑问,有着贤相之称的房玄龄就是先要攻破的堡垒。
在历朝历代的名相之中,房玄龄绝对是个异类,不单因着其有一个因“吃醋”而名载史册的夫人,更因其历任两朝宰辅几近三十载,却看不出哪怕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工程”——既没有李靖、李绩等人驰骋沙场的赫赫战功,也没有魏征那等犯颜直谏的威风,更没有长孙无忌修订《大唐律》的政绩,即便是房玄龄一生功业之榜的“玄武门之变”之筹谋,他的功劳也仅仅不过是与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并列而已。若是光从功绩上来看,房玄龄似乎就是个极其平庸之辈,与其良相之名似乎不太般配,样貌也普通得很,更没有什么宰相的威严,就一寻常老头儿罢了,脱下那身官袍,就跟街边算卦的方士似乎也无甚分别了的,然则,天下人却都知道,大唐离了谁都能照样运转,可一旦缺了房玄龄,运转良好的朝廷立马就得大乱起来,原因很简单——房玄龄就是保持大唐这部强大战车滚滚向前的润滑剂,若是没了房玄龄的调和,战车立马就会因机械故障而抛锚——李唐起兵之际,为李唐大力招揽士族人才的是房玄龄;将魏征、王珪等人举荐给李世民的是房玄龄;为李靖、李绩等名帅征战四方统筹后勤的也是房玄龄;日复一日处理着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让一个高度精简的行政机构挥出强大的作用也就只有房玄龄能办得到,故此,可以很客观地说,房玄龄就是大唐的“萧何”。
房玄龄是“萧何”不假,但却是李世民的“萧何”,并不是李贞的名相,面对着面色苍白如纸,却从容不迫的房玄龄,李贞丝毫也不敢大意,亲自迎出显德殿的大门不说,一见到房玄龄的面,还很是客气地行了个晚辈之礼,出言招呼道:“房相,本宫有些许政务不明晰,特请房公前来解惑,但有打搅处,还请多多见谅则个。”
房玄龄年已近七旬,此番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虽说只是在幽州后方大营中操持后勤事宜,并未随驾抵达前线,然则毕竟年纪大了,体力精力都大不如前,再加上军需后勤事务繁杂,而房玄龄又向来事事亲为,这么来回一折腾下来,刚一回京便大病了一场,直到前不久才算是初愈,却顾不得多加休息,病才刚好便迫不及待地回朝理事,每日劳累不已,今日也不例外,原本正在尚书台理政之际,听闻太子殿下有请,说是有公务讨教,立马乘了马车便赶到了东宫,此时见李贞如此之客气,房玄龄忙退后了几步,躬着身子道:“太子殿下客气了,为太子殿下效劳乃老臣之责也。”
“房公,您里面请。”李贞自是知晓房玄龄政务繁忙,此番能奉召前来,已经算是很給自己面子了的,自是不敢多行耽搁,这便笑吟吟地侧了下身子,摆了个请的手势,将房玄龄让入了显德殿,笑谈着一路径直进了书房,各自分宾主落了座,一起子小宦官们奉上的茶水之后,便即各自躬身退将出去,书房里只剩下君臣二人相对而坐。
房玄龄素来不跟诸皇子们私相往来,此时见李贞屏退了左右,面上虽不动声色,可眼皮子却不经意地跳了跳,低咳了一声道:“敢问殿下是有何政务不解,且容老臣代为详述一番。”
房玄龄此言虽客气依旧,可李贞却看出了房玄龄内心里的不满,只不过看得出归看得出,李贞此番请房玄龄前来,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此时见房玄龄一开口便是公事公办的态度,却也没在意,只是笑了笑道:“房相,昨日您与长孙、诸二位宰相所提议之事本宫已思虑再三,也算是有了个决断罢,今日请房公来此,便是为了此事,唔,本宫这里有份奏本,请房公指教一、二。”李贞边说着话,边从宽大的衣袖中取出一份黄绢蒙面的折子,递给了房玄龄。
“哦?”房玄龄倒是没想到李贞如此快便做出了决断,古井不波的脸上飞快地掠过一丝惊奇之色,坐直了起来,双手接过了李贞手中的奏本,展了开来,只一看,脸上的神色立马复杂了起来,眉头紧锁地深思着,良久不一言,而李贞也不催促,书房里登时便就此静了下来。
房玄龄起于乱世,自是略通军略,对于李贞折子上所言的进击薛延陀之良机倒是深为赞同,然则房玄龄也是个关中本位主义者,对于彻底征服草原的兴趣其实并不大,倒是对李贞所说的大度设可能成为大唐心腹之患有些子担忧——虽说如今大唐军力鼎盛,薛延陀一时半会也翻不起甚大浪,可房玄龄却知道自古以来那些个草原游牧民族无一不是崛起之后便进犯中原,从匈奴到突厥莫不如是,若是真按李贞所言的去做,将边患彻底扼杀在萌芽状态,自是惠及子孙的大好事,而明年就是办成这么件功在千秋之事的最佳时机,只不过要想办到此事,所需的军费开支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即便以大唐如今的强盛也无法在征伐高句丽的同时,起这么场深入草原的灭国之战。
一边是圣意已决的征高句丽之役,另一边是趁乱灭薛延陀之诱惑,两相对比之下,着实令房玄龄一时间很难取舍——从内心深处来说,房玄龄自是赞成李贞的战略构思,可理智却告诉房玄龄一个事实,那就是圣意难违,故此,尽管明知道李贞此折所言才是正理,可房玄龄还是不能也不会做出明确支持的表现,只不过面对着李贞诚挚的笑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