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南国江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确定都督的人选倒是不难,不过在都督之下,还有各层将领的人选需要确定。
新设立三个军,这就意味着许多的新的职务空出来,这些职务因为层级相对较低,牵扯到的关系相对少些,所以杨渥在都指挥使和指挥使的人选上,大力使用新人,尤其是像李承鼎、何敬洙、柴克宏、刘崇景、周邺等已经在战场上有优异表现的年轻将领,这一次更是得到了大力提拔。
事实上,杨渥早就可以扩充兵力了,之所以等到现在才施行,就是为了给这些年轻将领机会,所以在之前出征济州岛,出征江西,以及北伐之战中,杨渥都尽量给那些年轻人立功的机会,好让他们积累足够的功绩。
除了扩军以外,杨渥还对军队做了另外一项改革,这就是武将的军衔制。
不过与后世西方的那套制度不同的是,杨渥的军衔制与汉朝的制度有些类似。
按照杨渥的规定,都督的职务将被授予镇北将军、镇东将军等称号,类似的称号还有四征、四平、四安等将军称号,相当于后世的中将级别。
而都督中资历威望较高,功劳较多,有资格成为大都督,统领几个军兵力的将领,则被授予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卫将军等称号,相当于后世的上将军衔。
而作为最高层级的大将军称号,杨渥并不打算轻易册封出去,这个称号类似于后世的元帅,没有足够的功劳和威望等都别想获得此称号。
就目前来说,最有希望获得大将军称号的应该是李神福,不过如今杨渥还不想册封他为大将军,或许等将来李神福致仕之后或者病逝后再追封吧。
在都督之下的都指挥使,负责统领一师万人兵力,对应的军衔则是破虏将军,讨逆将军等杂号将军,相当于后世的少将军衔。
都指挥使之下的指挥使,负责指挥一卫五千人,对应的军衔则统一为中郎将,相当于后世的准将。
至于再往下的职务中,都头指挥一千人,军衔为都尉;营指挥统领五百人,军衔为骑尉;厢指挥统领二百五十人,军衔为校尉;队长统领五十人,军衔副尉。
再往下便是统领十人的什长,军衔为上士、中士等。
到了这个层级,就已经不能算军官了,只能算士官。
当然,为了防止战时某些功劳较大的人升迁太快,杨渥特意规定每个职务都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服役时间。
这就是说,即便你功劳足够了,但若是你的资历还不够,那么除非有杨渥下特旨,否则你也只能慢慢熬资历才能够升迁。
这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那些有才能的人的晋升之途,但在如今淮南已经逐渐稳定下来的年代,一切都必须逐渐走上正轨,再想像过去那样迅速升迁职务显然是不可取的。
此外,杨渥也不是没有留下一些操作的空间,若是他真的发现了值得大力培养的年轻苗子,也可以通过下特旨的方式进行快速提拔。
所以当杨渥将他制定的这套军衔制度公布之后,在武将之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尤其是这套晋升制度,更是让许多人觉得不公。
持这种反对态度的,多数还是那些低层武将,他们或许心中有着雄心壮志,想要在未来一显身手,然后一飞冲天,但如今的这套制度一出来,就使得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梦想成为泡影。
不过在有许多人反对这套晋升制度的同时,却有更多的人极力支持这套制度。
毕竟有了这套制度,将领的升迁就不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进行了。
支持这种制度的,多数都是已经身居高位的人,他们很多都是杨行密时代的老将领,一个个资历深厚,并不担心这个晋升制度的制约,反而可以用这个制度来防止其他人迅速取代自己。
便是李承鼎等年轻将领同样不反对这个制度,毕竟他们的职务目前已经足够高了,再往上升就不是他们这个年纪所能承受的,至少也要再熬一熬资历才行。
在这种反对与支持并存的情况下,最终还是通过了这套晋升制度。
除此之外,杨渥还下令以后武将不再论品级,只论军衔,只有文官才论品级。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文武彻底分割开,使他们互不干扰。
规则制定之后,接下来自然便是授予军衔的时候。
最高层级的大将军被暂时空缺了,次一等的军衔中,自然是以李神福的骠骑将军为首,接着便是老将张训的车骑将军,李承嗣的卫将军,周本的前将军,朱瑾的... -->>
确定都督的人选倒是不难,不过在都督之下,还有各层将领的人选需要确定。
新设立三个军,这就意味着许多的新的职务空出来,这些职务因为层级相对较低,牵扯到的关系相对少些,所以杨渥在都指挥使和指挥使的人选上,大力使用新人,尤其是像李承鼎、何敬洙、柴克宏、刘崇景、周邺等已经在战场上有优异表现的年轻将领,这一次更是得到了大力提拔。
事实上,杨渥早就可以扩充兵力了,之所以等到现在才施行,就是为了给这些年轻将领机会,所以在之前出征济州岛,出征江西,以及北伐之战中,杨渥都尽量给那些年轻人立功的机会,好让他们积累足够的功绩。
除了扩军以外,杨渥还对军队做了另外一项改革,这就是武将的军衔制。
不过与后世西方的那套制度不同的是,杨渥的军衔制与汉朝的制度有些类似。
按照杨渥的规定,都督的职务将被授予镇北将军、镇东将军等称号,类似的称号还有四征、四平、四安等将军称号,相当于后世的中将级别。
而都督中资历威望较高,功劳较多,有资格成为大都督,统领几个军兵力的将领,则被授予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卫将军等称号,相当于后世的上将军衔。
而作为最高层级的大将军称号,杨渥并不打算轻易册封出去,这个称号类似于后世的元帅,没有足够的功劳和威望等都别想获得此称号。
就目前来说,最有希望获得大将军称号的应该是李神福,不过如今杨渥还不想册封他为大将军,或许等将来李神福致仕之后或者病逝后再追封吧。
在都督之下的都指挥使,负责统领一师万人兵力,对应的军衔则是破虏将军,讨逆将军等杂号将军,相当于后世的少将军衔。
都指挥使之下的指挥使,负责指挥一卫五千人,对应的军衔则统一为中郎将,相当于后世的准将。
至于再往下的职务中,都头指挥一千人,军衔为都尉;营指挥统领五百人,军衔为骑尉;厢指挥统领二百五十人,军衔为校尉;队长统领五十人,军衔副尉。
再往下便是统领十人的什长,军衔为上士、中士等。
到了这个层级,就已经不能算军官了,只能算士官。
当然,为了防止战时某些功劳较大的人升迁太快,杨渥特意规定每个职务都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服役时间。
这就是说,即便你功劳足够了,但若是你的资历还不够,那么除非有杨渥下特旨,否则你也只能慢慢熬资历才能够升迁。
这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那些有才能的人的晋升之途,但在如今淮南已经逐渐稳定下来的年代,一切都必须逐渐走上正轨,再想像过去那样迅速升迁职务显然是不可取的。
此外,杨渥也不是没有留下一些操作的空间,若是他真的发现了值得大力培养的年轻苗子,也可以通过下特旨的方式进行快速提拔。
所以当杨渥将他制定的这套军衔制度公布之后,在武将之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尤其是这套晋升制度,更是让许多人觉得不公。
持这种反对态度的,多数还是那些低层武将,他们或许心中有着雄心壮志,想要在未来一显身手,然后一飞冲天,但如今的这套制度一出来,就使得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梦想成为泡影。
不过在有许多人反对这套晋升制度的同时,却有更多的人极力支持这套制度。
毕竟有了这套制度,将领的升迁就不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进行了。
支持这种制度的,多数都是已经身居高位的人,他们很多都是杨行密时代的老将领,一个个资历深厚,并不担心这个晋升制度的制约,反而可以用这个制度来防止其他人迅速取代自己。
便是李承鼎等年轻将领同样不反对这个制度,毕竟他们的职务目前已经足够高了,再往上升就不是他们这个年纪所能承受的,至少也要再熬一熬资历才行。
在这种反对与支持并存的情况下,最终还是通过了这套晋升制度。
除此之外,杨渥还下令以后武将不再论品级,只论军衔,只有文官才论品级。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文武彻底分割开,使他们互不干扰。
规则制定之后,接下来自然便是授予军衔的时候。
最高层级的大将军被暂时空缺了,次一等的军衔中,自然是以李神福的骠骑将军为首,接着便是老将张训的车骑将军,李承嗣的卫将军,周本的前将军,朱瑾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