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重生之变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现在水已经退了,我们不应该回去种地吗,朝廷怎么让我们去干活,”
“要干活才有饭吃,我家有孩子有老人,能吃得饱吗,”
“当初那运河开挖的时候,就是用人命去填的……我在老家还有地,还是种地划算……”
“你想去种地,但现在你吃什么,你有种子吗,”
“作孽哦,服徭役,就连壮年男子都不见得撑的下来,女人孩子老人哪里撑得住?朝廷这是让我们没活路啊!”
……
以工代赈的想法很好,但是真的实施下去,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
若非迫不得已,百姓都不会愿意离开自己的故乡,他们更是把自己的土地看得非常重,在百姓的眼里,就只有种了地,才又饭吃,也只有种了地,心里头才能踏实。
可现在,朝廷竟然他们去做工开挖河道?要是朝廷不管饭了,他们又没了地,这不就得饿死?
家里一块地都没有,租地耕种的人也就罢了,只要家里有几块地的,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基本上心里都不踏实。
发生天灾以后,朝廷无所作为这样的事情非常常见,河南郡被水灾毁了家园的百姓,在决堤之前退出来的人大多身边都带着一点粮食财物,勉强也能度日,就等着水退了好回去种地了,现在遇上这样的事情,自然有些接受不了。
不过,这些百姓虽然接受不了,却也不敢反抗,他们逆来顺受惯了,就算心里没底,却也不敢做什么,顶多也就只是私底下抱怨几句罢了。
他们只是私下抱怨,有些人却不单单如此了……河南郡郡守赵温岚不打算插手杜海和工部的人救灾的事情,但本地的一些大户却非常不满。
浊河决堤以后,他们都已经打算出售陈粮,上涨粮价,购买被淹百姓的土地,再买些丫头了,现在可好,那施州知州竟然让人从江南买来了粮食,一分钱不让他们赚不说,还让那些吃不饱饭的百姓去开挖河道……
这知州,莫不是打着兴修水利讨好皇帝,然后让这些百姓都累死,最后侵占大笔良田的主意?
连灾民本身都对挖沟渠吃粮食的事情不放心感到不满,别人自然更会多想一想。
在这些灾民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穷苦百姓出生,其中还有一些地主,甚至还有一个秀才。
这个秀才名叫李儒生,父亲正是当地地主,颇有名望。之前浊河决堤之前,杜海和工部的人带着衙役前来,让百姓离开,大部分的百姓因为畏惧衙役,就乖乖地听话跟着走了,李儒生的父亲却不愿意离开,反而觉得杜海等人是在骗人。
要知道,浊河虽然常常决堤,但他们这里,却已经几十年没有决堤过了,而且这些工部的人之前不就找了很多人加固堤坝吗?既然加固过了,又怎么可能还决堤?
李家人坚持不走,杜海也不能真跟他们耗着,就转而开始游说其他百姓,结果,就在他们带着浩浩荡荡的百姓远离浊河的时候,浊河决堤了。
不肯走的百姓不止李家人,他们本来好好地在家里呆着,谁愿意冒雨离开?要不是杜海拿着衙役压人,恐怕没一个人会愿意走。
可是,决堤真的发生了。那些没走的人,离堤坝近的多半家破人亡,离堤坝远些的,人是保下来,受伤却在所难免,家里的财物粮食更是保不下来了……
李儒生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家大业大,离浊河又有些近,所以大水一来,就把他家的房子冲毁了,而他的爹娘,更是被压死在了屋子里,也是他运气好,正在外头凉亭里赏雨景,被水一充以后又抱住了旁边的树,这才终于活了命。
可就算活了命,李儒生还是不甘心的,当时杜海还有工部的人都已经知道浊河要决堤了,劝他们的时候竟然还说“可能决堤”,而他爹说了不肯走以后,这些人竟然就立刻不劝了!
他们安的是什么心思?
李儒生本来虽然不满,但也没胆子做什么,最多就是背后腹诽几句罢了,可现在灾民里头有很多人同样不满起来,情况就不一样了……
水灾的灾民,被杜海和工部转移走的,其实也就一半罢了,另外一半,要么是当初不肯转移的,要么是杜海等人没能顾及的,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没被毁了房子只是被淹了地的灾民,这些人里头,已经有很多人陆陆续续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了——朝廷的赈济,其实很多人根本就没指望。
那些被杜海劝走,保全了家产的百姓也就罢了,他们感激杜海,虽然对于上面要求他们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去挖掘沟渠这点感到不满,却也顶多私下里抱怨几句,但是那些没有受了杜海的恩惠的人就不一样了。
起初只是百姓们一起聚在一起说说,渐渐地,就有一些本来家里有着不少土地,甚至家里还藏着一些银子的百姓聚到了一起。
他们手里还有银子,有些人农忙的时候还会雇几个长工,这样的人,用得着辛辛苦苦去干活换口饭吃吗?
而且,上面竟然还说了不分男女一起去干活……虽然在乡下女人一样干活,但那是在村子里!现在一群人聚在一起,女人还一样去干活,出了事怎么办?他们有些人还有钱养妾室,就更舍不得自己的女人孩子去干活了。
聚在一起的人,除了这些原本家境较好的,还有一些地痞流氓之类,这些人聚到一起,最后就找了读过书的李儒生做首领,打算跟杜海要个说法。
灾民里有人抱怨,杜海起初并不知道,因为他忙着查看水灾情况,重新勘测地形,并让人设法堵住浊河决堤的缺口,并没有来得及关注这事。
可是,他一开始不知道,等事情闹起来以后,却不可能不知道。
自古以来,每次修建什么大工程,都会死很多人,他当初将那新修水利的折子递上去的时候,也是打算慢慢来的,却不想景福帝竟然这么快就同意了,更没想到景福帝竟然会提出这样的想法。
以工代赈,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工程浩大,按照皇帝的意思还要等工程完成了才会放人……
“杜大人,现在要怎么办?我们是一定要办好皇上的差事的!”工部这次过来的几个人全都找上了杜海,他们这些人大多都是精通水利的工匠,对齐文宇忠心耿耿,却完全不会处理这样的事情。
“我去找灾民去,如果有不想留下的,就让他们立刻离开。”杜海咬牙开口。
“要是他们都想走怎么办?皇上让我们立刻开工,还要在明年夏天以前修好两个州的水利……就算现在不走,到了明年开春,他们也一定会想要回去种地。”工部的人有些迟疑。
杜海却是笑了笑:“会有人走,但大部分人手上没有粮食,除了干活换粮食以外,他们又能怎么办?至于明年的事情……只要我们把差事办好了,相信明年会走的人也会变少!”
让这么多的百姓不种地去干活换粮食,是一日之计,却不是长久之计,杜海知道,这事是强压不得的,只能靠诚心。
杜海回去的时候,就看到一个穿着一身浆洗干净的书生长袍的胖子正引经据典慷慨激昂地说着什么。
这边负责看守灾民的,是施州刺史凌伟,这个刺史也读过书认识字,但对古籍什么的却并没有研究,因此听这书生说话听得满头雾水,看到杜海以后,更是露出了求救的表情。
当初杜海刚来施州的时候,这个刺史曾经跟他做过对,这会儿看到对方这个模样,忍不住心里头痛快,不过痛快归痛快,眼下他们站在同一条线上,他自然不能任由对方被刁难。
“带上他,我要去看看那些灾民。”杜海开口,他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两个男子上前抓住了那书生。
他虽然才进来一小会儿,但是那书生说的,却已经记得清清楚楚了,而对方的话去掉之乎者也,除去引经据典,总结起来也就三点。
首先,对方觉得这么做伤农事,而农事却是国之根本,其次,他觉得男女一起干活有伤风化,第三,他觉得官府逼迫百姓服役不许百姓收敛尸骨,是不仁不孝。
“你们想干嘛?”李儒生担心地问道。
“我们不相干什么。”杜海朝着他笑了笑,果然看到李儒生浑身一抖,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他自己也是读书人,自然跟读书人讲道理,不是一时半会儿讲得清的,有些事情,就该快刀斩乱麻!
杜海亲自去见了灾民,表示这次做工完全自愿,只要愿意娶做工的人,他会保证他们吃饱,但若是不愿意娶做工,他会分发粮种,别的就什么都没有了。
以后,他不会拦着这些人离开,他们要走随时可以走,他绝不拦着。
“乡亲们,浊河决堤的情况,想必你们也看到了,如果能把河挖好,以后就再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们的子孙后代,不会再受决堤之苦,而且若是干旱到来,你们也不会担心无水而颗粒无收!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你们应该也能想明白,让大家去挖河修筑沟渠,要花无数银钱,这绝对比救灾花的多,但皇上还是决定这么做,这不是为了皇上他的日子过得好,而是为了大家的日子过得好!我在重申一遍,这次挖河,全凭自愿,若是有人不愿意,随时都能走!而留下来的人也尽管放心,以后我会按村子划分管理,大家若要回家拿东西,也能按村子轮流回去……”
杜海一连喊了好几遍,他知道自己现在没办法在灾民面前澄清什么,但他会努力做到最好,不辜负皇上的信任,也不辜负这些灾民!
“各位乡亲,现在你们就算回去,也做不了什么,不如就留下来过了这个冬天,挖河是大事,朝廷专门派了官员过来,他们会跟你们在一起,还有我这个知州,以后我的府衙就跟着大家走,大家尽管放心!”
杜海在这些百姓里面,名声非常好,特别是曾经被他救过的百姓,更是对他非常感激。更何况,现在很多地方积水未退,而且如今已经到了秋天,他们就算是想要回去耕种都不可能……
“要不是杜大人,我们早就没命了,你还能惦记着你那块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头,突然一棍子打在了一个年轻人的肩膀上。
“要是走了,这个冬天怎么办?难道让孩子饿肚子?杜大人会跟我们一起,他总不会骗我们。”一个女人拉住了自己的男人。
“是啊,回去什么都没了,房子早就没了,也没有粮食,我们能做什么?”
……
这些百姓一开始没有想明白,现在却猛然间想到,要是杜海不救济他们,那他们就什么都没了,就算因为跟着杜海转移而留下了一点钱,要是粮食上涨,这点钱又够买什么?杜海说他们随时可以走,走的时候还... -->>
“现在水已经退了,我们不应该回去种地吗,朝廷怎么让我们去干活,”
“要干活才有饭吃,我家有孩子有老人,能吃得饱吗,”
“当初那运河开挖的时候,就是用人命去填的……我在老家还有地,还是种地划算……”
“你想去种地,但现在你吃什么,你有种子吗,”
“作孽哦,服徭役,就连壮年男子都不见得撑的下来,女人孩子老人哪里撑得住?朝廷这是让我们没活路啊!”
……
以工代赈的想法很好,但是真的实施下去,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
若非迫不得已,百姓都不会愿意离开自己的故乡,他们更是把自己的土地看得非常重,在百姓的眼里,就只有种了地,才又饭吃,也只有种了地,心里头才能踏实。
可现在,朝廷竟然他们去做工开挖河道?要是朝廷不管饭了,他们又没了地,这不就得饿死?
家里一块地都没有,租地耕种的人也就罢了,只要家里有几块地的,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基本上心里都不踏实。
发生天灾以后,朝廷无所作为这样的事情非常常见,河南郡被水灾毁了家园的百姓,在决堤之前退出来的人大多身边都带着一点粮食财物,勉强也能度日,就等着水退了好回去种地了,现在遇上这样的事情,自然有些接受不了。
不过,这些百姓虽然接受不了,却也不敢反抗,他们逆来顺受惯了,就算心里没底,却也不敢做什么,顶多也就只是私底下抱怨几句罢了。
他们只是私下抱怨,有些人却不单单如此了……河南郡郡守赵温岚不打算插手杜海和工部的人救灾的事情,但本地的一些大户却非常不满。
浊河决堤以后,他们都已经打算出售陈粮,上涨粮价,购买被淹百姓的土地,再买些丫头了,现在可好,那施州知州竟然让人从江南买来了粮食,一分钱不让他们赚不说,还让那些吃不饱饭的百姓去开挖河道……
这知州,莫不是打着兴修水利讨好皇帝,然后让这些百姓都累死,最后侵占大笔良田的主意?
连灾民本身都对挖沟渠吃粮食的事情不放心感到不满,别人自然更会多想一想。
在这些灾民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穷苦百姓出生,其中还有一些地主,甚至还有一个秀才。
这个秀才名叫李儒生,父亲正是当地地主,颇有名望。之前浊河决堤之前,杜海和工部的人带着衙役前来,让百姓离开,大部分的百姓因为畏惧衙役,就乖乖地听话跟着走了,李儒生的父亲却不愿意离开,反而觉得杜海等人是在骗人。
要知道,浊河虽然常常决堤,但他们这里,却已经几十年没有决堤过了,而且这些工部的人之前不就找了很多人加固堤坝吗?既然加固过了,又怎么可能还决堤?
李家人坚持不走,杜海也不能真跟他们耗着,就转而开始游说其他百姓,结果,就在他们带着浩浩荡荡的百姓远离浊河的时候,浊河决堤了。
不肯走的百姓不止李家人,他们本来好好地在家里呆着,谁愿意冒雨离开?要不是杜海拿着衙役压人,恐怕没一个人会愿意走。
可是,决堤真的发生了。那些没走的人,离堤坝近的多半家破人亡,离堤坝远些的,人是保下来,受伤却在所难免,家里的财物粮食更是保不下来了……
李儒生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家大业大,离浊河又有些近,所以大水一来,就把他家的房子冲毁了,而他的爹娘,更是被压死在了屋子里,也是他运气好,正在外头凉亭里赏雨景,被水一充以后又抱住了旁边的树,这才终于活了命。
可就算活了命,李儒生还是不甘心的,当时杜海还有工部的人都已经知道浊河要决堤了,劝他们的时候竟然还说“可能决堤”,而他爹说了不肯走以后,这些人竟然就立刻不劝了!
他们安的是什么心思?
李儒生本来虽然不满,但也没胆子做什么,最多就是背后腹诽几句罢了,可现在灾民里头有很多人同样不满起来,情况就不一样了……
水灾的灾民,被杜海和工部转移走的,其实也就一半罢了,另外一半,要么是当初不肯转移的,要么是杜海等人没能顾及的,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没被毁了房子只是被淹了地的灾民,这些人里头,已经有很多人陆陆续续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了——朝廷的赈济,其实很多人根本就没指望。
那些被杜海劝走,保全了家产的百姓也就罢了,他们感激杜海,虽然对于上面要求他们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去挖掘沟渠这点感到不满,却也顶多私下里抱怨几句,但是那些没有受了杜海的恩惠的人就不一样了。
起初只是百姓们一起聚在一起说说,渐渐地,就有一些本来家里有着不少土地,甚至家里还藏着一些银子的百姓聚到了一起。
他们手里还有银子,有些人农忙的时候还会雇几个长工,这样的人,用得着辛辛苦苦去干活换口饭吃吗?
而且,上面竟然还说了不分男女一起去干活……虽然在乡下女人一样干活,但那是在村子里!现在一群人聚在一起,女人还一样去干活,出了事怎么办?他们有些人还有钱养妾室,就更舍不得自己的女人孩子去干活了。
聚在一起的人,除了这些原本家境较好的,还有一些地痞流氓之类,这些人聚到一起,最后就找了读过书的李儒生做首领,打算跟杜海要个说法。
灾民里有人抱怨,杜海起初并不知道,因为他忙着查看水灾情况,重新勘测地形,并让人设法堵住浊河决堤的缺口,并没有来得及关注这事。
可是,他一开始不知道,等事情闹起来以后,却不可能不知道。
自古以来,每次修建什么大工程,都会死很多人,他当初将那新修水利的折子递上去的时候,也是打算慢慢来的,却不想景福帝竟然这么快就同意了,更没想到景福帝竟然会提出这样的想法。
以工代赈,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工程浩大,按照皇帝的意思还要等工程完成了才会放人……
“杜大人,现在要怎么办?我们是一定要办好皇上的差事的!”工部这次过来的几个人全都找上了杜海,他们这些人大多都是精通水利的工匠,对齐文宇忠心耿耿,却完全不会处理这样的事情。
“我去找灾民去,如果有不想留下的,就让他们立刻离开。”杜海咬牙开口。
“要是他们都想走怎么办?皇上让我们立刻开工,还要在明年夏天以前修好两个州的水利……就算现在不走,到了明年开春,他们也一定会想要回去种地。”工部的人有些迟疑。
杜海却是笑了笑:“会有人走,但大部分人手上没有粮食,除了干活换粮食以外,他们又能怎么办?至于明年的事情……只要我们把差事办好了,相信明年会走的人也会变少!”
让这么多的百姓不种地去干活换粮食,是一日之计,却不是长久之计,杜海知道,这事是强压不得的,只能靠诚心。
杜海回去的时候,就看到一个穿着一身浆洗干净的书生长袍的胖子正引经据典慷慨激昂地说着什么。
这边负责看守灾民的,是施州刺史凌伟,这个刺史也读过书认识字,但对古籍什么的却并没有研究,因此听这书生说话听得满头雾水,看到杜海以后,更是露出了求救的表情。
当初杜海刚来施州的时候,这个刺史曾经跟他做过对,这会儿看到对方这个模样,忍不住心里头痛快,不过痛快归痛快,眼下他们站在同一条线上,他自然不能任由对方被刁难。
“带上他,我要去看看那些灾民。”杜海开口,他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两个男子上前抓住了那书生。
他虽然才进来一小会儿,但是那书生说的,却已经记得清清楚楚了,而对方的话去掉之乎者也,除去引经据典,总结起来也就三点。
首先,对方觉得这么做伤农事,而农事却是国之根本,其次,他觉得男女一起干活有伤风化,第三,他觉得官府逼迫百姓服役不许百姓收敛尸骨,是不仁不孝。
“你们想干嘛?”李儒生担心地问道。
“我们不相干什么。”杜海朝着他笑了笑,果然看到李儒生浑身一抖,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他自己也是读书人,自然跟读书人讲道理,不是一时半会儿讲得清的,有些事情,就该快刀斩乱麻!
杜海亲自去见了灾民,表示这次做工完全自愿,只要愿意娶做工的人,他会保证他们吃饱,但若是不愿意娶做工,他会分发粮种,别的就什么都没有了。
以后,他不会拦着这些人离开,他们要走随时可以走,他绝不拦着。
“乡亲们,浊河决堤的情况,想必你们也看到了,如果能把河挖好,以后就再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们的子孙后代,不会再受决堤之苦,而且若是干旱到来,你们也不会担心无水而颗粒无收!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你们应该也能想明白,让大家去挖河修筑沟渠,要花无数银钱,这绝对比救灾花的多,但皇上还是决定这么做,这不是为了皇上他的日子过得好,而是为了大家的日子过得好!我在重申一遍,这次挖河,全凭自愿,若是有人不愿意,随时都能走!而留下来的人也尽管放心,以后我会按村子划分管理,大家若要回家拿东西,也能按村子轮流回去……”
杜海一连喊了好几遍,他知道自己现在没办法在灾民面前澄清什么,但他会努力做到最好,不辜负皇上的信任,也不辜负这些灾民!
“各位乡亲,现在你们就算回去,也做不了什么,不如就留下来过了这个冬天,挖河是大事,朝廷专门派了官员过来,他们会跟你们在一起,还有我这个知州,以后我的府衙就跟着大家走,大家尽管放心!”
杜海在这些百姓里面,名声非常好,特别是曾经被他救过的百姓,更是对他非常感激。更何况,现在很多地方积水未退,而且如今已经到了秋天,他们就算是想要回去耕种都不可能……
“要不是杜大人,我们早就没命了,你还能惦记着你那块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头,突然一棍子打在了一个年轻人的肩膀上。
“要是走了,这个冬天怎么办?难道让孩子饿肚子?杜大人会跟我们一起,他总不会骗我们。”一个女人拉住了自己的男人。
“是啊,回去什么都没了,房子早就没了,也没有粮食,我们能做什么?”
……
这些百姓一开始没有想明白,现在却猛然间想到,要是杜海不救济他们,那他们就什么都没了,就算因为跟着杜海转移而留下了一点钱,要是粮食上涨,这点钱又够买什么?杜海说他们随时可以走,走的时候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