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重生之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授二十四年的南巡是文禛登基这么多年以来第二次南下,经过半年多筹划,行程早已安排妥当,他们一行人先会走水路沿着大运河,一直到去年刚建好的通商港口——上海,然后在那里检阅海军,再改坐海船前往福建宁波港,然后从陆路沿着今年初修缮完工的官道返回京城。
这几年宁云晋虽然不在朝廷露面,但只要他能影响文禛,可以做到的事也不比在朝廷的时候少。他隐身幕后之后推动的第一件连环措施是就加大对外贸易、改革关税以及商业税。
文禛登基之后对税制曾经有过一些改革,但是本朝的税制大多都是沿袭前朝,早些年的时候国家才刚刚恢复生机,商业活动并不算繁华,商业税比例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得并不多,当时文禛所做的只是将其严格化和规范化,不让各关各行其是胡乱定税率、中饱私囊而已。
但是宁云晋捣鼓出来的纺织机出现,极大的推动了江南一带纺织业的发展,原本前朝时压制住的资本主义萌芽又悄悄探出了头,巨大的利益让一部分失地农民开始转为工人。
这些生产出来的布匹其实只有小部分手工制作的精品在国内销售,而用机器做出来的大部分被倾销到了周边小国和闻风而至的洋商人。每年四大港口那庞大的交易量让文禛看了都眼热,可是以本朝的税制国库根本收不到什么银子,但即使是这样,从天授十四年全国两百多万两关税收入,到二十年的六百多万两,也让文禛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益。
宁云晋从认识文禛之后,一直以来都在努力给他灌输一个概念,国家要想发展商业和农业必须齐头发展,农业税应该少收,商业税则应该加重,而且经常用唐宋繁盛时来做比喻。
文禛本来就不是个固守成规的人,这样的潜移默化,加上铁一般的事实让他也渐渐赞同这个观念。因此当宁云晋掏出一份详尽完善的税制改革方案之后,他没有多考虑,立刻召集内阁开始敲定细则。
天授二十一年,文禛从热河回京之后就一直在忙这件事。宁云晋捣鼓出来的税制,可是集合了后世的思路,海关税不像现在进出口不分、正税收得少、落入官吏腰包的杂税收的多,最大程度确保能将税银收到国库,然后再用加征的耗银作为养廉银来贴补海关机构。
等到次年这新的税制在文禛的强势推动下开始正式施行,仅仅只是半年国库收到了比前年整年更多的收入。这立竿见影的改革,让文禛简直喜不胜收,他也不是鲁钝的人,从将耗银贴补养廉这事看到了打击如今贪腐成风吏治的办法,不用宁云晋提醒就一举反三的让心腹递上了火耗归公的折子。
递折子的人是户部的,性格十分耿直孤拐,三十多岁也才只是个郎中而已,不算特别打眼的人物,但这折子一出,立刻就名动天下。
对他的风光宁云晋可一点都不羡慕,要让他说句心里话,他并不觉得“火耗归公、高薪养廉”这办法明眼人真的看不出来,可是谁提出来就要做好与天下官儿为敌的准备,他拖家带口的,还真没那兴趣做那出头鸟。
国库有了银子,宁云晋便开始怂恿文禛开始修路。他可是记得后世一句非常出名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若是摊开一份大夏最新的地图,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他计划着修缮的这条官道几乎是沿着后世的京广线修建出来的,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主干道。
从两年前各地纷纷开始动工,到今年为止,这条京广线如今已经出现雏形,京城到河北河南一线的路原本就不错,因此是最早完工的一批,据说新路非常平整,马车跑在上面都不觉得颠簸。
文禛是皇帝,不是活雷锋,呕心沥血的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自己不能亲眼看上一眼,那也太遗憾了!他这次动了心思南下,一来就是为了想亲自体验这条路,二来就是想要验一验朝廷花巨资开辟的新通商口岸。
以前大夏最重要的四个对外港口是松江、泉州、宁波、广州,后来新增了天津,随着对外贸易量的增加,这五个港口都渐渐有不够用的趋势,因此文禛又在宁云晋的明示暗示下新修了上海港。
五月十一日,浩浩荡荡的皇帝御驾离开了京城。出城不久,文禛便在马车里坐不住了,让人牵了马过来,又招来了宗正若其和宁云晋两人伴驾——他们两个是这次队伍里爵位最高的,年纪最小的,倒是不显得打眼。
文禛和宁云晋都知道这次出行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担心到时候不好保护人,他索性一个皇子都没带,挑选出来一同南下的官员也多是身强体壮的,就怕到时候会有损伤。不过这并不是说队伍里面没有老人,但是那些人反正并不是文禛的心腹,即使出事了他也不心疼。
以京城为中心辐射到四周城市的道路都是新铺的,如今的官道是在压实的地面浇上了一层被称为水泥的东西,比麻石板铺就出来的路成本低廉许多,却又不会有泥泞。
水泥这东西宁云晋只知道是石灰和粘土用三比一混合出来的,具体怎么调配他不知道,但文禛手下可是有着皇家专用施工队,更有无数能工巧匠,很快就有人琢磨出来做法,如今各地新建的水泥厂也成为了内务府下金蛋的地方。
官道一般都是两车道,能够并排两辆马车行走,新修的这些自然也是。不过京城近郊出没的达官贵人太多,人流量也大,都是修的四车道,直到出了京城范围才变窄。
宁云晋知道这种交通干道日后扩建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这年头不用担心拆迁... -->>
天授二十四年的南巡是文禛登基这么多年以来第二次南下,经过半年多筹划,行程早已安排妥当,他们一行人先会走水路沿着大运河,一直到去年刚建好的通商港口——上海,然后在那里检阅海军,再改坐海船前往福建宁波港,然后从陆路沿着今年初修缮完工的官道返回京城。
这几年宁云晋虽然不在朝廷露面,但只要他能影响文禛,可以做到的事也不比在朝廷的时候少。他隐身幕后之后推动的第一件连环措施是就加大对外贸易、改革关税以及商业税。
文禛登基之后对税制曾经有过一些改革,但是本朝的税制大多都是沿袭前朝,早些年的时候国家才刚刚恢复生机,商业活动并不算繁华,商业税比例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得并不多,当时文禛所做的只是将其严格化和规范化,不让各关各行其是胡乱定税率、中饱私囊而已。
但是宁云晋捣鼓出来的纺织机出现,极大的推动了江南一带纺织业的发展,原本前朝时压制住的资本主义萌芽又悄悄探出了头,巨大的利益让一部分失地农民开始转为工人。
这些生产出来的布匹其实只有小部分手工制作的精品在国内销售,而用机器做出来的大部分被倾销到了周边小国和闻风而至的洋商人。每年四大港口那庞大的交易量让文禛看了都眼热,可是以本朝的税制国库根本收不到什么银子,但即使是这样,从天授十四年全国两百多万两关税收入,到二十年的六百多万两,也让文禛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益。
宁云晋从认识文禛之后,一直以来都在努力给他灌输一个概念,国家要想发展商业和农业必须齐头发展,农业税应该少收,商业税则应该加重,而且经常用唐宋繁盛时来做比喻。
文禛本来就不是个固守成规的人,这样的潜移默化,加上铁一般的事实让他也渐渐赞同这个观念。因此当宁云晋掏出一份详尽完善的税制改革方案之后,他没有多考虑,立刻召集内阁开始敲定细则。
天授二十一年,文禛从热河回京之后就一直在忙这件事。宁云晋捣鼓出来的税制,可是集合了后世的思路,海关税不像现在进出口不分、正税收得少、落入官吏腰包的杂税收的多,最大程度确保能将税银收到国库,然后再用加征的耗银作为养廉银来贴补海关机构。
等到次年这新的税制在文禛的强势推动下开始正式施行,仅仅只是半年国库收到了比前年整年更多的收入。这立竿见影的改革,让文禛简直喜不胜收,他也不是鲁钝的人,从将耗银贴补养廉这事看到了打击如今贪腐成风吏治的办法,不用宁云晋提醒就一举反三的让心腹递上了火耗归公的折子。
递折子的人是户部的,性格十分耿直孤拐,三十多岁也才只是个郎中而已,不算特别打眼的人物,但这折子一出,立刻就名动天下。
对他的风光宁云晋可一点都不羡慕,要让他说句心里话,他并不觉得“火耗归公、高薪养廉”这办法明眼人真的看不出来,可是谁提出来就要做好与天下官儿为敌的准备,他拖家带口的,还真没那兴趣做那出头鸟。
国库有了银子,宁云晋便开始怂恿文禛开始修路。他可是记得后世一句非常出名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若是摊开一份大夏最新的地图,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他计划着修缮的这条官道几乎是沿着后世的京广线修建出来的,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主干道。
从两年前各地纷纷开始动工,到今年为止,这条京广线如今已经出现雏形,京城到河北河南一线的路原本就不错,因此是最早完工的一批,据说新路非常平整,马车跑在上面都不觉得颠簸。
文禛是皇帝,不是活雷锋,呕心沥血的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自己不能亲眼看上一眼,那也太遗憾了!他这次动了心思南下,一来就是为了想亲自体验这条路,二来就是想要验一验朝廷花巨资开辟的新通商口岸。
以前大夏最重要的四个对外港口是松江、泉州、宁波、广州,后来新增了天津,随着对外贸易量的增加,这五个港口都渐渐有不够用的趋势,因此文禛又在宁云晋的明示暗示下新修了上海港。
五月十一日,浩浩荡荡的皇帝御驾离开了京城。出城不久,文禛便在马车里坐不住了,让人牵了马过来,又招来了宗正若其和宁云晋两人伴驾——他们两个是这次队伍里爵位最高的,年纪最小的,倒是不显得打眼。
文禛和宁云晋都知道这次出行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担心到时候不好保护人,他索性一个皇子都没带,挑选出来一同南下的官员也多是身强体壮的,就怕到时候会有损伤。不过这并不是说队伍里面没有老人,但是那些人反正并不是文禛的心腹,即使出事了他也不心疼。
以京城为中心辐射到四周城市的道路都是新铺的,如今的官道是在压实的地面浇上了一层被称为水泥的东西,比麻石板铺就出来的路成本低廉许多,却又不会有泥泞。
水泥这东西宁云晋只知道是石灰和粘土用三比一混合出来的,具体怎么调配他不知道,但文禛手下可是有着皇家专用施工队,更有无数能工巧匠,很快就有人琢磨出来做法,如今各地新建的水泥厂也成为了内务府下金蛋的地方。
官道一般都是两车道,能够并排两辆马车行走,新修的这些自然也是。不过京城近郊出没的达官贵人太多,人流量也大,都是修的四车道,直到出了京城范围才变窄。
宁云晋知道这种交通干道日后扩建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这年头不用担心拆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