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清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能坐视,立刻带头驳斥。
挣扎和驳斥都是徒劳的。
前读书人,未来的锦衣卫都指挥使,口才非一般人可比。有了喇叭,声音更是稳稳压过对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负毫无悬念,纪纲大比分获胜,守军扯破了嗓子也是惨败收场。
虽然手段不入流,到底是出了一口恶气。
纪纲跪在燕王马下,哑着嗓子,捶着胸口,抱着马腿,发誓为燕王肝脑涂地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卑下不才,愿为王爷赴汤蹈火。”
朱棣的心情不错,甩了一下马鞭,让纪纲起来。
第一眼,他就看出纪纲是个小人。但小人有小人的用处,有些事只有小人能做,也只有小人能够做好。
用得好了,不过当养着一条狗。给几块肉骨头,随时能放出去咬人。如果哪天这条狗不听话,一刀杀了也没什么可惜。
回营后,纪纲越级被擢升为百户,仍在陈晖麾下听命。同袍看纪纲的眼神变得很不一样,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子竟然有这份本领。
陈晖对纪纲这样的人并不感冒,便是得了王爷的夸赞,也不过是个谄媚佞幸之辈。常年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便是武将,看人也是极准。
对此,纪纲一点也不在乎。他的目标远不是一个百户能够满足。哪怕手段用尽,哪怕被万人唾骂,全都无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转投燕军为的就是出人头地,他渴望权利,他要站得更高!
燕王出了一口恶气,铁铉却喷出了一口老血。
纪纲的确抓准了他的脉门,对读书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名声更重要?
众口铄金,一夜之间,济南城内竟也流传开了铁方伯早年的各种“趣事”。这样没有根据的流言荒谬至极,却无从解释,越解释越黑。
若有哪个好事的言官闲着没事参上一本,铁铉百口莫辩,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依靠坚强的意志,铁方伯顶住了流言,始终没有倒下。
燕军又在济南城下耗费了半个月时间,始终寸功未尽。铁铉和盛庸趁机派出小股士兵不断袭扰,五次里总有一次能得手,让燕军防不胜防。
不能继续打下去了。
燕王决定退兵,道衍及时送上了梯子,言“大军疲惫,请王爷暂还北平以图后举。”
这封信来得太及时了,燕王马上召集众将,宣布回师北平的决定。
将领们同时抱拳,道:“王爷英明!”
没有谁突然脑袋发抽,在这时唱反调。济南打不下来只是暂时的,保存实力卷土重来,必下此城!
燕军陆续开始拔营,十几万大军的行动自然瞒不过城内的守军。
“燕逆要退兵了!”
铁铉同盛庸合计,在燕军退兵的途中进行追击,无法一举歼灭,也不能让敌人撤退得太过顺利。
见铁铉咬牙,一副仇深似海的样子,盛庸表示理解,任谁被泼了一身的脏水都没法淡定以对。
“方伯,燕逆小人伎俩不必在意。本官和同侪深信方伯是身正的君子。”
铁铉感动了,“将军……”
盛庸:“再说了,六岁毛都没长齐,偷看小媳妇洗澡算个X!”
铁铉:“……”
“方伯怎么又吐血了?燕逆当真可恶!”
铁铉:“……”
八月中旬,燕军撤围济南,经德州回师北平。
铁铉和盛庸派兵追击,击败燕军的殿后部队,趁势进攻德州,却没能成功。城内的燕军打退了盛庸的两次进攻,在德州百姓的帮助下,将朝廷军队拦在了城外。盛庸兵力不足,强攻不下,只能撤退。
自此,德州彻底落入了燕王手中。
历史上,盛庸本该在燕军撤退时收复德州,不想孟清和横插一脚,燕王趁机收拢民心,又有安陆侯吴杰把守,凭借盛庸手头的兵力,收复德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如此,守住济南,迫使燕王撤兵也是大功一件。
南京的建文帝总算听到了一个好消息,第一反应不是下令嘉奖,而是再三确认战报的真实性。
朱允炆实在是被李景隆坑怕了,被耍过一次,坚决不能被耍第二次。
好在铁铉和盛庸都不是李景隆,战报和奏疏上写得清楚明白,实事求是。在德州一事上也未做任何的隐瞒,建文帝安心之余又不免皱眉,太实诚了些。
燕王收拢民心很成功,需要战报上写一次,奏疏上再强调?当真是给人添堵。
转念一想,实诚点总比偷奸耍滑要好。
封赏的旨意很快拟定,盛庸被封为历城侯,麾下军官也各有赏赐。铁铉的封赏却迟迟未下。建文帝本欲擢铁铉为兵部尚书,圣旨拟好,章都盖了,未等发下,兵科和户科学给事中突然上疏弹劾铁铉有生活作风问题,并有贪污嫌疑。
言官的职责就是讽谏上谕,纠察百官。
弹劾某个官员,有切实证据更好,没有证据也问题不大。“据说”二字本就是为捕风捉影准备的。
“臣闻,铁铉早年行为不端,祸害乡里,其言行令人发指……”
近期,朝中御史正掀起弹劾李景隆风潮。黄子澄虽是白身,仍频繁被建文帝召见,面圣时直接跪倒在地,大哭道:“李景隆有二心,不杀了他,无以谢宗社,对不起战死的将士!”
御史练子宁多次上疏,请求皇帝下旨收回曹国公的爵位,立斩不赦。
杀还是不杀?建文帝很是犹豫。
以李景隆在战场上的表现,足够死上一百次。可他到底是自己的表亲,前任曹国公还是太-祖高皇帝义子。杀了他,有违建文帝一贯的仁厚形象。况且,下旨将他从战场上召回,就是为了掩盖主帅临阵脱逃的丑闻,如今山东的战场刚有点起色,适合翻旧账吗?
最终,建文帝驳回了御史的上疏,也没理会黄子澄的痛哭。他甚至怀疑,黄子澄如此迫切想要李景隆的命,是否是为了脱罪?毕竟,当初举荐李景隆的是他,帮助隐瞒战报的也是他。
想到这里,建文帝落在黄子澄身上的目光变得有几分不善。因为黄子澄花言巧语为李景隆开脱,他才会大肆封赏一个败军之将!太子太师,去他的太子太师!
建文帝怒火飙升,黄子澄顿时不敢再哭了,齐泰上前劝了几句,黄子澄才没被当场发落。之后被皇帝召见,再不敢提砍了李景隆脑袋一事。
黄子澄不提,不代表朝中会安静。
言官都是猛人,人生格言就是咬定青山不送口,越挫越勇。
建文帝驳回了练子宁的上疏,弹劾李景隆的奏疏立刻如雪花般飞入通政使司,不只建文帝头疼,通政使司上下也眼前发黑。凡事扯上言官,基本没法善了。
李景隆知道自己遇上麻烦了,天大的麻烦。干脆躲在国公府里不出来,学习高巍闭门思过。
思过期间访客寥寥,大家都认为曹国公要倒霉,自然不会主动上门。
左都督徐增寿是个例外,隔三差五的带着好酒来找李景隆。喝醉之后,李景隆拉着徐增寿的手,眼泪横流,“患难见真情,某如今才得体会!”
徐增寿笑了两声,执起酒壶,又给李景隆倒了一杯,“说这些做什么,喝酒!”
李景隆再次大醉,醉后痛斥黄子澄不仗义,皇帝听信谗言,不顾亲情。徐增寿脸上闪过一抹奇怪的表情,或许,他也没想到李景隆的脸皮会厚到如此地步。
拉拢他,当真有必要吗?
李景隆的事情尚未解决,言官又和铁铉杠上了。
铁铉守卫济南本是大功一件,弹劾的奏疏一上,却让建文帝没法如计划中封赏。他可以想象,封赏的命令一下,御史的炮口对准的将不再是铁铉,而是皇位上的自己。
无法,只能压下铁铉的擢升命令,暂时调他回朝,到兵部听令。
弹劾铁铉的给事中满意了,击掌庆祝又一次不畏强权的胜利。高兴之余不忘上疏表扬一下皇帝,能听言官话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建文帝气得肝疼,依旧要强撑着笑脸,是,爱卿说的对,朕一定继续努力。
回到北平城的燕王得到情报,也是乐了半天。记下弹劾铁铉的几个给事中,决定打到南京之后立刻给几人厚赏,赏过之后马上令他们回家种田。
这样“耿直”的官员,适合给朱允炆打工,朱棣坚决不予采用,录用了也会马上让他们回家吃自己。
燕山后卫新擢升一名同知,孟清和肩上的担子轻松不少。处理好手头的工作,一觉睡到天亮。整理妥当拉开房门,一身绯色武官服的沈瑄恰好走来,看着孟清和,弯了一下唇角,“孟同知睡得可好?”
“见过指挥,谢指挥关心,卑职很好。”孟清和行礼道,“指挥休息得可好?”
深邃的眸子染上笑意,愈发显得清俊无双。
“孟同知精神不错,既如此,明日同我一行,应无碍。”
孟清和抬头,表情中带着疑惑。刚回来,又要出征?
“瑄曾说过,回北平后,当备得厚礼,拜访十二郎家中。”白皙的指尖擦过孟清和的脸颊,“十二郎莫非忘记了?”
孟清和:“……”
说不小心忘了,会不会被人道毁灭?
能坐视,立刻带头驳斥。
挣扎和驳斥都是徒劳的。
前读书人,未来的锦衣卫都指挥使,口才非一般人可比。有了喇叭,声音更是稳稳压过对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负毫无悬念,纪纲大比分获胜,守军扯破了嗓子也是惨败收场。
虽然手段不入流,到底是出了一口恶气。
纪纲跪在燕王马下,哑着嗓子,捶着胸口,抱着马腿,发誓为燕王肝脑涂地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卑下不才,愿为王爷赴汤蹈火。”
朱棣的心情不错,甩了一下马鞭,让纪纲起来。
第一眼,他就看出纪纲是个小人。但小人有小人的用处,有些事只有小人能做,也只有小人能够做好。
用得好了,不过当养着一条狗。给几块肉骨头,随时能放出去咬人。如果哪天这条狗不听话,一刀杀了也没什么可惜。
回营后,纪纲越级被擢升为百户,仍在陈晖麾下听命。同袍看纪纲的眼神变得很不一样,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子竟然有这份本领。
陈晖对纪纲这样的人并不感冒,便是得了王爷的夸赞,也不过是个谄媚佞幸之辈。常年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便是武将,看人也是极准。
对此,纪纲一点也不在乎。他的目标远不是一个百户能够满足。哪怕手段用尽,哪怕被万人唾骂,全都无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转投燕军为的就是出人头地,他渴望权利,他要站得更高!
燕王出了一口恶气,铁铉却喷出了一口老血。
纪纲的确抓准了他的脉门,对读书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名声更重要?
众口铄金,一夜之间,济南城内竟也流传开了铁方伯早年的各种“趣事”。这样没有根据的流言荒谬至极,却无从解释,越解释越黑。
若有哪个好事的言官闲着没事参上一本,铁铉百口莫辩,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依靠坚强的意志,铁方伯顶住了流言,始终没有倒下。
燕军又在济南城下耗费了半个月时间,始终寸功未尽。铁铉和盛庸趁机派出小股士兵不断袭扰,五次里总有一次能得手,让燕军防不胜防。
不能继续打下去了。
燕王决定退兵,道衍及时送上了梯子,言“大军疲惫,请王爷暂还北平以图后举。”
这封信来得太及时了,燕王马上召集众将,宣布回师北平的决定。
将领们同时抱拳,道:“王爷英明!”
没有谁突然脑袋发抽,在这时唱反调。济南打不下来只是暂时的,保存实力卷土重来,必下此城!
燕军陆续开始拔营,十几万大军的行动自然瞒不过城内的守军。
“燕逆要退兵了!”
铁铉同盛庸合计,在燕军退兵的途中进行追击,无法一举歼灭,也不能让敌人撤退得太过顺利。
见铁铉咬牙,一副仇深似海的样子,盛庸表示理解,任谁被泼了一身的脏水都没法淡定以对。
“方伯,燕逆小人伎俩不必在意。本官和同侪深信方伯是身正的君子。”
铁铉感动了,“将军……”
盛庸:“再说了,六岁毛都没长齐,偷看小媳妇洗澡算个X!”
铁铉:“……”
“方伯怎么又吐血了?燕逆当真可恶!”
铁铉:“……”
八月中旬,燕军撤围济南,经德州回师北平。
铁铉和盛庸派兵追击,击败燕军的殿后部队,趁势进攻德州,却没能成功。城内的燕军打退了盛庸的两次进攻,在德州百姓的帮助下,将朝廷军队拦在了城外。盛庸兵力不足,强攻不下,只能撤退。
自此,德州彻底落入了燕王手中。
历史上,盛庸本该在燕军撤退时收复德州,不想孟清和横插一脚,燕王趁机收拢民心,又有安陆侯吴杰把守,凭借盛庸手头的兵力,收复德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如此,守住济南,迫使燕王撤兵也是大功一件。
南京的建文帝总算听到了一个好消息,第一反应不是下令嘉奖,而是再三确认战报的真实性。
朱允炆实在是被李景隆坑怕了,被耍过一次,坚决不能被耍第二次。
好在铁铉和盛庸都不是李景隆,战报和奏疏上写得清楚明白,实事求是。在德州一事上也未做任何的隐瞒,建文帝安心之余又不免皱眉,太实诚了些。
燕王收拢民心很成功,需要战报上写一次,奏疏上再强调?当真是给人添堵。
转念一想,实诚点总比偷奸耍滑要好。
封赏的旨意很快拟定,盛庸被封为历城侯,麾下军官也各有赏赐。铁铉的封赏却迟迟未下。建文帝本欲擢铁铉为兵部尚书,圣旨拟好,章都盖了,未等发下,兵科和户科学给事中突然上疏弹劾铁铉有生活作风问题,并有贪污嫌疑。
言官的职责就是讽谏上谕,纠察百官。
弹劾某个官员,有切实证据更好,没有证据也问题不大。“据说”二字本就是为捕风捉影准备的。
“臣闻,铁铉早年行为不端,祸害乡里,其言行令人发指……”
近期,朝中御史正掀起弹劾李景隆风潮。黄子澄虽是白身,仍频繁被建文帝召见,面圣时直接跪倒在地,大哭道:“李景隆有二心,不杀了他,无以谢宗社,对不起战死的将士!”
御史练子宁多次上疏,请求皇帝下旨收回曹国公的爵位,立斩不赦。
杀还是不杀?建文帝很是犹豫。
以李景隆在战场上的表现,足够死上一百次。可他到底是自己的表亲,前任曹国公还是太-祖高皇帝义子。杀了他,有违建文帝一贯的仁厚形象。况且,下旨将他从战场上召回,就是为了掩盖主帅临阵脱逃的丑闻,如今山东的战场刚有点起色,适合翻旧账吗?
最终,建文帝驳回了御史的上疏,也没理会黄子澄的痛哭。他甚至怀疑,黄子澄如此迫切想要李景隆的命,是否是为了脱罪?毕竟,当初举荐李景隆的是他,帮助隐瞒战报的也是他。
想到这里,建文帝落在黄子澄身上的目光变得有几分不善。因为黄子澄花言巧语为李景隆开脱,他才会大肆封赏一个败军之将!太子太师,去他的太子太师!
建文帝怒火飙升,黄子澄顿时不敢再哭了,齐泰上前劝了几句,黄子澄才没被当场发落。之后被皇帝召见,再不敢提砍了李景隆脑袋一事。
黄子澄不提,不代表朝中会安静。
言官都是猛人,人生格言就是咬定青山不送口,越挫越勇。
建文帝驳回了练子宁的上疏,弹劾李景隆的奏疏立刻如雪花般飞入通政使司,不只建文帝头疼,通政使司上下也眼前发黑。凡事扯上言官,基本没法善了。
李景隆知道自己遇上麻烦了,天大的麻烦。干脆躲在国公府里不出来,学习高巍闭门思过。
思过期间访客寥寥,大家都认为曹国公要倒霉,自然不会主动上门。
左都督徐增寿是个例外,隔三差五的带着好酒来找李景隆。喝醉之后,李景隆拉着徐增寿的手,眼泪横流,“患难见真情,某如今才得体会!”
徐增寿笑了两声,执起酒壶,又给李景隆倒了一杯,“说这些做什么,喝酒!”
李景隆再次大醉,醉后痛斥黄子澄不仗义,皇帝听信谗言,不顾亲情。徐增寿脸上闪过一抹奇怪的表情,或许,他也没想到李景隆的脸皮会厚到如此地步。
拉拢他,当真有必要吗?
李景隆的事情尚未解决,言官又和铁铉杠上了。
铁铉守卫济南本是大功一件,弹劾的奏疏一上,却让建文帝没法如计划中封赏。他可以想象,封赏的命令一下,御史的炮口对准的将不再是铁铉,而是皇位上的自己。
无法,只能压下铁铉的擢升命令,暂时调他回朝,到兵部听令。
弹劾铁铉的给事中满意了,击掌庆祝又一次不畏强权的胜利。高兴之余不忘上疏表扬一下皇帝,能听言官话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建文帝气得肝疼,依旧要强撑着笑脸,是,爱卿说的对,朕一定继续努力。
回到北平城的燕王得到情报,也是乐了半天。记下弹劾铁铉的几个给事中,决定打到南京之后立刻给几人厚赏,赏过之后马上令他们回家种田。
这样“耿直”的官员,适合给朱允炆打工,朱棣坚决不予采用,录用了也会马上让他们回家吃自己。
燕山后卫新擢升一名同知,孟清和肩上的担子轻松不少。处理好手头的工作,一觉睡到天亮。整理妥当拉开房门,一身绯色武官服的沈瑄恰好走来,看着孟清和,弯了一下唇角,“孟同知睡得可好?”
“见过指挥,谢指挥关心,卑职很好。”孟清和行礼道,“指挥休息得可好?”
深邃的眸子染上笑意,愈发显得清俊无双。
“孟同知精神不错,既如此,明日同我一行,应无碍。”
孟清和抬头,表情中带着疑惑。刚回来,又要出征?
“瑄曾说过,回北平后,当备得厚礼,拜访十二郎家中。”白皙的指尖擦过孟清和的脸颊,“十二郎莫非忘记了?”
孟清和:“……”
说不小心忘了,会不会被人道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