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清穿]再沐皇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场闹剧过后,众人虽然依旧低头吟哦着,可心中却早已各怀心思,弘历抬眼望着太后的棺椁,又想起那份懿旨,只觉得心头一阵阵地发闷。
每一次,当他生出宽恕乌喇那拉氏的心思时,皇后便总能适时地破坏掉弘历的心思。
太后离世的头两个月里,因为一应事项繁杂,皇帝忙于对各项典礼及风俗礼节做出规定,便将乌喇那拉氏暂时软禁在宫殿之内,诏命王公大臣在百日内停止嫁娶之事。待百日过后,太后的棺椁由专人从梓宫抬往泰陵,弘历、阿哥与格格们随行。
待弘历向陵寝方向行过礼后,十格格忽然跪下道:“皇阿玛,女儿求您,让女儿为皇祖母守陵三年。”
弘历闻言一怔,旋即温声道:“十格儿,你能有这样的心思,朕心甚慰,然而三年之期毕竟不短,你要是思念太后,可以时常来拜谒,却不必再长守于此。”
十格格却执拗地摇了摇头:“我想过了,如今女儿年纪尚小,三年之期不过眨眼之间,更何况在这儿有皇祖母陪着我,女儿不觉得苦。”
弘历仍旧想反对,不想永璂却也忽然跪下道:“皇阿玛,儿子请旨与十格儿同驻泰陵。”
明明方才对着十格儿的请求还是和颜悦色的模样,如今换成了永璂,弘历的脸色便陡然沉了下来:“你又来凑什么热闹,听着十格儿说要守陵,你便也要守陵,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永璂被一通训斥,却并不气馁,他一双眼睛盯着石板路面,轻声道:“皇祖母生前对孙儿恩重如山,如今她去了,孙儿也想尽一份孝心,况且孙儿若是与十格儿同留于此,相互间也能有个照应。”
弘历沉吟半晌,忽然道:“永璂,你年岁也不小了,这两年老八、老十一也陆续到了出宫建府的年纪,待你三年期满,便也出宫建府吧。”
永璂一怔,连同十格格也愣住了,十格格瞥见永璂脸上隐藏不住的落寞,试图分辩道:“皇阿玛,这样是不是太着急了些?”
弘历却抬手止住了十格格的话头:“十格儿,你也不必为他再多说什么,朕知道许是年岁还差些,可朕一瞧见他,便会想起是他极力劝朕回銮,索性到那宫外建府,朕心里头还舒坦些。”
弘历这近乎严苛的话,让永璂一直垂着头,他默默地冲地上磕了个响头,颤声道:“儿臣谢皇阿玛恩典。”
再抬起头时,弘历一行已经走远了,唯有身旁的十格格用担忧的目光看着泪流满面的他。
却说消息传到了和珅府上,还没待和珅思量清楚,管家刘全便进来禀报道:“爷,左都御史大人来了。”
和珅放下了手中的文折,疑惑道:“刘墉,他来做什么?”
虽然心下疑惑,可和珅还是放下了手头的活计,将衣衫打理好,起身迎道:“今儿个是什么风,竟将刘中堂吹到和某这处来了。”
刘墉也不客气,笑眯眯地承了和珅的请,往那椅上一靠,饮了口刘全端上来的茶,才不紧不慢地道:“和大人,这皇上撵十二阿哥出宫建府的事儿想必你也听说了,我这是左思右想,都想不明白皇上是什么意思,这不,特地前来向和大人讨教。”
和珅心里暗笑,刘墉这辈子,因了和珅是进士及第,对他也客气了许多,如今竟是连“讨教”这样的词也用上了。
若说在这官场中,刘墉算是和珅最无感的一类人,有着文人的傲气,在朝中有着相当的资历,再加上他的父亲刘统勋的荫庇,刘墉这一路走的是相当顺遂。和珅当然不会去得罪他,可轻易的也不会去结交,平素下了朝,也就是个点头的交情。
可刘墉却一直记得,从和珅科举以来,弘历就一直对他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在储君一事上,满朝文武,怕是只有和珅知道准信儿。
摸清了刘墉来的意图,和珅也不再疑惑,他缓缓地饮了口茶,笑道:“皇上的意思,不是表达得很清楚了么,让十二阿哥出宫建府,一来是眼不见为净,二来也避免了他与乌喇那拉氏过多得接触。如果我所料不错,这三年之内,皇上必会处置皇后,十二阿哥自请守陵,不论初衷为何,倒是的的确确让皇上少了些许顾虑。”
刘墉听得认真,连茶水都顾不上喝,他凑近了和珅小声道:“和大人的意思是,十二阿哥已经......被皇上所厌弃?”
和珅险些被那一嘴的茶水呛到,他轻咳了两声,无奈地笑道:“刘中堂,这可是您自己说的,和某可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刘墉见和珅不慌不忙地用着茶水,那模样分明是在打太极,顿时急道:“哎哟,和大人,你就给我个痛快话,皇上这心里头,究竟是怎么想的?”
和珅这回彻底地收敛了笑容,他将杯中最后一点茶水喝完,正色道:“刘中堂,您若是这么问,那便是高看和某了,和某又不是皇上肚中的蛔虫,如何能够猜透帝王的心思呢?”
见刘墉苦了一张脸,和珅失笑道:“刘中堂诶,我说你这名声赫赫的中堂大人,只要你用心办好自己的差事,这谁当了储君不得对你礼让三分啊?”
刘墉苦笑道:“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我这心里老觉着不踏实,既然皇帝没有厌弃十二阿哥,那又何必在人前......”
刘墉话说了一半,忽然顿住了,他惊疑地瞧着和珅,半晌方道:“和大人的意思是,皇上这是做给外头看的?看似失宠的,实际上最得皇上的心?”
和珅一边听着刘墉的话,手指一边敲击着桌面,他笑道:“刘中堂,您得瞧明白喽,这看着像是把十二阿哥撵出宫去,可这出宫,就得封爵,就得赐宅子,这几样皇上哪样说不给了么,除了让十二阿哥早几年建府,剩下的一样没少给。您说,这叫厌弃么?”
看着刘墉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和珅认真瞧着刘墉起了皱纹的额头,笑道:“如果我是皇帝,要厌弃一个儿子,就把他常年累月地留在宫中,既不赐府,也不封爵,就这么拖着,说不定将来等到新君上位之时,才会看在兄弟的情分上加官进爵。”
见刘墉目瞪口呆地瞧着他,和珅摆了摆手,笑道:“开玩笑,开玩笑,刘中堂不要将和某的戏言放在心上。”
刘墉见他这样,忙收起怔愣的表情,嘴上应道:“和大人哪里话,今日之言简直醍醐灌顶,解了我许久的疑惑啊。”
和珅见他将茶水喝完,却没有半丝起身离去的迹象,便替他将杯中的茶水续上,温声道:“刘中堂今日来找和某,恐怕不止是为十二阿哥一事吧。”
刘墉摸了摸后脑勺,笑道:“和大人果然机敏过人,的确我此番来找和大人,还有另外一件事。”
和珅笑道:“刘中堂请讲。”
“和大人知道,在我任职礼部之时,曾经手科举事宜,这迎来送往,门生食客也是有的,正巧有一门生在甘肃道员任上。”说到这,刘墉看了看和珅的神色,见他听得认真,便继续道:“和大人,你还记得一年多以前,甘肃地方上报,说该地久旱无雨,请求朝廷拨款赈灾,后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上奏朝廷,说是通过捐监的方式,筹得数额量不小的银两,后来更是将银两全都用于赈灾。皇上思及王亶望政绩卓绝,特地将他擢为浙江巡抚,监管富庶之地。”
和珅仔细地回忆了一下,颔首道:“嗯,确实有这么一件事。”
刘墉神情凝重道:“可近日,我接到了门生从甘肃寄来的折文,上头提到了,甘肃并无旱情,王亶望在任时,一面请求朝廷拨款接济,一面将纳捐得来的钱,分发给通省官员,王亶望自己自然拿的大头,可他下头的那些官员,也没有干净的。我的门生初到道员任上,着实被这样大胆的行径吓了一跳,因此写信向我求援。”
刘墉喝了口茶润润嗓子,蹙眉道:“可和大人,你说这该如何是好,皇上刚将人擢升,就查出了问题,这不是打皇上的脸么?”
和珅的关注点倒不全在于此,他喃喃道:“这么说甘肃一省,通省官员都有贪府的情节?”待他将事情理顺,才想起刘墉尚在眼前,他皱眉道:“刘中堂,这事和某也做不了主,你合该去找皇上呀,怎么反倒登起和某的门来了?”
刘墉笑道:“和大人,你也知道太后刚刚仙逝,眼下大臣们报个喜都要战战兢兢的,更别说这样恶劣的事了,不过,皇上待和大人自是不同的,若这事由和大人去说......”
和珅简直哭笑不得,平日里刘墉总是端着脸,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却没想到竟也对这些有考量。
和珅并没有马上答复刘墉的话,而是将那份文折反复看了看。他记得王亶望是乾隆朝著名的贪官之一,首创了通省贪腐,上下包庇的先例,着实让弘历... -->>
一场闹剧过后,众人虽然依旧低头吟哦着,可心中却早已各怀心思,弘历抬眼望着太后的棺椁,又想起那份懿旨,只觉得心头一阵阵地发闷。
每一次,当他生出宽恕乌喇那拉氏的心思时,皇后便总能适时地破坏掉弘历的心思。
太后离世的头两个月里,因为一应事项繁杂,皇帝忙于对各项典礼及风俗礼节做出规定,便将乌喇那拉氏暂时软禁在宫殿之内,诏命王公大臣在百日内停止嫁娶之事。待百日过后,太后的棺椁由专人从梓宫抬往泰陵,弘历、阿哥与格格们随行。
待弘历向陵寝方向行过礼后,十格格忽然跪下道:“皇阿玛,女儿求您,让女儿为皇祖母守陵三年。”
弘历闻言一怔,旋即温声道:“十格儿,你能有这样的心思,朕心甚慰,然而三年之期毕竟不短,你要是思念太后,可以时常来拜谒,却不必再长守于此。”
十格格却执拗地摇了摇头:“我想过了,如今女儿年纪尚小,三年之期不过眨眼之间,更何况在这儿有皇祖母陪着我,女儿不觉得苦。”
弘历仍旧想反对,不想永璂却也忽然跪下道:“皇阿玛,儿子请旨与十格儿同驻泰陵。”
明明方才对着十格儿的请求还是和颜悦色的模样,如今换成了永璂,弘历的脸色便陡然沉了下来:“你又来凑什么热闹,听着十格儿说要守陵,你便也要守陵,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永璂被一通训斥,却并不气馁,他一双眼睛盯着石板路面,轻声道:“皇祖母生前对孙儿恩重如山,如今她去了,孙儿也想尽一份孝心,况且孙儿若是与十格儿同留于此,相互间也能有个照应。”
弘历沉吟半晌,忽然道:“永璂,你年岁也不小了,这两年老八、老十一也陆续到了出宫建府的年纪,待你三年期满,便也出宫建府吧。”
永璂一怔,连同十格格也愣住了,十格格瞥见永璂脸上隐藏不住的落寞,试图分辩道:“皇阿玛,这样是不是太着急了些?”
弘历却抬手止住了十格格的话头:“十格儿,你也不必为他再多说什么,朕知道许是年岁还差些,可朕一瞧见他,便会想起是他极力劝朕回銮,索性到那宫外建府,朕心里头还舒坦些。”
弘历这近乎严苛的话,让永璂一直垂着头,他默默地冲地上磕了个响头,颤声道:“儿臣谢皇阿玛恩典。”
再抬起头时,弘历一行已经走远了,唯有身旁的十格格用担忧的目光看着泪流满面的他。
却说消息传到了和珅府上,还没待和珅思量清楚,管家刘全便进来禀报道:“爷,左都御史大人来了。”
和珅放下了手中的文折,疑惑道:“刘墉,他来做什么?”
虽然心下疑惑,可和珅还是放下了手头的活计,将衣衫打理好,起身迎道:“今儿个是什么风,竟将刘中堂吹到和某这处来了。”
刘墉也不客气,笑眯眯地承了和珅的请,往那椅上一靠,饮了口刘全端上来的茶,才不紧不慢地道:“和大人,这皇上撵十二阿哥出宫建府的事儿想必你也听说了,我这是左思右想,都想不明白皇上是什么意思,这不,特地前来向和大人讨教。”
和珅心里暗笑,刘墉这辈子,因了和珅是进士及第,对他也客气了许多,如今竟是连“讨教”这样的词也用上了。
若说在这官场中,刘墉算是和珅最无感的一类人,有着文人的傲气,在朝中有着相当的资历,再加上他的父亲刘统勋的荫庇,刘墉这一路走的是相当顺遂。和珅当然不会去得罪他,可轻易的也不会去结交,平素下了朝,也就是个点头的交情。
可刘墉却一直记得,从和珅科举以来,弘历就一直对他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在储君一事上,满朝文武,怕是只有和珅知道准信儿。
摸清了刘墉来的意图,和珅也不再疑惑,他缓缓地饮了口茶,笑道:“皇上的意思,不是表达得很清楚了么,让十二阿哥出宫建府,一来是眼不见为净,二来也避免了他与乌喇那拉氏过多得接触。如果我所料不错,这三年之内,皇上必会处置皇后,十二阿哥自请守陵,不论初衷为何,倒是的的确确让皇上少了些许顾虑。”
刘墉听得认真,连茶水都顾不上喝,他凑近了和珅小声道:“和大人的意思是,十二阿哥已经......被皇上所厌弃?”
和珅险些被那一嘴的茶水呛到,他轻咳了两声,无奈地笑道:“刘中堂,这可是您自己说的,和某可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刘墉见和珅不慌不忙地用着茶水,那模样分明是在打太极,顿时急道:“哎哟,和大人,你就给我个痛快话,皇上这心里头,究竟是怎么想的?”
和珅这回彻底地收敛了笑容,他将杯中最后一点茶水喝完,正色道:“刘中堂,您若是这么问,那便是高看和某了,和某又不是皇上肚中的蛔虫,如何能够猜透帝王的心思呢?”
见刘墉苦了一张脸,和珅失笑道:“刘中堂诶,我说你这名声赫赫的中堂大人,只要你用心办好自己的差事,这谁当了储君不得对你礼让三分啊?”
刘墉苦笑道:“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我这心里老觉着不踏实,既然皇帝没有厌弃十二阿哥,那又何必在人前......”
刘墉话说了一半,忽然顿住了,他惊疑地瞧着和珅,半晌方道:“和大人的意思是,皇上这是做给外头看的?看似失宠的,实际上最得皇上的心?”
和珅一边听着刘墉的话,手指一边敲击着桌面,他笑道:“刘中堂,您得瞧明白喽,这看着像是把十二阿哥撵出宫去,可这出宫,就得封爵,就得赐宅子,这几样皇上哪样说不给了么,除了让十二阿哥早几年建府,剩下的一样没少给。您说,这叫厌弃么?”
看着刘墉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和珅认真瞧着刘墉起了皱纹的额头,笑道:“如果我是皇帝,要厌弃一个儿子,就把他常年累月地留在宫中,既不赐府,也不封爵,就这么拖着,说不定将来等到新君上位之时,才会看在兄弟的情分上加官进爵。”
见刘墉目瞪口呆地瞧着他,和珅摆了摆手,笑道:“开玩笑,开玩笑,刘中堂不要将和某的戏言放在心上。”
刘墉见他这样,忙收起怔愣的表情,嘴上应道:“和大人哪里话,今日之言简直醍醐灌顶,解了我许久的疑惑啊。”
和珅见他将茶水喝完,却没有半丝起身离去的迹象,便替他将杯中的茶水续上,温声道:“刘中堂今日来找和某,恐怕不止是为十二阿哥一事吧。”
刘墉摸了摸后脑勺,笑道:“和大人果然机敏过人,的确我此番来找和大人,还有另外一件事。”
和珅笑道:“刘中堂请讲。”
“和大人知道,在我任职礼部之时,曾经手科举事宜,这迎来送往,门生食客也是有的,正巧有一门生在甘肃道员任上。”说到这,刘墉看了看和珅的神色,见他听得认真,便继续道:“和大人,你还记得一年多以前,甘肃地方上报,说该地久旱无雨,请求朝廷拨款赈灾,后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上奏朝廷,说是通过捐监的方式,筹得数额量不小的银两,后来更是将银两全都用于赈灾。皇上思及王亶望政绩卓绝,特地将他擢为浙江巡抚,监管富庶之地。”
和珅仔细地回忆了一下,颔首道:“嗯,确实有这么一件事。”
刘墉神情凝重道:“可近日,我接到了门生从甘肃寄来的折文,上头提到了,甘肃并无旱情,王亶望在任时,一面请求朝廷拨款接济,一面将纳捐得来的钱,分发给通省官员,王亶望自己自然拿的大头,可他下头的那些官员,也没有干净的。我的门生初到道员任上,着实被这样大胆的行径吓了一跳,因此写信向我求援。”
刘墉喝了口茶润润嗓子,蹙眉道:“可和大人,你说这该如何是好,皇上刚将人擢升,就查出了问题,这不是打皇上的脸么?”
和珅的关注点倒不全在于此,他喃喃道:“这么说甘肃一省,通省官员都有贪府的情节?”待他将事情理顺,才想起刘墉尚在眼前,他皱眉道:“刘中堂,这事和某也做不了主,你合该去找皇上呀,怎么反倒登起和某的门来了?”
刘墉笑道:“和大人,你也知道太后刚刚仙逝,眼下大臣们报个喜都要战战兢兢的,更别说这样恶劣的事了,不过,皇上待和大人自是不同的,若这事由和大人去说......”
和珅简直哭笑不得,平日里刘墉总是端着脸,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却没想到竟也对这些有考量。
和珅并没有马上答复刘墉的话,而是将那份文折反复看了看。他记得王亶望是乾隆朝著名的贪官之一,首创了通省贪腐,上下包庇的先例,着实让弘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