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三栖特种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以忠孝爱心取胜,当然不能不把这个名声保持到底。事实上,他的本性也确实与此相符,两位出谋划策的功臣也确实是对症下药地指导了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呢,也算作本色表演。
对那失败的竞争者六阿哥奕訢,他按照老皇帝的遗嘱封为恭亲王,而且是“世袭罔替”。这里关键是“世袭罔替”四个字,体现了这个封位的特殊性。
满清从开始就确定的十二等皇族爵位,所有的都是世袭,而罔替的就必须经过特殊恩准,由皇帝亲封。整个满清十二朝,一共才封了享有“世袭罔替”的皇族十二人,其中十人是亲王,二人是郡王。
如果没有罔替二字,世袭依然是世袭,却每次承袭都要降级继承爵位。一直降到规定的级别才保持不变,就以这个级别一直传递下去。
更厉害的是,这个降级还不是一级一级的降,而是跳级降,只要到第三代就降到了最后一级。比如亲王爵位,这是一级爵位。他的儿子继承的时候,就降到奉恩镇国公,这是第五等爵位。
等到孙子继承的时候,就从这个五等爵位再降四级,降到奉恩镇国公,这是第九等爵位。然后后代子孙就永远继承这个奉恩镇国公爵位了。
对比世袭罔替亲王和郡王,他们的后代继承人永远是亲王和郡王。可见同样是世袭,有没有罔替差别可就太大了。
因为有这个雷打不动的特征,人们也叫这样世袭罔替的亲王为“铁帽子亲王”。满清整个历史才只有十个这样的亲王有幸戴上铁帽子,可见他们的地位多么重要。简直比皇帝还稀缺,因为满清出的正式皇帝就多达十二位。
比如那个多尔衮,简直就是太上皇。其实恭亲王也是影响重大,经历三个皇帝,担任过总理大臣的皇室成员,岂是等闲之辈。
新任皇帝除了按照老皇帝的意思封了六弟奕訢为恭亲王以外,还惠及其他兄弟。就连已经过继出去的五弟奕誴也封为惇亲王。对十岁的七弟奕譞封为醇郡王,六岁的八弟奕詥封为钟郡王。连刚刚五岁的九弟奕譓也封为孚郡王。
这一通封王安顿了皇室,接下来就该整顿朝纲和对付老皇帝留下的烂摊子了。这当然离不开自己的恩师杜授田。咸丰皇帝首先封赏了他的拥戴大功,升他为协办大学士,由原来他的最高官阶从二品,直接进到了从一品,越过了正二品。
杜大学士更是精励图治,不但自己废寝忘食,而且不忘记帮了大忙的曾国藩。几此借机提起以后,新皇帝明白了自己成功得登大宝还有这样一位背后拥立的大功臣。
尤其是听了自己那位言语谨慎的老师把他夸得古今中外无人能及,是自己巩固皇位,改变现状的绝大助力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要老师把他召来,当面垂询,商榷大事了。
三人会面的地点是皇帝的御书房。选在这个地点也表明了新皇帝把曾国藩当成了绝对的心腹,因为御书房不但是皇帝闲暇读书写字的地方,也是他收藏机密的所在。只有关系特别密切的人才能进入。
曾国藩当然知道这次召见的重要和新皇帝对他的亲近,由此他特别感谢老朋友杜授田。如果不是他对新皇帝递话过去,这些暗中的图谋谁会知道?
到皇帝的御书房去,老曾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次,不禁有些紧张。幸好有老杜老马识途,一边引路,一边轻声给他介绍。
不一会,二人来到了一栋大屋跟前。曾国藩举目望去,只见上下两层,一幅匾额横挂正中,上书“倦勤斋”三个大字。老曾知道这就是御书房了。
一位唇红齿白的少年公公迎了出来,说皇上吩咐了,你们来了就直接进去。
二人进了御书房,老曾双眼描过去,只见一个清瘦的青年坐在那里。他赶紧低头,以免犯下“偷觑君颜”的欺君大罪。虽然只是一恍之间,可是心里还是留下深刻的印象,“新皇不免太瘦了一点。”
杜授田告诉新皇帝这就是曾国藩以后,曾国藩就赶紧向前,向皇上行三跪九叩大礼。后者受了,然后说,“曾先生请起,赐坐。”
这可是双重的特殊恩待了。管曾国藩叫先生,显然是和杜授田一样对待。赐坐给他也是额外的恩宠,一般大臣奏事,都是跪着说话。
曾国藩心存感激,更加激励了忠心报皇恩的心志。也就不去推让,身体笔直,端坐在小公公拿来的锦墩上。
皇上见二人坐好,就开口说明了今天召见二人的目的。
“曾先生的拥立大功,朕已经知道。朕必倚靠你为股肱之臣。朕初登大宝,百废待兴,特召两位先生前来,还望不吝赐教。首重整顿朝纲,其次扫除乱象,不知二位先生有何妙策,可以教朕?”
曾国藩当然是有备而来,而且这两个问题他是一直都在寻求解决办法,有不少想法。可惜以前他没有条件去照办,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至此得蒙垂询,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不过,他不会冒昧抢话... -->>
他以忠孝爱心取胜,当然不能不把这个名声保持到底。事实上,他的本性也确实与此相符,两位出谋划策的功臣也确实是对症下药地指导了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呢,也算作本色表演。
对那失败的竞争者六阿哥奕訢,他按照老皇帝的遗嘱封为恭亲王,而且是“世袭罔替”。这里关键是“世袭罔替”四个字,体现了这个封位的特殊性。
满清从开始就确定的十二等皇族爵位,所有的都是世袭,而罔替的就必须经过特殊恩准,由皇帝亲封。整个满清十二朝,一共才封了享有“世袭罔替”的皇族十二人,其中十人是亲王,二人是郡王。
如果没有罔替二字,世袭依然是世袭,却每次承袭都要降级继承爵位。一直降到规定的级别才保持不变,就以这个级别一直传递下去。
更厉害的是,这个降级还不是一级一级的降,而是跳级降,只要到第三代就降到了最后一级。比如亲王爵位,这是一级爵位。他的儿子继承的时候,就降到奉恩镇国公,这是第五等爵位。
等到孙子继承的时候,就从这个五等爵位再降四级,降到奉恩镇国公,这是第九等爵位。然后后代子孙就永远继承这个奉恩镇国公爵位了。
对比世袭罔替亲王和郡王,他们的后代继承人永远是亲王和郡王。可见同样是世袭,有没有罔替差别可就太大了。
因为有这个雷打不动的特征,人们也叫这样世袭罔替的亲王为“铁帽子亲王”。满清整个历史才只有十个这样的亲王有幸戴上铁帽子,可见他们的地位多么重要。简直比皇帝还稀缺,因为满清出的正式皇帝就多达十二位。
比如那个多尔衮,简直就是太上皇。其实恭亲王也是影响重大,经历三个皇帝,担任过总理大臣的皇室成员,岂是等闲之辈。
新任皇帝除了按照老皇帝的意思封了六弟奕訢为恭亲王以外,还惠及其他兄弟。就连已经过继出去的五弟奕誴也封为惇亲王。对十岁的七弟奕譞封为醇郡王,六岁的八弟奕詥封为钟郡王。连刚刚五岁的九弟奕譓也封为孚郡王。
这一通封王安顿了皇室,接下来就该整顿朝纲和对付老皇帝留下的烂摊子了。这当然离不开自己的恩师杜授田。咸丰皇帝首先封赏了他的拥戴大功,升他为协办大学士,由原来他的最高官阶从二品,直接进到了从一品,越过了正二品。
杜大学士更是精励图治,不但自己废寝忘食,而且不忘记帮了大忙的曾国藩。几此借机提起以后,新皇帝明白了自己成功得登大宝还有这样一位背后拥立的大功臣。
尤其是听了自己那位言语谨慎的老师把他夸得古今中外无人能及,是自己巩固皇位,改变现状的绝大助力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要老师把他召来,当面垂询,商榷大事了。
三人会面的地点是皇帝的御书房。选在这个地点也表明了新皇帝把曾国藩当成了绝对的心腹,因为御书房不但是皇帝闲暇读书写字的地方,也是他收藏机密的所在。只有关系特别密切的人才能进入。
曾国藩当然知道这次召见的重要和新皇帝对他的亲近,由此他特别感谢老朋友杜授田。如果不是他对新皇帝递话过去,这些暗中的图谋谁会知道?
到皇帝的御书房去,老曾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次,不禁有些紧张。幸好有老杜老马识途,一边引路,一边轻声给他介绍。
不一会,二人来到了一栋大屋跟前。曾国藩举目望去,只见上下两层,一幅匾额横挂正中,上书“倦勤斋”三个大字。老曾知道这就是御书房了。
一位唇红齿白的少年公公迎了出来,说皇上吩咐了,你们来了就直接进去。
二人进了御书房,老曾双眼描过去,只见一个清瘦的青年坐在那里。他赶紧低头,以免犯下“偷觑君颜”的欺君大罪。虽然只是一恍之间,可是心里还是留下深刻的印象,“新皇不免太瘦了一点。”
杜授田告诉新皇帝这就是曾国藩以后,曾国藩就赶紧向前,向皇上行三跪九叩大礼。后者受了,然后说,“曾先生请起,赐坐。”
这可是双重的特殊恩待了。管曾国藩叫先生,显然是和杜授田一样对待。赐坐给他也是额外的恩宠,一般大臣奏事,都是跪着说话。
曾国藩心存感激,更加激励了忠心报皇恩的心志。也就不去推让,身体笔直,端坐在小公公拿来的锦墩上。
皇上见二人坐好,就开口说明了今天召见二人的目的。
“曾先生的拥立大功,朕已经知道。朕必倚靠你为股肱之臣。朕初登大宝,百废待兴,特召两位先生前来,还望不吝赐教。首重整顿朝纲,其次扫除乱象,不知二位先生有何妙策,可以教朕?”
曾国藩当然是有备而来,而且这两个问题他是一直都在寻求解决办法,有不少想法。可惜以前他没有条件去照办,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至此得蒙垂询,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不过,他不会冒昧抢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