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汉皇刘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备诘问道:“管仲者,何人也?”
堂中众人不知刘备何意,居然扯到了管仲的身上。思来想去之后,有人用孔子的话回答了:“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刘备没等这人说完,便打断了:“这么说来,尼宣公也是很赞赏管仲的了?”
这人回答道:“是的,管仲乃大贤!”
刘备击掌道:”对啊!尼宣公如此夸赞的人物当然是大贤了。可是这么个大贤,为何在他的主公公子纠死的时候,没有为他殉死,还做了他故主的宰相?“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位,公子小白登位,为后来的齐桓公,处死公子小白,和管仲齐名的大臣召忽自杀,管仲为齐桓公所用。
这一段典故在坐之人无所不知,子贡曾经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于是才有孔子关于“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的回答。刘备这样一问,众人傻掉了,刚才还有一句被刘备打断了没说出来,就是:“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关于子贡的疑问,孔子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先是说了一通管仲的功绩,然后说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一样,为了守小节而在山沟里自杀而不被人知道吗?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子,像管仲这么一个仁德的人,我们何必去斤斤计较他的德操呢?所以说孔子他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这个例子也算是孔子版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了。
刘备这就是当众啪啪啪的打脸啊,孔子口中的仁德贤者,都这付德性,你们又有何资格来要求我为曹太守哀伤?况且我和曹太守压根就不熟好不好?众人想起自己刚才还“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叫得欢呢,不由得脸上火辣辣的。
这还不算完呢。刘备没等众人缓过神来,又问道:“不说管仲仁与不仁,之前有师兄言治国之道,唯礼唯孝。那么,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是如何治国的?唯礼唯孝么?”
堂下诸子,瞠目结舌,鸦雀无声。尼玛这才想起来,管仲乃是法家,重商业,立女闾(青楼),这才让齐国渐渐壮大,成就霸主之业。偏偏儒家鼻祖孔子还不停称赞:“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这时候,大家开始渐渐反思了。刘备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目光扫了一圈,发现包括卢敏在内,都若有所思的模样,便开言道:“孔曰成仁,何为仁?仁之大者,为国为民,如管仲,纵其小节有亏,然德被天下,故宗师仲尼依然赞之为仁!”
刘备又道:“治国之道,岂在唯礼唯孝?礼者,分夫妇父子君臣上下,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礼与孝,人之本能也,常情也,治国平天下,岂可凭此?先秦之时,诸子之学并显于世,兵者,墨者,法者,阴阳者,纵横者,皆可称儒。而后宗师仲尼出世,儒家独领风骚至如今。国朝数百载,历数三公九卿宰辅之流,或重法,或通兵事,或通经济,或为杂家,何也?盖因礼与孝,乃治国之表,其他诸术,为治国之根本也。”
一直说儒家,其实儒家诸经虽然很多,但没有一个纲领性的东西,仁政王道什么的,显得很虚。而各代儒门名臣治国手段,无外乎法治,经济,农家等等,而所谓的仁义礼孝,不过是成为了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要求罢了。你是名士便可以不拘礼;你是不可缺失的大臣,父母死了便可以夺情不守孝;至于仁义,对政敌,对外寇,对仇人,就从未见士大夫讲过仁义。都是恨不得你死我活。
这个时候,有人已经思想混乱了。尼玛,从小所学的不是这样的呀,不过刘五郎讲的又好有道理,其实士子们又不傻,这种情况他们潜意识里早就知道,只是没有人提及,他们就强行让这种想法休眠罢了。
刘备继续推销他的观念:“道家有《道德经》,兵家有《孙子兵法》,然则儒家大义散于诸经之间,《诗》长于礼乐,《易》长于卦辞,《尚书》、《春秋》长于史,《礼》则长于礼仪,何哉?”
这时就有人抹汗了,儒家诸经多得不得了,然后根据传承的不同又一分再分,比如《诗》又分为《韩诗》、《毛诗》;《春秋》又分为《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后面的《易》、《尚书》皆是如此。又有历代大儒作注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章句繁剧得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压根就没有一个总论性的理论流传... -->>
刘备诘问道:“管仲者,何人也?”
堂中众人不知刘备何意,居然扯到了管仲的身上。思来想去之后,有人用孔子的话回答了:“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刘备没等这人说完,便打断了:“这么说来,尼宣公也是很赞赏管仲的了?”
这人回答道:“是的,管仲乃大贤!”
刘备击掌道:”对啊!尼宣公如此夸赞的人物当然是大贤了。可是这么个大贤,为何在他的主公公子纠死的时候,没有为他殉死,还做了他故主的宰相?“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位,公子小白登位,为后来的齐桓公,处死公子小白,和管仲齐名的大臣召忽自杀,管仲为齐桓公所用。
这一段典故在坐之人无所不知,子贡曾经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于是才有孔子关于“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的回答。刘备这样一问,众人傻掉了,刚才还有一句被刘备打断了没说出来,就是:“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关于子贡的疑问,孔子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先是说了一通管仲的功绩,然后说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一样,为了守小节而在山沟里自杀而不被人知道吗?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子,像管仲这么一个仁德的人,我们何必去斤斤计较他的德操呢?所以说孔子他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这个例子也算是孔子版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了。
刘备这就是当众啪啪啪的打脸啊,孔子口中的仁德贤者,都这付德性,你们又有何资格来要求我为曹太守哀伤?况且我和曹太守压根就不熟好不好?众人想起自己刚才还“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叫得欢呢,不由得脸上火辣辣的。
这还不算完呢。刘备没等众人缓过神来,又问道:“不说管仲仁与不仁,之前有师兄言治国之道,唯礼唯孝。那么,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是如何治国的?唯礼唯孝么?”
堂下诸子,瞠目结舌,鸦雀无声。尼玛这才想起来,管仲乃是法家,重商业,立女闾(青楼),这才让齐国渐渐壮大,成就霸主之业。偏偏儒家鼻祖孔子还不停称赞:“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这时候,大家开始渐渐反思了。刘备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目光扫了一圈,发现包括卢敏在内,都若有所思的模样,便开言道:“孔曰成仁,何为仁?仁之大者,为国为民,如管仲,纵其小节有亏,然德被天下,故宗师仲尼依然赞之为仁!”
刘备又道:“治国之道,岂在唯礼唯孝?礼者,分夫妇父子君臣上下,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礼与孝,人之本能也,常情也,治国平天下,岂可凭此?先秦之时,诸子之学并显于世,兵者,墨者,法者,阴阳者,纵横者,皆可称儒。而后宗师仲尼出世,儒家独领风骚至如今。国朝数百载,历数三公九卿宰辅之流,或重法,或通兵事,或通经济,或为杂家,何也?盖因礼与孝,乃治国之表,其他诸术,为治国之根本也。”
一直说儒家,其实儒家诸经虽然很多,但没有一个纲领性的东西,仁政王道什么的,显得很虚。而各代儒门名臣治国手段,无外乎法治,经济,农家等等,而所谓的仁义礼孝,不过是成为了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要求罢了。你是名士便可以不拘礼;你是不可缺失的大臣,父母死了便可以夺情不守孝;至于仁义,对政敌,对外寇,对仇人,就从未见士大夫讲过仁义。都是恨不得你死我活。
这个时候,有人已经思想混乱了。尼玛,从小所学的不是这样的呀,不过刘五郎讲的又好有道理,其实士子们又不傻,这种情况他们潜意识里早就知道,只是没有人提及,他们就强行让这种想法休眠罢了。
刘备继续推销他的观念:“道家有《道德经》,兵家有《孙子兵法》,然则儒家大义散于诸经之间,《诗》长于礼乐,《易》长于卦辞,《尚书》、《春秋》长于史,《礼》则长于礼仪,何哉?”
这时就有人抹汗了,儒家诸经多得不得了,然后根据传承的不同又一分再分,比如《诗》又分为《韩诗》、《毛诗》;《春秋》又分为《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后面的《易》、《尚书》皆是如此。又有历代大儒作注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章句繁剧得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压根就没有一个总论性的理论流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