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重生之大书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山里君不是行内人,如若希望入门乐行,学院大门为君敞开云云。另外随信把新编曲谱附来,有意见可随时来信沟通。
不过尚文远志不在此,没那天赋,进了反而坏菜,到时候漏了陷,反而麻烦。
等尚文远收到九大音乐学院院长们的回函后,青歌赛各地选拔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具体情况尚文远不得而知,他也不太关心这个问题。
幕后不比台前,台前风光无限,幕后默默无闻。歌手把歌唱红了,谁记得起作词作曲的人是谁?除非那些高产、优秀兼且自身实力强大的幕后制作人。
尚文远就记得前世看一电视节目,也是一个歌唱比赛。里面有个大爷选手,起初大家都没注意,结果大爷自报家门的时候,大伙才大为惊异。因为他的一首歌,被一天后唱为经典,确实是经典情歌。但大伙都关注天后去了,谁管词曲作者呢?
不是个个都能如林夕、李安修等人一般,在业内有非凡的地位的。
财迷尚文远期望的稿酬落跑,心情自然忧郁。唯一聊以自(慰)的是,几封院长回信,手书的,还有手抄的曲谱原稿可以收藏。以后还可以出一本:《音域信札——我与院长们不得不说的故事》,那些拿到歌的选手估计不会不给面子,让他们在腰封上写个推荐什么的,应该可以。妥妥的畅销书节奏。
小宅男的思想就是比较复杂,都开始天马行空的想到以后了。
娱乐圈的,哦,还是说文化圈比较和谐。
文化圈的事情,暂且不提,行文另表。
小财迷尚文远现在又开始写信,没办法的事情。
第一封信,他写给了双江出版社的罗书林。尚文远前世的老朋友,忘年交。尚文远公司所有的图书,责编全是这个罗书林,两人关系自然莫逆。
这时候的出版社还没改制,出版科室设置还很初级,没有分门别类诸如社科、文艺、小说、教辅、少儿等专门的编辑部门,所有编辑都集中在一起。
双江出版社现在还是一个小社,小社的胆一直不大,又是刚经历过大运动,文化人的脑筋都绷得紧紧的。就是前世,尚文远也知道双江出版社胆就很小,毕竟是地方出版社,一个大浪过来,就吃不消。
前世,尚文远接获一书稿,讲的是苏联档案解密资料。真的是纯的资料,无任何修订、增删,是一老学者自己掏几百万银子从解体后的苏联淘换过来的。资料里大量披露了一些我国开国领袖们的一些秘辛。
尚文远接到的资料,都是很正面的,屁股正得不能在正了。结果上报选题,双江出版社看了一下选题表,书稿都没过,直接帕斯掉。
没办法,尚文远直接找到中央直属的出版社,这出版社跟新闻出版总署是平级单位。人家这出版社底气十足,尚文远还在担心选题的问题,那边编辑就说了:出版署算个神马玩意,管得到我们?
书稿发过去,一通审读,没政治问题、没质量问题,符合出版要求。最后,尚文远花了老大价钱,才在那家出版社把书给出了。
地方出版社悲剧的地方就在于,他上面有很多婆婆:新闻出版局、宣传部、统战部,更上面的有总署、宣传部、统战部、外交部,都能管。如果上面某位大佬歪一下嘴,地方出版社就得头脚拱地配合。
尽管82年的时候双江出版社出过《中学学习指导丛书》21种文理教辅书,83年增加到73种,但还不敢放手去做。天生胆小,没办法。
除了胆小,双江社还有一个地方出版社的通病:除非垄断性质的,如人教社、商务印书馆、外研社等。其他国营出版社都不会做大做强一个好品牌,没那心思。民营图书开始发展后,绝对多数品牌都是民营书商建立起来的。
其实出版社如果要做图书品牌是非常容易的:
不会垮掉,出版社不会跑,作者都喜欢跟正规单位合作,保证稿源。稿源好才会有好书,尽管都说好书都是编辑做出来的,但要没好底子,编辑再神,书也是做不出来的。有那工夫,不如自己写了;
编辑队伍庞大,速度快,校对专业,质量高,图书品质能得到保障;
发行渠道畅通,全国主渠道网络甚至都到了乡镇,民营书店更是遍地开花。
换句话说,就是出版社是产销链畅通无比,兼且有全国庞大的资源可轻易动用。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拥有任何民营书商都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但结果却是,如果放对单挑,一般出版社就是搞不过民营出版商。
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很多,很复杂,非一两句能说清楚。笼统的用体制问题来概括,不尽然,也不科学,在此不便赘述。
尚文远现在给罗书林写信,一方面,是探探出版口风,二就是这时候的罗书林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编辑,容易腐蚀、拉拢。拉拢出版社的编辑,最大的好处就是审读快、流程快、信息传达快,而且手里的人脉资源也不少。
算算时间,罗书林现在应该只有二十六、七岁,返城知青,在出版社差不多工作了两年。爱好不多,算上抽烟喝酒,就剩下书画、篆刻了。
构思良久,尚文远开始动笔。笔是七紫三羊,纸就是尚文远专门求着干爹余舒同买的红星宣纸。
寸头小楷行云而出,盏茶工夫,书成。
以书会友,雅事,逼格还是很高的。
山里君不是行内人,如若希望入门乐行,学院大门为君敞开云云。另外随信把新编曲谱附来,有意见可随时来信沟通。
不过尚文远志不在此,没那天赋,进了反而坏菜,到时候漏了陷,反而麻烦。
等尚文远收到九大音乐学院院长们的回函后,青歌赛各地选拔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具体情况尚文远不得而知,他也不太关心这个问题。
幕后不比台前,台前风光无限,幕后默默无闻。歌手把歌唱红了,谁记得起作词作曲的人是谁?除非那些高产、优秀兼且自身实力强大的幕后制作人。
尚文远就记得前世看一电视节目,也是一个歌唱比赛。里面有个大爷选手,起初大家都没注意,结果大爷自报家门的时候,大伙才大为惊异。因为他的一首歌,被一天后唱为经典,确实是经典情歌。但大伙都关注天后去了,谁管词曲作者呢?
不是个个都能如林夕、李安修等人一般,在业内有非凡的地位的。
财迷尚文远期望的稿酬落跑,心情自然忧郁。唯一聊以自(慰)的是,几封院长回信,手书的,还有手抄的曲谱原稿可以收藏。以后还可以出一本:《音域信札——我与院长们不得不说的故事》,那些拿到歌的选手估计不会不给面子,让他们在腰封上写个推荐什么的,应该可以。妥妥的畅销书节奏。
小宅男的思想就是比较复杂,都开始天马行空的想到以后了。
娱乐圈的,哦,还是说文化圈比较和谐。
文化圈的事情,暂且不提,行文另表。
小财迷尚文远现在又开始写信,没办法的事情。
第一封信,他写给了双江出版社的罗书林。尚文远前世的老朋友,忘年交。尚文远公司所有的图书,责编全是这个罗书林,两人关系自然莫逆。
这时候的出版社还没改制,出版科室设置还很初级,没有分门别类诸如社科、文艺、小说、教辅、少儿等专门的编辑部门,所有编辑都集中在一起。
双江出版社现在还是一个小社,小社的胆一直不大,又是刚经历过大运动,文化人的脑筋都绷得紧紧的。就是前世,尚文远也知道双江出版社胆就很小,毕竟是地方出版社,一个大浪过来,就吃不消。
前世,尚文远接获一书稿,讲的是苏联档案解密资料。真的是纯的资料,无任何修订、增删,是一老学者自己掏几百万银子从解体后的苏联淘换过来的。资料里大量披露了一些我国开国领袖们的一些秘辛。
尚文远接到的资料,都是很正面的,屁股正得不能在正了。结果上报选题,双江出版社看了一下选题表,书稿都没过,直接帕斯掉。
没办法,尚文远直接找到中央直属的出版社,这出版社跟新闻出版总署是平级单位。人家这出版社底气十足,尚文远还在担心选题的问题,那边编辑就说了:出版署算个神马玩意,管得到我们?
书稿发过去,一通审读,没政治问题、没质量问题,符合出版要求。最后,尚文远花了老大价钱,才在那家出版社把书给出了。
地方出版社悲剧的地方就在于,他上面有很多婆婆:新闻出版局、宣传部、统战部,更上面的有总署、宣传部、统战部、外交部,都能管。如果上面某位大佬歪一下嘴,地方出版社就得头脚拱地配合。
尽管82年的时候双江出版社出过《中学学习指导丛书》21种文理教辅书,83年增加到73种,但还不敢放手去做。天生胆小,没办法。
除了胆小,双江社还有一个地方出版社的通病:除非垄断性质的,如人教社、商务印书馆、外研社等。其他国营出版社都不会做大做强一个好品牌,没那心思。民营图书开始发展后,绝对多数品牌都是民营书商建立起来的。
其实出版社如果要做图书品牌是非常容易的:
不会垮掉,出版社不会跑,作者都喜欢跟正规单位合作,保证稿源。稿源好才会有好书,尽管都说好书都是编辑做出来的,但要没好底子,编辑再神,书也是做不出来的。有那工夫,不如自己写了;
编辑队伍庞大,速度快,校对专业,质量高,图书品质能得到保障;
发行渠道畅通,全国主渠道网络甚至都到了乡镇,民营书店更是遍地开花。
换句话说,就是出版社是产销链畅通无比,兼且有全国庞大的资源可轻易动用。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拥有任何民营书商都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但结果却是,如果放对单挑,一般出版社就是搞不过民营出版商。
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很多,很复杂,非一两句能说清楚。笼统的用体制问题来概括,不尽然,也不科学,在此不便赘述。
尚文远现在给罗书林写信,一方面,是探探出版口风,二就是这时候的罗书林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编辑,容易腐蚀、拉拢。拉拢出版社的编辑,最大的好处就是审读快、流程快、信息传达快,而且手里的人脉资源也不少。
算算时间,罗书林现在应该只有二十六、七岁,返城知青,在出版社差不多工作了两年。爱好不多,算上抽烟喝酒,就剩下书画、篆刻了。
构思良久,尚文远开始动笔。笔是七紫三羊,纸就是尚文远专门求着干爹余舒同买的红星宣纸。
寸头小楷行云而出,盏茶工夫,书成。
以书会友,雅事,逼格还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