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仅有名额限制,还有人数限制,货物倒不在此列。通商路引和探亲路引不同,通商路引可以几家商户组成一个商队,探亲路引则只是一家一路引,此外还规定了请镖师的最大比例。怎么将这些既定规则发挥最大功效,自是成了季宣和需要考虑的问题。
战火刚消停,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商队的存在非常有必要。只有各地货物开始流通,经济才能日渐繁荣。内战六年,饶是后来应州府城远离战火,经济也被战争拖累的差不多。整个应州府城,小铺子支撑不住,早就歇业,只有那些家大业大,经历过一次战火洗礼还屹立不倒的,才是应州府城经济上的顶梁柱。
停战以后,应州府城才逐渐恢复了生机,很多战时无法支撑的铺面,都已相继开业,相信用不了多久,商铺将会全部营业。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自己名下商户路引的功用,季宣和将需要路引,他收了礼的商户全部召集在一起,将他的打算一并告知在座众人。至于他说的,商户们会不会听,季宣和完全不用为此忧虑。
以后要麻烦季宣和的事情还很多,没有哪个商人会这么没眼色的予以拒绝。季宣和给定了基调,那么商户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分配。这就不关季宣和的事,他表明自己的意思后,众人就开始推杯换盏,享受汇源楼呈上的美味佳肴。
每一张商户路引都限定了人数,同样的,允许的镖师人数也有了限制。为了尽可能多带一些货物,商队人员最好都是有武力之人,各家护院就成了首选。商队毕竟是商队,光有武力还不行,出货收货都需要有精通商道之人,管事掌柜之类必不可少。
既得考虑安全问题,又得考虑携带货物数量问题,怎么平衡两者,就是各个商户需要协商统筹的事情。季宣和没有介入,他要考虑的是,在商队报上来目的地之后,再将自家队伍安排进去,没有目标相同的,至少也得找个相距不远的商队。
这点上季宣和并不担心,京城可是以前最繁华的都城,走这条线的估计不会少,再不济也会有一两个商队。这也是环境所迫,换成正常年间,商队断不会如此集中,加之路途遥远,碰巧赶上的几率不大。
季宣和很想自己负责的那些商户中就出一两个走京城的商队,这样,季家人会更安全一些。饶是如此,他却也不至于为此就强迫他们,再不济,还有其他商队可以挂靠。就算有可能其中一些商户他没给他们面子,他们也不敢明面上给季宣和下绊子。商队没有出事,光季家下人遭了秧,这种蠢事他们还干不出来。
商户们的办事效率很高,很快,就三三两两商议好,走同一条道的好说,直接组成商队就完事,原本目的地不同的,只能相互协商,路引就那么几张,不想合作都不成。他们倒是愿意一家占一张路引,问题是谁都不敢保证自己就是那胜利者,那还不如一家吃一点,免得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寻亲访友的路引,每旬都发放一些,数量很少,胜在细水长流。通商路引就难得了,暂定一季度才一次,错过这次,就得等下一批,谁都不愿意耽搁。
通商路引陆陆续续被发放下去,京城实在有些远,走京城的商队不多,整个应州府城也就两家。其中一支商队就属于王家和姚家,王老太爷和姚老爷老打嘴仗,两家关系却是不错的,再加上一个周家,三家人凑齐了满额的商队人员。
邱成领着季家护院,跟随商队不日就启程。炎炎夏日,并不是赶路的好时机,这个时候却没人顾虑这些。常年战争,消息不通,对亲人的担忧胜过了酷热。主子下了命令,下人只有执行的份。
商队管事走南闯北,对于行程安排很是有一套,并不用担心中暑。既然说是走亲访友,那么带一些礼物自然成了理所当然之事,上位者早就考虑到这一点,对于夹私有着明确的规定,最多只允许携带一马车的货物。超过的,那就抱歉,哪来回哪去,要不就是减少货物量,直到允许通关的数量为止。
当然,所说的这些货物,不包括旧物品和干粮之类,那些爱带多少带多少,没人会管这个。
锦安郡开放的关隘不多,光有通关路引还不够,必须到这些指定城镇才行。这么一来,很多人就不得不绕远路,抱怨归抱怨,总不能撂挑子不干,该走哪里还是要走哪里。
跟着商队走,行程势必快不到哪去,如此一来,倒也减轻了赶路的负担。暑天赶路,耗费的体力不是一般的大,季家则不用担心这些,只要是没病没痛的青壮年,一个个身体都壮实得很。
烈日骄阳之下,因着天气的原因,带的货物都是易于保存的,这让商户们不由感叹时机不好,如今却也顾不得了。
季宣和自己就是知府,对于路引的限制那是门清。季家携带的货物达到了允许携带的最大量,整整一马车都是礼品。分为三份,大致都相同,文卓成的那份最厚,其次是潘家那份,最后则是单给季老太爷的。
仅有名额限制,还有人数限制,货物倒不在此列。通商路引和探亲路引不同,通商路引可以几家商户组成一个商队,探亲路引则只是一家一路引,此外还规定了请镖师的最大比例。怎么将这些既定规则发挥最大功效,自是成了季宣和需要考虑的问题。
战火刚消停,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商队的存在非常有必要。只有各地货物开始流通,经济才能日渐繁荣。内战六年,饶是后来应州府城远离战火,经济也被战争拖累的差不多。整个应州府城,小铺子支撑不住,早就歇业,只有那些家大业大,经历过一次战火洗礼还屹立不倒的,才是应州府城经济上的顶梁柱。
停战以后,应州府城才逐渐恢复了生机,很多战时无法支撑的铺面,都已相继开业,相信用不了多久,商铺将会全部营业。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自己名下商户路引的功用,季宣和将需要路引,他收了礼的商户全部召集在一起,将他的打算一并告知在座众人。至于他说的,商户们会不会听,季宣和完全不用为此忧虑。
以后要麻烦季宣和的事情还很多,没有哪个商人会这么没眼色的予以拒绝。季宣和给定了基调,那么商户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分配。这就不关季宣和的事,他表明自己的意思后,众人就开始推杯换盏,享受汇源楼呈上的美味佳肴。
每一张商户路引都限定了人数,同样的,允许的镖师人数也有了限制。为了尽可能多带一些货物,商队人员最好都是有武力之人,各家护院就成了首选。商队毕竟是商队,光有武力还不行,出货收货都需要有精通商道之人,管事掌柜之类必不可少。
既得考虑安全问题,又得考虑携带货物数量问题,怎么平衡两者,就是各个商户需要协商统筹的事情。季宣和没有介入,他要考虑的是,在商队报上来目的地之后,再将自家队伍安排进去,没有目标相同的,至少也得找个相距不远的商队。
这点上季宣和并不担心,京城可是以前最繁华的都城,走这条线的估计不会少,再不济也会有一两个商队。这也是环境所迫,换成正常年间,商队断不会如此集中,加之路途遥远,碰巧赶上的几率不大。
季宣和很想自己负责的那些商户中就出一两个走京城的商队,这样,季家人会更安全一些。饶是如此,他却也不至于为此就强迫他们,再不济,还有其他商队可以挂靠。就算有可能其中一些商户他没给他们面子,他们也不敢明面上给季宣和下绊子。商队没有出事,光季家下人遭了秧,这种蠢事他们还干不出来。
商户们的办事效率很高,很快,就三三两两商议好,走同一条道的好说,直接组成商队就完事,原本目的地不同的,只能相互协商,路引就那么几张,不想合作都不成。他们倒是愿意一家占一张路引,问题是谁都不敢保证自己就是那胜利者,那还不如一家吃一点,免得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寻亲访友的路引,每旬都发放一些,数量很少,胜在细水长流。通商路引就难得了,暂定一季度才一次,错过这次,就得等下一批,谁都不愿意耽搁。
通商路引陆陆续续被发放下去,京城实在有些远,走京城的商队不多,整个应州府城也就两家。其中一支商队就属于王家和姚家,王老太爷和姚老爷老打嘴仗,两家关系却是不错的,再加上一个周家,三家人凑齐了满额的商队人员。
邱成领着季家护院,跟随商队不日就启程。炎炎夏日,并不是赶路的好时机,这个时候却没人顾虑这些。常年战争,消息不通,对亲人的担忧胜过了酷热。主子下了命令,下人只有执行的份。
商队管事走南闯北,对于行程安排很是有一套,并不用担心中暑。既然说是走亲访友,那么带一些礼物自然成了理所当然之事,上位者早就考虑到这一点,对于夹私有着明确的规定,最多只允许携带一马车的货物。超过的,那就抱歉,哪来回哪去,要不就是减少货物量,直到允许通关的数量为止。
当然,所说的这些货物,不包括旧物品和干粮之类,那些爱带多少带多少,没人会管这个。
锦安郡开放的关隘不多,光有通关路引还不够,必须到这些指定城镇才行。这么一来,很多人就不得不绕远路,抱怨归抱怨,总不能撂挑子不干,该走哪里还是要走哪里。
跟着商队走,行程势必快不到哪去,如此一来,倒也减轻了赶路的负担。暑天赶路,耗费的体力不是一般的大,季家则不用担心这些,只要是没病没痛的青壮年,一个个身体都壮实得很。
烈日骄阳之下,因着天气的原因,带的货物都是易于保存的,这让商户们不由感叹时机不好,如今却也顾不得了。
季宣和自己就是知府,对于路引的限制那是门清。季家携带的货物达到了允许携带的最大量,整整一马车都是礼品。分为三份,大致都相同,文卓成的那份最厚,其次是潘家那份,最后则是单给季老太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