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逆流伐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楚雄地处滇中,东靠昆明,西接大理,南连普洱和玉溪,北临建昌(现攀枝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东面三百多里便是省城昆明了,晋王李定国手抚城墙,尽力向东望去,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昔日由昆明主动撤出,拱手让给清军,虽是形势所迫,却是晋王李定国心中一个痛处。自此,明军连连败退,被清军穷追猛打,由滇西至边外,军队离散,永历入缅,几乎陷于灭顶之灾。
若不是自己没有主见,眼光短浅,突然改变了主意,决策向滇西撤退,何至在滇西南荒僻之地艰苦支撑;何至于先期由建昌入蜀的庆阳王冯双礼、广平伯陈建、武功伯王会、延安王(艾能奇)长子艾承业所部失去后援,降者如云;何至很多文官武将在得知入川改为西撤后,自觉前途渺茫,先后脱离朝廷,各寻避难藏身之处……
一念之差,竟至于斯。晋王李定国怅然长叹,既悔,又痛,既悲,又伤,种种滋味浮上心头。
马蹄声急促,打断了晋王李定国的思绪,身边亲卫上前提醒,赵王白文选已至城下。李定国赶紧收拾心情,迎了上去,却见白文选正大步拾阶而上,离得尚远已经听见了他爽朗的笑声。
“晋殿下威名赫赫,竟吓跑了守城清军,不战而取名城,本王钦佩之至啊!”
晋王李定国笑着摆了摆手,说道:“赵王取笑了,吾哪有那般本事,实是岷殿下在滇东又获大胜,逼得吴三桂弃城调兵,方使吾能侥幸得城。”
赵王白文选不以为异,收起玩笑神情,开口说道:“我军是否继续推进,威胁昆明,以助殿下一臂之力?”
李定国点了点头。说道:“吾亦有此意。另外,滇南友军尚未到达,吾意派出信使,通报楚雄情况,使其不必前来,退回滇南,威逼昆明为宜。”
赵王白文选想了想,说道:“如此甚好。两路逼迫,当使清军不敢全力去攻滇东,可保岷殿下无虞。嗯。此战过后。晋殿下可愿与本王共同进言?劝谏岷殿下。中外所望、身份贵重,岂可轻涉战阵,以身为饵?”
“正该如此。”晋王李定国点头赞同道:“虽殿下亲临,则军威必大振。却不可屡次上阵。刀枪无眼,岷殿下若有闪失,则擎天之柱倒矣。”
赵王白文选有些奇怪地看了李定国一眼,突然展颜一笑,说道:“雅州刚刚传来消息,我军于竹箐关击破李国英所率清军,正向嘉定追击逃敌。”
“川陕总督李国英——”晋王李定国沉吟了一下,回忆起总参谋部所下发的一份材料,上面有蜀地清军将领的简单介绍。“嗯,岷殿下有批语:尤擅守城。今反守为攻,倒是舍其所长,用其所短了。”
“岷殿下亦说过不可小瞧了李国英这厮。”白文选摘下头盔,放在城墙上。望着城外的风景,说道:“高文贵勇则勇矣,尚少了几分沉稳,蜀中无名将坐镇,终是让人放心不下。”
晋王李定国沉吟了一下,笑道:“赵王多虑了。此战过后,本王虽不敢自诩名将,却也要率军入蜀,为大明再取一块复兴之地。”
白文选呵呵一笑,说道:“岷殿下说不定改了主意,要留王爷在滇对付吴三桂呢!李国英这厮,哪里比得上吴贼?”
“吴贼已胆寒心怯,不复昔日之勇也。”李定国轻轻摇了摇头,鄙夷道:“弃城是其一,未敢大肆破坏楚雄,是其二。”
赵王白文选想了想,迷茫之色渐去,试探着说道:“王爷认为吴贼在预留后路?”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李定国笑得畅快,说道:“平民百姓尚知此理,吴贼日渐支拙,焉知不会有此想?人心哪,因形势而易变。吴贼纵是对清廷死心塌地,其部将却未必不为身家着想,不为日后考虑。”
“是这个道理。”白文选赞同道:“岷殿下声名日盛,我军日渐强大,连延平郡王亦允鲁王移跸归藩,由此可见一斑。”
晋王李定国脸上掠过一丝阴色,显是白文选提到的延平郡王令他心中不悦,但旋即苦笑了一下,说道:“岷殿下既联十三家,又联延平藩,纵横捭阖之能无人可及。”
“岷殿下心有旁骛,屡取海外之地,不知作何打算?”赵王白文选微露忧色,慨叹道:“难道是不欲与人争权、起内讧,而舍弃中兴大业,海外称王乎?”
“岷殿下不会如此吧?”晋王李定国吃了一惊,可仔细一想,却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一时竟愣怔住了。
赵王白文选轻轻抚着头盔上的红缨,好半晌才嘿然一声,开口说道:“若岷殿下果有此心,吾必追随。凭岷殿下的英明神武,海外称王亦是一方雄主,吾虽不才,愿附骥尾,搏个富贵平安。嘿嘿,却不知道如吾这般想的文官武将又有多少?”
赏罚分明,清廉自守,善施恩威,又有莫测之能……李定国似乎看到了岷世子愤然远赴海外,文官武将分崩离析,民心、士气一落千丈,清军又卷土重来,烽火遍地、生灵涂炭的惨景。
是啊,象白文选这样死心追随岷世子的文官武将有多少呢?还有百姓和军兵,得到岷世子所施政的好处的,又有多少呢?
无论如何,现在岷世子身系中外之望,是万万不能或缺的。李定国想到此处,突然心有所感,脸上变色。
一些官员欲串连上书,敦请岷殿下入缅迎驾,这个风声他是知道的。本来他也并没当回事,毕竟云南未复,迎驾还有些早。但白文选突然说到争权、内讧,李定国仔细思索这些官员的名字,竟颇有几个是原来随在他军中的,不由得心中一惊。
岷殿下疑我?赵王疑我?疑我指使官员上书,迎驾而回后好再掌权柄,重现昔日朝廷中一王独大的景象。
晋王李... -->>
楚雄地处滇中,东靠昆明,西接大理,南连普洱和玉溪,北临建昌(现攀枝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东面三百多里便是省城昆明了,晋王李定国手抚城墙,尽力向东望去,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昔日由昆明主动撤出,拱手让给清军,虽是形势所迫,却是晋王李定国心中一个痛处。自此,明军连连败退,被清军穷追猛打,由滇西至边外,军队离散,永历入缅,几乎陷于灭顶之灾。
若不是自己没有主见,眼光短浅,突然改变了主意,决策向滇西撤退,何至在滇西南荒僻之地艰苦支撑;何至于先期由建昌入蜀的庆阳王冯双礼、广平伯陈建、武功伯王会、延安王(艾能奇)长子艾承业所部失去后援,降者如云;何至很多文官武将在得知入川改为西撤后,自觉前途渺茫,先后脱离朝廷,各寻避难藏身之处……
一念之差,竟至于斯。晋王李定国怅然长叹,既悔,又痛,既悲,又伤,种种滋味浮上心头。
马蹄声急促,打断了晋王李定国的思绪,身边亲卫上前提醒,赵王白文选已至城下。李定国赶紧收拾心情,迎了上去,却见白文选正大步拾阶而上,离得尚远已经听见了他爽朗的笑声。
“晋殿下威名赫赫,竟吓跑了守城清军,不战而取名城,本王钦佩之至啊!”
晋王李定国笑着摆了摆手,说道:“赵王取笑了,吾哪有那般本事,实是岷殿下在滇东又获大胜,逼得吴三桂弃城调兵,方使吾能侥幸得城。”
赵王白文选不以为异,收起玩笑神情,开口说道:“我军是否继续推进,威胁昆明,以助殿下一臂之力?”
李定国点了点头。说道:“吾亦有此意。另外,滇南友军尚未到达,吾意派出信使,通报楚雄情况,使其不必前来,退回滇南,威逼昆明为宜。”
赵王白文选想了想,说道:“如此甚好。两路逼迫,当使清军不敢全力去攻滇东,可保岷殿下无虞。嗯。此战过后。晋殿下可愿与本王共同进言?劝谏岷殿下。中外所望、身份贵重,岂可轻涉战阵,以身为饵?”
“正该如此。”晋王李定国点头赞同道:“虽殿下亲临,则军威必大振。却不可屡次上阵。刀枪无眼,岷殿下若有闪失,则擎天之柱倒矣。”
赵王白文选有些奇怪地看了李定国一眼,突然展颜一笑,说道:“雅州刚刚传来消息,我军于竹箐关击破李国英所率清军,正向嘉定追击逃敌。”
“川陕总督李国英——”晋王李定国沉吟了一下,回忆起总参谋部所下发的一份材料,上面有蜀地清军将领的简单介绍。“嗯,岷殿下有批语:尤擅守城。今反守为攻,倒是舍其所长,用其所短了。”
“岷殿下亦说过不可小瞧了李国英这厮。”白文选摘下头盔,放在城墙上。望着城外的风景,说道:“高文贵勇则勇矣,尚少了几分沉稳,蜀中无名将坐镇,终是让人放心不下。”
晋王李定国沉吟了一下,笑道:“赵王多虑了。此战过后,本王虽不敢自诩名将,却也要率军入蜀,为大明再取一块复兴之地。”
白文选呵呵一笑,说道:“岷殿下说不定改了主意,要留王爷在滇对付吴三桂呢!李国英这厮,哪里比得上吴贼?”
“吴贼已胆寒心怯,不复昔日之勇也。”李定国轻轻摇了摇头,鄙夷道:“弃城是其一,未敢大肆破坏楚雄,是其二。”
赵王白文选想了想,迷茫之色渐去,试探着说道:“王爷认为吴贼在预留后路?”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李定国笑得畅快,说道:“平民百姓尚知此理,吴贼日渐支拙,焉知不会有此想?人心哪,因形势而易变。吴贼纵是对清廷死心塌地,其部将却未必不为身家着想,不为日后考虑。”
“是这个道理。”白文选赞同道:“岷殿下声名日盛,我军日渐强大,连延平郡王亦允鲁王移跸归藩,由此可见一斑。”
晋王李定国脸上掠过一丝阴色,显是白文选提到的延平郡王令他心中不悦,但旋即苦笑了一下,说道:“岷殿下既联十三家,又联延平藩,纵横捭阖之能无人可及。”
“岷殿下心有旁骛,屡取海外之地,不知作何打算?”赵王白文选微露忧色,慨叹道:“难道是不欲与人争权、起内讧,而舍弃中兴大业,海外称王乎?”
“岷殿下不会如此吧?”晋王李定国吃了一惊,可仔细一想,却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一时竟愣怔住了。
赵王白文选轻轻抚着头盔上的红缨,好半晌才嘿然一声,开口说道:“若岷殿下果有此心,吾必追随。凭岷殿下的英明神武,海外称王亦是一方雄主,吾虽不才,愿附骥尾,搏个富贵平安。嘿嘿,却不知道如吾这般想的文官武将又有多少?”
赏罚分明,清廉自守,善施恩威,又有莫测之能……李定国似乎看到了岷世子愤然远赴海外,文官武将分崩离析,民心、士气一落千丈,清军又卷土重来,烽火遍地、生灵涂炭的惨景。
是啊,象白文选这样死心追随岷世子的文官武将有多少呢?还有百姓和军兵,得到岷世子所施政的好处的,又有多少呢?
无论如何,现在岷世子身系中外之望,是万万不能或缺的。李定国想到此处,突然心有所感,脸上变色。
一些官员欲串连上书,敦请岷殿下入缅迎驾,这个风声他是知道的。本来他也并没当回事,毕竟云南未复,迎驾还有些早。但白文选突然说到争权、内讧,李定国仔细思索这些官员的名字,竟颇有几个是原来随在他军中的,不由得心中一惊。
岷殿下疑我?赵王疑我?疑我指使官员上书,迎驾而回后好再掌权柄,重现昔日朝廷中一王独大的景象。
晋王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