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逆流伐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民,迟疑者为逆命之寇,必真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皆地方文武各官,该当履行查验,若有复为此事,续进章奏。欲将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愿本朝制度者,杀无赦。”
清廷在江南颁布实行“剃发易服令”,致得民情汹涌、烽火遍地,却丝毫没有吸取教训的意思,每占一地,仍旧严行不贷。而正是这种残酷而顽固的政策,连率先附清而被准予承袭的思陀、落恐、左能、瓦渣、铁容、纳更等地土司也心生不满,更何况那些尚在观望、且早已崇尚汉服的众多土司?
八月二十,第一批赶赴滇中的五千安南明军通过老街,进入滇省,沿着之前的旧路前去与晋王李定国部会合。
八月二十五,大批弹药由沙坝运至老街,装载上船后,溯江而上,来来回回地运往元江城。
八月二十七,军情司派出联络各家土司的情报人员开始纷纷返回,再综合其他方面的情报,朱永兴终于可以作出最后的布署了。
八月二十九,朱永兴召开了作战会议,足足商讨研究了一天,整个反攻作战的计划才算最终确定,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联络和准备。
九月初五,朱永兴率领着一千明军和一千猛山克族勇士,携带着武器装备,乘船出发,沿元江赶赴滇中。
对于辛苦打下的基业,朱永兴到底还是不放心,在得到晋王和赵王的情况报告后,原定要带走的明军数量又削减了不少。除了他带走的七千将士外,驻守安南的明军有两千,各族土兵三千;马上要赶赴元江的有三千明军,汝阳王马宝坐镇元阳,手中还有预备军队两千,以及各土司派出的土兵三千余。
为了这次翻盘之战,朱永兴可以说是倾尽全力,老兵、新兵、土兵一起上,动员了手中所有的兵力。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数字,他其实还留下了不少暗棋,准备在关键时候发动,或者是在清军处于劣势的时候,再煽动蛊惑,以收奇效。
…………….
元江城,蜗居在一圈山的怀抱中。亮亮的吞食着阳光。周围都是山的盆地地形,是元江独特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云南地属高原,而元江这里海拔仅三、四百米,周围的山又异常威武高大。有非常多的原始森林,多数地方人烟稀少。
这种盆地地形,加上处在北回归线附近,光照强烈,其他地方因为重重大山的阻挠无法快活伸展,而好容易找到了元江这样一块空地,可以伸展胳膊和腰肢,当然要美美的将光全部洒下来,犹如一个碗,满满盛满了光亮。
前世游玩的是被战火摧毁后重建的元江城。与现在的完全不同。朱永兴在船上举目眺望。尽情欣赏。感慨不已。直到船速减缓,慢慢向岸边靠去,岸上迎候的人群才将他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王旗竖了起来。岸上的人们纷纷跪倒,参拜皇明宗室,朝廷留守,岷王世子朱永兴。
这个时候就不必藏着掖着了,朱永兴就是给那嵩壮声势、涨人望,给参与起事的人们增信心来的。至于起义,不过是竖旗传檄的事情,昆明的清军又不是瞎子聋子,估计已经在做准备了。
“那总督,那巡抚。快快请起。”朱永兴走下船,笑着先将那嵩搀扶起来,言语平易亲近,向众人显示出他与那嵩不同寻常的关系。
“诸位请起。”朱永兴又向跪着的人们高声说道:“吾未至元江时,已闻那总督陈述此地官吏军民之忠义,吾心甚慰。今至元江,特颁谕令,勿分军民老幼,皆可仰首观觇,低语谈论,不为罪也。”
那嵩身着明朝官服冠带,脸上因激动而微微泛红,他没想到朱永兴对他这么看重,一个劲儿地往他脸上贴金,又赶忙跪倒,呼道:“谢殿下恩典,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人群中爆发出激动的喊声。
几名护卫翻身上马,当先的是两名手持红色令旗的骑士,紧随其后的是四名并排而行的骑士,手擎着清道旗。个个都长得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身上盔明甲亮,看着煞是威风。
“殿下谕令,吾至元江宣慰,勿分军民老幼,皆可仰首观觇,低语谈论。”几名骑士放慢了速度,伴随着嗒嗒的马蹄声,齐声高喊着向前小跑,穿过城门洞,进入了城中。
喧哗声从街道两旁的百姓中响了起来,对这道比较奇怪的谕令,百姓们都表现出了惊讶的情绪。但片刻后又都伸长了脖子,期待的望着城门处。
“来了,来了。”道路两旁的百姓纷纷跪倒,点燃香烛,负责维持秩序的明军士兵也如临大敌,警惕的目光四下扫视。
有明一代,云南乃偏远之地,见宗室留守驾到,百姓遮道相迎,焚香祷拜,这有那嵩刻意安排的原因,更有在封建时代,存于人们心中的固有等级观念,以及对皇家威严的敬畏之心。
在封建时代,这种心理恐怕不为现代人所理解。但是在历史上,即便在朱由榔和他的眷属被押回云南昆明时,眼见皇帝蒙难,百姓纵观之,亦无不泣下沾襟。
一队手持旗帜的戎装甲士缓缓行来,穿过城门洞。旗帜过去之后,又有随行军士手持着令旗、戟氅、紫方伞、仪鍠氅等器物作为引导,缓缓行过,仪仗虽然经过了朱永兴的大力删简,但还是让百姓们颇长见识。
在两排亲卫的保护下,朱永兴头戴马鬃瓦棱帽,身穿纯绢大袖袍,腰系黄丝带,骑着一匹白马出现在城门处,身后是那嵩等臣僚。
百姓们瞬间的激动过后,都屏住呼吸,大睁着眼睛,望着宗室留守、世子殿下含笑而来,甚至还向周围的百姓们招手示意。
“殿下冲我笑了……”
“殿下冲我招手呢……”
“殿下相貌堂堂,英武不凡……”
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声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激动。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突然,人群中爆发出一声孤零零的喊叫。
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如同池水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水纹涟漪飞快的在人群中扩散开去。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祝殿下身体安康,中兴大明。”
“佛祖保佑殿下。”
……………
因为宗室仪仗的威严,因为固有的等级观念所造成的隔阂和恐惧,因为这一**狂热的呼喊声而烟消云散,一开始是百姓,他们笑着,欢呼着,后来连维持秩序的明军士兵也激动的身体发抖,振臂高呼。
朱永兴在伞下使劲挥舞着胳膊,鼻子发酸,眼睛湿润,这就是我的臣民,这就是纯真质朴的百姓。不管是汉族,傣族,苗族,还是其他民族,我还没有为你们做什么,但我知道你们希望我为你们做什么。今天,现在我要说,我爱你们,我愿用鲜血和生命来保护你们,我愿为你们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终生,让你们不受奴役,活得有尊严,有自由……
……………
民,迟疑者为逆命之寇,必真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皆地方文武各官,该当履行查验,若有复为此事,续进章奏。欲将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愿本朝制度者,杀无赦。”
清廷在江南颁布实行“剃发易服令”,致得民情汹涌、烽火遍地,却丝毫没有吸取教训的意思,每占一地,仍旧严行不贷。而正是这种残酷而顽固的政策,连率先附清而被准予承袭的思陀、落恐、左能、瓦渣、铁容、纳更等地土司也心生不满,更何况那些尚在观望、且早已崇尚汉服的众多土司?
八月二十,第一批赶赴滇中的五千安南明军通过老街,进入滇省,沿着之前的旧路前去与晋王李定国部会合。
八月二十五,大批弹药由沙坝运至老街,装载上船后,溯江而上,来来回回地运往元江城。
八月二十七,军情司派出联络各家土司的情报人员开始纷纷返回,再综合其他方面的情报,朱永兴终于可以作出最后的布署了。
八月二十九,朱永兴召开了作战会议,足足商讨研究了一天,整个反攻作战的计划才算最终确定,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联络和准备。
九月初五,朱永兴率领着一千明军和一千猛山克族勇士,携带着武器装备,乘船出发,沿元江赶赴滇中。
对于辛苦打下的基业,朱永兴到底还是不放心,在得到晋王和赵王的情况报告后,原定要带走的明军数量又削减了不少。除了他带走的七千将士外,驻守安南的明军有两千,各族土兵三千;马上要赶赴元江的有三千明军,汝阳王马宝坐镇元阳,手中还有预备军队两千,以及各土司派出的土兵三千余。
为了这次翻盘之战,朱永兴可以说是倾尽全力,老兵、新兵、土兵一起上,动员了手中所有的兵力。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数字,他其实还留下了不少暗棋,准备在关键时候发动,或者是在清军处于劣势的时候,再煽动蛊惑,以收奇效。
…………….
元江城,蜗居在一圈山的怀抱中。亮亮的吞食着阳光。周围都是山的盆地地形,是元江独特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云南地属高原,而元江这里海拔仅三、四百米,周围的山又异常威武高大。有非常多的原始森林,多数地方人烟稀少。
这种盆地地形,加上处在北回归线附近,光照强烈,其他地方因为重重大山的阻挠无法快活伸展,而好容易找到了元江这样一块空地,可以伸展胳膊和腰肢,当然要美美的将光全部洒下来,犹如一个碗,满满盛满了光亮。
前世游玩的是被战火摧毁后重建的元江城。与现在的完全不同。朱永兴在船上举目眺望。尽情欣赏。感慨不已。直到船速减缓,慢慢向岸边靠去,岸上迎候的人群才将他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王旗竖了起来。岸上的人们纷纷跪倒,参拜皇明宗室,朝廷留守,岷王世子朱永兴。
这个时候就不必藏着掖着了,朱永兴就是给那嵩壮声势、涨人望,给参与起事的人们增信心来的。至于起义,不过是竖旗传檄的事情,昆明的清军又不是瞎子聋子,估计已经在做准备了。
“那总督,那巡抚。快快请起。”朱永兴走下船,笑着先将那嵩搀扶起来,言语平易亲近,向众人显示出他与那嵩不同寻常的关系。
“诸位请起。”朱永兴又向跪着的人们高声说道:“吾未至元江时,已闻那总督陈述此地官吏军民之忠义,吾心甚慰。今至元江,特颁谕令,勿分军民老幼,皆可仰首观觇,低语谈论,不为罪也。”
那嵩身着明朝官服冠带,脸上因激动而微微泛红,他没想到朱永兴对他这么看重,一个劲儿地往他脸上贴金,又赶忙跪倒,呼道:“谢殿下恩典,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人群中爆发出激动的喊声。
几名护卫翻身上马,当先的是两名手持红色令旗的骑士,紧随其后的是四名并排而行的骑士,手擎着清道旗。个个都长得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身上盔明甲亮,看着煞是威风。
“殿下谕令,吾至元江宣慰,勿分军民老幼,皆可仰首观觇,低语谈论。”几名骑士放慢了速度,伴随着嗒嗒的马蹄声,齐声高喊着向前小跑,穿过城门洞,进入了城中。
喧哗声从街道两旁的百姓中响了起来,对这道比较奇怪的谕令,百姓们都表现出了惊讶的情绪。但片刻后又都伸长了脖子,期待的望着城门处。
“来了,来了。”道路两旁的百姓纷纷跪倒,点燃香烛,负责维持秩序的明军士兵也如临大敌,警惕的目光四下扫视。
有明一代,云南乃偏远之地,见宗室留守驾到,百姓遮道相迎,焚香祷拜,这有那嵩刻意安排的原因,更有在封建时代,存于人们心中的固有等级观念,以及对皇家威严的敬畏之心。
在封建时代,这种心理恐怕不为现代人所理解。但是在历史上,即便在朱由榔和他的眷属被押回云南昆明时,眼见皇帝蒙难,百姓纵观之,亦无不泣下沾襟。
一队手持旗帜的戎装甲士缓缓行来,穿过城门洞。旗帜过去之后,又有随行军士手持着令旗、戟氅、紫方伞、仪鍠氅等器物作为引导,缓缓行过,仪仗虽然经过了朱永兴的大力删简,但还是让百姓们颇长见识。
在两排亲卫的保护下,朱永兴头戴马鬃瓦棱帽,身穿纯绢大袖袍,腰系黄丝带,骑着一匹白马出现在城门处,身后是那嵩等臣僚。
百姓们瞬间的激动过后,都屏住呼吸,大睁着眼睛,望着宗室留守、世子殿下含笑而来,甚至还向周围的百姓们招手示意。
“殿下冲我笑了……”
“殿下冲我招手呢……”
“殿下相貌堂堂,英武不凡……”
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声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激动。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突然,人群中爆发出一声孤零零的喊叫。
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如同池水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水纹涟漪飞快的在人群中扩散开去。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祝殿下身体安康,中兴大明。”
“佛祖保佑殿下。”
……………
因为宗室仪仗的威严,因为固有的等级观念所造成的隔阂和恐惧,因为这一**狂热的呼喊声而烟消云散,一开始是百姓,他们笑着,欢呼着,后来连维持秩序的明军士兵也激动的身体发抖,振臂高呼。
朱永兴在伞下使劲挥舞着胳膊,鼻子发酸,眼睛湿润,这就是我的臣民,这就是纯真质朴的百姓。不管是汉族,傣族,苗族,还是其他民族,我还没有为你们做什么,但我知道你们希望我为你们做什么。今天,现在我要说,我爱你们,我愿用鲜血和生命来保护你们,我愿为你们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终生,让你们不受奴役,活得有尊严,有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