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领如何的时刻,陆逊这位孙吴主帅型名将的季军,会怎么来应对呢?
陆大帅的应对之策是三个字:讲政治。他召集全体将领,上了一堂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思想教育大课。他端坐在上,手按宝剑,严肃说道:“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他的意思有四层:
刘备是天下知名人物,连曹操都怕他;而今侵入我国,属于强劲的对手。——这是提醒,当前国家有危难。
诸君承受主上厚恩,本应和睦团结,消灭敌人;现在却不听指挥,很不合道理。——这是批评,你们表现很差劲。
我虽是一介书生,却受命于主上。主上委屈诸君受我的指挥,是因为我还有微薄的才能,能够忍辱负重。——这是告知,我奉命出征,不是随便欺负的对象。
诸位必须承担各自的任务,不准借故推辞!军令摆在这里,不可违犯。——最后是警示,继续乱来,定然会受到军法的制裁。
这堂课,以教育为主,合情合理,柔中有刚,既有说服力,又有震慑力。于是,统帅部中涣散的人心,初步凝聚起来,陆逊才开始思考和制定战略方针。
自从两年前,陆逊会同吕蒙袭杀关羽攻占荆州之后,他就从长江下游,调到上游的宜都郡一带镇守。而宜都郡所管辖的地域,西部包括三峡东段,东部包括长江流出三峡之后的江段,正是刘备大军攻入孙吴时首当其冲的地域。对地理的极其熟悉,加上对敌情的深入了解,陆逊的战略方针,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扩大空间,诱敌深入;拖长时间,伺机制敌”。你的兵力强大,我要尽量扩大空间,诱敌深入,分散你的兵力;你的势头正猛,我要尽量拖长时间,消磨你的势头,然后在我的地盘内等待机会,猛然反击,一招制敌。
七月下旬,刘备大军进入三峡,先后攻占了孙吴的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巫县以东的江防重镇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吴军进行一阵抵抗之后,有计划地向后撤退。刘备进驻秭归,下令停止前进,原因主要三条:首先,他要在此等候全部军队的到达。其次,要等派出的谍报人员,把敌方沿途的军事部署打探清楚。再次,他还需要时间来争取外部援助。当时长江南岸的武陵郡,现今湖南湘西的沅水流域,有大量骁勇善战的少数族。所以刘备派侍中马良为特使,翻山越岭,前往武陵郡向少数族首领沙摩柯求援。
第二年,即章武二年(222)二月,刘备下达大举进攻的动员令。他采取水陆兵马三路并进的阵势:居中的是水军战船,由水军主将吴班、陈式统领。在长江北岸的各路步军,由将军黄权统领,防备北方曹军的南下偷袭,同时扫荡长江北岸,保护主力的侧翼。至于刘备自己,则和南岸的步兵机动部队一起进发。
二月底,刘备大军冲出三峡东口,进入江汉平原。三峡东口的军事重镇,是北岸边的夷陵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双方主力的第一场战斗,就在夷陵城下展开。刘备以两岸的步兵作为策应和掩护,由居中的水军充当主力,利用平缓的江岸,顺利登岸发起强攻。陆逊指挥吴军短暂对抗之后,又主动放弃了夷陵。但是,当蜀军继续沿长江向前推进时,却遭到吴军猛烈阻击。为了保护后方的通道,蜀军被迫在沿江一线,修建了几十处连片的军事营寨,不断留下相当可观的兵力进行守卫,形成了《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所说“树栅连营七百余里”的不利态势。
陆逊果断放弃夷陵,一面强力阻击敌军,一面率领主力转移下游,在一处他早已选定的决战之地,站住脚不走了。这一决战之地,就是后来著名的猇亭。所谓的亭,是当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陆逊为何要将这夷陵县下属的一个小小猇亭,选定为决战之地呢?玄机在何处?“三国探客”告诉你。
打赢战争,必须熟悉地理;所以讲述战争,也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很难点中要害。在讲周瑜的时候,笔者已经揭示了赤壁在地理上的种种玄机,现在来说猇亭。猇亭古战场,在今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长江北岸的虎牙山上,距离三峡东口大约六十到七十华里。据我多次实地考察,发现此处的地形地貌非常之独特,与上游的江段非常不同,确实有玄机,而且是大有玄机。
玄机,藏在江岸之上。此处两岸都有连片的险峰山岚。北岸的虎牙山,与南岸的荆门山,形成隔江对峙的险要形势。特别是北岸的虎牙山一带,岗峦起伏,沟壑纵横,大部队在此难以迅速行动和疏散,如果在此连片安营扎寨,将有遭遇火攻的巨大隐患。
玄机,更藏在江岸之下。此处的江岸,都是陡峭坚硬的山岩,与上游江段平缓柔软的沙滩江岸,形成鲜明对比。乘船从江面上观察,北岸虎牙山的巨大整体山岩,如同墙壁直下江流,相对高度在一百米左右,沿江绵延大约有三华里之遥。山岩呈棕红色,间杂有白色斑纹,如同老虎的牙齿,故而得名。另外,此处的江面宽度,急剧收窄至七百米左右,只有上游江面最宽处的二分之一。所以现今宜昌市的长江公路大桥,就选在这里架设。由于江面急剧收窄,导致此处的江流湍急汹涌。而以往的虎牙山下,还有与江岸岩石同一地质结构的大片礁石群,形成千年险滩,名为虎牙滩,不仅水流湍急,而且暗礁丛生,对往来舟船构成极大威胁。郦道元的《水经注》就说:“江水,又东径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上个世纪,国家整治长江航道,虎牙滩的礁石群被爆破清除,航道的安全才得以保证。由于江岸高峻陡峭,江流又湍急汹涌,暗礁密布,船上的人难以停靠登岸,而岸上的人们也不能顺利下行到江边上船。笔者在实地考察中,曾经沿着陡峭的人工梯级,小心翼翼从岸上下行到水面乘坐摩托艇,发现自己的脚,几乎要触碰到前面那一位的头顶,胆小者根本不敢下去。换言之,江中水路与岸上陆路之间的密切呼应和联系,在此处以上的江段,非常容易建立和形成,而一旦到了这里,就完全无法做到。因此,陆逊在这里,就把对方水军和步军相互策应和支持的强大阵势,彻底打破和截断,从而逼迫对方在北岸之上极为不利的地域,来与自己决战。
陆逊利用自己在此长期镇守因而熟知地理的条件,精心选定猇亭作为巅峰对决之地后,就集中全部力量,在此堵住对方去路,不再后退半步。此前,他已经做到了十六字战略方针的前一半,即“扩大空间,诱敌深入”。现在该来做后一半,即“拖长时间,伺机制敌”了。那么这后一半的实施过程,他做得顺当和轻松吗?
老实说,陆大帅同样做得很不顺当,很不轻松,因为他面临三个方面的巨大压力,用现今网友的话来说,就是“压力山大”。压力来自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压力,首先来自对手刘备。在猇亭受阻前进不得,水陆并进的阵势又被打乱,刘备立即对表现不佳的指挥系统加以改组,重新进行部署。前线总指挥由冯习担任,称为“大督”。先锋官两名:张南、吴班。吴班原来是水军主将,现今降格为步兵第二先锋,这就证明:刘备已经将原来的三路水陆大军,改组为纯粹的一路步兵,集中在猇亭岸上作战。重组完毕,刘备开始频频发起挑战。但是,任你刘备的将士在营前千般怒吼,万般辱骂,陆逊凭借有利地形,顶住高压,就是不和你交手。于是,双方各自四、五万精锐主力,在此一僵持,就从春天僵持到了炎夏六月间!
压力,还来自下属的部下。《三国志·陆逊传》正文,以及裴松之注引《吴书》都记载,当初陆逊主动放弃三峡东口的夷陵要塞,就引起众将官的不满,认为他骨头软,怕刘备,说是“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现今虽然不退了,却又在猇亭只守不攻,当缩头乌龟,众将官更加牢骚不断:“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进攻刘备应该在当初嘛,现今让他进入我们的地盘五六百里,相持长达七八个月,他把要害都守护住了,这个仗还有什么打头嘛!
陆大帅的对策,则是耐心解释和正面鼓励:“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刘备是狡猾的家伙,经验丰富;他的军队刚开始进攻时,思虑精细专注,不能打他。现今停留已久,没有占到我方的便宜,将士疲劳军心沮丧,想不出对付我们的计策。制服对手,就在今天!不过,究竟自己会用什么绝招制服刘备,陆逊并没有提前透露。
压力,最后还来自上司孙权。虽然孙权使用主帅很放手,不干涉具体指挥,这在讲吕蒙时已经说过。但是,此战非同小可,加之众将官又向孙权打小报告发泄不满,孙权不得不问陆逊,大半年来战况如何。孙权一询问,陆逊当然有压力,也不得不对战况做出如实报告和详细解释。其中的关键文字,《陆逊传》也有记录:“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当初微臣还担心刘备水陆并进的阵势,现今逼得他舍弃舟船上岸作战,又处处建立连片的营寨。希望您高枕无忧,不要挂念了。言外之意,就是保证给您完成战胜刘备的任务。
陆逊不愧是孙吴主帅级名将的季军,他顶住难以想象的多方面压力,坚持既定战略方针毫不动摇。那么他能够等来击败对手的机会吗?他又会用什么样的绝招,去制服刘备这个强劲的对手呢?
绝招是两个字:火攻。在冷兵器时代,火攻是极具威力的进攻战术。三国的火攻战术,与此前的东汉相比,不仅出现更频繁,而且花样更翻新,堪称克敌制胜的法宝。奠定三国鼎立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是焚烧对方的粮草;赤壁之战,是焚烧对方的战船;眼下的猇亭之战,陆逊要用火攻去焚烧对方的连片军营,可以说是三把火烧出来一个三国。
你会问了,刘备不是战场上的老江湖吗?陆逊在他面前玩火攻,他怎么就没有防备呢?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六十二岁的他,大大低估了陆逊这个四十岁后生晚辈的用兵本事,过于轻敌了。曹操轻敌,都败在周瑜手下,何况刘备?二是他的大脑,经过整整一年的超负荷使用,从上一年出兵的七月,到现今僵持的闰六月,出现空白了。年轻人这样玩命也伤不起,甚至要猝死在工作室里的电脑前面,何况年过花甲的他?太轻视对手,超负荷玩命,任何一条都会坏事,何况两条加在一起?教训,实在深刻得很啊!
这一年的闰六月,骄阳似火,热气蒸腾。风餐露宿整整一年的蜀军将士,早已疲惫懈怠,士气低落。陆逊见火候已到,命令全军每人带上干燥茅草一把,冲到敌营后,先放火烧营,再交手杀人。结果一举成功,当场烧毁敌军大营四十多座,斩杀对方前线总指挥冯习、先锋官张南、少数族首领沙摩柯等。刘备趁天黑杀出重围,狼狈向西不停奔逃五百多里,一直到达自己地盘内的鱼复县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才算侥幸逃脱性命。这一战,刘备的人马几乎损失得干干净净,无数的舟船、兵器、粮食、物资,全部丢弃无余,《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形容是“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猇亭之战,对刘备是致命的打击,他十个月后就病死了;但是对孙权,却是天大的好事,西面的威胁从此彻底消失,四个月后他就建立“黄武”年号,完全独立自主称王。至此,三分鼎立的局面最后形成,此后战争虽然依旧不断,但是版图格局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
整整一年,陆逊用坚强的精神,非凡的才能,辉煌的战果,证明自己无愧于孙吴主帅级名将季军的荣誉。从用兵上看,他在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和熟练运用火攻战术两方面,都与周瑜的赤壁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战果也有惊人的三点相似:一是兵力对比上,弱者战胜了强者;二是态势对比上,应战者打败了挑战者;三是年龄对比上,后生制服了前辈——四十岁的陆逊战胜了六十二岁的刘备,而三十四岁的周瑜战胜了五十四岁的曹操。他用自己的辉煌胜利告诉我们:任何表面上看起来实力非常强劲的对手,都会有他致命的软肋;冷静观察,找到对手的致命软肋;周密思考,细致策划,制定出应对方案;然后顶住各种压力,排除一切干扰,坚定地加以实施,就完全有可能以弱胜强,获得最后的胜利。到了这时,“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就不对了,应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正是:
且看书生高品质,赢来三国大奇功。
要想知道陆逊在淮南石亭建立的另一件辉煌战功,请看下节。
二石亭凯歌
陆逊一生有两场关键大战,战场都带“亭”字,即猇亭和石亭。上一节介绍他在猇亭之战中,以弱胜强击败刘备。今天讲讲他在石亭之战中,如何激战曹魏大将曹休。孙权黄武七年(228),曹休率领十万兵马,从淮南进攻孙吴。陆逊指挥六万精兵,前往迎战强敌。这场大战役的起因,竟然是一个诈降之计,而且这个诈降计,还是《三国演义》中,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这个著名故事的原版和原创。那么这个诈降计是怎么一回事?陆逊能不能在石亭之战中,继续谱写他以弱胜强的用兵传奇?这场大战又对当时的局势有何重要影响呢?
孙权黄武元年(222)十月,猇亭之战四个月后,孙权因为西面的威胁彻底解除,于是与北面的曹魏公开决裂,建立“黄武”年号,完全独立,自称吴王。
被孙权为缓解北面压力而假装俯首称臣,忽悠了两年多的魏文帝曹丕,恼怒之极,从此不断出动十万以上的大军进攻孙吴,甚至御驾亲征。四年之后的黄武五年(226),曹丕病死,魏明帝曹叡登基,继续对孙吴保持高压态势。黄武七年(228)春天,蜀汉丞相诸葛亮初出祁山北伐中原,声势浩大,震动曹魏。魏明帝亲赴关中,督促诸军抵抗。从此,曹魏的用兵重点转到西面的关中,在东南改取守势。已经与蜀汉重新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的孙权,在压力大为减轻之后,就想还以颜色,发泄这几年一直被动防守的恶气。这口恶气怎么出呢?想来想去,想出一个诈降的诡异招数来。
当时孙吴的鄱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县),北临长江,对岸就是曹魏设置的扬州。这年五月,太守王靖因平叛不力,屡受谴责,准备投奔曹魏。事情败露,王靖全家被杀,孙权改派亲信将领周鲂为太守。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氏,机智干练。那位杀虎斩蛟除三害留名青史的勇士周处,就是他的公子。孙权从王靖投敌得到启发,于是选定周鲂来扮演诈降好戏的主角。
不久,孙权派出的多批特使,从京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接连来到鄱阳,对该郡的公务不断指责。太守周鲂只好赶往京城建业,脱去官帽剃光头发,以罪人的模样,步行到城内孙吴扬州州政府的纪检部门,谢罪道歉,交代问题。老百姓难得见到当大官的如此狼狈,纷纷围在州政府门口看热闹,发议论。混在人群中的间谍,很快就把这一重要情况,密报给对岸曹魏淮南战区司令官曹休,《三国志》卷六十《周鲂传》对此记载说:“鲂初建密计时,频有郎官奉诏诘问诸事。鲂乃诣部郡门下,因下发谢;故休闻之,不复疑虑。”所谓“郎官”,即孙权身边的侍从官员,被派到鄱阳郡指责周鲂的特使;而“部郡”,即“部郡国从事史”的简称,是当时州政府的纪检官员,每郡设置一人,专门监察该郡的不法官员。此处的“部”,是监察的意思。司马光《资治通鉴》把“诣部郡门下”,改写成“诣郡门下”,漏掉关键性的“部”字,变成周鲂前往自己主政的鄱阳郡政府门前谢罪,意思就完全不对了。
接下来,曹休就接连收到周鲂送来的密信,说自己横遭吴王的指责和审查,处境极其危险,决心仿效前任太守王靖,率部投奔,希望曹休的大军,到长江北岸的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来接应,并且趁机打过长江,进攻孙吴。
孙权黄武七年(228)八月,曹休果然统领十万大军,奔赴皖县,前去接应周鲂,同时准备借机进攻江东。身为曹魏淮南战区司令官的曹休,按说智商不会很低,为何几封轻飘飘的信件,就使他这条大鱼乖乖上了钩呢?玄机在何处?“三国探客”告诉你。
曹休之所以上钩,除了周鲂与孙权配合的双簧戏演得很到位,周鲂的几封投敌信件也写得很煽情,而且还透露了不少虚假的军事情报,更为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曹魏当时微妙的政治格局,使曹休滋生了急于建立大功勋的焦急心理。
前年曹丕病重时,选定了四位辅政大臣,即曹真、陈群、曹休和司马懿。但是曹丕咽气之时,四大臣中唯有曹休,留在淮南战区没有到场,加之他又看不起首席辅政大臣曹真,所以心中非常不满。但是,令他更加不满的事还在后面。曹叡登基后,不久就打破辅政体制,以便君权独揽。他把曹真派到西面的关中战区,把司马懿派到南面的荆州战区,只留下一个性格温顺的文臣陈群,在京城辅佐自己协助打理政务。曹真一到关中,就在街亭一战,把诸葛亮的大军打得退了回去;司马懿一到荆州,上庸一战,也擒杀了密谋叛乱的将领孟达。在外镇守的三位军界大腕,有两位都建立了大功,唯独自视甚高的曹休,却还是两手空空。心情极度失落的他,恨不得马上打个大胜仗来挽回脸面,所以很快就上了钩。《周鲂传》还记载,周鲂本来的指望并不大,说是“若以万兵,从皖南首江渚,鲂便以为内应”。曹休能够带领一万兵马,从皖县向南到达长江边,周鲂就满意了。却没有想到对方出动的兵马,根本不是一万,而是整整十万,曹休急于立功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那边曹休取道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直扑皖县而来。这边孙权看到上钩的鱼如此巨大,不敢怠慢,便委派军界头号精英陆逊为大都督,也就是前线各军的主帅,指挥六万雄兵,前去捕捉这条大鱼。至此,我们的主人公陆逊,正式披挂登场。
当时的陆逊,驻守在上游荆州的军事重镇武昌,即现今湖北省的鄂州市。他从武昌扬帆东下,奔赴皖县,一路都在思考迎战曹休的用兵方略。陆逊用兵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战之前深思熟虑,所以孙吴前一任主帅吕蒙,对他有高度评价:“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这一评语见于《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此处的“意思”,即预料和思考,是动词而非名词。在上一节《猇亭奇功》中,我们已经领略到他的这种用兵特点。此番迎战强敌曹休,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深思熟虑呢?他能够唱好这出大戏,捍卫他主帅型名将季军的荣誉吗?
陆逊一接到命令,就知道这出大戏不好唱。为什么不好唱?因为优势明显在对手那边。
对手的优势在哪里?一是在数量上。足足十万人马,几乎是自己兵力的两倍。二是在地理上。皖县虽然属于我方控制,却位于长江北岸。而对手的大后方就在长江北岸,到皖县的直线距离并不远。对方既容易进攻皖县,又容易保障后勤支援。三是在战果期望值上。对方的期望值非常灵活,战果大一点固然更好,小一点也能将就。
自己的劣势,也在上面三点上。一是兵力只有六万人马,几乎只有对手的一半。二是自己的大后方,是在长江的南岸,对前线的支援,明显要比对手吃力。三是自己的战果期望值,只能大,不能小,缺乏灵活性。为什么只能大而不能小?这留到下面再说。
大戏确实不好唱。但是,不好唱也要唱,而且还要唱好,这才是孙吴主帅级名将季军的英雄本色。放在现在,叫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其实,唱好这出戏,陆逊还是有底气的。底气在何处?就在于他用兵的拿手本领上,具体说来是两个能够和充分:一是能够在动手之前,充分做到深思远虑,绝不盲目轻率。二是能够在作战中,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孙子·地形篇》中早就说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懂得这一点并且用在战争当中的,必定胜利,否则必然失败。上一节讲他鏖战刘备,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他这两方面的用兵本领。那么此番他激战曹休,又会怎样来展现自己的特色呢?
首先,经过对战场一带地理状况的充分研判,陆逊终于找到了对方身上的一道软肋,从而也就找到了将对方优势有效化解的可能。
软肋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讲述战争,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就说不到点子上。皖县,即今安徽省潜山县。长江下游的北岸,有一条支流叫做皖水。从长江进入皖水,逆流而上一百多里,即可抵达皖县城下。十四年前,孙权从曹操手中攻占皖县,将其打造为北岸的重点军事要塞。此处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人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最关键的是,如果曹休要从大本营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领兵杀往皖县,中间要横穿一段大别山的余脉。当时这条山路,从北到南约一百七十里左右,极其险峻狭窄,通行非常困难。北端叫无强口,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南;南端叫石亭,在今安徽省潜山县北。而皖县的城池,还在石亭以南约二十里左右。这样的地形,对曹休而言,那是来也不容易,退就更困难。因此,如果能把这一地形特点用好用活的话,就完全能将对手兵力上的优势,变成实战当中的劣势。于是陆逊打定主意,要把这条一百七十里的崎岖山路,以及山路南端的皖县,变成自己钓鱼竿上的丝线和鱼钩,让曹休这条大鱼在这里陷入一场大劫。
找到对方的软肋,只解决了战略设计的一半,即客观条件问题。陆逊还必须解决战略设计的另一半,即主观目标问题。做好一件事,特别是大事,必须先确定合理的期望值,这属于现今常说的顶层设计。顶层的战略设计做好了,下层的战术设计才容易执行。具体来说,就是将战果的期望值,确定在怎样的等级之上。那么陆逊会定出怎样的战果期望值呢?
前面说了,孙权想出这样的怪招,是要好好出一口被曹魏长期攻打的恶气。既然如此,那么此战就绝对不能打成一比一的平手,最后各自退兵了事。前面说他的战果期望只能大,不能小,就是这个意思。不能打成平手,那么据守皖县城池的被动防守战就不能采用。因为对方攻不下城池,自然就会撤军,这就打成平手了。弄不好,还有被对方攻克城池招来失败的可能,十四年前孙吴攻占皖县,就是以大军围城之后强攻得手的,前车之鉴不远啊。
领如何的时刻,陆逊这位孙吴主帅型名将的季军,会怎么来应对呢?
陆大帅的应对之策是三个字:讲政治。他召集全体将领,上了一堂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思想教育大课。他端坐在上,手按宝剑,严肃说道:“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他的意思有四层:
刘备是天下知名人物,连曹操都怕他;而今侵入我国,属于强劲的对手。——这是提醒,当前国家有危难。
诸君承受主上厚恩,本应和睦团结,消灭敌人;现在却不听指挥,很不合道理。——这是批评,你们表现很差劲。
我虽是一介书生,却受命于主上。主上委屈诸君受我的指挥,是因为我还有微薄的才能,能够忍辱负重。——这是告知,我奉命出征,不是随便欺负的对象。
诸位必须承担各自的任务,不准借故推辞!军令摆在这里,不可违犯。——最后是警示,继续乱来,定然会受到军法的制裁。
这堂课,以教育为主,合情合理,柔中有刚,既有说服力,又有震慑力。于是,统帅部中涣散的人心,初步凝聚起来,陆逊才开始思考和制定战略方针。
自从两年前,陆逊会同吕蒙袭杀关羽攻占荆州之后,他就从长江下游,调到上游的宜都郡一带镇守。而宜都郡所管辖的地域,西部包括三峡东段,东部包括长江流出三峡之后的江段,正是刘备大军攻入孙吴时首当其冲的地域。对地理的极其熟悉,加上对敌情的深入了解,陆逊的战略方针,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扩大空间,诱敌深入;拖长时间,伺机制敌”。你的兵力强大,我要尽量扩大空间,诱敌深入,分散你的兵力;你的势头正猛,我要尽量拖长时间,消磨你的势头,然后在我的地盘内等待机会,猛然反击,一招制敌。
七月下旬,刘备大军进入三峡,先后攻占了孙吴的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巫县以东的江防重镇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吴军进行一阵抵抗之后,有计划地向后撤退。刘备进驻秭归,下令停止前进,原因主要三条:首先,他要在此等候全部军队的到达。其次,要等派出的谍报人员,把敌方沿途的军事部署打探清楚。再次,他还需要时间来争取外部援助。当时长江南岸的武陵郡,现今湖南湘西的沅水流域,有大量骁勇善战的少数族。所以刘备派侍中马良为特使,翻山越岭,前往武陵郡向少数族首领沙摩柯求援。
第二年,即章武二年(222)二月,刘备下达大举进攻的动员令。他采取水陆兵马三路并进的阵势:居中的是水军战船,由水军主将吴班、陈式统领。在长江北岸的各路步军,由将军黄权统领,防备北方曹军的南下偷袭,同时扫荡长江北岸,保护主力的侧翼。至于刘备自己,则和南岸的步兵机动部队一起进发。
二月底,刘备大军冲出三峡东口,进入江汉平原。三峡东口的军事重镇,是北岸边的夷陵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双方主力的第一场战斗,就在夷陵城下展开。刘备以两岸的步兵作为策应和掩护,由居中的水军充当主力,利用平缓的江岸,顺利登岸发起强攻。陆逊指挥吴军短暂对抗之后,又主动放弃了夷陵。但是,当蜀军继续沿长江向前推进时,却遭到吴军猛烈阻击。为了保护后方的通道,蜀军被迫在沿江一线,修建了几十处连片的军事营寨,不断留下相当可观的兵力进行守卫,形成了《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所说“树栅连营七百余里”的不利态势。
陆逊果断放弃夷陵,一面强力阻击敌军,一面率领主力转移下游,在一处他早已选定的决战之地,站住脚不走了。这一决战之地,就是后来著名的猇亭。所谓的亭,是当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陆逊为何要将这夷陵县下属的一个小小猇亭,选定为决战之地呢?玄机在何处?“三国探客”告诉你。
打赢战争,必须熟悉地理;所以讲述战争,也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很难点中要害。在讲周瑜的时候,笔者已经揭示了赤壁在地理上的种种玄机,现在来说猇亭。猇亭古战场,在今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长江北岸的虎牙山上,距离三峡东口大约六十到七十华里。据我多次实地考察,发现此处的地形地貌非常之独特,与上游的江段非常不同,确实有玄机,而且是大有玄机。
玄机,藏在江岸之上。此处两岸都有连片的险峰山岚。北岸的虎牙山,与南岸的荆门山,形成隔江对峙的险要形势。特别是北岸的虎牙山一带,岗峦起伏,沟壑纵横,大部队在此难以迅速行动和疏散,如果在此连片安营扎寨,将有遭遇火攻的巨大隐患。
玄机,更藏在江岸之下。此处的江岸,都是陡峭坚硬的山岩,与上游江段平缓柔软的沙滩江岸,形成鲜明对比。乘船从江面上观察,北岸虎牙山的巨大整体山岩,如同墙壁直下江流,相对高度在一百米左右,沿江绵延大约有三华里之遥。山岩呈棕红色,间杂有白色斑纹,如同老虎的牙齿,故而得名。另外,此处的江面宽度,急剧收窄至七百米左右,只有上游江面最宽处的二分之一。所以现今宜昌市的长江公路大桥,就选在这里架设。由于江面急剧收窄,导致此处的江流湍急汹涌。而以往的虎牙山下,还有与江岸岩石同一地质结构的大片礁石群,形成千年险滩,名为虎牙滩,不仅水流湍急,而且暗礁丛生,对往来舟船构成极大威胁。郦道元的《水经注》就说:“江水,又东径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上个世纪,国家整治长江航道,虎牙滩的礁石群被爆破清除,航道的安全才得以保证。由于江岸高峻陡峭,江流又湍急汹涌,暗礁密布,船上的人难以停靠登岸,而岸上的人们也不能顺利下行到江边上船。笔者在实地考察中,曾经沿着陡峭的人工梯级,小心翼翼从岸上下行到水面乘坐摩托艇,发现自己的脚,几乎要触碰到前面那一位的头顶,胆小者根本不敢下去。换言之,江中水路与岸上陆路之间的密切呼应和联系,在此处以上的江段,非常容易建立和形成,而一旦到了这里,就完全无法做到。因此,陆逊在这里,就把对方水军和步军相互策应和支持的强大阵势,彻底打破和截断,从而逼迫对方在北岸之上极为不利的地域,来与自己决战。
陆逊利用自己在此长期镇守因而熟知地理的条件,精心选定猇亭作为巅峰对决之地后,就集中全部力量,在此堵住对方去路,不再后退半步。此前,他已经做到了十六字战略方针的前一半,即“扩大空间,诱敌深入”。现在该来做后一半,即“拖长时间,伺机制敌”了。那么这后一半的实施过程,他做得顺当和轻松吗?
老实说,陆大帅同样做得很不顺当,很不轻松,因为他面临三个方面的巨大压力,用现今网友的话来说,就是“压力山大”。压力来自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压力,首先来自对手刘备。在猇亭受阻前进不得,水陆并进的阵势又被打乱,刘备立即对表现不佳的指挥系统加以改组,重新进行部署。前线总指挥由冯习担任,称为“大督”。先锋官两名:张南、吴班。吴班原来是水军主将,现今降格为步兵第二先锋,这就证明:刘备已经将原来的三路水陆大军,改组为纯粹的一路步兵,集中在猇亭岸上作战。重组完毕,刘备开始频频发起挑战。但是,任你刘备的将士在营前千般怒吼,万般辱骂,陆逊凭借有利地形,顶住高压,就是不和你交手。于是,双方各自四、五万精锐主力,在此一僵持,就从春天僵持到了炎夏六月间!
压力,还来自下属的部下。《三国志·陆逊传》正文,以及裴松之注引《吴书》都记载,当初陆逊主动放弃三峡东口的夷陵要塞,就引起众将官的不满,认为他骨头软,怕刘备,说是“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现今虽然不退了,却又在猇亭只守不攻,当缩头乌龟,众将官更加牢骚不断:“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进攻刘备应该在当初嘛,现今让他进入我们的地盘五六百里,相持长达七八个月,他把要害都守护住了,这个仗还有什么打头嘛!
陆大帅的对策,则是耐心解释和正面鼓励:“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刘备是狡猾的家伙,经验丰富;他的军队刚开始进攻时,思虑精细专注,不能打他。现今停留已久,没有占到我方的便宜,将士疲劳军心沮丧,想不出对付我们的计策。制服对手,就在今天!不过,究竟自己会用什么绝招制服刘备,陆逊并没有提前透露。
压力,最后还来自上司孙权。虽然孙权使用主帅很放手,不干涉具体指挥,这在讲吕蒙时已经说过。但是,此战非同小可,加之众将官又向孙权打小报告发泄不满,孙权不得不问陆逊,大半年来战况如何。孙权一询问,陆逊当然有压力,也不得不对战况做出如实报告和详细解释。其中的关键文字,《陆逊传》也有记录:“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当初微臣还担心刘备水陆并进的阵势,现今逼得他舍弃舟船上岸作战,又处处建立连片的营寨。希望您高枕无忧,不要挂念了。言外之意,就是保证给您完成战胜刘备的任务。
陆逊不愧是孙吴主帅级名将的季军,他顶住难以想象的多方面压力,坚持既定战略方针毫不动摇。那么他能够等来击败对手的机会吗?他又会用什么样的绝招,去制服刘备这个强劲的对手呢?
绝招是两个字:火攻。在冷兵器时代,火攻是极具威力的进攻战术。三国的火攻战术,与此前的东汉相比,不仅出现更频繁,而且花样更翻新,堪称克敌制胜的法宝。奠定三国鼎立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是焚烧对方的粮草;赤壁之战,是焚烧对方的战船;眼下的猇亭之战,陆逊要用火攻去焚烧对方的连片军营,可以说是三把火烧出来一个三国。
你会问了,刘备不是战场上的老江湖吗?陆逊在他面前玩火攻,他怎么就没有防备呢?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六十二岁的他,大大低估了陆逊这个四十岁后生晚辈的用兵本事,过于轻敌了。曹操轻敌,都败在周瑜手下,何况刘备?二是他的大脑,经过整整一年的超负荷使用,从上一年出兵的七月,到现今僵持的闰六月,出现空白了。年轻人这样玩命也伤不起,甚至要猝死在工作室里的电脑前面,何况年过花甲的他?太轻视对手,超负荷玩命,任何一条都会坏事,何况两条加在一起?教训,实在深刻得很啊!
这一年的闰六月,骄阳似火,热气蒸腾。风餐露宿整整一年的蜀军将士,早已疲惫懈怠,士气低落。陆逊见火候已到,命令全军每人带上干燥茅草一把,冲到敌营后,先放火烧营,再交手杀人。结果一举成功,当场烧毁敌军大营四十多座,斩杀对方前线总指挥冯习、先锋官张南、少数族首领沙摩柯等。刘备趁天黑杀出重围,狼狈向西不停奔逃五百多里,一直到达自己地盘内的鱼复县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才算侥幸逃脱性命。这一战,刘备的人马几乎损失得干干净净,无数的舟船、兵器、粮食、物资,全部丢弃无余,《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形容是“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猇亭之战,对刘备是致命的打击,他十个月后就病死了;但是对孙权,却是天大的好事,西面的威胁从此彻底消失,四个月后他就建立“黄武”年号,完全独立自主称王。至此,三分鼎立的局面最后形成,此后战争虽然依旧不断,但是版图格局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
整整一年,陆逊用坚强的精神,非凡的才能,辉煌的战果,证明自己无愧于孙吴主帅级名将季军的荣誉。从用兵上看,他在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和熟练运用火攻战术两方面,都与周瑜的赤壁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战果也有惊人的三点相似:一是兵力对比上,弱者战胜了强者;二是态势对比上,应战者打败了挑战者;三是年龄对比上,后生制服了前辈——四十岁的陆逊战胜了六十二岁的刘备,而三十四岁的周瑜战胜了五十四岁的曹操。他用自己的辉煌胜利告诉我们:任何表面上看起来实力非常强劲的对手,都会有他致命的软肋;冷静观察,找到对手的致命软肋;周密思考,细致策划,制定出应对方案;然后顶住各种压力,排除一切干扰,坚定地加以实施,就完全有可能以弱胜强,获得最后的胜利。到了这时,“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就不对了,应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正是:
且看书生高品质,赢来三国大奇功。
要想知道陆逊在淮南石亭建立的另一件辉煌战功,请看下节。
二石亭凯歌
陆逊一生有两场关键大战,战场都带“亭”字,即猇亭和石亭。上一节介绍他在猇亭之战中,以弱胜强击败刘备。今天讲讲他在石亭之战中,如何激战曹魏大将曹休。孙权黄武七年(228),曹休率领十万兵马,从淮南进攻孙吴。陆逊指挥六万精兵,前往迎战强敌。这场大战役的起因,竟然是一个诈降之计,而且这个诈降计,还是《三国演义》中,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这个著名故事的原版和原创。那么这个诈降计是怎么一回事?陆逊能不能在石亭之战中,继续谱写他以弱胜强的用兵传奇?这场大战又对当时的局势有何重要影响呢?
孙权黄武元年(222)十月,猇亭之战四个月后,孙权因为西面的威胁彻底解除,于是与北面的曹魏公开决裂,建立“黄武”年号,完全独立,自称吴王。
被孙权为缓解北面压力而假装俯首称臣,忽悠了两年多的魏文帝曹丕,恼怒之极,从此不断出动十万以上的大军进攻孙吴,甚至御驾亲征。四年之后的黄武五年(226),曹丕病死,魏明帝曹叡登基,继续对孙吴保持高压态势。黄武七年(228)春天,蜀汉丞相诸葛亮初出祁山北伐中原,声势浩大,震动曹魏。魏明帝亲赴关中,督促诸军抵抗。从此,曹魏的用兵重点转到西面的关中,在东南改取守势。已经与蜀汉重新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的孙权,在压力大为减轻之后,就想还以颜色,发泄这几年一直被动防守的恶气。这口恶气怎么出呢?想来想去,想出一个诈降的诡异招数来。
当时孙吴的鄱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县),北临长江,对岸就是曹魏设置的扬州。这年五月,太守王靖因平叛不力,屡受谴责,准备投奔曹魏。事情败露,王靖全家被杀,孙权改派亲信将领周鲂为太守。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氏,机智干练。那位杀虎斩蛟除三害留名青史的勇士周处,就是他的公子。孙权从王靖投敌得到启发,于是选定周鲂来扮演诈降好戏的主角。
不久,孙权派出的多批特使,从京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接连来到鄱阳,对该郡的公务不断指责。太守周鲂只好赶往京城建业,脱去官帽剃光头发,以罪人的模样,步行到城内孙吴扬州州政府的纪检部门,谢罪道歉,交代问题。老百姓难得见到当大官的如此狼狈,纷纷围在州政府门口看热闹,发议论。混在人群中的间谍,很快就把这一重要情况,密报给对岸曹魏淮南战区司令官曹休,《三国志》卷六十《周鲂传》对此记载说:“鲂初建密计时,频有郎官奉诏诘问诸事。鲂乃诣部郡门下,因下发谢;故休闻之,不复疑虑。”所谓“郎官”,即孙权身边的侍从官员,被派到鄱阳郡指责周鲂的特使;而“部郡”,即“部郡国从事史”的简称,是当时州政府的纪检官员,每郡设置一人,专门监察该郡的不法官员。此处的“部”,是监察的意思。司马光《资治通鉴》把“诣部郡门下”,改写成“诣郡门下”,漏掉关键性的“部”字,变成周鲂前往自己主政的鄱阳郡政府门前谢罪,意思就完全不对了。
接下来,曹休就接连收到周鲂送来的密信,说自己横遭吴王的指责和审查,处境极其危险,决心仿效前任太守王靖,率部投奔,希望曹休的大军,到长江北岸的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来接应,并且趁机打过长江,进攻孙吴。
孙权黄武七年(228)八月,曹休果然统领十万大军,奔赴皖县,前去接应周鲂,同时准备借机进攻江东。身为曹魏淮南战区司令官的曹休,按说智商不会很低,为何几封轻飘飘的信件,就使他这条大鱼乖乖上了钩呢?玄机在何处?“三国探客”告诉你。
曹休之所以上钩,除了周鲂与孙权配合的双簧戏演得很到位,周鲂的几封投敌信件也写得很煽情,而且还透露了不少虚假的军事情报,更为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曹魏当时微妙的政治格局,使曹休滋生了急于建立大功勋的焦急心理。
前年曹丕病重时,选定了四位辅政大臣,即曹真、陈群、曹休和司马懿。但是曹丕咽气之时,四大臣中唯有曹休,留在淮南战区没有到场,加之他又看不起首席辅政大臣曹真,所以心中非常不满。但是,令他更加不满的事还在后面。曹叡登基后,不久就打破辅政体制,以便君权独揽。他把曹真派到西面的关中战区,把司马懿派到南面的荆州战区,只留下一个性格温顺的文臣陈群,在京城辅佐自己协助打理政务。曹真一到关中,就在街亭一战,把诸葛亮的大军打得退了回去;司马懿一到荆州,上庸一战,也擒杀了密谋叛乱的将领孟达。在外镇守的三位军界大腕,有两位都建立了大功,唯独自视甚高的曹休,却还是两手空空。心情极度失落的他,恨不得马上打个大胜仗来挽回脸面,所以很快就上了钩。《周鲂传》还记载,周鲂本来的指望并不大,说是“若以万兵,从皖南首江渚,鲂便以为内应”。曹休能够带领一万兵马,从皖县向南到达长江边,周鲂就满意了。却没有想到对方出动的兵马,根本不是一万,而是整整十万,曹休急于立功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那边曹休取道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直扑皖县而来。这边孙权看到上钩的鱼如此巨大,不敢怠慢,便委派军界头号精英陆逊为大都督,也就是前线各军的主帅,指挥六万雄兵,前去捕捉这条大鱼。至此,我们的主人公陆逊,正式披挂登场。
当时的陆逊,驻守在上游荆州的军事重镇武昌,即现今湖北省的鄂州市。他从武昌扬帆东下,奔赴皖县,一路都在思考迎战曹休的用兵方略。陆逊用兵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战之前深思熟虑,所以孙吴前一任主帅吕蒙,对他有高度评价:“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这一评语见于《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此处的“意思”,即预料和思考,是动词而非名词。在上一节《猇亭奇功》中,我们已经领略到他的这种用兵特点。此番迎战强敌曹休,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深思熟虑呢?他能够唱好这出大戏,捍卫他主帅型名将季军的荣誉吗?
陆逊一接到命令,就知道这出大戏不好唱。为什么不好唱?因为优势明显在对手那边。
对手的优势在哪里?一是在数量上。足足十万人马,几乎是自己兵力的两倍。二是在地理上。皖县虽然属于我方控制,却位于长江北岸。而对手的大后方就在长江北岸,到皖县的直线距离并不远。对方既容易进攻皖县,又容易保障后勤支援。三是在战果期望值上。对方的期望值非常灵活,战果大一点固然更好,小一点也能将就。
自己的劣势,也在上面三点上。一是兵力只有六万人马,几乎只有对手的一半。二是自己的大后方,是在长江的南岸,对前线的支援,明显要比对手吃力。三是自己的战果期望值,只能大,不能小,缺乏灵活性。为什么只能大而不能小?这留到下面再说。
大戏确实不好唱。但是,不好唱也要唱,而且还要唱好,这才是孙吴主帅级名将季军的英雄本色。放在现在,叫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其实,唱好这出戏,陆逊还是有底气的。底气在何处?就在于他用兵的拿手本领上,具体说来是两个能够和充分:一是能够在动手之前,充分做到深思远虑,绝不盲目轻率。二是能够在作战中,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孙子·地形篇》中早就说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懂得这一点并且用在战争当中的,必定胜利,否则必然失败。上一节讲他鏖战刘备,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他这两方面的用兵本领。那么此番他激战曹休,又会怎样来展现自己的特色呢?
首先,经过对战场一带地理状况的充分研判,陆逊终于找到了对方身上的一道软肋,从而也就找到了将对方优势有效化解的可能。
软肋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讲述战争,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就说不到点子上。皖县,即今安徽省潜山县。长江下游的北岸,有一条支流叫做皖水。从长江进入皖水,逆流而上一百多里,即可抵达皖县城下。十四年前,孙权从曹操手中攻占皖县,将其打造为北岸的重点军事要塞。此处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人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最关键的是,如果曹休要从大本营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领兵杀往皖县,中间要横穿一段大别山的余脉。当时这条山路,从北到南约一百七十里左右,极其险峻狭窄,通行非常困难。北端叫无强口,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南;南端叫石亭,在今安徽省潜山县北。而皖县的城池,还在石亭以南约二十里左右。这样的地形,对曹休而言,那是来也不容易,退就更困难。因此,如果能把这一地形特点用好用活的话,就完全能将对手兵力上的优势,变成实战当中的劣势。于是陆逊打定主意,要把这条一百七十里的崎岖山路,以及山路南端的皖县,变成自己钓鱼竿上的丝线和鱼钩,让曹休这条大鱼在这里陷入一场大劫。
找到对方的软肋,只解决了战略设计的一半,即客观条件问题。陆逊还必须解决战略设计的另一半,即主观目标问题。做好一件事,特别是大事,必须先确定合理的期望值,这属于现今常说的顶层设计。顶层的战略设计做好了,下层的战术设计才容易执行。具体来说,就是将战果的期望值,确定在怎样的等级之上。那么陆逊会定出怎样的战果期望值呢?
前面说了,孙权想出这样的怪招,是要好好出一口被曹魏长期攻打的恶气。既然如此,那么此战就绝对不能打成一比一的平手,最后各自退兵了事。前面说他的战果期望只能大,不能小,就是这个意思。不能打成平手,那么据守皖县城池的被动防守战就不能采用。因为对方攻不下城池,自然就会撤军,这就打成平手了。弄不好,还有被对方攻克城池招来失败的可能,十四年前孙吴攻占皖县,就是以大军围城之后强攻得手的,前车之鉴不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