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要职依然好学,那就更难得了!”正是因为这一番话,几年后鲁肃病故,孙权任命吕蒙接替鲁肃,使吕蒙成为孙吴又一位杰出主帅。孙吴的前三位主帅,周瑜去世前,推荐鲁肃接替自己;鲁肃在任时,又大力为吕蒙开路。这种相互鼓励上进,彼此欣赏推举,毫不相互嫉妒的品格光辉,正是孙吴前期兴旺发达的关键性因素,更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好榜样。世间上有好多事情,都是因为相互嫉妒,大搞窝里斗,最后弄成一团糟,既损人也不利己,令人感慨啊!
吕蒙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史书记载,他在发愤读书之后不久,就做出了一件后来影响淮南战局的项目策划。什么项目呢?就是建立濡须水口的军事壁垒,当时叫做濡须坞。那濡须水,是长江北岸的一条支流,北通巢湖,南通长江,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是裕溪河的北段。建安十七年(212)冬天,曹操出动十多万大军,号称四十万,准备取道濡须水,南下长江进攻孙吴,想要洗雪赤壁败逃之耻。孙权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对敌策略。一些有勇无谋的将领认为:赤壁之战我方把曹操大军杀得落荒而逃,足见长江之上,我方水军所向无敌;所以我们尽可以等曹操水军进入长江,便可在长江之上一战而歼之。
但是,吕蒙的意见完全不同。在他看来,用兵之道,贵在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现今强敌卷土重来,对于长江水战必定会有充分的准备。任随对方进入长江,正是对方求之不得的事。所以最好的应对办法,是抢先在濡须水进入长江的水口处,沿着两岸建造坚固的壁垒,将这条战略通道,牢固控制在我方手中,阻止对方的水军进入长江。时间一久,对方军心沮丧,必定会撤兵退走。
孙权听了心想:这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明之见,也不枉我对他在读书上的一番关心培养了。于是,立即按照吕蒙的方案,配备了一批精兵强将,在濡须水口的两岸,修筑半月形的坚固壁垒,取名为“濡须坞”。坞者,即军事壁垒之意也。
第二年的正月,曹操的大军抵达巢湖,在巢湖的北岸安营下寨。孙权出动七万大军迎战,以水军列阵南岸,封锁了濡须水;另外以精锐步兵,分里外两重防线,固守濡须坞。部署完毕,孙权持重不战。相持一月有余,曹操在水陆两处皆未得手,眼看军粮将尽,不免有退军之意。
就在这时,孙权派人送来书信一封。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书信中有信纸两张:第一张上是八个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春天的水大了,您应当赶快走了。第二张上也是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你老前辈不死,我就得不到安宁。曹操看后哈哈大笑,对部下说:“孙权小儿没有说假话。”于是传令撤军。此时的孙权,依然严阵以待,并不出击。曹操远远看到,对方水面的战船队列整齐,岸上的步军壁垒森严,不禁发出那句流传后世的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在这场大战中,着实出了一个大彩。但是这八面威风的幕后策划者,却是年轻的军界新锐、读书充电的好模范吕蒙。
后世讲三国,讲智谋的竞争,讲武力的竞争,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即读书充电的竞争。即便提到了读书充电的竞争,又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关键点,即当时的英贤在读书方法上的讲究和重视。在当今的竞争社会,对于读书充电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人所共知了。但是,究竟应当如何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来选择和设计一种最为恰当的读书方法,从而使自己真正获得素质和能力上的有效提升,却不一定都认真动过心思。看了吕蒙的实例,再好好回味一下孙权的叮嘱,或许会有所领悟。这正是:
素质升华成大器,成功何在细思量。
要想知道吕蒙如何在国家谋略上展现雄才,请看下节。
二谋略峥嵘
在上一节《军界新锐》中,我们介绍了吕蒙二十六七年军事生涯的前半部分。今天开始涉及后半部分,先讲吕蒙在荆州这个焦点问题上的谋略策划。
自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和刘备两大势力开始接触之后,两者的关系,如同游乐园的过山车一般,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而且这种关系,还与孙吴军队的主帅一一对应。最初二者是被迫联合,成为共同抗击曹操的同盟战友,对应的是第一位主帅周瑜。接着迅速升温,成为相互联姻的火热亲戚,对应的是第二位主帅鲁肃。之后发生巨变,双方大打出手,变成生死对头,对应的是第三位主帅吕蒙。两者关系之所以发生巨变,从而完全改写了荆州的政治格局,其幕后的隐身谋略策划者,正是吕蒙。那么吕蒙为何要做出这一导致双方关系发生巨变的谋略策划?他又做出了怎样的谋略策划呢?本节就来破解其中的谜团和玄机。
先说第一个问题,吕蒙为何要做出这一导致双方关系发生巨变的谋略策划。在笔者看来,早在吕蒙接替鲁肃担任全军主帅之前,孙刘两家还打得一片火热的时候,他就已经显示出主帅型名将亚军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他敏锐地判断:自己国家在荆州的核心利益,必将受到损害;而损害者不是别人,就是眼下的同盟者刘备。作为一名以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为天职的军人,有责任未雨绸缪,在事先就拟定一套应对变故的谋略策划。那么吕蒙做出如此事关重大的判断和策划,他有依据吗?有的。依据有二:一是历史的旧账,二是现实的威胁。
历史旧账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
所谓历史的旧账,乃是孙刘两家,在瓜分荆州地盘上的收入和支出。这本旧账的产生根源,在于当时的荆州,是一块十分诱人的大蛋糕,而这一点,是由荆州的经济地理决定的。东汉的行政体制,最初是郡县两级制。到了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除开附属的西域部分,全国十三州,有上百个郡,上千个县,在册人口将近五千万。其中的荆州,主要地域在今湖北、湖南、河南三省,是一个地域广阔而人口繁盛的大州。下辖七个郡,一百一十七县,在册人口六百零七万,大大超过每州三百八十五万人口的平均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南方的江淮流域和江东,都变成了血火横飞的战场。而地处南方长江中游的荆州,在军政长官刘表的经营之下,则是一块相对安静富庶的乐土,因而包括刘备、诸葛亮等在内的大批精英人物,才会从北方来到荆州避难安身。但是,当上面三大块战场的割据群雄纷纷被剿灭,曹操和孙权成为胜利者之后,荆州的幸福时光也宣告结束,因为这块大蛋糕被两个胜利者盯上了。
建安十三年(208)上半年,孙权首先出手,向西扩张消灭了刘表的部将黄祖,切割了荆州中部东面的江夏郡。接下来曹操下手更狠,出动二十多万大军,南下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先后切割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郡,中部西面的南郡之后,又掉头向东进攻孙权,爆发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荆州大蛋糕被切成三块:北部的一块,即南阳郡再加南郡北端的襄阳,由曹操继续占有;中部的一块,即南郡和江夏郡,由孙权分享;而南部的一块,即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个郡,则落入刘备之手。好比一个鸭梨横切成三段:最小的上段归曹操,较大的中段归孙权,最大的下段则归了刘备。
以投入产出比而言,刘备获得的利润当然最大。此前的他,还在刘表那里当客人,说白了是吃救济,手中完全没有自己的产业。赤壁之战中,又只是敲边鼓的配角。然而他却切下最大的一块,面积超过荆州的一半。但是他不满足,因为自己这块蛋糕虽然最大,却并非最甜。最甜的部分在哪里?就是孙权盘子里的南郡。为什么南郡这块最甜?因为它北面有重镇襄阳扼守汉水,南面有要塞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控制长江,正北是通往京城洛阳的干线大路,向西是进入三峡前往益州的必经水道,在荆州各郡中,其军事价值最大。如果不占据这个交通的大十字口,那么诸葛亮“隆中对”所说的“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夹攻中原的战略设计,就完全无法实现。因此,想办法将南郡拿过来,就成为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当务之急。但是,南郡当下是在孙权手中,如何拿过来呢?用武力吗?肯定打不过势头正旺的孙仲谋。想来想去,想出一个成本最低的办法:借。于是,后世常说的“借荆州”就新鲜出炉了。
借荆州的故事流传很广,但是误会者也很多。有的人以为借荆州,就是借整个荆州的郡县;清朝学者赵翼又走另一个极端,认为这完全是孙吴一方造的大谣。其实,不要说曹操还控制着南阳郡,就是孙权,也一直把江夏郡握在手中,从未出借过。可见“借荆州”,绝对不是借荆州的全部。由于荆州的行政中心一直在南郡,当初刘表在南郡的襄阳,而刘备借到南郡后,也将自己的荆州牧官署设置在南郡的公安和江陵,所以史籍将借南郡一事也称作“借荆州”。
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刘备向汉献帝上了一通表章,推举孙权为车骑将军,兼徐州牧。表面上,是在为孙权捧场;实际上,却是引君入瓮的圈套。原来,徒有虚名的荆州牧刘琦,在这时死了。刘备的算盘是:我既然推举你做了徐州的州牧,不管推荐的表章汉献帝收不收得到,你孙权总要还我的人情,同样推举我当一个州的州牧。如今刘琦新死,你要推举,我就很可能得到荆州牧的官帽。只要有荆州牧的名头,就有借荆州的由头了。孙权果然上当,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当作回报。一个捧场是假意,一个回报是真心,这出戏相当好看。
刘备就任荆州牧,立马提出州牧府官署设在哪里的问题来。刘表当政时是在南郡的襄阳,可是现今襄阳依然在曹操手里,去不了咋办?老孙你帮帮忙,能否在靠近南郡之处借我一小块荒地,好立衙门啊?刘备要借的荒地,叫做油江口,就是油江汇入长江的水口,在江陵城南五十里左右,即现今湖北省公安县。那油江是长江南岸一条支流,发源于武陵郡,向北流入南郡后在不远处注入长江。刘备选择在此设立官署,玄机在于此处已经靠近南郡地界,而且就在南郡的政治中心江陵南边不远,潜在的利用价值很大。至于孙权,认为油江口是一片荒野,刘备在那里掀不起什么风浪,所以很快点头批准。刘备立即前往设置衙门,又把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公安者,公众相安无事也。意思是请你老孙放心,从此我们大家相安无事了。这就是正式“借荆州”之前的热身。
不久,刘备就以公安城池实在太狭陋,不能容纳前来投奔的荆州士民,也不适合新婚燕尔的孙夫人居住为由,正式向孙权请求借用南郡。史书上说是“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初次尝试以碰壁告终,因为遭到周瑜为首的大批臣僚反对。这也难怪,镇守南郡的周瑜,正在谋划由此向西攻取益州,怎能将这块战略要地拱手让给你?再说南郡是周郎艰苦奋战两个年头,先在赤壁恶斗曹操,后在江陵血战曹仁,付出胸部中箭的惨痛代价,硬生生从曹操手里抠下来的。现今一个轻飘飘的“借”字,就要将其拿走,能答应吗?
但是,看似不可能的事,后来却真的办成了。原因很简单,不幸周郎竟短命,新帅鲁肃上台来。鲁肃认为,眼下主要敌人还是曹操,而刘备是我们的战略伙伴;再说把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在上游帮助我们抵挡曹操,那是好事嘛。在当时,孙吴还是军事性政权,所以军队主帅的意见,对孙权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刘备如愿以偿,借到南郡,进驻江陵;而原本镇守江陵的鲁肃,则将驻地撤到下游的陆口(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作为缓冲和补偿,刘备从自己的长沙郡东北部,划出一小块与陆口接壤的地带,让对方在此设立一个汉昌郡,由鲁肃兼任郡太守。这件事,一般人都很少注意和提到。至此,借荆州的演出暂时落幕。
以上,就是历史的旧账。从账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整个历史的旧账,都是围绕南郡的借贷问题发生的。二、南郡确实是一笔借贷,而非无偿的赠送。既然是借贷,理应偿还。三、如果刘备赖账不还,借贷变成坏账,那么孙权就是全面亏损。因为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对孙权来说,进账就只有一个南郡;南郡没有了,整个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就算是白忙活了。与此相反,充当配角的刘备,却坐得全部胜利果实五个郡,赚得盆满钵满。四、一旦出现坏账,孙权要么认栽,要么只有走武力索赔的途径,别无他法。
说了历史旧账,再来说现实的威胁。现实威胁产生的根源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根源就在于,当时双方地盘之间的分界线,并非相对稳定的疆域线,而这一点,又是由军事地理所决定的。据我研究,三国之间相对稳定的疆域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军事上,对峙双方都难以轻轻松松地逾越;二是即使逾越,也很难长期保持通畅,从而会招致重大挫败。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就难以稳定,双方将会通过军事冲突的方式进行调整,调整到相对稳定的疆域线的位置。
比如孙吴和曹魏,相对稳定的疆域线在何处?你会说,小儿科问题嘛,不是在天堑长江上吗?可惜,回答并不完全正确。只要翻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细心观察即可看出:不论是在长江的下游还是中游,地图中划出的分界线,也就是双方相对稳定的疆域线,都不在长江水道本身的沿线,而是向北岸推进到一百里到三百里之间的陆地沿线。在下游,东起今江苏省泰州市、扬州市以北一百里左右,向西经过安徽省滁州市、巢湖市、庐江县、霍山县南,直到湖北省的麻城市和红安县北。在霍山县南,已深入到长江北岸三百里左右。在中游,是东起湖北省武汉市北面一百里左右,向西经过京山县、钟祥市,直至兴山县北。在京山县,也深入长江北岸三百里之遥。
为何会这样呢?玄机在于,曹魏的主力兵种是步兵和骑兵,擅长陆地作战,难以跨过长江,把疆域线推进到南岸的陆地之上。魏文帝曹丕就曾经在长江边,望江兴叹,说长江是南方和北方的天然险阻。然而孙吴则不然,是以水军立国,擅长水战。长江不仅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反倒是自由扬帆穿梭往来的交通大干线。运用长江进行军事上的集结调动和后勤补给,远比在陆地更为省力、有效和迅速。其结果,便是孙吴跨过长江,把疆域线推进到北岸的陆地之上,使长江完全变成自己所控制的内河。但是,孙吴又不能将疆域线推进到北岸太远,否则,水战和水运的双重优势就会丧失。
再如曹魏和蜀汉,相对稳定的疆域线在何处?回答是在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秦岭山势陡峭,主峰太白山,海拔高度达三千七百六十七米,不仅东西绵延很长,而且南北纵深也很大,穿越南北的狭窄山谷小路,包括悬空的栈道,长达五百里之遥。不仅行军极其困难,后勤补给更是艰苦万分。正是因为军事地理上的考虑,曹操才会主动放弃汉中盆地,将全军撤回关中,从而将疆域线,从最初的南面米仓山脉,调整到秦岭一线。而后来诸葛亮之所以最终未能北伐成功,关键也在秦岭的阻隔。
现在来看当时孙、刘两家的分界线,会有什么结论?四个字:脆弱之极。分界大体是在湖北省的钟祥市、潜江市、洪湖市、通城县四点组成的一线,正好位于平坦的江汉平原之上,完全不符合上述两个条件,跨越边界易如反掌,有边界等于没有边界。更不幸的是,边界那边的刘备,建安十五年(210)借得南郡,第二年就以此为跳板,亲自统兵进入益州。再过三年,就把益州这块更大的蛋糕,几乎全部纳入囊中。刘备如虎添翼,实力倍增。留在荆州镇守的关羽,本来就是强势的虎将,如今更加咄咄逼人。与这样的邻居相处,当然会有受威胁的强烈感觉。打个比方,你的邻居人多势众,作风强势霸道不说,还能够轻轻松松破门而入,你会有安全感吗?肯定没有嘛。孙吴所面对的现实威胁,就是在这样的军事地理态势下产生的。
再说第二个问题:吕蒙做出了怎样的谋略策划。吕蒙的谋略策划,在《三国志·吕蒙传》中有完整的档案记录。他曾秘密向孙权呈了一封奏本,专门针对历史旧账和现实威胁,详细陈述自己的意见:“如果现今让征虏将军孙皎据守南郡,潘璋进驻白帝,由蒋钦带领一万人的机动部队,沿长江上下巡察,敌人出现在哪里就奔赴哪里,而微臣我则为主公向前占据襄阳。像这样进行布置,还担忧曹操什么呢?还依赖关羽什么呢?再说关羽他们君臣,依仗其狡诈和力量,处处反复无常,怎么能将他们当作真心的好朋友啊!现今关羽之所以没有立即向东侵犯我们的辖境,原因就在于主公您无比圣明,我们这些将领还在世啊。如今不趁我们强壮时打他们的主意,一旦我们死了,要想再施展力量,还可能吗?”
他的意见有五个要点:
一、坚决反对以往鲁肃的主张,即出借南郡,让刘备从西面帮助对抗曹操;
二、反对的理由是,刘备君臣为人狡诈,反复无常,并非我们真诚可靠的朋友;
三、预料将来对方必定会向东入侵我方,变为强敌,因而我们更不能养痈遗患;
四、趁我方现今力量强壮,抢先下手,攻取荆州消灭关羽;
五、消灭了关羽,按照我提出的兵力部署,也完全能够独立对抗曹操。
显而易见,吕蒙是对孙吴未来的势力扩张,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谋略策划。孙权虽然非常欣赏,但是对于势力发展的战略方向,究竟是选在正西面长江中游的荆州,还在正北面长江下游的北岸,即曹操控制的徐州(主要地域在今山东、江苏省),还有所犹豫。吕蒙又向孙权分析利弊说:“而今曹操远在河北,新近攻灭了袁绍儿子们的势力,正忙着安定幽州、冀州,没有时间东顾徐州。徐州的曹操守军,听说实力也不值得一提。因此,前往进攻,自然可以顺利拿下。但是,徐州那里的地形,乃是平坦通畅的陆地,正适合曹操骁勇骑兵的驰骋。主公您今天得到徐州,后天曹操必定要来拼死争夺;即便使用七八万人去防守,依然不能完全放心。还不如将主攻方向定在西面关羽所在的荆州,攻占荆州之后,完全掌控长江,势力就非常开阔壮大了!”
吕蒙的这一番峥嵘谋略,为孙权彻底解决历史旧账和现实威胁这两大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明确的、周密的、有充分说服力的、可操作性也很强的一揽子办法。智商同样不低的孙权,觉得深得我心,于是决心下定,将战略发展方向锁定在荆州。因此,孙刘两家关系发生巨变,吕蒙完全称得上是幕后隐身的谋略策划者。
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使孙权更加认同了吕蒙对于刘备君臣为人狡诈,反复无常,并非真诚可靠朋友的判断,从而促使他将决心付诸行动。这是两件什么事呢?
第一件事,是讨债遭到忽悠。原来,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听说刘备已经将占领益州之后,就派遣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作为特使,前往益州的政治中心成都,讨要历史的旧债。不料千里迢迢,只讨回来刘备轻飘飘的三句回答:“我正在打西北方凉州的主意,等打下凉州,就把荆州全部地盘都给你们嘛!”刘备的回答,用现今的话来形容,叫做侮辱对方的智商。当时的凉州,主要地域在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刘备当时所控制的益州大部分地区,不仅距离遥远,中间还隔着一个曹操控制之下的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很明显,这是托词和敷衍,对方赖债了,旧账果然变成了坏账。
第二件事,是索赔遭到拒绝。既然对方不归还至关重要的南郡,那么就用靠近孙权一方的另外三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治所分别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永州市、郴州市),来赔偿损失好了。于是,孙权任命了这三个郡的行政官员,派遣他们前去接管政权。谁知这批倒霉的官员,遭到了关羽的暴力驱逐,连衙门都没有看到,就集体下岗了。
讨债遭忽悠,索赔又遭拒绝,赤壁之战的胜利成果全部被对方占有,核心利益受到如此严重的损害,孙权当然要奋起捍卫。由谁统兵去捍卫?由谁执行这一任务呢?还是使用当初周瑜的办法,谁提出最佳谋略策划,谁就是最佳人选!于是他命令吕蒙立即调集精锐兵马,按照既定的谋略策划,开始在荆州大动刀兵。
策划袭杀关羽夺取荆州,是三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吕蒙此举,曾经有人认为是背信弃义。吕蒙如果死而有知,他肯定会反驳说:要论背信弃义,那也是对方赖债不还在先,损害我们国家核心利益在先,你们为何又不指责呢?其实古往今来,小者如人与人之间相处,大者如国与国之间相处,彼此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这是一条基本的准则。明白并且践行这一点,相处就会很容易;不明白也不践行这一点,相处就会很困难。荆州之争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就是世间上没有空空洞洞的信用道义,只有切切实实的平等尊重。这正是:
核心利益须尊重,相处双方第一条。
要想知道吕蒙如何用实际行动来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请看下节。
三鏖战荆州
今天继续讲吕蒙。在上一节里,我们介绍了吕蒙军事生涯后半部分的谋略策划,属于务虚。本节今天来务实,讲他谋略策划的具体实施,题目是“鏖战荆州”。
当时的荆州,堪称一片龙争虎斗、风云际会的壮丽图景。此处既是孙吴名将群体实战培养的大基地,也是孙吴名将之花光荣绽放的大舞台。单单是最高一等的主帅型名将,在此领衔奉献精彩表演的,就有大名鼎鼎的周瑜、吕蒙、陆逊三位。周瑜强攻曹操的表演已经结束。接下来上场的吕蒙,将会用五个年头的时间,充分施展身手,演出一场夺占荆州斩杀关羽的大戏。大戏分为两幕:前一幕是暖场的戏码,发生在建安二十年(215),名叫“巧取三郡”;后一幕是主体的戏码,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名叫“奇袭荆州”。那么“巧取三郡”是取哪三郡?“奇袭荆州”又是如何奇袭?两者之间为何会间隔四年之久呢?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我们先欣赏前一幕的暖场戏码“巧取三郡”。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向刘备讨债遭到忽悠,索赔又遭到拒绝,于是吕蒙受孙权指令,统领精锐兵马,进行武力索赔。进攻的目标,就是曾经派遣行政官员前去接管,却遭到关羽武力驱逐而未果的长沙、零陵、桂阳(治所分别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永州市、郴州市)三郡。
孙权使用将领,风格与曹操截然不同。曹操是绝不放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话,在他这里宣布无效。《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中记载,说他是“诸将征伐,临事叉手为节度”。意思是将领在外作战,面临敌情时都交叉手臂,听从他远距离的遥控指挥。叉手即交叉双手,是服服帖帖遵从命令的肢体语言。孙权则截然不同,大胆放权,任命你为主帅,前线作战就由你全权指挥,充分施展你的才能。孙吴之所以接连出现杰出主帅,比如周瑜、吕蒙、陆逊,与此大有关系。
要职依然好学,那就更难得了!”正是因为这一番话,几年后鲁肃病故,孙权任命吕蒙接替鲁肃,使吕蒙成为孙吴又一位杰出主帅。孙吴的前三位主帅,周瑜去世前,推荐鲁肃接替自己;鲁肃在任时,又大力为吕蒙开路。这种相互鼓励上进,彼此欣赏推举,毫不相互嫉妒的品格光辉,正是孙吴前期兴旺发达的关键性因素,更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好榜样。世间上有好多事情,都是因为相互嫉妒,大搞窝里斗,最后弄成一团糟,既损人也不利己,令人感慨啊!
吕蒙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史书记载,他在发愤读书之后不久,就做出了一件后来影响淮南战局的项目策划。什么项目呢?就是建立濡须水口的军事壁垒,当时叫做濡须坞。那濡须水,是长江北岸的一条支流,北通巢湖,南通长江,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是裕溪河的北段。建安十七年(212)冬天,曹操出动十多万大军,号称四十万,准备取道濡须水,南下长江进攻孙吴,想要洗雪赤壁败逃之耻。孙权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对敌策略。一些有勇无谋的将领认为:赤壁之战我方把曹操大军杀得落荒而逃,足见长江之上,我方水军所向无敌;所以我们尽可以等曹操水军进入长江,便可在长江之上一战而歼之。
但是,吕蒙的意见完全不同。在他看来,用兵之道,贵在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现今强敌卷土重来,对于长江水战必定会有充分的准备。任随对方进入长江,正是对方求之不得的事。所以最好的应对办法,是抢先在濡须水进入长江的水口处,沿着两岸建造坚固的壁垒,将这条战略通道,牢固控制在我方手中,阻止对方的水军进入长江。时间一久,对方军心沮丧,必定会撤兵退走。
孙权听了心想:这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明之见,也不枉我对他在读书上的一番关心培养了。于是,立即按照吕蒙的方案,配备了一批精兵强将,在濡须水口的两岸,修筑半月形的坚固壁垒,取名为“濡须坞”。坞者,即军事壁垒之意也。
第二年的正月,曹操的大军抵达巢湖,在巢湖的北岸安营下寨。孙权出动七万大军迎战,以水军列阵南岸,封锁了濡须水;另外以精锐步兵,分里外两重防线,固守濡须坞。部署完毕,孙权持重不战。相持一月有余,曹操在水陆两处皆未得手,眼看军粮将尽,不免有退军之意。
就在这时,孙权派人送来书信一封。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书信中有信纸两张:第一张上是八个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春天的水大了,您应当赶快走了。第二张上也是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你老前辈不死,我就得不到安宁。曹操看后哈哈大笑,对部下说:“孙权小儿没有说假话。”于是传令撤军。此时的孙权,依然严阵以待,并不出击。曹操远远看到,对方水面的战船队列整齐,岸上的步军壁垒森严,不禁发出那句流传后世的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在这场大战中,着实出了一个大彩。但是这八面威风的幕后策划者,却是年轻的军界新锐、读书充电的好模范吕蒙。
后世讲三国,讲智谋的竞争,讲武力的竞争,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即读书充电的竞争。即便提到了读书充电的竞争,又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关键点,即当时的英贤在读书方法上的讲究和重视。在当今的竞争社会,对于读书充电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人所共知了。但是,究竟应当如何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来选择和设计一种最为恰当的读书方法,从而使自己真正获得素质和能力上的有效提升,却不一定都认真动过心思。看了吕蒙的实例,再好好回味一下孙权的叮嘱,或许会有所领悟。这正是:
素质升华成大器,成功何在细思量。
要想知道吕蒙如何在国家谋略上展现雄才,请看下节。
二谋略峥嵘
在上一节《军界新锐》中,我们介绍了吕蒙二十六七年军事生涯的前半部分。今天开始涉及后半部分,先讲吕蒙在荆州这个焦点问题上的谋略策划。
自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和刘备两大势力开始接触之后,两者的关系,如同游乐园的过山车一般,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而且这种关系,还与孙吴军队的主帅一一对应。最初二者是被迫联合,成为共同抗击曹操的同盟战友,对应的是第一位主帅周瑜。接着迅速升温,成为相互联姻的火热亲戚,对应的是第二位主帅鲁肃。之后发生巨变,双方大打出手,变成生死对头,对应的是第三位主帅吕蒙。两者关系之所以发生巨变,从而完全改写了荆州的政治格局,其幕后的隐身谋略策划者,正是吕蒙。那么吕蒙为何要做出这一导致双方关系发生巨变的谋略策划?他又做出了怎样的谋略策划呢?本节就来破解其中的谜团和玄机。
先说第一个问题,吕蒙为何要做出这一导致双方关系发生巨变的谋略策划。在笔者看来,早在吕蒙接替鲁肃担任全军主帅之前,孙刘两家还打得一片火热的时候,他就已经显示出主帅型名将亚军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他敏锐地判断:自己国家在荆州的核心利益,必将受到损害;而损害者不是别人,就是眼下的同盟者刘备。作为一名以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为天职的军人,有责任未雨绸缪,在事先就拟定一套应对变故的谋略策划。那么吕蒙做出如此事关重大的判断和策划,他有依据吗?有的。依据有二:一是历史的旧账,二是现实的威胁。
历史旧账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
所谓历史的旧账,乃是孙刘两家,在瓜分荆州地盘上的收入和支出。这本旧账的产生根源,在于当时的荆州,是一块十分诱人的大蛋糕,而这一点,是由荆州的经济地理决定的。东汉的行政体制,最初是郡县两级制。到了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除开附属的西域部分,全国十三州,有上百个郡,上千个县,在册人口将近五千万。其中的荆州,主要地域在今湖北、湖南、河南三省,是一个地域广阔而人口繁盛的大州。下辖七个郡,一百一十七县,在册人口六百零七万,大大超过每州三百八十五万人口的平均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南方的江淮流域和江东,都变成了血火横飞的战场。而地处南方长江中游的荆州,在军政长官刘表的经营之下,则是一块相对安静富庶的乐土,因而包括刘备、诸葛亮等在内的大批精英人物,才会从北方来到荆州避难安身。但是,当上面三大块战场的割据群雄纷纷被剿灭,曹操和孙权成为胜利者之后,荆州的幸福时光也宣告结束,因为这块大蛋糕被两个胜利者盯上了。
建安十三年(208)上半年,孙权首先出手,向西扩张消灭了刘表的部将黄祖,切割了荆州中部东面的江夏郡。接下来曹操下手更狠,出动二十多万大军,南下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先后切割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郡,中部西面的南郡之后,又掉头向东进攻孙权,爆发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荆州大蛋糕被切成三块:北部的一块,即南阳郡再加南郡北端的襄阳,由曹操继续占有;中部的一块,即南郡和江夏郡,由孙权分享;而南部的一块,即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个郡,则落入刘备之手。好比一个鸭梨横切成三段:最小的上段归曹操,较大的中段归孙权,最大的下段则归了刘备。
以投入产出比而言,刘备获得的利润当然最大。此前的他,还在刘表那里当客人,说白了是吃救济,手中完全没有自己的产业。赤壁之战中,又只是敲边鼓的配角。然而他却切下最大的一块,面积超过荆州的一半。但是他不满足,因为自己这块蛋糕虽然最大,却并非最甜。最甜的部分在哪里?就是孙权盘子里的南郡。为什么南郡这块最甜?因为它北面有重镇襄阳扼守汉水,南面有要塞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控制长江,正北是通往京城洛阳的干线大路,向西是进入三峡前往益州的必经水道,在荆州各郡中,其军事价值最大。如果不占据这个交通的大十字口,那么诸葛亮“隆中对”所说的“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夹攻中原的战略设计,就完全无法实现。因此,想办法将南郡拿过来,就成为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当务之急。但是,南郡当下是在孙权手中,如何拿过来呢?用武力吗?肯定打不过势头正旺的孙仲谋。想来想去,想出一个成本最低的办法:借。于是,后世常说的“借荆州”就新鲜出炉了。
借荆州的故事流传很广,但是误会者也很多。有的人以为借荆州,就是借整个荆州的郡县;清朝学者赵翼又走另一个极端,认为这完全是孙吴一方造的大谣。其实,不要说曹操还控制着南阳郡,就是孙权,也一直把江夏郡握在手中,从未出借过。可见“借荆州”,绝对不是借荆州的全部。由于荆州的行政中心一直在南郡,当初刘表在南郡的襄阳,而刘备借到南郡后,也将自己的荆州牧官署设置在南郡的公安和江陵,所以史籍将借南郡一事也称作“借荆州”。
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刘备向汉献帝上了一通表章,推举孙权为车骑将军,兼徐州牧。表面上,是在为孙权捧场;实际上,却是引君入瓮的圈套。原来,徒有虚名的荆州牧刘琦,在这时死了。刘备的算盘是:我既然推举你做了徐州的州牧,不管推荐的表章汉献帝收不收得到,你孙权总要还我的人情,同样推举我当一个州的州牧。如今刘琦新死,你要推举,我就很可能得到荆州牧的官帽。只要有荆州牧的名头,就有借荆州的由头了。孙权果然上当,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当作回报。一个捧场是假意,一个回报是真心,这出戏相当好看。
刘备就任荆州牧,立马提出州牧府官署设在哪里的问题来。刘表当政时是在南郡的襄阳,可是现今襄阳依然在曹操手里,去不了咋办?老孙你帮帮忙,能否在靠近南郡之处借我一小块荒地,好立衙门啊?刘备要借的荒地,叫做油江口,就是油江汇入长江的水口,在江陵城南五十里左右,即现今湖北省公安县。那油江是长江南岸一条支流,发源于武陵郡,向北流入南郡后在不远处注入长江。刘备选择在此设立官署,玄机在于此处已经靠近南郡地界,而且就在南郡的政治中心江陵南边不远,潜在的利用价值很大。至于孙权,认为油江口是一片荒野,刘备在那里掀不起什么风浪,所以很快点头批准。刘备立即前往设置衙门,又把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公安者,公众相安无事也。意思是请你老孙放心,从此我们大家相安无事了。这就是正式“借荆州”之前的热身。
不久,刘备就以公安城池实在太狭陋,不能容纳前来投奔的荆州士民,也不适合新婚燕尔的孙夫人居住为由,正式向孙权请求借用南郡。史书上说是“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初次尝试以碰壁告终,因为遭到周瑜为首的大批臣僚反对。这也难怪,镇守南郡的周瑜,正在谋划由此向西攻取益州,怎能将这块战略要地拱手让给你?再说南郡是周郎艰苦奋战两个年头,先在赤壁恶斗曹操,后在江陵血战曹仁,付出胸部中箭的惨痛代价,硬生生从曹操手里抠下来的。现今一个轻飘飘的“借”字,就要将其拿走,能答应吗?
但是,看似不可能的事,后来却真的办成了。原因很简单,不幸周郎竟短命,新帅鲁肃上台来。鲁肃认为,眼下主要敌人还是曹操,而刘备是我们的战略伙伴;再说把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在上游帮助我们抵挡曹操,那是好事嘛。在当时,孙吴还是军事性政权,所以军队主帅的意见,对孙权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刘备如愿以偿,借到南郡,进驻江陵;而原本镇守江陵的鲁肃,则将驻地撤到下游的陆口(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作为缓冲和补偿,刘备从自己的长沙郡东北部,划出一小块与陆口接壤的地带,让对方在此设立一个汉昌郡,由鲁肃兼任郡太守。这件事,一般人都很少注意和提到。至此,借荆州的演出暂时落幕。
以上,就是历史的旧账。从账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整个历史的旧账,都是围绕南郡的借贷问题发生的。二、南郡确实是一笔借贷,而非无偿的赠送。既然是借贷,理应偿还。三、如果刘备赖账不还,借贷变成坏账,那么孙权就是全面亏损。因为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对孙权来说,进账就只有一个南郡;南郡没有了,整个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就算是白忙活了。与此相反,充当配角的刘备,却坐得全部胜利果实五个郡,赚得盆满钵满。四、一旦出现坏账,孙权要么认栽,要么只有走武力索赔的途径,别无他法。
说了历史旧账,再来说现实的威胁。现实威胁产生的根源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根源就在于,当时双方地盘之间的分界线,并非相对稳定的疆域线,而这一点,又是由军事地理所决定的。据我研究,三国之间相对稳定的疆域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军事上,对峙双方都难以轻轻松松地逾越;二是即使逾越,也很难长期保持通畅,从而会招致重大挫败。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就难以稳定,双方将会通过军事冲突的方式进行调整,调整到相对稳定的疆域线的位置。
比如孙吴和曹魏,相对稳定的疆域线在何处?你会说,小儿科问题嘛,不是在天堑长江上吗?可惜,回答并不完全正确。只要翻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细心观察即可看出:不论是在长江的下游还是中游,地图中划出的分界线,也就是双方相对稳定的疆域线,都不在长江水道本身的沿线,而是向北岸推进到一百里到三百里之间的陆地沿线。在下游,东起今江苏省泰州市、扬州市以北一百里左右,向西经过安徽省滁州市、巢湖市、庐江县、霍山县南,直到湖北省的麻城市和红安县北。在霍山县南,已深入到长江北岸三百里左右。在中游,是东起湖北省武汉市北面一百里左右,向西经过京山县、钟祥市,直至兴山县北。在京山县,也深入长江北岸三百里之遥。
为何会这样呢?玄机在于,曹魏的主力兵种是步兵和骑兵,擅长陆地作战,难以跨过长江,把疆域线推进到南岸的陆地之上。魏文帝曹丕就曾经在长江边,望江兴叹,说长江是南方和北方的天然险阻。然而孙吴则不然,是以水军立国,擅长水战。长江不仅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反倒是自由扬帆穿梭往来的交通大干线。运用长江进行军事上的集结调动和后勤补给,远比在陆地更为省力、有效和迅速。其结果,便是孙吴跨过长江,把疆域线推进到北岸的陆地之上,使长江完全变成自己所控制的内河。但是,孙吴又不能将疆域线推进到北岸太远,否则,水战和水运的双重优势就会丧失。
再如曹魏和蜀汉,相对稳定的疆域线在何处?回答是在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秦岭山势陡峭,主峰太白山,海拔高度达三千七百六十七米,不仅东西绵延很长,而且南北纵深也很大,穿越南北的狭窄山谷小路,包括悬空的栈道,长达五百里之遥。不仅行军极其困难,后勤补给更是艰苦万分。正是因为军事地理上的考虑,曹操才会主动放弃汉中盆地,将全军撤回关中,从而将疆域线,从最初的南面米仓山脉,调整到秦岭一线。而后来诸葛亮之所以最终未能北伐成功,关键也在秦岭的阻隔。
现在来看当时孙、刘两家的分界线,会有什么结论?四个字:脆弱之极。分界大体是在湖北省的钟祥市、潜江市、洪湖市、通城县四点组成的一线,正好位于平坦的江汉平原之上,完全不符合上述两个条件,跨越边界易如反掌,有边界等于没有边界。更不幸的是,边界那边的刘备,建安十五年(210)借得南郡,第二年就以此为跳板,亲自统兵进入益州。再过三年,就把益州这块更大的蛋糕,几乎全部纳入囊中。刘备如虎添翼,实力倍增。留在荆州镇守的关羽,本来就是强势的虎将,如今更加咄咄逼人。与这样的邻居相处,当然会有受威胁的强烈感觉。打个比方,你的邻居人多势众,作风强势霸道不说,还能够轻轻松松破门而入,你会有安全感吗?肯定没有嘛。孙吴所面对的现实威胁,就是在这样的军事地理态势下产生的。
再说第二个问题:吕蒙做出了怎样的谋略策划。吕蒙的谋略策划,在《三国志·吕蒙传》中有完整的档案记录。他曾秘密向孙权呈了一封奏本,专门针对历史旧账和现实威胁,详细陈述自己的意见:“如果现今让征虏将军孙皎据守南郡,潘璋进驻白帝,由蒋钦带领一万人的机动部队,沿长江上下巡察,敌人出现在哪里就奔赴哪里,而微臣我则为主公向前占据襄阳。像这样进行布置,还担忧曹操什么呢?还依赖关羽什么呢?再说关羽他们君臣,依仗其狡诈和力量,处处反复无常,怎么能将他们当作真心的好朋友啊!现今关羽之所以没有立即向东侵犯我们的辖境,原因就在于主公您无比圣明,我们这些将领还在世啊。如今不趁我们强壮时打他们的主意,一旦我们死了,要想再施展力量,还可能吗?”
他的意见有五个要点:
一、坚决反对以往鲁肃的主张,即出借南郡,让刘备从西面帮助对抗曹操;
二、反对的理由是,刘备君臣为人狡诈,反复无常,并非我们真诚可靠的朋友;
三、预料将来对方必定会向东入侵我方,变为强敌,因而我们更不能养痈遗患;
四、趁我方现今力量强壮,抢先下手,攻取荆州消灭关羽;
五、消灭了关羽,按照我提出的兵力部署,也完全能够独立对抗曹操。
显而易见,吕蒙是对孙吴未来的势力扩张,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谋略策划。孙权虽然非常欣赏,但是对于势力发展的战略方向,究竟是选在正西面长江中游的荆州,还在正北面长江下游的北岸,即曹操控制的徐州(主要地域在今山东、江苏省),还有所犹豫。吕蒙又向孙权分析利弊说:“而今曹操远在河北,新近攻灭了袁绍儿子们的势力,正忙着安定幽州、冀州,没有时间东顾徐州。徐州的曹操守军,听说实力也不值得一提。因此,前往进攻,自然可以顺利拿下。但是,徐州那里的地形,乃是平坦通畅的陆地,正适合曹操骁勇骑兵的驰骋。主公您今天得到徐州,后天曹操必定要来拼死争夺;即便使用七八万人去防守,依然不能完全放心。还不如将主攻方向定在西面关羽所在的荆州,攻占荆州之后,完全掌控长江,势力就非常开阔壮大了!”
吕蒙的这一番峥嵘谋略,为孙权彻底解决历史旧账和现实威胁这两大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明确的、周密的、有充分说服力的、可操作性也很强的一揽子办法。智商同样不低的孙权,觉得深得我心,于是决心下定,将战略发展方向锁定在荆州。因此,孙刘两家关系发生巨变,吕蒙完全称得上是幕后隐身的谋略策划者。
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使孙权更加认同了吕蒙对于刘备君臣为人狡诈,反复无常,并非真诚可靠朋友的判断,从而促使他将决心付诸行动。这是两件什么事呢?
第一件事,是讨债遭到忽悠。原来,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听说刘备已经将占领益州之后,就派遣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作为特使,前往益州的政治中心成都,讨要历史的旧债。不料千里迢迢,只讨回来刘备轻飘飘的三句回答:“我正在打西北方凉州的主意,等打下凉州,就把荆州全部地盘都给你们嘛!”刘备的回答,用现今的话来形容,叫做侮辱对方的智商。当时的凉州,主要地域在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刘备当时所控制的益州大部分地区,不仅距离遥远,中间还隔着一个曹操控制之下的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很明显,这是托词和敷衍,对方赖债了,旧账果然变成了坏账。
第二件事,是索赔遭到拒绝。既然对方不归还至关重要的南郡,那么就用靠近孙权一方的另外三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治所分别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永州市、郴州市),来赔偿损失好了。于是,孙权任命了这三个郡的行政官员,派遣他们前去接管政权。谁知这批倒霉的官员,遭到了关羽的暴力驱逐,连衙门都没有看到,就集体下岗了。
讨债遭忽悠,索赔又遭拒绝,赤壁之战的胜利成果全部被对方占有,核心利益受到如此严重的损害,孙权当然要奋起捍卫。由谁统兵去捍卫?由谁执行这一任务呢?还是使用当初周瑜的办法,谁提出最佳谋略策划,谁就是最佳人选!于是他命令吕蒙立即调集精锐兵马,按照既定的谋略策划,开始在荆州大动刀兵。
策划袭杀关羽夺取荆州,是三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吕蒙此举,曾经有人认为是背信弃义。吕蒙如果死而有知,他肯定会反驳说:要论背信弃义,那也是对方赖债不还在先,损害我们国家核心利益在先,你们为何又不指责呢?其实古往今来,小者如人与人之间相处,大者如国与国之间相处,彼此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这是一条基本的准则。明白并且践行这一点,相处就会很容易;不明白也不践行这一点,相处就会很困难。荆州之争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就是世间上没有空空洞洞的信用道义,只有切切实实的平等尊重。这正是:
核心利益须尊重,相处双方第一条。
要想知道吕蒙如何用实际行动来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请看下节。
三鏖战荆州
今天继续讲吕蒙。在上一节里,我们介绍了吕蒙军事生涯后半部分的谋略策划,属于务虚。本节今天来务实,讲他谋略策划的具体实施,题目是“鏖战荆州”。
当时的荆州,堪称一片龙争虎斗、风云际会的壮丽图景。此处既是孙吴名将群体实战培养的大基地,也是孙吴名将之花光荣绽放的大舞台。单单是最高一等的主帅型名将,在此领衔奉献精彩表演的,就有大名鼎鼎的周瑜、吕蒙、陆逊三位。周瑜强攻曹操的表演已经结束。接下来上场的吕蒙,将会用五个年头的时间,充分施展身手,演出一场夺占荆州斩杀关羽的大戏。大戏分为两幕:前一幕是暖场的戏码,发生在建安二十年(215),名叫“巧取三郡”;后一幕是主体的戏码,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名叫“奇袭荆州”。那么“巧取三郡”是取哪三郡?“奇袭荆州”又是如何奇袭?两者之间为何会间隔四年之久呢?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我们先欣赏前一幕的暖场戏码“巧取三郡”。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向刘备讨债遭到忽悠,索赔又遭到拒绝,于是吕蒙受孙权指令,统领精锐兵马,进行武力索赔。进攻的目标,就是曾经派遣行政官员前去接管,却遭到关羽武力驱逐而未果的长沙、零陵、桂阳(治所分别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永州市、郴州市)三郡。
孙权使用将领,风格与曹操截然不同。曹操是绝不放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话,在他这里宣布无效。《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中记载,说他是“诸将征伐,临事叉手为节度”。意思是将领在外作战,面临敌情时都交叉手臂,听从他远距离的遥控指挥。叉手即交叉双手,是服服帖帖遵从命令的肢体语言。孙权则截然不同,大胆放权,任命你为主帅,前线作战就由你全权指挥,充分施展你的才能。孙吴之所以接连出现杰出主帅,比如周瑜、吕蒙、陆逊,与此大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