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干爹(十年暗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少棠笑道:“这没的说,他听我话。”
孟建民还说:“老人毕竟年纪大了,有的事情可能弄不动了,麻烦你多帮着……”
少棠很正经地点头:“你放心,我都明白。”
孟小北蹲行李包上,斜眼偷听,心里默默地想:谁宠我宠得带歪了?这世上还能有第二个人比我小干爹更宠我?
宝鸡火车站是大站,极为拥挤,人流熙攘,有人拉出红色大横幅,“欢送西沟子弟兵进京”什么的。
岐山一个团的官兵调往驻京某部队,小北这次是跟着一车皮大兵,蹭个座位一起上京。
七十年代末期,物资仍然匮乏,棉被都是紧俏物资,家里一人一被,人走到哪,铺盖卷都要背着。更何况孟小北的被子是他奶奶从北京带来的缎子被面,都不是普通人用的线绨被面。缎被是一般人家结婚才买的高级货,一床被子值十几二十块钱呢。
他干爹取笑他:“被子扛好,别半道丢了,这床被子还要盖到你结婚娶媳妇。”
小北那时眉眼间已显露出酷劲儿,小大人样儿:“我娶媳妇还早着,我不着急。”
少棠:“过几年就该猴急了。”
小北:“干爹,我看你挺猴急的,你那条棉被那么破,要不然把我这个好的换给你,你娶媳妇用?!”
贺少棠咬着烟一笑,口气更加的跩:“我真用不着!老子赤条条一毛儿都没有,你看着吧,也有姑娘上赶着乐意跟我好!”
小北坏笑着问:“干爹,你那个文艺宣传队的小耿阿姨,怎么样了啊,没跟你一起回北京啊,那可怎么办?”
旁边小斌接茬儿,拿手狠狠一指,表情充满嫉妒恨:“孟小北你土鳖了吧,什么文艺宣传队啊,我告诉你吧,那小子在北京还有人呢!部队文工团的,漂亮着呢!”
孟小北心里琢磨了,少棠竟然还有呢,部队文工团的……
老式绿皮大火车,在铁道上轰隆隆地启动,拉着响亮的汽笛,冒出滚滚黑烟。
座位是面对面的六人一小桌,孟小北霸住桌子,一路啃着少棠给他带的好吃的面包和饼干,充满对新生活的向往。
再说他们这一拨人回来北京以后,稍事安顿,开始解决最根本的衣食住行问题。
毕竟,对于孟家人来说,家里猛地多出一个能跑会闹要吃饭的大孙子出来!
贺少棠先期将孩子送到,然后回部队报道去了,跑各种手续、关系,辗转就是若干天。等他假日再去到孟家,一踏进这家门,发现小北竟然还没安置好——这孩子没地儿住了!
少棠提着烟酒,一进孟家大门就惊着了,孟家不大的两间屋里,满满堂堂站了有不下十一二口子人!
贺少棠一身白衬衫和军裤,初见面收敛含蓄,向各人点头问好,很端庄稳重。
厨房油烟呛口,过道人来人往,里屋窗口挂一大串山东大蒜头。
孟建民的大妹妹,家里管事儿的“大拿”,嗓门最大的,回头一看是他,问:“这就是那个,那个,小北这就是你那个叫‘干爹’的叔叔?……嗳,他不是要跟你一块儿来咱妈家里住吧?!”
少棠一听赶忙撇清:“我不住您这儿……我住部队宿舍。”
这等于是孟小北的大姑。
小北他亲爹有四个妹妹,因此孟小北还有二姑、三姑和小姑!
少棠往屋里这仔细一寻么,心想,真可以的,孟家当真人口兴旺,孩子真不老少的。五六十年代革命领袖一挥手,人口与生产建设一起实行大/跃进,那时候讲究人多就是生产力啊,要求多生,鼓励多生,生孩子你可是为咱国家做贡献呢。孟家老太太在十年间,一口气不间断生了五个,基本上是两年造出一孩子。
结果咱国家的生产力没能实现跃进,人口基数呈几何极数飚飞起来了,这户平民大家庭就是典型的缩影。
再说孟家情况,孟小北他大姑二姑已经嫁出去,成了家,原本都不会在娘家住。三姑已经谈了对象,快领证了很快就要卷铺盖去跟婆家住。只有小姑年轻尚无着落。
就这天,恰好,孟小北四个姑姑全在这儿!
大姑带外孙女过来看姥姥,小女孩乖巧可人疼,算是小北的表妹。
二姑带外孙子坐在小屋炕上,生闷气呢,跟老公吵架,跑回娘家住了!
孟奶奶拎着擀面杖,在厨房砧板上用力和面,也生着气:“建霞俺告诉你,你给俺赶紧自己家去!别在俺这住,俺这没你住的地方!”
二姑坐炕上懒懒地不挪动:“我不回去,回去就打,我都懒得跟他打,懒得理他。”
孟奶奶:“懒得理他你也嫁了!儿子都生了,整天打个剩么?!”
二姑:“烦他,正经的什么事儿都不干,整天出去瞎跑,回家就嫌我不干活儿。”
孟奶奶:“你俩回家互相嫌去,别碍俺和你爸爸的事。”
二姑嚷道:“我说妈,你还是不是我妈?我是不是你亲闺女啊?!”
孟奶奶是老派思想,而且说话直爽泼辣:“俺都把恁嫁出去了!嫁出去的闺女恁就是汪家的人恁还回来赶剩么?打架恁去他们家撒泼,甭回娘家来撒给恁妈妈看!”
三姑在二厂合作社理发店里烫了个时髦头,进门来。
刚开放初期女青年最时髦的卷发,照着那时的大众情人龚雪的头发烫的。
孟奶奶抬头一看三姑娘,很烈的口气:“你咋也回来了?你回来赶剩么?!”
三姑是个好脾气,长得细皮嫩*态圆润:“我……刚去合作社烫个头么。”
孟奶奶嗓门贼大:“恁烫得这是个剩么!不三不四的!”
三姑一看形势不好,坐了两分钟溜了,去隔壁楼找她对象玩耍去了。
过一会儿,又一个男人闷着头摸进门来,叼着烟,趿拉着黑色“片儿鞋”,说话腔调一看就是南城胡同出来的北京土著,可不就是他们家二姑爷。
二姑爷:“建霞……跟我回家去。”
二姑:“你谁啊,甭来我家,我不回。”
>
少棠笑道:“这没的说,他听我话。”
孟建民还说:“老人毕竟年纪大了,有的事情可能弄不动了,麻烦你多帮着……”
少棠很正经地点头:“你放心,我都明白。”
孟小北蹲行李包上,斜眼偷听,心里默默地想:谁宠我宠得带歪了?这世上还能有第二个人比我小干爹更宠我?
宝鸡火车站是大站,极为拥挤,人流熙攘,有人拉出红色大横幅,“欢送西沟子弟兵进京”什么的。
岐山一个团的官兵调往驻京某部队,小北这次是跟着一车皮大兵,蹭个座位一起上京。
七十年代末期,物资仍然匮乏,棉被都是紧俏物资,家里一人一被,人走到哪,铺盖卷都要背着。更何况孟小北的被子是他奶奶从北京带来的缎子被面,都不是普通人用的线绨被面。缎被是一般人家结婚才买的高级货,一床被子值十几二十块钱呢。
他干爹取笑他:“被子扛好,别半道丢了,这床被子还要盖到你结婚娶媳妇。”
小北那时眉眼间已显露出酷劲儿,小大人样儿:“我娶媳妇还早着,我不着急。”
少棠:“过几年就该猴急了。”
小北:“干爹,我看你挺猴急的,你那条棉被那么破,要不然把我这个好的换给你,你娶媳妇用?!”
贺少棠咬着烟一笑,口气更加的跩:“我真用不着!老子赤条条一毛儿都没有,你看着吧,也有姑娘上赶着乐意跟我好!”
小北坏笑着问:“干爹,你那个文艺宣传队的小耿阿姨,怎么样了啊,没跟你一起回北京啊,那可怎么办?”
旁边小斌接茬儿,拿手狠狠一指,表情充满嫉妒恨:“孟小北你土鳖了吧,什么文艺宣传队啊,我告诉你吧,那小子在北京还有人呢!部队文工团的,漂亮着呢!”
孟小北心里琢磨了,少棠竟然还有呢,部队文工团的……
老式绿皮大火车,在铁道上轰隆隆地启动,拉着响亮的汽笛,冒出滚滚黑烟。
座位是面对面的六人一小桌,孟小北霸住桌子,一路啃着少棠给他带的好吃的面包和饼干,充满对新生活的向往。
再说他们这一拨人回来北京以后,稍事安顿,开始解决最根本的衣食住行问题。
毕竟,对于孟家人来说,家里猛地多出一个能跑会闹要吃饭的大孙子出来!
贺少棠先期将孩子送到,然后回部队报道去了,跑各种手续、关系,辗转就是若干天。等他假日再去到孟家,一踏进这家门,发现小北竟然还没安置好——这孩子没地儿住了!
少棠提着烟酒,一进孟家大门就惊着了,孟家不大的两间屋里,满满堂堂站了有不下十一二口子人!
贺少棠一身白衬衫和军裤,初见面收敛含蓄,向各人点头问好,很端庄稳重。
厨房油烟呛口,过道人来人往,里屋窗口挂一大串山东大蒜头。
孟建民的大妹妹,家里管事儿的“大拿”,嗓门最大的,回头一看是他,问:“这就是那个,那个,小北这就是你那个叫‘干爹’的叔叔?……嗳,他不是要跟你一块儿来咱妈家里住吧?!”
少棠一听赶忙撇清:“我不住您这儿……我住部队宿舍。”
这等于是孟小北的大姑。
小北他亲爹有四个妹妹,因此孟小北还有二姑、三姑和小姑!
少棠往屋里这仔细一寻么,心想,真可以的,孟家当真人口兴旺,孩子真不老少的。五六十年代革命领袖一挥手,人口与生产建设一起实行大/跃进,那时候讲究人多就是生产力啊,要求多生,鼓励多生,生孩子你可是为咱国家做贡献呢。孟家老太太在十年间,一口气不间断生了五个,基本上是两年造出一孩子。
结果咱国家的生产力没能实现跃进,人口基数呈几何极数飚飞起来了,这户平民大家庭就是典型的缩影。
再说孟家情况,孟小北他大姑二姑已经嫁出去,成了家,原本都不会在娘家住。三姑已经谈了对象,快领证了很快就要卷铺盖去跟婆家住。只有小姑年轻尚无着落。
就这天,恰好,孟小北四个姑姑全在这儿!
大姑带外孙女过来看姥姥,小女孩乖巧可人疼,算是小北的表妹。
二姑带外孙子坐在小屋炕上,生闷气呢,跟老公吵架,跑回娘家住了!
孟奶奶拎着擀面杖,在厨房砧板上用力和面,也生着气:“建霞俺告诉你,你给俺赶紧自己家去!别在俺这住,俺这没你住的地方!”
二姑坐炕上懒懒地不挪动:“我不回去,回去就打,我都懒得跟他打,懒得理他。”
孟奶奶:“懒得理他你也嫁了!儿子都生了,整天打个剩么?!”
二姑:“烦他,正经的什么事儿都不干,整天出去瞎跑,回家就嫌我不干活儿。”
孟奶奶:“你俩回家互相嫌去,别碍俺和你爸爸的事。”
二姑嚷道:“我说妈,你还是不是我妈?我是不是你亲闺女啊?!”
孟奶奶是老派思想,而且说话直爽泼辣:“俺都把恁嫁出去了!嫁出去的闺女恁就是汪家的人恁还回来赶剩么?打架恁去他们家撒泼,甭回娘家来撒给恁妈妈看!”
三姑在二厂合作社理发店里烫了个时髦头,进门来。
刚开放初期女青年最时髦的卷发,照着那时的大众情人龚雪的头发烫的。
孟奶奶抬头一看三姑娘,很烈的口气:“你咋也回来了?你回来赶剩么?!”
三姑是个好脾气,长得细皮嫩*态圆润:“我……刚去合作社烫个头么。”
孟奶奶嗓门贼大:“恁烫得这是个剩么!不三不四的!”
三姑一看形势不好,坐了两分钟溜了,去隔壁楼找她对象玩耍去了。
过一会儿,又一个男人闷着头摸进门来,叼着烟,趿拉着黑色“片儿鞋”,说话腔调一看就是南城胡同出来的北京土著,可不就是他们家二姑爷。
二姑爷:“建霞……跟我回家去。”
二姑:“你谁啊,甭来我家,我不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