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的淑女情结
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赤粿粿的真理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诗经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形象道出了古往今来自诩为道德典范的谦谦君子们的猎艳心态。古代中国的男女受教育程度极之不平等,不似今日英国等西方国家有所谓“淑女学校”批量生产优质淑女。封建社会里主流的意识形态是重男轻女,妇女多数情况下只是男权的依附,一切都没有平等可言,更遑论教育。除了少数官宦、权贵人家的子女能请得起家教,平民百姓家的姑娘只能学些“唧唧复唧唧”的针线活,别说能够踏入大门只朝男人开的私塾,就算想接触琴棋书画也不太现实。如果父亲是落魄秀才,母亲是落难千金的家庭,父母有一定的文化根底,或许可亲自操刀传授一二,但在这种环境调教出来的女子们离真正的淑女尚有一定差距。
淑女集合了处女的纯洁、自重、矜持,又包含着才女的知书识礼、善解人意以及美女的珠圆玉润、乌舍凌波,真是贤良淑德、才貌俱佳、秀外慧中的绝好写照。才子佳人,这个佳人未必是貌若天仙的美女,但肯定会是淑女。古代的读书人,盼望着“红袖添香伴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正是淑女梦在作怪。在古代,真正符合淑女指标的,多半只有出自书香门第的小姐。所以,一般穷书生,在未有出头之日,是很难得到淑女的眷恋的,只能像聊斋志异里的书生一样,发发一帘“春”梦,玩玩人鬼情。
都说男人有处女情结,那似乎限于普通男人,只算“大众消费”;淑女情结则上了一个档次,或许所有男人都有这个愿望,但苦于自身条件只能将这个奢侈的念头永埋心底,真正能抱得淑女归的是士大夫阶层,这便叫“贵族消费”司马相如巧设心计,赢得卓文君芳心,完全忽略了她曾有婚史,当然是因为她够得上淑女标准。虽然后世学者研究指出司马相如可能有骗财骗色嫌疑,但完全动摇不了他的淑女情结。
中国自古就有“和亲”的传统:为平息与各民族或(某些在那时候属于独立主权)国家的战争,减少骚乱,结成利益同盟,于是会选派一名优秀女子当和平使者与当事权力机构结成姻亲。“和亲”作为古代外交手段的典型,意义是积极的,甚至有时起到了淑女救国的功效。“和亲”是为他国选国母,主角常常需要母仪天下,代表着一国形象,纵然没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姿容,也不应是“入不得厨房、出不得厅堂”的丑小鸭货色。历来的最佳选择是自小便受淑女训练、帝王出品的“小龙女”当然非凡胎可比。而与王室没有血脉关系的王昭君,被皇帝当处理品出塞,偏偏没发现这是高级淑女,结果明珠暗投。这牵动着多少古今男人的心?由此可知,淑女渊源能够追溯到更久远的时代。
中国的淑女数量真的乏善可陈,乃至中国很多极品男人只能娶了无法称心如意的太太。但这个淑女情结一直郁结体内未泯于心,因此后来不少通过纳妾来圆梦,更多的是留连风月场合千金买一醉(笑)。古代有不少所谓“卖艺不卖身”的艺妓兴起,多亏这群有“淑女情结”的不安分子推波助澜。民间流传的唐伯虎点秋香是纳妾的注脚;冲冠一怒为红颜中的吴三桂与陈圆圆、与周邦彦争李师师的宋徽宗,则是徜徉风月的极致表现。这些传说或许并非史实,但它之所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承载着大众美好的幻梦,代表着不少男人的最高理想。
古人成婚讲求门当户对,但这种当对仅限于家族意义的阶层、门第,并没有真正意义的个人对等。最大一条部对等可能就是知识、学问上的。古代中国的学士,能娶到在才学上门当户对的妻子的屈指可数。广为流传的有:赵明诚与李清照,传说中的秦少游与苏小小,难修正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随着历史车轮滚到二十世纪,近代的精英男性则敢于对婚姻扯大旗造反,公开找寻淑女。鲁迅找到了许广平,徐志摩找到了陆小曼,郁达夫找到了王映霞。而金岳霖更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这些为数不多打着时代进步烙印的佳话,淹没了更多有着同样渴求却没有获得相同结局的男人的心声。
进入二十一世纪,似乎中国男人们更敢于嚷出这样的心声了。历来大学生都是万众瞩目的对象,与之相关的种种现象:大学生选美、大学生当情妇、大学生卖淫等,一直牵动社会各界的眼球。为什么这些各种群体都存在的现象,一旦当事人的身份置换成女大学生,就格外受关注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社会各界都对女大学生抱有过多期待,尤其中国男士。在当今社会,真正符合产生淑女的土壤,正是高等院校。现代高校是最大面积的淑女生产基地,由此便过多地承载了社会的期望,顶着无数男人异样的目光,也直面来自社会各色诱惑的攻击。当然,不少女大学生是清醒的,意识到自身这种优势,懂得把握市场,争取将这种优势套现。这个群体虽然未必个个都符合淑女标准,但某些即将毕业或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有自知之明,学会了审时度势,不忙择业忙择偶,不想找工作只想找老公(旨在用走过红地毯替代走过艰难的奋斗路),想办法将自己尽早脱手,大有促销搞清仓之势。大凡有事业(物业)有地位的男士都被视作王子,所开座驾都被视为白马,令人(尤以被甩大学生为重)大叹世风日下。淑女情结如此大行其道,虽然有些势利,但也算得上健康的价值观,比起近于迂腐的处女情结,已经进步了不少。
2007-11-28
诗经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形象道出了古往今来自诩为道德典范的谦谦君子们的猎艳心态。古代中国的男女受教育程度极之不平等,不似今日英国等西方国家有所谓“淑女学校”批量生产优质淑女。封建社会里主流的意识形态是重男轻女,妇女多数情况下只是男权的依附,一切都没有平等可言,更遑论教育。除了少数官宦、权贵人家的子女能请得起家教,平民百姓家的姑娘只能学些“唧唧复唧唧”的针线活,别说能够踏入大门只朝男人开的私塾,就算想接触琴棋书画也不太现实。如果父亲是落魄秀才,母亲是落难千金的家庭,父母有一定的文化根底,或许可亲自操刀传授一二,但在这种环境调教出来的女子们离真正的淑女尚有一定差距。
淑女集合了处女的纯洁、自重、矜持,又包含着才女的知书识礼、善解人意以及美女的珠圆玉润、乌舍凌波,真是贤良淑德、才貌俱佳、秀外慧中的绝好写照。才子佳人,这个佳人未必是貌若天仙的美女,但肯定会是淑女。古代的读书人,盼望着“红袖添香伴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正是淑女梦在作怪。在古代,真正符合淑女指标的,多半只有出自书香门第的小姐。所以,一般穷书生,在未有出头之日,是很难得到淑女的眷恋的,只能像聊斋志异里的书生一样,发发一帘“春”梦,玩玩人鬼情。
都说男人有处女情结,那似乎限于普通男人,只算“大众消费”;淑女情结则上了一个档次,或许所有男人都有这个愿望,但苦于自身条件只能将这个奢侈的念头永埋心底,真正能抱得淑女归的是士大夫阶层,这便叫“贵族消费”司马相如巧设心计,赢得卓文君芳心,完全忽略了她曾有婚史,当然是因为她够得上淑女标准。虽然后世学者研究指出司马相如可能有骗财骗色嫌疑,但完全动摇不了他的淑女情结。
中国自古就有“和亲”的传统:为平息与各民族或(某些在那时候属于独立主权)国家的战争,减少骚乱,结成利益同盟,于是会选派一名优秀女子当和平使者与当事权力机构结成姻亲。“和亲”作为古代外交手段的典型,意义是积极的,甚至有时起到了淑女救国的功效。“和亲”是为他国选国母,主角常常需要母仪天下,代表着一国形象,纵然没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姿容,也不应是“入不得厨房、出不得厅堂”的丑小鸭货色。历来的最佳选择是自小便受淑女训练、帝王出品的“小龙女”当然非凡胎可比。而与王室没有血脉关系的王昭君,被皇帝当处理品出塞,偏偏没发现这是高级淑女,结果明珠暗投。这牵动着多少古今男人的心?由此可知,淑女渊源能够追溯到更久远的时代。
中国的淑女数量真的乏善可陈,乃至中国很多极品男人只能娶了无法称心如意的太太。但这个淑女情结一直郁结体内未泯于心,因此后来不少通过纳妾来圆梦,更多的是留连风月场合千金买一醉(笑)。古代有不少所谓“卖艺不卖身”的艺妓兴起,多亏这群有“淑女情结”的不安分子推波助澜。民间流传的唐伯虎点秋香是纳妾的注脚;冲冠一怒为红颜中的吴三桂与陈圆圆、与周邦彦争李师师的宋徽宗,则是徜徉风月的极致表现。这些传说或许并非史实,但它之所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承载着大众美好的幻梦,代表着不少男人的最高理想。
古人成婚讲求门当户对,但这种当对仅限于家族意义的阶层、门第,并没有真正意义的个人对等。最大一条部对等可能就是知识、学问上的。古代中国的学士,能娶到在才学上门当户对的妻子的屈指可数。广为流传的有:赵明诚与李清照,传说中的秦少游与苏小小,难修正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随着历史车轮滚到二十世纪,近代的精英男性则敢于对婚姻扯大旗造反,公开找寻淑女。鲁迅找到了许广平,徐志摩找到了陆小曼,郁达夫找到了王映霞。而金岳霖更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这些为数不多打着时代进步烙印的佳话,淹没了更多有着同样渴求却没有获得相同结局的男人的心声。
进入二十一世纪,似乎中国男人们更敢于嚷出这样的心声了。历来大学生都是万众瞩目的对象,与之相关的种种现象:大学生选美、大学生当情妇、大学生卖淫等,一直牵动社会各界的眼球。为什么这些各种群体都存在的现象,一旦当事人的身份置换成女大学生,就格外受关注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社会各界都对女大学生抱有过多期待,尤其中国男士。在当今社会,真正符合产生淑女的土壤,正是高等院校。现代高校是最大面积的淑女生产基地,由此便过多地承载了社会的期望,顶着无数男人异样的目光,也直面来自社会各色诱惑的攻击。当然,不少女大学生是清醒的,意识到自身这种优势,懂得把握市场,争取将这种优势套现。这个群体虽然未必个个都符合淑女标准,但某些即将毕业或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有自知之明,学会了审时度势,不忙择业忙择偶,不想找工作只想找老公(旨在用走过红地毯替代走过艰难的奋斗路),想办法将自己尽早脱手,大有促销搞清仓之势。大凡有事业(物业)有地位的男士都被视作王子,所开座驾都被视为白马,令人(尤以被甩大学生为重)大叹世风日下。淑女情结如此大行其道,虽然有些势利,但也算得上健康的价值观,比起近于迂腐的处女情结,已经进步了不少。
200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