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中华异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民们的吃饭问题,而且由于他们都是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的,并组建了民兵师,因此,云南将不再是一块山高皇帝远的地方。
南边的战事渐渐接近尾声,而北边的战事却仍然没有结束。
清军在与镇虏军争夺山西的过程中损失很大,不得已,他们只好放弃了山西,退守直隶,做困兽之斗。
当马满原率领的骑兵部队在鲁南平原再一次沉重打击了清军骑兵之后,山东也告光复。本来他的部下是想挟胜利之威一鼓做气拿下直隶的,但是林清华却另有打算,他命令部队停止继续攻击直隶一带的清军,转而经营蒙古草原。
在他的命令下,平定云南的部队被大量调到北方,山西镇虏军人数增加到了近十万人,他们按照林清华的安排,分成三支部队,轮换前往蒙古草原作战,由于合理的安排,因此,在漠南蒙古草原上,镇虏军始终保持着至少三万人的作战力量,与他们一同作战的还有由河西回回骑兵整编而成的一个骑兵师,同时还有从青藏高原征募而来的五千蒙古和硕特部骑兵,他们由固始汗的一个儿子统率,协助镇虏军征服漠南草原上的各蒙古部落,逼迫他们与满清断绝一切关系,并向林清华称臣纳贡。
由于双方不仅力量悬殊,而且由于镇虏军武器先进,力量集中,进攻目的明确,因此,当那些各怀鬼胎、一盘散沙的蒙古王爷们看见自己部下的那些骑兵被镇虏军打得象炸了圈的羊一样四处乱跑的时候,当他们看到那些前来支援他们但却也被镇虏军打得狼狈不堪的清军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冷静的衡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在与和硕特部的使者交谈之后,他们大多选择了改换门廷,向林清华臣服,与满清断绝来往,并将他们的儿子送到武昌,与和硕特部未来的首领一同在林清华派来的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汉语与汉字。
对于那些不肯臣服的蒙古部落,林清华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策略,他向那些已经臣服自己的蒙古王爷许诺,谁打败了那些不肯臣服的漠南蒙古部落,那么那个部落的一切东西就归谁所有。在这种诱惑下,蒙古王爷们纷纷联合起来,主动进攻那些尚未臣服的部落,由于镇虏军骑兵部队的协助,战争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结束了,当今年秋天到来的时候,漠南蒙古已经被林清华统一起来,而那些得到了好处的蒙古王爷们则将大量的马匹进献给林清华,并用更多的牛、羊、马匹换走他们所需要的食盐、茶叶、丝绸,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清华的财政压力,并使农民得到了足够多的耕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在技术上,林清华辖下工场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在那些经验丰富的工匠们与那些刚刚从高等学堂技术学院毕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技术人员们的合作下,蒸汽机研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他们采用先铆再焊的方法,成功的制出了第一台耐压锅炉,为了防止其爆炸,他们还在外面又加了一层铆接起来的钢板,虽然看起来很笨重,但是以目前的工艺水平,能做到这一步就相当不错了。
在技术人员们的不懈努力下,在第一台耐压锅炉制造出来两个月后,林清华的第一台蒸汽机成功的连续运转了两天两夜,在利用这台蒸汽机带动一架新式铣床将一根粗钢管拉出十五条膛线以后,主管蒸汽机研制工作的宋应星宣布实验取得了成功。
对于这个进步,林清华是非常高兴的,虽然他曾在这其中点拨了一下,画了几张想象图,但是大部分工作都是那些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们完成的,这表明,他的高等教育体制开始结出硕果,中国的技术将逐步取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真正统一。
蒸汽机研制出来以后,林清华不敢怠慢,立刻命令宋应星全力投入到机械制造技术的改造上来,将那些水力机械卖给私人工场,而用卖得的钱发展蒸汽工业,当然了,这些事情不是一步到位的,必须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因为林清华可不愿意耽误自己的军事工业,毕竟镇虏军的军火需求是相当大的。
与此同时,林清华还命令青衫社协助工场技术人员,秘密制造一种全身铁甲的内河战舰,他并不指望能够一口吃个胖子,他现在需要的是用这种方法开拓技术人员的眼界,并积累他们的经验,为下一步的打算做好准备。
想到这里,林清华马上又拿起一张空白公文,在那上面写下嘉奖令,宣布立即颁发给对研制蒸汽机有功的四名技术人员每人一枚“公输班勋章”并奖励每人一万圆,而其他的一些辅助人员也每人奖励五百至一千圆。
此时,书房门外响起一个声音“元帅,莫不计求见。”
林清华知道应该是莫不计送公文来了,因此便起身将书房门打开。
门一开,林清华却发现门外除了莫不计外,还站着另外两个人,一人为刚从湖广调到南京的黄宗羲,另一人则是青衫社首领洪熙官。
林清华放三人进来,命他们坐下。
莫不计将怀里抱着的一摞公文奏章放在书桌上,随后向林清华禀道:“元帅,这些奏章与公文属下已经处理完了,就等着元帅许可了。”
林清华点头示意莫不计坐下,随后他也坐回书桌边,一边看着那些新送来的公文,一边询问道:“黄先生怎么这么快就到我这里来了?不是说好了让你先休息十天吗?等安顿好了家人,再到我这里来报到。”
黄宗羲恭敬的答道:“回元帅,属下已经将家人安顿好了,拿着元帅的命令,所有的人都不敢怠慢,就连顺天府尹也来帮忙,昨日诸事已毕,所以今日属下便来了。”他顿了一顿,接着又说道:“元帅有什么事情让属下去做,这就快吩咐吧。看到别人都在做事,唯有属下还无所事事,属下心中实在是焦急的很。”
林清华转头看着黄宗羲,说道:“既然这样,那也好,反正这里现在正缺少人手,尤其是象黄先生这样治政经验丰富的人。我把黄先生、顾先生和王先生从湖广调来,为的就是让你们帮我整顿税法,顾先生与王先生先来一步,但湖广暂时还离不开你,所以直到现在才将你调来。黄先生在给我的奏章中说的好,历朝历代都没有将税法理清楚,以至于越来越乱,朝廷收入也越来越少,百姓的负担却越来越重,这才是各朝最最致命的地方。”
黄宗羲点了点头,说道:“遍观历朝历代,很多朝代都是亡在流民手中,而流民从何而来?还不是放下了田产与锄头的农夫?若有口饭吃,他们何以会挺而走险?一旦天下流民太多,那么这天下也就快乱了。黄某多年总是在想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百姓离开土地?前些日子渐渐想明白了,这一个原因是土地兼并,大的乡绅地主多是一些有权有势的豪门,仗着权势,肆意倾轧升斗小民,小民百姓告官告不过,说理又无处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祖辈传下的田产一点一点被人夺去,没了求生之途,软弱一点的去讨饭,最后饿死道边,强横一点的拉帮结伙,或入山林做匪,或进市井为盗,一旦天下大乱,则匪盗摇身一变就可成为流寇,数股大的流寇相互兼并,最终酿成亡国之祸。”
黄宗羲顿了一顿,接着说道:“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这税法了,多数朝代征收农税并没有那么精细,不按照土地的好坏与否征收,而是定下一个统一的税率,指定征收,而且由于大户人家往往勾结贪官,隐瞒田产,甚至将税赋加在贫苦百姓身上,这样一来,小民百姓负担更重,寻常年景就很难温饱,一旦遇到荒年,就更活不下去了。虽然到了万历朝时,首辅张居正大人曾经试着施行了‘一条鞭法’,严厉的惩处了一批隐瞒田产的大户和官员,暂时使得朝廷税收增多,而且小民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些。但是,这种局面未能持久,而且由于此法将赋役一律折银征收,这样一来,农人必须先将粮食卖给商人,从商人那里得来银子,然后再用银子纳税,这样,农人就又受了一层商人的盘剥,收入更少。这就出现了个怪圈,虽然朝廷想减轻百姓负担,但是当一段时间过去,百姓身上的负担不仅未能减轻,反而更加沉重,天下不乱才怪。”
林清华略微沉思片刻,随即问道:“那依你之见,有何解决的办法?”
黄宗羲说道:“黄某才思很浅,前几日与顾大人、王大人商议,慢慢的理出个头绪来。依我等看来,百姓负担重,一则是因为官员太多,不仅科举上来的人有,恩荫的、赏功的、世袭的也多,这样一来,官员只会越来越多,而官员的俸禄都是从税银中得来,那么就必须加重赋税。二则是商人的中间盘剥,使得百姓深受其害。这样看来,就必须从这两个地方下手,一则大力削减官员数量,合理分配政务,二则禁止商人盘剥百姓,最好能够直接征收粮食。”
林清华点头道:“第一条可以办,但第二条不能这样办,必须另想办法,比如说直接由官府收购农人种的粮食,价钱稍微比商人的高上一点儿,这样一来,商人就不得不提高价钱,否则将买不到粮食。”
黄宗羲说道:“但是这样一来,就又必须增加官员数量,似乎有些不妥,而且所需金钱巨大,恐怕国库难以承担。”
林清华说道:“两害相权取其轻,粮食是国之根本,不能有什么闪失。俗话说‘无农不活,无商不富,无工不强’,可见农业十分重要,说到底就是粮食很重要,不能疏忽。至于金钱方面嘛,买进来自然要卖出去,只需稍微加一点儿价,保住成本就可以了。”
黄宗羲沉思了一会儿,随后接着说道:“属下还曾这样想过,历来丁税多由小民百姓来承担,而大户大家地多人少,这样一来十分不公平,虽然张居正大人曾将部分力役摊入田亩征收,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属下想向元帅进言,不如索性将丁税全部摊如田亩征收,地越多,税越高,于百姓有好处。”
林清华赞道:“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看来我没有选错人,你马上就去办。”
黄宗羲犹豫了片刻,随后问道:“前日元帅曾经命莫先生将心中所想的那种‘累进税’的方法讲给属下听,但属下左想右想总觉得有些不妥。”
林清华有些惊讶,遂说道:“你讲讲看。”
黄宗羲说道:“清丈田亩不仅十分繁杂,而且容易造成官绅勾结,况且如今天下尚未完全平定,故而暂时不易这样处理,还望元帅三思。依属下之见,莫如规定最高地租额,不许地主胡乱加租,违者从重治罪。”
“你也这么说?”林清华有些拿不定主意了“顾先生与王先生也是这么劝我的,看来我真的该好好的考虑一下了。”
屋子里一下子沉寂下来,没有人敢打断林清华的沉思。
过了好一会儿,林清华才再次说道:“这样吧,暂时就按照你说的办,不过,官员们的田产一定要限制在五百亩以下,否则立即罢官问罪!另外,再次重申一边,任何军官都不许经营田产,违者以军法处治!”
莫不计马上接口问道:“那,那些明室王子们的田产怎么办?光是河南的几十个逃到南边的王子就闹腾的不得了,他们嚷嚷着要朝廷把他们的田产交还给他们。可是那些田产有的已经被我军用于屯田,有的则被百姓作为私地耕种,若是还给他们的话,恐怕会激起民变。”
林清华冷哼一声,说道:“不要理他们!作威作福了两百年,还想继续作下去啊?要吃饭自己解决!休想再从老百姓身上榨取油水!他们想骂就让他们骂去,张慎言的那东林雅苑不是最喜欢骂我吗?就让他们继续表演好了,我可不吃他们那一套!”说到这里,林清华忽然又想起个问题,遂转头询问坐在靠近门边的洪熙官,问道:“你们查的怎么样了?张慎言跟郑森有什么勾结?他们为什么会勾结到一块儿?张慎言就那么健忘?”
洪熙官说道:“张慎言的那报纸东林雅苑其实是郑森的手下叶翼云帮着办起来的,实际上与郑森的三山报是一个鼻孔出气,只不过,现在看来双方也是有些囹圄的,还并非铁板一块。至于他们为何会相互勾结,属下还没有查明白。”
林清华叹道:“这些食古不化的家伙!非要抱着孔子的臭脚不放!”他转头看了看黄宗羲与莫不计,却见他们脸上并未显出特别惊讶的表情,便知道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这种对待孔子的态度了,不再感到惊讶了,遂接着说道:“我就不信,他们还能比我的号角和侯方域的宁报更好!”林清华顿了一顿,随后对莫不计说道:“我上次叫你帮我找的那几个人找得怎么样了?”
莫不计说道:“找到了,已经开始按照您的吩咐在干了。只是属下不明白,为何不将那张慎言一伙抓起来,却非要这么拐着弯儿来?”
林清华解释道:“以力服人不如以理服人,我相信,‘时移则事异’,他们的那一套越往后就越不吃香,所以,不如就用这个办法弄,跟他们搞辩论。”
林清华低着头又想了一会儿,发现自己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于是便说道:“若大家没有什么事情了,就下去吧,莫先生把桌子上那些处理完的奏章拿走,黄先生到咨议府去与顾王二位先生携手合作。”
莫不计与黄宗羲马上站起,向林清华行礼后,便走出书房。刚跨出门,莫不计忽然又想起一事,忙转身说道:“方才顺天府尹来了,他想求见元帅,此刻正在正厅等候元帅召见。”
林清华问道:“顺天府尹?他来干什么?”
莫不计说道:“还不是为了上个月的那件案子。”
林清华有些想不起来,便问道:“案子?什么案子?”
莫不计解释道:“就是那件‘聚贤楼’的案子。”
林清华恍然大悟,说道:“原来是齐鲸波的那件事啊,我知道了,你现在先去跟他聊聊,我随后就到。”
洪熙官将门关上,随后从腰间挂着的一个布包里取出一个盒子,交给林清华,说道:“这是青衫社刚刚从湖广送来的,属下不敢耽搁,马上送来了。”
林清华接过盒子,却见那盒子上的封条完整无缺,知道是密件,但他并不想避过洪熙官,便立即当着洪熙官的面将那盒子打开了。
盒子里装着一个千里镜,还有一封信。
林清华打开信看了看,随后又拿起那个千里镜,高兴的递给洪熙官,说道:“湖广枪场已经成功的制出了千里镜,这是他们送来的样品。”
洪熙官接过千里镜,略微观察一番,随后赞道:“比郑森的那些千里镜还要好,看起来那两名从澳门请来的洋工匠还真有些本事。”
林清华将盒子放在书桌上,说道:“人才不分国界,只要是人才,我就能用。”他举起手中的那封已经打开的信,说道:“你猜猜,这里面说的是什么?”
洪熙官笑道:“一定是那艘铁甲船的消息吧?”
林清华将信递给洪熙官,说道:“你只猜对了一半,除了那艘铁甲船已经下水试航的消息外,还有一个更让我高兴的消息,那就是,那种大炮已经造好了,现在我终于可以和郑森摊牌了。”
民们的吃饭问题,而且由于他们都是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的,并组建了民兵师,因此,云南将不再是一块山高皇帝远的地方。
南边的战事渐渐接近尾声,而北边的战事却仍然没有结束。
清军在与镇虏军争夺山西的过程中损失很大,不得已,他们只好放弃了山西,退守直隶,做困兽之斗。
当马满原率领的骑兵部队在鲁南平原再一次沉重打击了清军骑兵之后,山东也告光复。本来他的部下是想挟胜利之威一鼓做气拿下直隶的,但是林清华却另有打算,他命令部队停止继续攻击直隶一带的清军,转而经营蒙古草原。
在他的命令下,平定云南的部队被大量调到北方,山西镇虏军人数增加到了近十万人,他们按照林清华的安排,分成三支部队,轮换前往蒙古草原作战,由于合理的安排,因此,在漠南蒙古草原上,镇虏军始终保持着至少三万人的作战力量,与他们一同作战的还有由河西回回骑兵整编而成的一个骑兵师,同时还有从青藏高原征募而来的五千蒙古和硕特部骑兵,他们由固始汗的一个儿子统率,协助镇虏军征服漠南草原上的各蒙古部落,逼迫他们与满清断绝一切关系,并向林清华称臣纳贡。
由于双方不仅力量悬殊,而且由于镇虏军武器先进,力量集中,进攻目的明确,因此,当那些各怀鬼胎、一盘散沙的蒙古王爷们看见自己部下的那些骑兵被镇虏军打得象炸了圈的羊一样四处乱跑的时候,当他们看到那些前来支援他们但却也被镇虏军打得狼狈不堪的清军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冷静的衡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在与和硕特部的使者交谈之后,他们大多选择了改换门廷,向林清华臣服,与满清断绝来往,并将他们的儿子送到武昌,与和硕特部未来的首领一同在林清华派来的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汉语与汉字。
对于那些不肯臣服的蒙古部落,林清华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策略,他向那些已经臣服自己的蒙古王爷许诺,谁打败了那些不肯臣服的漠南蒙古部落,那么那个部落的一切东西就归谁所有。在这种诱惑下,蒙古王爷们纷纷联合起来,主动进攻那些尚未臣服的部落,由于镇虏军骑兵部队的协助,战争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结束了,当今年秋天到来的时候,漠南蒙古已经被林清华统一起来,而那些得到了好处的蒙古王爷们则将大量的马匹进献给林清华,并用更多的牛、羊、马匹换走他们所需要的食盐、茶叶、丝绸,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清华的财政压力,并使农民得到了足够多的耕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在技术上,林清华辖下工场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在那些经验丰富的工匠们与那些刚刚从高等学堂技术学院毕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技术人员们的合作下,蒸汽机研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他们采用先铆再焊的方法,成功的制出了第一台耐压锅炉,为了防止其爆炸,他们还在外面又加了一层铆接起来的钢板,虽然看起来很笨重,但是以目前的工艺水平,能做到这一步就相当不错了。
在技术人员们的不懈努力下,在第一台耐压锅炉制造出来两个月后,林清华的第一台蒸汽机成功的连续运转了两天两夜,在利用这台蒸汽机带动一架新式铣床将一根粗钢管拉出十五条膛线以后,主管蒸汽机研制工作的宋应星宣布实验取得了成功。
对于这个进步,林清华是非常高兴的,虽然他曾在这其中点拨了一下,画了几张想象图,但是大部分工作都是那些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们完成的,这表明,他的高等教育体制开始结出硕果,中国的技术将逐步取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真正统一。
蒸汽机研制出来以后,林清华不敢怠慢,立刻命令宋应星全力投入到机械制造技术的改造上来,将那些水力机械卖给私人工场,而用卖得的钱发展蒸汽工业,当然了,这些事情不是一步到位的,必须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因为林清华可不愿意耽误自己的军事工业,毕竟镇虏军的军火需求是相当大的。
与此同时,林清华还命令青衫社协助工场技术人员,秘密制造一种全身铁甲的内河战舰,他并不指望能够一口吃个胖子,他现在需要的是用这种方法开拓技术人员的眼界,并积累他们的经验,为下一步的打算做好准备。
想到这里,林清华马上又拿起一张空白公文,在那上面写下嘉奖令,宣布立即颁发给对研制蒸汽机有功的四名技术人员每人一枚“公输班勋章”并奖励每人一万圆,而其他的一些辅助人员也每人奖励五百至一千圆。
此时,书房门外响起一个声音“元帅,莫不计求见。”
林清华知道应该是莫不计送公文来了,因此便起身将书房门打开。
门一开,林清华却发现门外除了莫不计外,还站着另外两个人,一人为刚从湖广调到南京的黄宗羲,另一人则是青衫社首领洪熙官。
林清华放三人进来,命他们坐下。
莫不计将怀里抱着的一摞公文奏章放在书桌上,随后向林清华禀道:“元帅,这些奏章与公文属下已经处理完了,就等着元帅许可了。”
林清华点头示意莫不计坐下,随后他也坐回书桌边,一边看着那些新送来的公文,一边询问道:“黄先生怎么这么快就到我这里来了?不是说好了让你先休息十天吗?等安顿好了家人,再到我这里来报到。”
黄宗羲恭敬的答道:“回元帅,属下已经将家人安顿好了,拿着元帅的命令,所有的人都不敢怠慢,就连顺天府尹也来帮忙,昨日诸事已毕,所以今日属下便来了。”他顿了一顿,接着又说道:“元帅有什么事情让属下去做,这就快吩咐吧。看到别人都在做事,唯有属下还无所事事,属下心中实在是焦急的很。”
林清华转头看着黄宗羲,说道:“既然这样,那也好,反正这里现在正缺少人手,尤其是象黄先生这样治政经验丰富的人。我把黄先生、顾先生和王先生从湖广调来,为的就是让你们帮我整顿税法,顾先生与王先生先来一步,但湖广暂时还离不开你,所以直到现在才将你调来。黄先生在给我的奏章中说的好,历朝历代都没有将税法理清楚,以至于越来越乱,朝廷收入也越来越少,百姓的负担却越来越重,这才是各朝最最致命的地方。”
黄宗羲点了点头,说道:“遍观历朝历代,很多朝代都是亡在流民手中,而流民从何而来?还不是放下了田产与锄头的农夫?若有口饭吃,他们何以会挺而走险?一旦天下流民太多,那么这天下也就快乱了。黄某多年总是在想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百姓离开土地?前些日子渐渐想明白了,这一个原因是土地兼并,大的乡绅地主多是一些有权有势的豪门,仗着权势,肆意倾轧升斗小民,小民百姓告官告不过,说理又无处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祖辈传下的田产一点一点被人夺去,没了求生之途,软弱一点的去讨饭,最后饿死道边,强横一点的拉帮结伙,或入山林做匪,或进市井为盗,一旦天下大乱,则匪盗摇身一变就可成为流寇,数股大的流寇相互兼并,最终酿成亡国之祸。”
黄宗羲顿了一顿,接着说道:“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这税法了,多数朝代征收农税并没有那么精细,不按照土地的好坏与否征收,而是定下一个统一的税率,指定征收,而且由于大户人家往往勾结贪官,隐瞒田产,甚至将税赋加在贫苦百姓身上,这样一来,小民百姓负担更重,寻常年景就很难温饱,一旦遇到荒年,就更活不下去了。虽然到了万历朝时,首辅张居正大人曾经试着施行了‘一条鞭法’,严厉的惩处了一批隐瞒田产的大户和官员,暂时使得朝廷税收增多,而且小民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些。但是,这种局面未能持久,而且由于此法将赋役一律折银征收,这样一来,农人必须先将粮食卖给商人,从商人那里得来银子,然后再用银子纳税,这样,农人就又受了一层商人的盘剥,收入更少。这就出现了个怪圈,虽然朝廷想减轻百姓负担,但是当一段时间过去,百姓身上的负担不仅未能减轻,反而更加沉重,天下不乱才怪。”
林清华略微沉思片刻,随即问道:“那依你之见,有何解决的办法?”
黄宗羲说道:“黄某才思很浅,前几日与顾大人、王大人商议,慢慢的理出个头绪来。依我等看来,百姓负担重,一则是因为官员太多,不仅科举上来的人有,恩荫的、赏功的、世袭的也多,这样一来,官员只会越来越多,而官员的俸禄都是从税银中得来,那么就必须加重赋税。二则是商人的中间盘剥,使得百姓深受其害。这样看来,就必须从这两个地方下手,一则大力削减官员数量,合理分配政务,二则禁止商人盘剥百姓,最好能够直接征收粮食。”
林清华点头道:“第一条可以办,但第二条不能这样办,必须另想办法,比如说直接由官府收购农人种的粮食,价钱稍微比商人的高上一点儿,这样一来,商人就不得不提高价钱,否则将买不到粮食。”
黄宗羲说道:“但是这样一来,就又必须增加官员数量,似乎有些不妥,而且所需金钱巨大,恐怕国库难以承担。”
林清华说道:“两害相权取其轻,粮食是国之根本,不能有什么闪失。俗话说‘无农不活,无商不富,无工不强’,可见农业十分重要,说到底就是粮食很重要,不能疏忽。至于金钱方面嘛,买进来自然要卖出去,只需稍微加一点儿价,保住成本就可以了。”
黄宗羲沉思了一会儿,随后接着说道:“属下还曾这样想过,历来丁税多由小民百姓来承担,而大户大家地多人少,这样一来十分不公平,虽然张居正大人曾将部分力役摊入田亩征收,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属下想向元帅进言,不如索性将丁税全部摊如田亩征收,地越多,税越高,于百姓有好处。”
林清华赞道:“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看来我没有选错人,你马上就去办。”
黄宗羲犹豫了片刻,随后问道:“前日元帅曾经命莫先生将心中所想的那种‘累进税’的方法讲给属下听,但属下左想右想总觉得有些不妥。”
林清华有些惊讶,遂说道:“你讲讲看。”
黄宗羲说道:“清丈田亩不仅十分繁杂,而且容易造成官绅勾结,况且如今天下尚未完全平定,故而暂时不易这样处理,还望元帅三思。依属下之见,莫如规定最高地租额,不许地主胡乱加租,违者从重治罪。”
“你也这么说?”林清华有些拿不定主意了“顾先生与王先生也是这么劝我的,看来我真的该好好的考虑一下了。”
屋子里一下子沉寂下来,没有人敢打断林清华的沉思。
过了好一会儿,林清华才再次说道:“这样吧,暂时就按照你说的办,不过,官员们的田产一定要限制在五百亩以下,否则立即罢官问罪!另外,再次重申一边,任何军官都不许经营田产,违者以军法处治!”
莫不计马上接口问道:“那,那些明室王子们的田产怎么办?光是河南的几十个逃到南边的王子就闹腾的不得了,他们嚷嚷着要朝廷把他们的田产交还给他们。可是那些田产有的已经被我军用于屯田,有的则被百姓作为私地耕种,若是还给他们的话,恐怕会激起民变。”
林清华冷哼一声,说道:“不要理他们!作威作福了两百年,还想继续作下去啊?要吃饭自己解决!休想再从老百姓身上榨取油水!他们想骂就让他们骂去,张慎言的那东林雅苑不是最喜欢骂我吗?就让他们继续表演好了,我可不吃他们那一套!”说到这里,林清华忽然又想起个问题,遂转头询问坐在靠近门边的洪熙官,问道:“你们查的怎么样了?张慎言跟郑森有什么勾结?他们为什么会勾结到一块儿?张慎言就那么健忘?”
洪熙官说道:“张慎言的那报纸东林雅苑其实是郑森的手下叶翼云帮着办起来的,实际上与郑森的三山报是一个鼻孔出气,只不过,现在看来双方也是有些囹圄的,还并非铁板一块。至于他们为何会相互勾结,属下还没有查明白。”
林清华叹道:“这些食古不化的家伙!非要抱着孔子的臭脚不放!”他转头看了看黄宗羲与莫不计,却见他们脸上并未显出特别惊讶的表情,便知道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这种对待孔子的态度了,不再感到惊讶了,遂接着说道:“我就不信,他们还能比我的号角和侯方域的宁报更好!”林清华顿了一顿,随后对莫不计说道:“我上次叫你帮我找的那几个人找得怎么样了?”
莫不计说道:“找到了,已经开始按照您的吩咐在干了。只是属下不明白,为何不将那张慎言一伙抓起来,却非要这么拐着弯儿来?”
林清华解释道:“以力服人不如以理服人,我相信,‘时移则事异’,他们的那一套越往后就越不吃香,所以,不如就用这个办法弄,跟他们搞辩论。”
林清华低着头又想了一会儿,发现自己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于是便说道:“若大家没有什么事情了,就下去吧,莫先生把桌子上那些处理完的奏章拿走,黄先生到咨议府去与顾王二位先生携手合作。”
莫不计与黄宗羲马上站起,向林清华行礼后,便走出书房。刚跨出门,莫不计忽然又想起一事,忙转身说道:“方才顺天府尹来了,他想求见元帅,此刻正在正厅等候元帅召见。”
林清华问道:“顺天府尹?他来干什么?”
莫不计说道:“还不是为了上个月的那件案子。”
林清华有些想不起来,便问道:“案子?什么案子?”
莫不计解释道:“就是那件‘聚贤楼’的案子。”
林清华恍然大悟,说道:“原来是齐鲸波的那件事啊,我知道了,你现在先去跟他聊聊,我随后就到。”
洪熙官将门关上,随后从腰间挂着的一个布包里取出一个盒子,交给林清华,说道:“这是青衫社刚刚从湖广送来的,属下不敢耽搁,马上送来了。”
林清华接过盒子,却见那盒子上的封条完整无缺,知道是密件,但他并不想避过洪熙官,便立即当着洪熙官的面将那盒子打开了。
盒子里装着一个千里镜,还有一封信。
林清华打开信看了看,随后又拿起那个千里镜,高兴的递给洪熙官,说道:“湖广枪场已经成功的制出了千里镜,这是他们送来的样品。”
洪熙官接过千里镜,略微观察一番,随后赞道:“比郑森的那些千里镜还要好,看起来那两名从澳门请来的洋工匠还真有些本事。”
林清华将盒子放在书桌上,说道:“人才不分国界,只要是人才,我就能用。”他举起手中的那封已经打开的信,说道:“你猜猜,这里面说的是什么?”
洪熙官笑道:“一定是那艘铁甲船的消息吧?”
林清华将信递给洪熙官,说道:“你只猜对了一半,除了那艘铁甲船已经下水试航的消息外,还有一个更让我高兴的消息,那就是,那种大炮已经造好了,现在我终于可以和郑森摊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