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中华异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湖,古称“震泽”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其水域面积仅次于鄱阳湖和洞庭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回八百里”是长江下游地区最大的湖泊。
位于江南水乡的太湖水源充足,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首先大规模开发这里的就是春秋时期的吴国与越国,到了三国时期,东吴进一步开发了太湖流域,使得这里的经济逐渐赶上了中原地区,之后又经过了数百年的经营,到了唐朝时,这里就成为了朝廷重要的粮响来源地,以至于“安史之乱”时,朝廷不得不从这里调运大量粮响,以支援朝廷平叛的军事行动。到了南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连年,残破不堪,而且南宋朝廷也定都于南方,所以,此时太湖流域的经济开始全面超越北方,以太湖为中心,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这里成为整个江南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到了元朝,在全国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太湖流域的经济进一步大发展,这里是朝廷禄米的重要来源地,正是为了将这里的大米运往北方,元朝才将隋朝的运河加以修整,并开凿了新的运河,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才贯通大都(北京)与杭州之间,而且这样一来,这太湖流域也就成为了南北商品的重要集散地。这里不仅是商品交易中心,而且也是重要的商品生产中心,由于元朝时江南一带已经广泛种植了棉花,因此棉纺织业成为这里重要的家庭副业,后来在黄道婆的努力下,崖州(海南岛)黎族较先进的棉纺织工艺传到这里,使得这里的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起来,著名的“乌泥泾被”也就闻名全国,使得整个松江地区成为了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太湖流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体现,地区经济也就更上一层楼,为随后的朱元璋由南而北建立明朝打下良好的经济根基。
不过,到了明朝末年,在全国普遍灾荒的背景下,太湖流域也遭受了多次灾害,虽然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毕竟让百姓们的生活更加困苦了一些,一些百姓走投无路下,便纷纷进入了那烟波浩淼的太湖之中,当起了打家劫舍的水寇,虽然官府多次进湖围剿,但毕竟活不下去的人太多,而且湖上水道众多,湖中岛屿也不少,再加上官军腐败无能,因而水寇剿不胜剿,太湖也变得危险起来。
在太湖众多的水寇之中,最强大的一支是由一名落第的秀才率领的,那秀才叫什么名字已经没有人知道了,人们只知道他的外号——五尺孔夫子。
这个外号是有来历的,据说他姓孔,身高还不到五尺,甚是矮小。本来考官看见他姓孔,而且文章也做的不错,原是打算将他录取的,但当知道他身高才五尺时,就立刻拿下了他的考卷,还做诗一首,以讽刺他的委琐形象。“五尺孔夫子”大怒之下,一把火烧掉了儒衣儒冠,发誓从此不读诗书,随后变卖了全部家产,进湖投了水寇,并给自己起了这么个有些大不敬的诨号。
本来那股水寇与其他的太湖水寇一样,都是一群活不下去的百姓组成的,良莠不齐,而且组织混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自从这个“五尺孔夫子”入伙之后,情况就渐渐发生了改变,由于“五尺孔夫子”读过书,通礼晓情,又能从一些兵书上拿出些兵法之类的主意,所以这股水寇渐渐壮大起来,逐渐兼并了其他的一些水寇,最终成为了这太湖中最大的一股水寇,他们不仅在太湖众多水寇中称霸,甚至还数次单独击败前来进剿的官军,名声大噪。
后来那水寇的头领在前往苏州会相好的姐儿时被官军拿住,随后在南京被剐了三千刀,于是这“五尺孔夫子”就被推举为新的头领。他深知自己实力有限,不可能与官军长期对抗,于是便逐渐用银子开路,最后终于成功的贿赂一名朝中的大官,在得到“五尺孔夫子”不再进扰湖边商家地主的保证后,一顶“苏州府副断事”的七品官帽就飞到了“五尺孔夫子”的脑袋上。
这“五尺孔夫子”倒也没有将这官帽放在眼里,他只在那衙门里待了不到两天便向上官告了假,又回到了这太湖之中,并领着众部下在这太湖的湖边修筑了一座水寨。水寨位于太湖的西北边,与那无锡城隔湖而望,两地相距四五十里,站在水寨的寨楼之上,可以看见无锡城西那惠山的山顶。水寨由巨石垒筑而成,四周环以取之不尽的湖水,寨子周回七里,坚固异常,四周的寨墙上还架了几门大炮,真可谓是壁垒森严。
不过,这“五尺孔夫子”只在寨子里享受了两年就驾鹤西去了,由于没有了他的经营,这座水寨一日不如一日,眼见着就要人去寨空了。
直到五天之前,这座水寨才又热闹起来。
五天之前,一支来路不明的军队忽然经过这里,他们发现了这矗立在湖边的水寨,于是便不由分说攻将过来,将水寨里剩下的水寇杀了个干干净净,随后又忙了整整一天,用湖泥、木头、石块将水寨的寨墙又修的更加坚固。
当附近的百姓们纷纷开始向外地逃难时,他们惊奇的发现了更多的军队,这些军队明显分为三个方向向这里赶来,一支尾随那支来路不明的军队而来,打着“林”字大旗,而且旗帜上还绘着一只奇怪的大鸟,听懂行的人说,那是一只凤凰,不过在那凤凰的周围似乎还有一团烈火;第二支军队则由苏州方向开来,打着“郑”字大旗,听军队中的兵卒说他们是郑芝龙的人马;剩下的那支军队则是从太湖南边的湖州和西边的宜兴一带开来,从他们那凌乱的服装和松散的队形来看,他们似乎不象官军,倒有些象是附近的乡勇。
三支军队开到水寨附近后,立刻将那水寨围得严严实实,随后便开始从附近各处征集船只,看样子一场水陆大战即将爆发。
**********************
“我军原有八万人,经此一战,现还剩四万余人,其中有三万五千人随时可战,不过目前到达这里的只有两万多人,马满原率领的后续一万步兵和两千骑兵也将在明日赶到,如果他们走的快的话,最快今晚就能赶到。”赵奉站在林清华的面前,正向他汇报着镇虏军的损失情况。
林清华默然点头,他知道镇虏军损失惨重,很多部队完全没有了战斗力,而且现在军中弹药奇缺,如果朝廷还不把该送到的火药送来的话,那么镇虏军可能无法顺利攻克眼前的这座水寨。他沉思片刻,问道:“那些大炮什么时候可到?”
赵奉道:“刚才炮兵已经派人前来送信,说他们已经用船通过运河将大炮运到无锡,正在寻找马匹,如果他们能尽快找到足够的马匹的话,那么最晚明日晚上就能赶到。”
林清华点头道:“如果朝廷的火药能快些运到就好了,那么我军就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了,只需用炮猛烈轰击水寨,那么躲在水寨中的日军就一个也跑不了!”
听到林清华这样说,站在他身边的莫不计说道:“我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咱们连着派了两个人去向朝廷索要火药,可是为什么朝廷没有一点儿动静呢?而且那两个送信的人也是一去不返,我真担心朝廷中会发生什么变故。”
林清华皱眉不语,他走到帐篷外,用千里镜向着那远处的水寨望去。在镜头中,一些日军士兵正在寨墙上来回奔跑着,用任何可能得到的材料加固寨墙,看起来他们已经做好了挨炮的准备了。
林清华放下千里镜,对莫不计说道:“我也有些担心,难道南京城真的发生了什么变故?”
莫不计问道:“那,咱们要不要再派人回去看... -->>
太湖,古称“震泽”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其水域面积仅次于鄱阳湖和洞庭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回八百里”是长江下游地区最大的湖泊。
位于江南水乡的太湖水源充足,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首先大规模开发这里的就是春秋时期的吴国与越国,到了三国时期,东吴进一步开发了太湖流域,使得这里的经济逐渐赶上了中原地区,之后又经过了数百年的经营,到了唐朝时,这里就成为了朝廷重要的粮响来源地,以至于“安史之乱”时,朝廷不得不从这里调运大量粮响,以支援朝廷平叛的军事行动。到了南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连年,残破不堪,而且南宋朝廷也定都于南方,所以,此时太湖流域的经济开始全面超越北方,以太湖为中心,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这里成为整个江南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到了元朝,在全国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太湖流域的经济进一步大发展,这里是朝廷禄米的重要来源地,正是为了将这里的大米运往北方,元朝才将隋朝的运河加以修整,并开凿了新的运河,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才贯通大都(北京)与杭州之间,而且这样一来,这太湖流域也就成为了南北商品的重要集散地。这里不仅是商品交易中心,而且也是重要的商品生产中心,由于元朝时江南一带已经广泛种植了棉花,因此棉纺织业成为这里重要的家庭副业,后来在黄道婆的努力下,崖州(海南岛)黎族较先进的棉纺织工艺传到这里,使得这里的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起来,著名的“乌泥泾被”也就闻名全国,使得整个松江地区成为了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太湖流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体现,地区经济也就更上一层楼,为随后的朱元璋由南而北建立明朝打下良好的经济根基。
不过,到了明朝末年,在全国普遍灾荒的背景下,太湖流域也遭受了多次灾害,虽然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毕竟让百姓们的生活更加困苦了一些,一些百姓走投无路下,便纷纷进入了那烟波浩淼的太湖之中,当起了打家劫舍的水寇,虽然官府多次进湖围剿,但毕竟活不下去的人太多,而且湖上水道众多,湖中岛屿也不少,再加上官军腐败无能,因而水寇剿不胜剿,太湖也变得危险起来。
在太湖众多的水寇之中,最强大的一支是由一名落第的秀才率领的,那秀才叫什么名字已经没有人知道了,人们只知道他的外号——五尺孔夫子。
这个外号是有来历的,据说他姓孔,身高还不到五尺,甚是矮小。本来考官看见他姓孔,而且文章也做的不错,原是打算将他录取的,但当知道他身高才五尺时,就立刻拿下了他的考卷,还做诗一首,以讽刺他的委琐形象。“五尺孔夫子”大怒之下,一把火烧掉了儒衣儒冠,发誓从此不读诗书,随后变卖了全部家产,进湖投了水寇,并给自己起了这么个有些大不敬的诨号。
本来那股水寇与其他的太湖水寇一样,都是一群活不下去的百姓组成的,良莠不齐,而且组织混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自从这个“五尺孔夫子”入伙之后,情况就渐渐发生了改变,由于“五尺孔夫子”读过书,通礼晓情,又能从一些兵书上拿出些兵法之类的主意,所以这股水寇渐渐壮大起来,逐渐兼并了其他的一些水寇,最终成为了这太湖中最大的一股水寇,他们不仅在太湖众多水寇中称霸,甚至还数次单独击败前来进剿的官军,名声大噪。
后来那水寇的头领在前往苏州会相好的姐儿时被官军拿住,随后在南京被剐了三千刀,于是这“五尺孔夫子”就被推举为新的头领。他深知自己实力有限,不可能与官军长期对抗,于是便逐渐用银子开路,最后终于成功的贿赂一名朝中的大官,在得到“五尺孔夫子”不再进扰湖边商家地主的保证后,一顶“苏州府副断事”的七品官帽就飞到了“五尺孔夫子”的脑袋上。
这“五尺孔夫子”倒也没有将这官帽放在眼里,他只在那衙门里待了不到两天便向上官告了假,又回到了这太湖之中,并领着众部下在这太湖的湖边修筑了一座水寨。水寨位于太湖的西北边,与那无锡城隔湖而望,两地相距四五十里,站在水寨的寨楼之上,可以看见无锡城西那惠山的山顶。水寨由巨石垒筑而成,四周环以取之不尽的湖水,寨子周回七里,坚固异常,四周的寨墙上还架了几门大炮,真可谓是壁垒森严。
不过,这“五尺孔夫子”只在寨子里享受了两年就驾鹤西去了,由于没有了他的经营,这座水寨一日不如一日,眼见着就要人去寨空了。
直到五天之前,这座水寨才又热闹起来。
五天之前,一支来路不明的军队忽然经过这里,他们发现了这矗立在湖边的水寨,于是便不由分说攻将过来,将水寨里剩下的水寇杀了个干干净净,随后又忙了整整一天,用湖泥、木头、石块将水寨的寨墙又修的更加坚固。
当附近的百姓们纷纷开始向外地逃难时,他们惊奇的发现了更多的军队,这些军队明显分为三个方向向这里赶来,一支尾随那支来路不明的军队而来,打着“林”字大旗,而且旗帜上还绘着一只奇怪的大鸟,听懂行的人说,那是一只凤凰,不过在那凤凰的周围似乎还有一团烈火;第二支军队则由苏州方向开来,打着“郑”字大旗,听军队中的兵卒说他们是郑芝龙的人马;剩下的那支军队则是从太湖南边的湖州和西边的宜兴一带开来,从他们那凌乱的服装和松散的队形来看,他们似乎不象官军,倒有些象是附近的乡勇。
三支军队开到水寨附近后,立刻将那水寨围得严严实实,随后便开始从附近各处征集船只,看样子一场水陆大战即将爆发。
**********************
“我军原有八万人,经此一战,现还剩四万余人,其中有三万五千人随时可战,不过目前到达这里的只有两万多人,马满原率领的后续一万步兵和两千骑兵也将在明日赶到,如果他们走的快的话,最快今晚就能赶到。”赵奉站在林清华的面前,正向他汇报着镇虏军的损失情况。
林清华默然点头,他知道镇虏军损失惨重,很多部队完全没有了战斗力,而且现在军中弹药奇缺,如果朝廷还不把该送到的火药送来的话,那么镇虏军可能无法顺利攻克眼前的这座水寨。他沉思片刻,问道:“那些大炮什么时候可到?”
赵奉道:“刚才炮兵已经派人前来送信,说他们已经用船通过运河将大炮运到无锡,正在寻找马匹,如果他们能尽快找到足够的马匹的话,那么最晚明日晚上就能赶到。”
林清华点头道:“如果朝廷的火药能快些运到就好了,那么我军就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了,只需用炮猛烈轰击水寨,那么躲在水寨中的日军就一个也跑不了!”
听到林清华这样说,站在他身边的莫不计说道:“我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咱们连着派了两个人去向朝廷索要火药,可是为什么朝廷没有一点儿动静呢?而且那两个送信的人也是一去不返,我真担心朝廷中会发生什么变故。”
林清华皱眉不语,他走到帐篷外,用千里镜向着那远处的水寨望去。在镜头中,一些日军士兵正在寨墙上来回奔跑着,用任何可能得到的材料加固寨墙,看起来他们已经做好了挨炮的准备了。
林清华放下千里镜,对莫不计说道:“我也有些担心,难道南京城真的发生了什么变故?”
莫不计问道:“那,咱们要不要再派人回去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