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盛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罗云生:“我没什么钱,玉佩可以吧?”
罗云生接过玉佩,看了看成色,点点头道:“还行,好吧,欲知后事如何,明天再说。”
“啊?为何要明天?不是给你钱了么?”
罗云生慢吞吞地道:“其实,今天我本来就没打算说了,给不给钱我都不会说,不过明日一定会继续说,给不给钱我都会说。”
李治:“………”
罗云生伸出手,摸了摸他的狗头,道:“殿下今日知道江湖多么险恶,人心多么肮脏了吗?”
“知道了。”李治满脸悲愤点头。
欺负小孩子不对,这事干得有点没品。
可罗云生发现无法克制自己,一见李治那柔柔弱弱的小受模样,就忍不住想欺负一下他。
而李治这个人,不得不说因为年岁的关系,还有崇拜关系,实在太单纯了。
几乎罗云生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罗云生偶尔坑他一下,李治半天都没意识到被坑。
最后罗云生不得不破了自己的梗,而李治则一脸“哎呀,原来我是这么被坑的,真好玩”的表情,令罗云生非常无语,不仅无语,而且还情不自禁担心大唐落到这么一个天然呆的小屁孩手里,实在不知道会被折腾成什么样子……
不仅天然呆,罗云生还发现这家伙典型的不记打,刚跳进一个坑,爬出来后不依不饶地主动跳进另一个坑里,充满了“我不入坑谁入坑”的佛家大智慧。
队伍出长安,路上走了五天,罗云生一路上给李治说三国故事,基本取材于《三国演义》,当然,也免不了一番胡说八道,记得的细节就照实说,不记得的便胡诌,所以三国故事才说到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这个情节,整个故事在罗云生的嘴里已变成了集玄幻,修仙,悬疑,灵异,伦理为一体的一锅大杂烩,好好的故事全变味了,可李治却听得津津有味,悠然神往。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队伍还没到雍州,李治身上和携带的行李里,但凡值钱的东西已被罗云生敲诈一空。
当最后一天,李治愕然发觉自己身上最后一根玉带被折钱两贯送了出去,而随侍的宦官却一脸痛苦仰天叹息时,李治才知道自己已成了大唐诸皇子中最穷的一位王爷。
然而,罗云生的故事实在太吸引人,李治无法克制自己追更至完本的迫切心情,于是……李治开始写欠条。
敲诈到最后,连罗云生自己都不忍心了,内心充满了罪恶感。于是决定免费给他说故事,至于欠条……熟归熟,欠条还是要写的。
不知不觉,同行多日后。罗云生和李治的关系再次渐渐熟稔起来。
刚开始李治与罗云生之间还是比较疏离生分的,一个是皇子,一个是县侯,身份上有差距,二来,两人许久未见,当时李治年幼,很多记忆已经消散了。
第三,罗云生也不是那种趋炎附势之徒。
没有一见面就抱大腿跪舔的爱好,所以两人的关系一直不咸不淡维持着,直到罗云生一时无聊给李治说起了胡说八道版的三国故事,二人之间那点仅存的隔阂终于被顺利破开。
三国故事说到长坂坡情节时。李治对罗云生的态度已然完全改变,言语和神态间已将罗云生当成了大哥一般,小屁孩太单纯,没摆过什么王爷的架子,反倒经常被罗云生欺负,而且还把他的钱财敲诈一空。冲着这份敲诈来的钱财,罗云生决定把李治引为生平知己。
队伍走得不快,甚至有点拖拉,这是没办法的事,越往北,路越不好走,路上积雪不化,结霜成冰,一不留神便人仰马翻,队伍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般向前推进。
这支队伍是由两方汇集而成,一是罗家的部曲老兵,百多人左右,另一方则是小屁孩李治的仪仗禁卫,毕竟是皇子,论排场比罗云生威风多了,不仅带了一千多人的禁卫,连全副仪仗和马车都随同上路。
身边有宦官屁颠屁颠侍侯,吃饭睡觉都在那辆宽敞的大马车里,李治常把罗云生叫进马车,车内置小矮桌,还烧着两个小铜炉,二人在马车里一个说故事,一个听故事,稀里糊涂的一整天行军就这么过去。
相处久了,罗云生也对李治身边的人了解了大概,李治身边的中年宦官姓秦,名双,李治从小到大都由这位秦双服侍的,至于那名沉默寡言的将领,则是右武卫屯营的都尉,姓刘,名苦瓜,李治的整支仪仗禁卫便由他一人统率。
名叫秦双的宦官是个伶俐角色,见李治对罗云生的态度无比亲近,秦双也爱屋及乌,对罗云生和颜悦色得不行,每次在队伍里见到他,总是一脸谄媚逢迎的笑容,罗云生想吃什么想要什么。
赵老蔫和武二郎这些糙汉子自然没那眼力,而秦双却总是第一个跳出来,把罗云生想要的东西毕恭毕敬递到面前,简直把罗云生当成了他的第二个主子,这种态度令罗云生非常满意,情不自禁给他点了五星好评,并且很大方地把从李治那里敲诈来的值钱小玩意扔两个给他,借花献佛嘛,反正慷他人之慨。
至于那位名叫刘苦瓜的都尉,自从罗云生一脚把李治踹飞后,刘苦瓜对罗云生就不大友好了,哪怕后来李治跟罗云生的关系非常亲近无间了,刘苦瓜对罗云生的态度仍是冷冰冰的,这个……罗云生就不得不给他打个差评了。
两天后,队伍行至雍州,雍州刺史领全城官吏出城十里相迎,在罗云生的授意下,李治婉拒了入城的盛情邀请,队伍只在城外扎营,第二日清晨悄悄拔营离去。
过了雍州再往北,不知是不是心理错觉,罗云生总觉得天气变得更寒冷了,一路上随处可见未曾融化的大雪,明明已是立春的季节,可这里仍然满目萧然,没有春暖花开的灿烂景色,没有春意盎然的绿树红花,更不见农户满怀喜悦结队春播的欣欣气象,触目所及皆一片萧瑟,土地又冷又硬,田地荒芜,连野草都不见一株,放眼望去,辽阔的田地里竟感受不到一丝生机。
走到这里,罗云生的心渐渐往下沉,就连没心没肺的李治,此时脸上也看不见笑容了。
出雍州继续北行,罗云生一行缓缓朝蒲州方向走去。
这里仍属于关中地区,大唐的关中相对而言算是比较富庶的地方了,毕竟是以大唐国都长安为中心,许多国内的商贾和国外的胡商们为了逐利,纷纷满载货物特产朝长安蜂拥而来,可是长安只有这么大,每天能消化的货物量只有这么多,渐渐造成了严重的货物积压和过剩,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世上没有能难倒商人的难题,所以商人们便很识时务地往长安周边蔓延,将货物倾销到长安邻近的城池。
雍州,蒲州等这些城池,便是典型的得益者,它们离长安不远,只有数百里,长安城无法消化的货物,很自然的便由这些周边城池来消化,由此便造成了长安富庶,而周边城池也不差,由点而扩散到面,最后辐射整个关中地区,带动了关中地区的繁华。
可是,大唐终究还是以农业为主的时代,粮食作物决定民生,所以每年的春播,秋收,对大唐百姓来说都是一等一的大事,每年立春后,皇帝都要率领百官在太极宫的农坛祭天祈福,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每年秋收后,皇后还要领朝中诸臣的诰命家眷亲自下田,将秋收时遗落在田里的麦粒一颗颗拣回来,以此表示人间百姓的惜福,从贞观元年开始,长孙皇后便亲自主持这个仪式,每年皆是。
由此可见,农耕对百姓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天下百姓绝大多数都是农户,农户所求不过温饱,所以每天的气候对农户来说,便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罗云生一行出了雍州后,看到的一幕幕却非常触目惊心。
罗云生:“我没什么钱,玉佩可以吧?”
罗云生接过玉佩,看了看成色,点点头道:“还行,好吧,欲知后事如何,明天再说。”
“啊?为何要明天?不是给你钱了么?”
罗云生慢吞吞地道:“其实,今天我本来就没打算说了,给不给钱我都不会说,不过明日一定会继续说,给不给钱我都会说。”
李治:“………”
罗云生伸出手,摸了摸他的狗头,道:“殿下今日知道江湖多么险恶,人心多么肮脏了吗?”
“知道了。”李治满脸悲愤点头。
欺负小孩子不对,这事干得有点没品。
可罗云生发现无法克制自己,一见李治那柔柔弱弱的小受模样,就忍不住想欺负一下他。
而李治这个人,不得不说因为年岁的关系,还有崇拜关系,实在太单纯了。
几乎罗云生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罗云生偶尔坑他一下,李治半天都没意识到被坑。
最后罗云生不得不破了自己的梗,而李治则一脸“哎呀,原来我是这么被坑的,真好玩”的表情,令罗云生非常无语,不仅无语,而且还情不自禁担心大唐落到这么一个天然呆的小屁孩手里,实在不知道会被折腾成什么样子……
不仅天然呆,罗云生还发现这家伙典型的不记打,刚跳进一个坑,爬出来后不依不饶地主动跳进另一个坑里,充满了“我不入坑谁入坑”的佛家大智慧。
队伍出长安,路上走了五天,罗云生一路上给李治说三国故事,基本取材于《三国演义》,当然,也免不了一番胡说八道,记得的细节就照实说,不记得的便胡诌,所以三国故事才说到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这个情节,整个故事在罗云生的嘴里已变成了集玄幻,修仙,悬疑,灵异,伦理为一体的一锅大杂烩,好好的故事全变味了,可李治却听得津津有味,悠然神往。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队伍还没到雍州,李治身上和携带的行李里,但凡值钱的东西已被罗云生敲诈一空。
当最后一天,李治愕然发觉自己身上最后一根玉带被折钱两贯送了出去,而随侍的宦官却一脸痛苦仰天叹息时,李治才知道自己已成了大唐诸皇子中最穷的一位王爷。
然而,罗云生的故事实在太吸引人,李治无法克制自己追更至完本的迫切心情,于是……李治开始写欠条。
敲诈到最后,连罗云生自己都不忍心了,内心充满了罪恶感。于是决定免费给他说故事,至于欠条……熟归熟,欠条还是要写的。
不知不觉,同行多日后。罗云生和李治的关系再次渐渐熟稔起来。
刚开始李治与罗云生之间还是比较疏离生分的,一个是皇子,一个是县侯,身份上有差距,二来,两人许久未见,当时李治年幼,很多记忆已经消散了。
第三,罗云生也不是那种趋炎附势之徒。
没有一见面就抱大腿跪舔的爱好,所以两人的关系一直不咸不淡维持着,直到罗云生一时无聊给李治说起了胡说八道版的三国故事,二人之间那点仅存的隔阂终于被顺利破开。
三国故事说到长坂坡情节时。李治对罗云生的态度已然完全改变,言语和神态间已将罗云生当成了大哥一般,小屁孩太单纯,没摆过什么王爷的架子,反倒经常被罗云生欺负,而且还把他的钱财敲诈一空。冲着这份敲诈来的钱财,罗云生决定把李治引为生平知己。
队伍走得不快,甚至有点拖拉,这是没办法的事,越往北,路越不好走,路上积雪不化,结霜成冰,一不留神便人仰马翻,队伍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般向前推进。
这支队伍是由两方汇集而成,一是罗家的部曲老兵,百多人左右,另一方则是小屁孩李治的仪仗禁卫,毕竟是皇子,论排场比罗云生威风多了,不仅带了一千多人的禁卫,连全副仪仗和马车都随同上路。
身边有宦官屁颠屁颠侍侯,吃饭睡觉都在那辆宽敞的大马车里,李治常把罗云生叫进马车,车内置小矮桌,还烧着两个小铜炉,二人在马车里一个说故事,一个听故事,稀里糊涂的一整天行军就这么过去。
相处久了,罗云生也对李治身边的人了解了大概,李治身边的中年宦官姓秦,名双,李治从小到大都由这位秦双服侍的,至于那名沉默寡言的将领,则是右武卫屯营的都尉,姓刘,名苦瓜,李治的整支仪仗禁卫便由他一人统率。
名叫秦双的宦官是个伶俐角色,见李治对罗云生的态度无比亲近,秦双也爱屋及乌,对罗云生和颜悦色得不行,每次在队伍里见到他,总是一脸谄媚逢迎的笑容,罗云生想吃什么想要什么。
赵老蔫和武二郎这些糙汉子自然没那眼力,而秦双却总是第一个跳出来,把罗云生想要的东西毕恭毕敬递到面前,简直把罗云生当成了他的第二个主子,这种态度令罗云生非常满意,情不自禁给他点了五星好评,并且很大方地把从李治那里敲诈来的值钱小玩意扔两个给他,借花献佛嘛,反正慷他人之慨。
至于那位名叫刘苦瓜的都尉,自从罗云生一脚把李治踹飞后,刘苦瓜对罗云生就不大友好了,哪怕后来李治跟罗云生的关系非常亲近无间了,刘苦瓜对罗云生的态度仍是冷冰冰的,这个……罗云生就不得不给他打个差评了。
两天后,队伍行至雍州,雍州刺史领全城官吏出城十里相迎,在罗云生的授意下,李治婉拒了入城的盛情邀请,队伍只在城外扎营,第二日清晨悄悄拔营离去。
过了雍州再往北,不知是不是心理错觉,罗云生总觉得天气变得更寒冷了,一路上随处可见未曾融化的大雪,明明已是立春的季节,可这里仍然满目萧然,没有春暖花开的灿烂景色,没有春意盎然的绿树红花,更不见农户满怀喜悦结队春播的欣欣气象,触目所及皆一片萧瑟,土地又冷又硬,田地荒芜,连野草都不见一株,放眼望去,辽阔的田地里竟感受不到一丝生机。
走到这里,罗云生的心渐渐往下沉,就连没心没肺的李治,此时脸上也看不见笑容了。
出雍州继续北行,罗云生一行缓缓朝蒲州方向走去。
这里仍属于关中地区,大唐的关中相对而言算是比较富庶的地方了,毕竟是以大唐国都长安为中心,许多国内的商贾和国外的胡商们为了逐利,纷纷满载货物特产朝长安蜂拥而来,可是长安只有这么大,每天能消化的货物量只有这么多,渐渐造成了严重的货物积压和过剩,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世上没有能难倒商人的难题,所以商人们便很识时务地往长安周边蔓延,将货物倾销到长安邻近的城池。
雍州,蒲州等这些城池,便是典型的得益者,它们离长安不远,只有数百里,长安城无法消化的货物,很自然的便由这些周边城池来消化,由此便造成了长安富庶,而周边城池也不差,由点而扩散到面,最后辐射整个关中地区,带动了关中地区的繁华。
可是,大唐终究还是以农业为主的时代,粮食作物决定民生,所以每年的春播,秋收,对大唐百姓来说都是一等一的大事,每年立春后,皇帝都要率领百官在太极宫的农坛祭天祈福,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每年秋收后,皇后还要领朝中诸臣的诰命家眷亲自下田,将秋收时遗落在田里的麦粒一颗颗拣回来,以此表示人间百姓的惜福,从贞观元年开始,长孙皇后便亲自主持这个仪式,每年皆是。
由此可见,农耕对百姓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天下百姓绝大多数都是农户,农户所求不过温饱,所以每天的气候对农户来说,便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罗云生一行出了雍州后,看到的一幕幕却非常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