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皇兄何故造反?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看得出来,沈翼这些话憋得不是一天两天了,南宫这些年下来,日日宴饮无度,生活奢靡,太上皇一高兴就封几个妃子玩,虽然说,花的都是内库的钱,但是,作为户部尚书的沈老大人却一直坚持,内库的就是国库的,对此十分不满。
别说是现在太上皇被废了,就是当初太上皇还在南宫的时候,他也没少为此事上奏。
而且,这一次,他显然是做了不少准备,这个提议一出,就得到了不少大臣的响应,有那么几个有所异议的,也是在说太上皇的后妃直接放还是否合适的问题,提议仿效前代修建佛寺将这些妃子送去祈福。
当然,朱祁钰最后并没有选择后者,而是答应了沈翼的请求,将南宫的一众妃子遣散放还,令其自行出宫,除此之外,念及她们多是教坊司出身,在外大多已无亲人,所以,他还特意命人赐了一些金银财帛下去,当然,那都是后话了。
关于南宫诸妃的安置问题,只是一个小插曲,就像沈翼所说的那样,这些妃子当初册封的时候,其实就并不合规,所以,现在只是纠正回来而已,虽然稍有争议,但是,也没有太多人纠缠,真正让他们重视的,是接下来的另一件事情,也即是,对此次南宫变乱当中,有功之臣的封赏。
既然有人有罪,那么,自然就有人有功,相较于有罪之人如何处罚,朝中的这些大臣,显然更关心有功者该如何封赏,毕竟,后者才关系着朝中此后的权力地位会不会产生新的变动。
首当其冲的,就是勋贵这边,以率禁军直接镇压叛乱的成国公朱仪为首,加上第五团营的都督永康侯徐安,第六团营都督永顺伯薛辅,获封奉天翊运推诚宣力武臣,赐薛辅为永顺侯,予世劵,准世袭罔替。
其次是受命协助封闭九门,镇压叛乱的靖安伯范广,丰国公李贤,昌平侯杨洪,保定伯梁瑶,获封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赐范广为靖安侯,赐保定伯梁瑶为保定侯,予世劵,准世袭罔替,赐丰国公李贤世劵,准世袭罔替,擢昌平侯世子杨杰为都督同知。
关于这个封赏,其实朝中早就有小道消息传出,毕竟,当初南宫变乱时,很多人都看得清楚,在城内受命指挥的,是靖安伯范广,与其配合的是保定伯梁瑶。
至于丰国公李贤和昌平侯杨洪,李公爷倒还去城头上鼓舞了一下士气,但是杨洪这几年却早就已经是缠绵病榻,起不来身了,昌平侯府身上的这些封赏,其实更多的,就是给杨杰的。
毕竟当年,杨杰出使草原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的功劳却不得封赏,刚好趁此机会,予以封赏。
不过,在这道旨意公布之后,朝堂上下,却是喜忧参半,毫无疑问,随着这道旨意,景泰朝新的勋贵集团正式形成,以成国公为首,丰国公,靖安侯,昌平侯等多家并立的局面就此确立,意味着武臣序列即将真正重新走入稳定期,从朝廷稳定的角度来说,这是好事,但是,也同时意味着,武臣重新在朝中获得了足够的话语权。
要知道,除了这些高阶勋贵之外,在这次和陈懋率领的叛军的战斗当中,还涌现了一批新生的将领,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不算是一场特别大的战事,但是,其意义却非同凡响。
因为这是在护驾,所以,其战功和普通战功不同,足以支撑他们成为日后武臣的中坚力量,这也意味着在此之后,想要重新拿回之前文臣对武臣的绝对优势,将变得无比困难,所以,在一部分大臣的眼中,这又并不值得高兴。
当然,不管他们是怎么想的,终归一切已成定局。
勋贵这边有所封赏,文臣自然也不例外,虽然说,这次的事件当中,一众文臣除了于谦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但是,文臣们的最大能力,就是能说会道,会往自己脸上贴金。
首先就是于谦的问题,最初的时候,朝中有一些声音,认为于谦私自调兵,有违典制,甚至包括于谦本人,也是这么觉得的,为此他还在交还符牌之后,第一时间上了请罪表并禁足府中。
但是,随着天子召见了朝中重臣,隐约透露了一丝口风之后,整个朝中的风向,很快就全变了,老大人们默契的换了另一个新的说法,模糊掉了所有细节,直接说于谦是奉圣旨,携天使往第五团营调兵平乱,仿佛压根就不存在剑挟徐安的事情出现一般。
于是,于谦自然也就成了这次镇压叛乱当中的第一功臣,其功劳细论起来,甚至还要比成国公朱仪更盛,自然,封赏也要更厚。
据说,天子曾经还私下里询问过,是否应该为于谦封爵,让于谦吓得赶紧从府中出来,自己进宫立劝之后,才勉强让天子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尽管如此,最终于谦的封赏也是令人十分艳羡,加封奉天翊卫推诚守正文臣,授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加正一品右柱国,加封少师,准荫一子为锦衣卫指挥使,一子为指挥佥事,依例追封三代,赐其妻正一品诰命夫人,准配享太庙。
别的也就算了,但是最后这一条,在传出来的时候,简直是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哪怕是现在,听到宣旨太监已经明明白白的念出来的时候,众臣心中还是觉得难以置信。
要知道,大明开国至今,配享太庙者,除了太祖时的二十一位开国功臣之外,便是太宗时的五个靖难功臣,而这二十六位配享太庙的功臣当中,只有姚广孝一人出身文臣,也就是说,于谦将是整个大明朝第二个以文臣之身得以配享太庙的人物,这份荣宠,不可谓不重。
可以说,单是这一条,便足以让在场的文臣们扬眉吐气了,要知道,配享太庙的待遇,某种意义上来说,可是比国公的爵位更要稀罕的,甚至于有些人已经恨不得于少保,不,应该叫于少师了,恨不得于少师现在就原地去世,把这个待遇给直接坐实了。
当然,这是玩笑话,这份殊荣之所以能够成功被宣布出来,除了于谦本人的功绩,天子的宠信之外,也还是因为这次勋贵们出的风头太大,所以,文臣必须要推一个人出来杀杀对方的势头,否则的话,这种级别的待遇,早就跳出来一堆人反对了。
作为文臣的重头戏,于谦是最关键的重点,但是,却不是文臣封赏的全部。
毕竟,于谦的封赏再重,也只是一个人,光他一个人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朝中的其他重臣,也捞到了一些封赏,六部的尚书,都御史,内阁大臣,照例也都得到了一些金银财帛的赏赐,不过这些都可以忽略,真正让文臣们争取的,是关于东宫属臣的封赏。
这次南宫变乱当中,太子坚定的站在天子这边,在得知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前去禀报天子,并且在整个过程当中,始终陪伴在天子的身侧,这样的举动,无论底下如何议论,但是至少在现在,是应该予以赏赐的。
但是太子是储君,所以,太子的这份功劳,自然应该落在东宫的属官身上。
只不过,在这一点上,朝臣却罕见的出现了分歧,尤其是文臣当中,为此吵的不可开交。
一部分人认为,东宫属臣的确辅弼有功,但是,毕竟在这件事情中没有直接的作用,所以,应该按照辅弼之功算,不能按照平乱之功。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以天官王文为首,包括户部尚书沈翼,兵部尚书王翱,内阁大臣张敏等人在内。
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太子便是东宫,太子的所作所为和东宫脱不开关系,所以,自然应该按照平乱之功封赏东宫辅臣。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以刑部尚书俞士悦为首,包括工部尚书陈循,内阁大臣萧晅,孙原贞,朱鉴等人在内。
事实上,年前的这段时间,朝堂上争吵的主要内容,就在于此,甚至于,因为这个,勋贵们着实是看了好大的一番笑话。
要知道,平日里这帮文臣都是联合起来跟他们抬杠,结果这一回,关于勋贵们的封赏没有什么异议,反倒是他们自己的封赏吵的不可开交,着实是难以不让人幸灾乐祸。
当然,勋贵们看乐子,但是,真正浸淫朝堂的人,看的却是里子。
这番争论,明面上争的是该如何叙功,但是实际上,争的却是东宫储君之位。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sp; 看得出来,沈翼这些话憋得不是一天两天了,南宫这些年下来,日日宴饮无度,生活奢靡,太上皇一高兴就封几个妃子玩,虽然说,花的都是内库的钱,但是,作为户部尚书的沈老大人却一直坚持,内库的就是国库的,对此十分不满。
别说是现在太上皇被废了,就是当初太上皇还在南宫的时候,他也没少为此事上奏。
而且,这一次,他显然是做了不少准备,这个提议一出,就得到了不少大臣的响应,有那么几个有所异议的,也是在说太上皇的后妃直接放还是否合适的问题,提议仿效前代修建佛寺将这些妃子送去祈福。
当然,朱祁钰最后并没有选择后者,而是答应了沈翼的请求,将南宫的一众妃子遣散放还,令其自行出宫,除此之外,念及她们多是教坊司出身,在外大多已无亲人,所以,他还特意命人赐了一些金银财帛下去,当然,那都是后话了。
关于南宫诸妃的安置问题,只是一个小插曲,就像沈翼所说的那样,这些妃子当初册封的时候,其实就并不合规,所以,现在只是纠正回来而已,虽然稍有争议,但是,也没有太多人纠缠,真正让他们重视的,是接下来的另一件事情,也即是,对此次南宫变乱当中,有功之臣的封赏。
既然有人有罪,那么,自然就有人有功,相较于有罪之人如何处罚,朝中的这些大臣,显然更关心有功者该如何封赏,毕竟,后者才关系着朝中此后的权力地位会不会产生新的变动。
首当其冲的,就是勋贵这边,以率禁军直接镇压叛乱的成国公朱仪为首,加上第五团营的都督永康侯徐安,第六团营都督永顺伯薛辅,获封奉天翊运推诚宣力武臣,赐薛辅为永顺侯,予世劵,准世袭罔替。
其次是受命协助封闭九门,镇压叛乱的靖安伯范广,丰国公李贤,昌平侯杨洪,保定伯梁瑶,获封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赐范广为靖安侯,赐保定伯梁瑶为保定侯,予世劵,准世袭罔替,赐丰国公李贤世劵,准世袭罔替,擢昌平侯世子杨杰为都督同知。
关于这个封赏,其实朝中早就有小道消息传出,毕竟,当初南宫变乱时,很多人都看得清楚,在城内受命指挥的,是靖安伯范广,与其配合的是保定伯梁瑶。
至于丰国公李贤和昌平侯杨洪,李公爷倒还去城头上鼓舞了一下士气,但是杨洪这几年却早就已经是缠绵病榻,起不来身了,昌平侯府身上的这些封赏,其实更多的,就是给杨杰的。
毕竟当年,杨杰出使草原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的功劳却不得封赏,刚好趁此机会,予以封赏。
不过,在这道旨意公布之后,朝堂上下,却是喜忧参半,毫无疑问,随着这道旨意,景泰朝新的勋贵集团正式形成,以成国公为首,丰国公,靖安侯,昌平侯等多家并立的局面就此确立,意味着武臣序列即将真正重新走入稳定期,从朝廷稳定的角度来说,这是好事,但是,也同时意味着,武臣重新在朝中获得了足够的话语权。
要知道,除了这些高阶勋贵之外,在这次和陈懋率领的叛军的战斗当中,还涌现了一批新生的将领,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不算是一场特别大的战事,但是,其意义却非同凡响。
因为这是在护驾,所以,其战功和普通战功不同,足以支撑他们成为日后武臣的中坚力量,这也意味着在此之后,想要重新拿回之前文臣对武臣的绝对优势,将变得无比困难,所以,在一部分大臣的眼中,这又并不值得高兴。
当然,不管他们是怎么想的,终归一切已成定局。
勋贵这边有所封赏,文臣自然也不例外,虽然说,这次的事件当中,一众文臣除了于谦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但是,文臣们的最大能力,就是能说会道,会往自己脸上贴金。
首先就是于谦的问题,最初的时候,朝中有一些声音,认为于谦私自调兵,有违典制,甚至包括于谦本人,也是这么觉得的,为此他还在交还符牌之后,第一时间上了请罪表并禁足府中。
但是,随着天子召见了朝中重臣,隐约透露了一丝口风之后,整个朝中的风向,很快就全变了,老大人们默契的换了另一个新的说法,模糊掉了所有细节,直接说于谦是奉圣旨,携天使往第五团营调兵平乱,仿佛压根就不存在剑挟徐安的事情出现一般。
于是,于谦自然也就成了这次镇压叛乱当中的第一功臣,其功劳细论起来,甚至还要比成国公朱仪更盛,自然,封赏也要更厚。
据说,天子曾经还私下里询问过,是否应该为于谦封爵,让于谦吓得赶紧从府中出来,自己进宫立劝之后,才勉强让天子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尽管如此,最终于谦的封赏也是令人十分艳羡,加封奉天翊卫推诚守正文臣,授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加正一品右柱国,加封少师,准荫一子为锦衣卫指挥使,一子为指挥佥事,依例追封三代,赐其妻正一品诰命夫人,准配享太庙。
别的也就算了,但是最后这一条,在传出来的时候,简直是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哪怕是现在,听到宣旨太监已经明明白白的念出来的时候,众臣心中还是觉得难以置信。
要知道,大明开国至今,配享太庙者,除了太祖时的二十一位开国功臣之外,便是太宗时的五个靖难功臣,而这二十六位配享太庙的功臣当中,只有姚广孝一人出身文臣,也就是说,于谦将是整个大明朝第二个以文臣之身得以配享太庙的人物,这份荣宠,不可谓不重。
可以说,单是这一条,便足以让在场的文臣们扬眉吐气了,要知道,配享太庙的待遇,某种意义上来说,可是比国公的爵位更要稀罕的,甚至于有些人已经恨不得于少保,不,应该叫于少师了,恨不得于少师现在就原地去世,把这个待遇给直接坐实了。
当然,这是玩笑话,这份殊荣之所以能够成功被宣布出来,除了于谦本人的功绩,天子的宠信之外,也还是因为这次勋贵们出的风头太大,所以,文臣必须要推一个人出来杀杀对方的势头,否则的话,这种级别的待遇,早就跳出来一堆人反对了。
作为文臣的重头戏,于谦是最关键的重点,但是,却不是文臣封赏的全部。
毕竟,于谦的封赏再重,也只是一个人,光他一个人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朝中的其他重臣,也捞到了一些封赏,六部的尚书,都御史,内阁大臣,照例也都得到了一些金银财帛的赏赐,不过这些都可以忽略,真正让文臣们争取的,是关于东宫属臣的封赏。
这次南宫变乱当中,太子坚定的站在天子这边,在得知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前去禀报天子,并且在整个过程当中,始终陪伴在天子的身侧,这样的举动,无论底下如何议论,但是至少在现在,是应该予以赏赐的。
但是太子是储君,所以,太子的这份功劳,自然应该落在东宫的属官身上。
只不过,在这一点上,朝臣却罕见的出现了分歧,尤其是文臣当中,为此吵的不可开交。
一部分人认为,东宫属臣的确辅弼有功,但是,毕竟在这件事情中没有直接的作用,所以,应该按照辅弼之功算,不能按照平乱之功。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以天官王文为首,包括户部尚书沈翼,兵部尚书王翱,内阁大臣张敏等人在内。
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太子便是东宫,太子的所作所为和东宫脱不开关系,所以,自然应该按照平乱之功封赏东宫辅臣。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以刑部尚书俞士悦为首,包括工部尚书陈循,内阁大臣萧晅,孙原贞,朱鉴等人在内。
事实上,年前的这段时间,朝堂上争吵的主要内容,就在于此,甚至于,因为这个,勋贵们着实是看了好大的一番笑话。
要知道,平日里这帮文臣都是联合起来跟他们抬杠,结果这一回,关于勋贵们的封赏没有什么异议,反倒是他们自己的封赏吵的不可开交,着实是难以不让人幸灾乐祸。
当然,勋贵们看乐子,但是,真正浸淫朝堂的人,看的却是里子。
这番争论,明面上争的是该如何叙功,但是实际上,争的却是东宫储君之位。
<divstyle="text-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