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30年载,不一样的青葱岁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路口还有一个胖胖的女修鞋匠每天来摆摊,她宽厚,热情,喜欢与我聊天,她总为她儿子的成就感到自豪。
而附中与我想象中差异巨大,这是个开放、自由过度、豪无规矩的地方。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有人奇装异服、没有节操;有人严于律己、热爱学习。可我两者皆不是,是另类的存在。但在这里也不乏美好的事物至少不用学物理、化学,课程也非常简单,没有过度的压力。这课程我想我能听懂,但在美术上却成了白痴。
学校里的风气确实不太好,非常开放,谈恋爱的成双成对,怪人成群结队。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他们有人会在教室里众目睽睽之下讲色情话题,会等老师不在时在教室里放色情电影。他们的奔放让保守的我难以接受。
这是间五颜六色,“色香味俱全”的学校,这里的学生不用穿校服,而且制度规则松散。每个人都仿佛是一只只花蝴蝶、一朵朵五彩花自带色泽,为“招蜂引蝶”而来,为争奇斗艳而舞蹈。而我成了这片森林里唯一的黑瓢虫。“黑色”是我的象征,那时我只穿黑色,就像一片黑色的幽灵。
我想他们并不喜欢我,我也理解不了他们,那我们就各走各的路吧!这是我人生中逃学的高峰期,我喜欢在家看美剧、看电影,听公开课,我喜欢听哲学课、音乐理论课…当我第一次学习《古典音乐鉴赏课》聆听到《月光曲》时我仿佛身临其境,“月光倾泻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斑驳的倒影折射出曼妙的身姿,你宁静地躺在木质阳台的沙发上静静地阅读着泰戈尔的《新月集》:
我喜欢月亮娇美的脸庞月亮喜欢我昂扬有力的脚步声…每次见她她都笑而不语从不肯泄露一丝世界真实发生的秘密
这种悠静蕴含着发自内心的平和,仿佛抛开了一切压力与浮躁后的安宁。我还习惯于在打完盹后的饷午看看美术史和介绍世界名画的书籍。阅读着罗曼·罗兰的散文,再来一些零星的零食。睡前再读一段励志小说,例如来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乐观且充满期待的话语,只为明天依旧充满希望。我还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其中维特对爱情的无怨无悔与奋不顾身实在令人有些许不理解。或许我不是冲动型人格所以才无法感同身受,我总感觉在这个年纪爱情对我来说是渺茫的,就好似荒漠中的孤独玫瑰摇曳凋零。那时爱情的意义对我而言更像纯白的玉兰花透着幽芳吐着含蓄,散发着淡淡的甜蜜。
此刻当我再次回顾起这段经历时,觉得并没有什么,仿佛还很惬意。但那时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我早已逐渐陷入泥潭,伴随着自我折磨与轻度抑郁。在这段日子里我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内心填满了对人生深深的不满,甚至是对所有处境的痛恨。
也是从这时起我开始疯狂爱上了写作,我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内心的愤世嫉俗。我总是马不停蹄地写着,无论好坏其实都显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内心的需要。看过我作品的人有人说我的文风很像鲁迅,犀利、尖锐、深刻。不过那时我确实很爱鲁迅,每次读到他的文章我总是怦然心动,哪怕不过是语文课本上的截取。另外还有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我总感觉自己很像那个变成“甲虫”的主人翁,而周遭的人对他的态度总能勾起我的回忆。后来我还以此主题绘了一幅画。这时期的我真的很爱乱涂乱画,画面怪诞、可爱有趣至极。但我却不喜欢应试教育的作品,我完全get不到它的魅力,空洞、乏味、循规蹈矩、一成不变…
因为在我青涩的心里,加之日渐对艺术史的进一步了解、理解,我感觉艺术是有个性,有灵魂的。描绘一件事物,重要的并不是一般标准,而在于它所呈现的美感,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以及观赏者从中所获得的精神享受,那不仅仅是场视觉的盛宴更是情感的共鸣、精神的共眠。
艺术不就是如此吗?它描绘着灵魂的肖像,揭示着心灵的诗意,透露出本底里的诉求!就像美食每一种口味揭示了不同的情感和人生。而每一种艺术风格则展现了多种多样的人性与迥然不同的文化。
此刻惬意与忧郁协奏,自由与迷失共进,未来我们会在何方?前程总是条未卜的谜题。
路口还有一个胖胖的女修鞋匠每天来摆摊,她宽厚,热情,喜欢与我聊天,她总为她儿子的成就感到自豪。
而附中与我想象中差异巨大,这是个开放、自由过度、豪无规矩的地方。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有人奇装异服、没有节操;有人严于律己、热爱学习。可我两者皆不是,是另类的存在。但在这里也不乏美好的事物至少不用学物理、化学,课程也非常简单,没有过度的压力。这课程我想我能听懂,但在美术上却成了白痴。
学校里的风气确实不太好,非常开放,谈恋爱的成双成对,怪人成群结队。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他们有人会在教室里众目睽睽之下讲色情话题,会等老师不在时在教室里放色情电影。他们的奔放让保守的我难以接受。
这是间五颜六色,“色香味俱全”的学校,这里的学生不用穿校服,而且制度规则松散。每个人都仿佛是一只只花蝴蝶、一朵朵五彩花自带色泽,为“招蜂引蝶”而来,为争奇斗艳而舞蹈。而我成了这片森林里唯一的黑瓢虫。“黑色”是我的象征,那时我只穿黑色,就像一片黑色的幽灵。
我想他们并不喜欢我,我也理解不了他们,那我们就各走各的路吧!这是我人生中逃学的高峰期,我喜欢在家看美剧、看电影,听公开课,我喜欢听哲学课、音乐理论课…当我第一次学习《古典音乐鉴赏课》聆听到《月光曲》时我仿佛身临其境,“月光倾泻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斑驳的倒影折射出曼妙的身姿,你宁静地躺在木质阳台的沙发上静静地阅读着泰戈尔的《新月集》:
我喜欢月亮娇美的脸庞月亮喜欢我昂扬有力的脚步声…每次见她她都笑而不语从不肯泄露一丝世界真实发生的秘密
这种悠静蕴含着发自内心的平和,仿佛抛开了一切压力与浮躁后的安宁。我还习惯于在打完盹后的饷午看看美术史和介绍世界名画的书籍。阅读着罗曼·罗兰的散文,再来一些零星的零食。睡前再读一段励志小说,例如来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乐观且充满期待的话语,只为明天依旧充满希望。我还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其中维特对爱情的无怨无悔与奋不顾身实在令人有些许不理解。或许我不是冲动型人格所以才无法感同身受,我总感觉在这个年纪爱情对我来说是渺茫的,就好似荒漠中的孤独玫瑰摇曳凋零。那时爱情的意义对我而言更像纯白的玉兰花透着幽芳吐着含蓄,散发着淡淡的甜蜜。
此刻当我再次回顾起这段经历时,觉得并没有什么,仿佛还很惬意。但那时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我早已逐渐陷入泥潭,伴随着自我折磨与轻度抑郁。在这段日子里我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内心填满了对人生深深的不满,甚至是对所有处境的痛恨。
也是从这时起我开始疯狂爱上了写作,我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内心的愤世嫉俗。我总是马不停蹄地写着,无论好坏其实都显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内心的需要。看过我作品的人有人说我的文风很像鲁迅,犀利、尖锐、深刻。不过那时我确实很爱鲁迅,每次读到他的文章我总是怦然心动,哪怕不过是语文课本上的截取。另外还有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我总感觉自己很像那个变成“甲虫”的主人翁,而周遭的人对他的态度总能勾起我的回忆。后来我还以此主题绘了一幅画。这时期的我真的很爱乱涂乱画,画面怪诞、可爱有趣至极。但我却不喜欢应试教育的作品,我完全get不到它的魅力,空洞、乏味、循规蹈矩、一成不变…
因为在我青涩的心里,加之日渐对艺术史的进一步了解、理解,我感觉艺术是有个性,有灵魂的。描绘一件事物,重要的并不是一般标准,而在于它所呈现的美感,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以及观赏者从中所获得的精神享受,那不仅仅是场视觉的盛宴更是情感的共鸣、精神的共眠。
艺术不就是如此吗?它描绘着灵魂的肖像,揭示着心灵的诗意,透露出本底里的诉求!就像美食每一种口味揭示了不同的情感和人生。而每一种艺术风格则展现了多种多样的人性与迥然不同的文化。
此刻惬意与忧郁协奏,自由与迷失共进,未来我们会在何方?前程总是条未卜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