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大国利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黑人被黄志渊的话说得一愣。确实,在利比里亚,是不能随便闯入他人住宅的,经常有小偷、强盗闯进私人住宅后,与主人发生枪战的事例。所以,黄志渊说得在理。黑人连忙转变口风说,自己途经中国防暴队营区,没有想过要进入营区。黄志渊当即反驳说:“带着大砍刀过来,还与我们对峙,这怎么能算途经营区呢?”
在黄志渊的质问下,黑人终于低下了头并承认,这几天他们一直都在谋划着闯入中国防暴队营区,准备抢劫、盗窃物资。晚上过来的一共有?9?个人,都带着砍刀过来,打算遇到中国防暴队阻拦的话,就用武力对抗。
根据联合国规定,中国防暴队没有执法权。所以,尽管抓到了这名黑人,按照规定只能移交港区警察局处理。第二天上午,防暴队与港区警察局通了电话,过来了几名当地警察,把这名黑人带走了。
虽然这次成功的行动没有让对方伤筋动骨,但是通过这名黑人的嘴,附近的群众都知道了中国防暴队的厉害,后来窥探、侵入的人员大大减少,猖獗一时的非法侵入活动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就在防暴队所有人以为可以稍微放松绷紧多日的神经时,他们却没有想到,一场长达半年的危机悄悄地来临了!
门外,是连绵不绝的大雨,徐晓伟倚在板房的门边,紧锁双眉,若有所思地看着一滴滴雨水从天上滴落到板房屋顶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又汇聚成一条银线从屋顶蜿蜒而下,加入地上的积水中。
这场雨已经下了半个月了,从开始到现在,没有停过。
一提起非洲,人们很少把它和下雨联系起来。但是利比里亚的首都却是个例外,它是著名的“非洲雨都”,是非洲降水最多的地方,在漫长的雨季几乎天天大雨倾盆。据统计,这里年平均降雨量达?5000?毫米以上。蒙罗维亚的雨与国内不同,因为利比里亚缺少工业的支撑,所以空气质量比很多国内的城市要好,雨水经过没有污染的大气层降落到地上,不但量足,而且甘甜清冽,可以放心饮用。在蒙罗维亚的许多家庭里,为了更好地接雨水,特意改造了屋檐和屋脊,好让雨水流得更通畅。对许多当地人来说,雨水是最可靠的生活水源,从屋檐下接水的情景在蒙罗维亚比比皆是。有意思的是,从蒙罗维亚往内陆走去,雨水会逐渐减少。
蒙罗维亚不像国内的其他城市四季分明,它只有两个季节:旱季和雨季。每年的?4?月开始逐渐由旱季进入雨季,一直持续到?11?月,之后便是漫长的旱季。有人形容蒙罗维亚的雨季,说是一周只下两场雨,一场三天,一场四天。
中国防暴队进驻蒙罗维亚后已经是3月,距离雨季不远。所以,为了赶工程进度,在雨季来临前造好新营房,开展了百日攻坚战活动。终于在经历了?4月的旱季、雨季交替期和?5?月的雨季来临期后,在?6?月初完成了大部分的营建工作。
住进了新营区,队员们非常高兴。尤其是雨季的来临,更是让不少队员以为,好日子开始了。但是没想到,这只是梦魇的开始。
确实,雨季的来临解决了防暴队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生活用水的问题。
虽然蒙罗维亚号称“非洲雨都”,但是中国防暴队却在这里遭遇了吃水的难题。
进驻前期是旱季,营区里找不到一滴可以饮用的水,每次都需要用运水车到外面的供水点拉水使用。前面防暴队留下来的有两辆运水车,都是残缺破旧的。队员们打趣说:“除了喇叭不响,其他哪儿都响。”在车修组李宗先、刘松、王强、张兴猛等队员的努力下,车辆经过几次大修后勉强能用。防暴队采取的是小队负责制,每个星期由一个小队负责保障运水。受物资匮乏的客观条件影响,蒙罗维亚的群众也面临着缺水的难题,所以市政公司在不同的人群聚集地设置了加水点,供当地群众打水。由于联利团对利比里亚和平进程的突出贡献,一般喷有“UN”标志的车辆都可以到任何一家供水点运水。
每天早上,防暴队的驾驶员?5?点钟不到就要起床,带上干粮,发动车辆,趁着还没有到上班高峰期车辆拥堵的时候出发,去供水点加水。距离防暴队最近的是联利团后勤支持部所属的星基地,大约十多分钟车程,但是却有严格的配额,每天只能供应防暴队?10?吨水。除此之外,还有利比里亚警察学院供水点、卡拉那营供水点等,这些地方相对较远,如果路上不堵的话来回一趟大约需要?4?个小时。所以,防暴队采取的是先远后近的办法,早上先把车派到最远的警察学院供水点加水,中午再派车到卡拉那营加水,最后下午到星基地加水。防暴队?140?人,每天基本的生活用水维持在?60?吨左右,三个供水点都能加上的话,刚好合适。但是假如哪个供水点出现状况,提供不了水源,那么防暴队就必须关闭部分水龙头,如洗衣服和洗澡的水龙头,以节约用水,保证饮用水正常供应。因此,每天驾驶员得早早起床去警察学院供水点排队加水。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徐晓伟等队领导感觉这样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开始研究是否可以在营区内打井取水。防暴队的营区在蒙罗维亚自由港边上,属于沙地,表面上一层黄色细沙,挖下去之后又是红土和石头,每次下雨,根本留不住水。防暴队尝试请外面的专业公司过来打井,结果连续挖了几个地方,出来的都是咸水,无法饮用,打井的想法只能放弃。
既然打井不行,徐晓伟和黄侃、王侣仁等人一商量,又决定到联利团去想办法。
鉴于前期徐晓伟的强势,这次联利团倒“知趣”了,没有半点犹豫,后勤支持部直接给防暴队提供了一个?40?吨的储水袋。看到后勤支持部难得如此大方,徐晓伟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在一番讨价还价后,又争取到一个?20?吨的储水袋。有了这两个储水袋,防暴队的用水困难稍微得到缓解。在队员每天节约用水后,会有部分的水积攒起来。几天之后,运水车就可以少走一趟。
别小看这一趟车,在运水车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很多路上的安全隐患。尤其是雨季来临的时候,水袋可以储存到较多的雨水,基本上能解决正常的生活用水。
雨季来临后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队员的身体疲劳问题。在经过百日攻坚战后,营区大部分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有少量的收尾工作,每天的工作量不算太大。而经过连续的攻坚战后,队员们的身体已经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用一句古语形容是“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季来临后,很多工作被迫停下,正好给了队员一个喘息的机会。
按理说雨季给防暴队带来的,应该是快乐的日子,然而,为何此时徐晓伟却愁眉不展呢?
引起他担忧的是雨季会影响队员们的身体健康。
昨天晚上,徐晓伟感到腿部有点不舒服,就把防暴队一级医院的院长朱均叫到了房间。
朱均在进行一番检查后,问徐晓伟道:“政委,您这脚是不是以前受过伤?”
徐晓伟说:“是的。”
这是徐晓伟以前在边防派出所工作时留下的旧伤。当时的徐晓伟,是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拼命三郎”,工作起来不要命、办起案来不要命、为了群众的利益着想不要命。长年累月的工作让他身上留下了或多或少的伤病,但是一心扑在工作上面的他仗着身强体壮并没有把这些伤病放在眼里。多年之后,这些伤病就像橡皮泥一样黏在他身上,怎么赶都赶不走。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无数个阴雨连绵的夜晚,他总是在床上辗转反侧,伤病折腾得他难以入眠。在利比里亚雨季到来之际,他身上的这些伤病又开始发作了。
sp; 黑人被黄志渊的话说得一愣。确实,在利比里亚,是不能随便闯入他人住宅的,经常有小偷、强盗闯进私人住宅后,与主人发生枪战的事例。所以,黄志渊说得在理。黑人连忙转变口风说,自己途经中国防暴队营区,没有想过要进入营区。黄志渊当即反驳说:“带着大砍刀过来,还与我们对峙,这怎么能算途经营区呢?”
在黄志渊的质问下,黑人终于低下了头并承认,这几天他们一直都在谋划着闯入中国防暴队营区,准备抢劫、盗窃物资。晚上过来的一共有?9?个人,都带着砍刀过来,打算遇到中国防暴队阻拦的话,就用武力对抗。
根据联合国规定,中国防暴队没有执法权。所以,尽管抓到了这名黑人,按照规定只能移交港区警察局处理。第二天上午,防暴队与港区警察局通了电话,过来了几名当地警察,把这名黑人带走了。
虽然这次成功的行动没有让对方伤筋动骨,但是通过这名黑人的嘴,附近的群众都知道了中国防暴队的厉害,后来窥探、侵入的人员大大减少,猖獗一时的非法侵入活动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就在防暴队所有人以为可以稍微放松绷紧多日的神经时,他们却没有想到,一场长达半年的危机悄悄地来临了!
门外,是连绵不绝的大雨,徐晓伟倚在板房的门边,紧锁双眉,若有所思地看着一滴滴雨水从天上滴落到板房屋顶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又汇聚成一条银线从屋顶蜿蜒而下,加入地上的积水中。
这场雨已经下了半个月了,从开始到现在,没有停过。
一提起非洲,人们很少把它和下雨联系起来。但是利比里亚的首都却是个例外,它是著名的“非洲雨都”,是非洲降水最多的地方,在漫长的雨季几乎天天大雨倾盆。据统计,这里年平均降雨量达?5000?毫米以上。蒙罗维亚的雨与国内不同,因为利比里亚缺少工业的支撑,所以空气质量比很多国内的城市要好,雨水经过没有污染的大气层降落到地上,不但量足,而且甘甜清冽,可以放心饮用。在蒙罗维亚的许多家庭里,为了更好地接雨水,特意改造了屋檐和屋脊,好让雨水流得更通畅。对许多当地人来说,雨水是最可靠的生活水源,从屋檐下接水的情景在蒙罗维亚比比皆是。有意思的是,从蒙罗维亚往内陆走去,雨水会逐渐减少。
蒙罗维亚不像国内的其他城市四季分明,它只有两个季节:旱季和雨季。每年的?4?月开始逐渐由旱季进入雨季,一直持续到?11?月,之后便是漫长的旱季。有人形容蒙罗维亚的雨季,说是一周只下两场雨,一场三天,一场四天。
中国防暴队进驻蒙罗维亚后已经是3月,距离雨季不远。所以,为了赶工程进度,在雨季来临前造好新营房,开展了百日攻坚战活动。终于在经历了?4月的旱季、雨季交替期和?5?月的雨季来临期后,在?6?月初完成了大部分的营建工作。
住进了新营区,队员们非常高兴。尤其是雨季的来临,更是让不少队员以为,好日子开始了。但是没想到,这只是梦魇的开始。
确实,雨季的来临解决了防暴队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生活用水的问题。
虽然蒙罗维亚号称“非洲雨都”,但是中国防暴队却在这里遭遇了吃水的难题。
进驻前期是旱季,营区里找不到一滴可以饮用的水,每次都需要用运水车到外面的供水点拉水使用。前面防暴队留下来的有两辆运水车,都是残缺破旧的。队员们打趣说:“除了喇叭不响,其他哪儿都响。”在车修组李宗先、刘松、王强、张兴猛等队员的努力下,车辆经过几次大修后勉强能用。防暴队采取的是小队负责制,每个星期由一个小队负责保障运水。受物资匮乏的客观条件影响,蒙罗维亚的群众也面临着缺水的难题,所以市政公司在不同的人群聚集地设置了加水点,供当地群众打水。由于联利团对利比里亚和平进程的突出贡献,一般喷有“UN”标志的车辆都可以到任何一家供水点运水。
每天早上,防暴队的驾驶员?5?点钟不到就要起床,带上干粮,发动车辆,趁着还没有到上班高峰期车辆拥堵的时候出发,去供水点加水。距离防暴队最近的是联利团后勤支持部所属的星基地,大约十多分钟车程,但是却有严格的配额,每天只能供应防暴队?10?吨水。除此之外,还有利比里亚警察学院供水点、卡拉那营供水点等,这些地方相对较远,如果路上不堵的话来回一趟大约需要?4?个小时。所以,防暴队采取的是先远后近的办法,早上先把车派到最远的警察学院供水点加水,中午再派车到卡拉那营加水,最后下午到星基地加水。防暴队?140?人,每天基本的生活用水维持在?60?吨左右,三个供水点都能加上的话,刚好合适。但是假如哪个供水点出现状况,提供不了水源,那么防暴队就必须关闭部分水龙头,如洗衣服和洗澡的水龙头,以节约用水,保证饮用水正常供应。因此,每天驾驶员得早早起床去警察学院供水点排队加水。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徐晓伟等队领导感觉这样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开始研究是否可以在营区内打井取水。防暴队的营区在蒙罗维亚自由港边上,属于沙地,表面上一层黄色细沙,挖下去之后又是红土和石头,每次下雨,根本留不住水。防暴队尝试请外面的专业公司过来打井,结果连续挖了几个地方,出来的都是咸水,无法饮用,打井的想法只能放弃。
既然打井不行,徐晓伟和黄侃、王侣仁等人一商量,又决定到联利团去想办法。
鉴于前期徐晓伟的强势,这次联利团倒“知趣”了,没有半点犹豫,后勤支持部直接给防暴队提供了一个?40?吨的储水袋。看到后勤支持部难得如此大方,徐晓伟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在一番讨价还价后,又争取到一个?20?吨的储水袋。有了这两个储水袋,防暴队的用水困难稍微得到缓解。在队员每天节约用水后,会有部分的水积攒起来。几天之后,运水车就可以少走一趟。
别小看这一趟车,在运水车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很多路上的安全隐患。尤其是雨季来临的时候,水袋可以储存到较多的雨水,基本上能解决正常的生活用水。
雨季来临后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队员的身体疲劳问题。在经过百日攻坚战后,营区大部分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有少量的收尾工作,每天的工作量不算太大。而经过连续的攻坚战后,队员们的身体已经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用一句古语形容是“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季来临后,很多工作被迫停下,正好给了队员一个喘息的机会。
按理说雨季给防暴队带来的,应该是快乐的日子,然而,为何此时徐晓伟却愁眉不展呢?
引起他担忧的是雨季会影响队员们的身体健康。
昨天晚上,徐晓伟感到腿部有点不舒服,就把防暴队一级医院的院长朱均叫到了房间。
朱均在进行一番检查后,问徐晓伟道:“政委,您这脚是不是以前受过伤?”
徐晓伟说:“是的。”
这是徐晓伟以前在边防派出所工作时留下的旧伤。当时的徐晓伟,是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拼命三郎”,工作起来不要命、办起案来不要命、为了群众的利益着想不要命。长年累月的工作让他身上留下了或多或少的伤病,但是一心扑在工作上面的他仗着身强体壮并没有把这些伤病放在眼里。多年之后,这些伤病就像橡皮泥一样黏在他身上,怎么赶都赶不走。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无数个阴雨连绵的夜晚,他总是在床上辗转反侧,伤病折腾得他难以入眠。在利比里亚雨季到来之际,他身上的这些伤病又开始发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