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立他为帝纯粹是想过河拆桥,所以不旦一点权力没有,还时时受到猜忌与打击,还好李旦从小已经习惯母亲的高压手段,战战兢兢过了几年后,将皇位让给妈妈,后来又将皇嗣的位子让给哥哥(李显)。
第二次当皇帝,则主要是儿子(李隆基)跟妹妹(太平公主)的功劳。但也因此李旦没有自己的人马,权力的基础不够稳固。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李旦比较有人性,而且比较重视亲情,这跟李旦生长的环境有关,他自小受到母亲高压的对待,兄弟及皇族的亲戚很多人死于非命,自己的老婆(太子妃刘氏及德妃窦氏)被杀害且连尸首都找不到,武后当皇帝的时期。一大家子的人被软禁在皇宫,随时有生命危险,我想李旦的心中一定有很强烈要保护好自己亲人的念头与使命,所以对他来说。亲情会比权力更重要一些。
在政变后的政治情势上,李旦虽然没有绝对的权力,但名义上他毕竟是帝国的统治者。所以他的想法还是会起很大的作用,而在这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妹妹跟儿子能和平相处,但他不知道。世界上最难分享的就是权力,世界上最容易引起争夺的就是权力,李旦试图平衡,但这样的态度却造成更大的纷争,最后走到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原创连载更新10)
02太子之争攻防战
李旦第二次登基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该立誰当太子的问题。按传统,李成器是嫡长子,应该立他为太子,但三子李隆基立下大功,自己这个皇位还是靠他挣来的,不立他,不只说不过去,而且怕以后就没有人帮自己卖命了,所以李旦很苦恼,一下子无法作决定。
李成器了解父亲的苦恼,他心里想,自己的才能功劳都跟弟弟没得比,更何况弟弟在立此大功后声名、威望都远在自己之上,就算父皇立自己当太子,自己也坐不稳这个位子,还不如主动请辞,还可以卖个人情给弟弟,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自己跟弟弟从小一起丧母,互相扶持,感情深厚,也不忍在此时与他相争。
李成器主意已定,于是到皇宫去,面见李旦后,说:“听说皇上要立我为太子,我个人以为此事并不恰当,皇上认为我是长子,所以考虑立我为太子,但这是在国家太平时的作法。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而平王(李隆基)立下盖世大功,挽救国家免於倾覆,我认为这时应该立平王为太子,比较符合实际的需要。“除李成器外,刘幽求等跟李隆基一起起事的功臣也纷纷要求应立李隆基为太子。所以李旦原本也考虑立李隆基为太子,所以也从善如流,立李隆基为太子,虽然李隆基多次上疏请求让位给李成器,李旦都下诏不许。景云元年6月27日(公元710年),李隆基被封为太子。
在此同时,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也开始大幅膨胀。太平公主的性格沉稳,决断力强,颇有几分乃母的味道,武则天在位时,很疼这个女儿,但太平公主深知其母亲的手段,所以除了推荐二张给其母亲当面首外,并不敢过份的招揽权势。李显在位时,韦后及安乐公主李裹儿对其也是忌惮三分,而这次诛杀韦氏,太平公主又出了大力,所以李旦对她十分尊重,每次进宫奏事,李旦都跟她谈论很久,宰相有事奏报,李旦常会问,“跟太平公主商量了没有?“然后又问,”跟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了吗?“可见其权势之盛!而她的几个儿子,也都被封王爵。
刚开始太平公主对太子李隆基不是太在意,认为李隆基当太子因为年轻,可能比较好控制,由此也可见李隆基“阿瞒“的称呼非浪得虚名。但不久后太平公主就发现自己错的离谱,李隆基不但英明果敢,还颇有心计,而朝中正直的大臣对他心仪的也不少。太平公主想李旦的性格较恬淡,因此如自己想长期掌握政权,需要立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皇子当太子,而现在看起来李成器似乎比李隆基容易控制,于是开始动员手下发动谣言,说:”太子不是嫡子,不应该当太子。“没多久后,这样的言论就传遍了宫内外。太平公主暗自得意,想说自己的阴谋要得逞了,殊不知李旦早已考虑过这问题,现在既然已经解决问题了,又有这种声浪传出来,这让他感到很是不快,但李旦也不愿意深入追究,只是下诏书向外解释立太子的缘由并禁止再讨论此事,这样一来,谣言也就逐渐消声匿迹了。
太平公主眼见此计不成,才知道没有那么容易让李隆基下台。这时她开始改变战略,派人渗入李隆基的周遭,甚至李隆基的左右亲信,也有不少遭收买。太平公主把收集到的,对李隆基不利的消息,转报告给李旦,但因李隆基行事谨慎,所以还没有出太大的差错,但李隆基也感到苦恼,想要寻求突破之道,却一时没有好办法,两人就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
不过耳语攻势久了还是会产生一定效果的,不久李旦就秘密召见太子少保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政府官员都纷纷表态表示要效忠东宫,是否有这回事?“韦安石回答说,”皇上哪里听来这样的亡国之言,太子英明仁孝,众人皆知。
皇上一旦疑心太子,则国家必定不安,我认为这是太平公主的阴谋,请皇上明察!“李旦急忙说:”我知道了,你不要多说。“这时太平公主刚好站在帘子后面,将两人对谈的内容听的一清二楚,心中大怒,就设法陷害韦安石,韦安石不久就被逮捕调察,幸赖太仆卿郭元振营救,才免于一死。(未完待续。。)
立他为帝纯粹是想过河拆桥,所以不旦一点权力没有,还时时受到猜忌与打击,还好李旦从小已经习惯母亲的高压手段,战战兢兢过了几年后,将皇位让给妈妈,后来又将皇嗣的位子让给哥哥(李显)。
第二次当皇帝,则主要是儿子(李隆基)跟妹妹(太平公主)的功劳。但也因此李旦没有自己的人马,权力的基础不够稳固。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李旦比较有人性,而且比较重视亲情,这跟李旦生长的环境有关,他自小受到母亲高压的对待,兄弟及皇族的亲戚很多人死于非命,自己的老婆(太子妃刘氏及德妃窦氏)被杀害且连尸首都找不到,武后当皇帝的时期。一大家子的人被软禁在皇宫,随时有生命危险,我想李旦的心中一定有很强烈要保护好自己亲人的念头与使命,所以对他来说。亲情会比权力更重要一些。
在政变后的政治情势上,李旦虽然没有绝对的权力,但名义上他毕竟是帝国的统治者。所以他的想法还是会起很大的作用,而在这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妹妹跟儿子能和平相处,但他不知道。世界上最难分享的就是权力,世界上最容易引起争夺的就是权力,李旦试图平衡,但这样的态度却造成更大的纷争,最后走到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原创连载更新10)
02太子之争攻防战
李旦第二次登基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该立誰当太子的问题。按传统,李成器是嫡长子,应该立他为太子,但三子李隆基立下大功,自己这个皇位还是靠他挣来的,不立他,不只说不过去,而且怕以后就没有人帮自己卖命了,所以李旦很苦恼,一下子无法作决定。
李成器了解父亲的苦恼,他心里想,自己的才能功劳都跟弟弟没得比,更何况弟弟在立此大功后声名、威望都远在自己之上,就算父皇立自己当太子,自己也坐不稳这个位子,还不如主动请辞,还可以卖个人情给弟弟,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自己跟弟弟从小一起丧母,互相扶持,感情深厚,也不忍在此时与他相争。
李成器主意已定,于是到皇宫去,面见李旦后,说:“听说皇上要立我为太子,我个人以为此事并不恰当,皇上认为我是长子,所以考虑立我为太子,但这是在国家太平时的作法。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而平王(李隆基)立下盖世大功,挽救国家免於倾覆,我认为这时应该立平王为太子,比较符合实际的需要。“除李成器外,刘幽求等跟李隆基一起起事的功臣也纷纷要求应立李隆基为太子。所以李旦原本也考虑立李隆基为太子,所以也从善如流,立李隆基为太子,虽然李隆基多次上疏请求让位给李成器,李旦都下诏不许。景云元年6月27日(公元710年),李隆基被封为太子。
在此同时,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也开始大幅膨胀。太平公主的性格沉稳,决断力强,颇有几分乃母的味道,武则天在位时,很疼这个女儿,但太平公主深知其母亲的手段,所以除了推荐二张给其母亲当面首外,并不敢过份的招揽权势。李显在位时,韦后及安乐公主李裹儿对其也是忌惮三分,而这次诛杀韦氏,太平公主又出了大力,所以李旦对她十分尊重,每次进宫奏事,李旦都跟她谈论很久,宰相有事奏报,李旦常会问,“跟太平公主商量了没有?“然后又问,”跟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了吗?“可见其权势之盛!而她的几个儿子,也都被封王爵。
刚开始太平公主对太子李隆基不是太在意,认为李隆基当太子因为年轻,可能比较好控制,由此也可见李隆基“阿瞒“的称呼非浪得虚名。但不久后太平公主就发现自己错的离谱,李隆基不但英明果敢,还颇有心计,而朝中正直的大臣对他心仪的也不少。太平公主想李旦的性格较恬淡,因此如自己想长期掌握政权,需要立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皇子当太子,而现在看起来李成器似乎比李隆基容易控制,于是开始动员手下发动谣言,说:”太子不是嫡子,不应该当太子。“没多久后,这样的言论就传遍了宫内外。太平公主暗自得意,想说自己的阴谋要得逞了,殊不知李旦早已考虑过这问题,现在既然已经解决问题了,又有这种声浪传出来,这让他感到很是不快,但李旦也不愿意深入追究,只是下诏书向外解释立太子的缘由并禁止再讨论此事,这样一来,谣言也就逐渐消声匿迹了。
太平公主眼见此计不成,才知道没有那么容易让李隆基下台。这时她开始改变战略,派人渗入李隆基的周遭,甚至李隆基的左右亲信,也有不少遭收买。太平公主把收集到的,对李隆基不利的消息,转报告给李旦,但因李隆基行事谨慎,所以还没有出太大的差错,但李隆基也感到苦恼,想要寻求突破之道,却一时没有好办法,两人就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
不过耳语攻势久了还是会产生一定效果的,不久李旦就秘密召见太子少保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政府官员都纷纷表态表示要效忠东宫,是否有这回事?“韦安石回答说,”皇上哪里听来这样的亡国之言,太子英明仁孝,众人皆知。
皇上一旦疑心太子,则国家必定不安,我认为这是太平公主的阴谋,请皇上明察!“李旦急忙说:”我知道了,你不要多说。“这时太平公主刚好站在帘子后面,将两人对谈的内容听的一清二楚,心中大怒,就设法陷害韦安石,韦安石不久就被逮捕调察,幸赖太仆卿郭元振营救,才免于一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