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千古一帝李世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武德八年6月日,是夏日中一个凉爽的好日子,当李世民在他的赏心园里与他的僚臣们商议如何应对玉泉宫的接风宴时,李渊正在张妃与尹妃的陪伴下,泛舟于南海池中。
雨后的池水,不象平时那么清澈,但因为突然涨了几寸高,轻舟漫游其间,倒是比平时多了一些刺激;池边的绿树红花,突然的鲜洁许多,让人眼里瞅着,也越加舒服;更有那湛兰的天空,分外新鲜的空气,等等这一切,都使李渊的精神好了许多。风景如诗如画,俩个妃子也是绝色佳人,李渊漫游其中,不时与俩个美人聊几句笑话,倒也是有如神仙般的快乐。只可惜,在他的心里面,还是放不下世民与建成、还有元吉这三兄弟的事情。
大业十三年,李渊攻占了长安,做了大唐帝国的皇帝。那年,他刚满5岁。那时虽说做了皇帝,国家却还没有真正的统一。李渊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外面还有几股可以与他抗衡的强大势力。大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百废待新需要重新建立。可这时的李渊,精神饱满、浑身是劲,加上他超出常人的经验和智慧,使他能够胸有成竹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事情。经过四年的努力,外面的强敌被一一消灭,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已经走上正轨,他所建立的大唐王朝,在淹淹一息的隋末废墟上,开始有了生机。从此,李渊的大唐王朝,似乎可以一步步走向繁荣。然而,就在这时候,他发现了新的危机:
他的二郎,秦王李世民,正在觊觎他的帝位。作为前朝皇帝的亲戚,李渊亲眼目睹了他的表哥,隋炀帝杨广杀哥弑父,谋夺皇位的全部过程。没想到,这样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竟有可能在他李氏的家族中又一次发生!这,不能不让李渊愤怒、苦恼而又害怕、担心。更可怕的是,他似乎没了往日里面对抗强敌的那份胆略和智慧,许多事情,他甚至不知道怎么来处理。他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机,都难得达到理想的佳境。也算是苍天有眼,突厥来侵,李建成主动请樱,接下来是调走李世民的三员虎将和三万精兵,又赶走了他两位最得力的谋臣。这一切,在李渊看来,似乎就是上天的旨意,自然而然地发生,顺理成章地进行。结果,太子的势力远远胜过秦王,太子的声威也逐渐地隆起。这一切,都是李渊希望而又无法做到的。
李渊终于松了一口气,正在高兴时,又听说太子西征突厥凯旋归来。李渊原本已经想好,一旦太子凯旋归来,自己就出面,大张旗鼓地去为太子接风祝贺。后来太子建议:希望由秦王出面,在玉泉宫为他与齐王接风。李渊听了,认为这样更好。可以让他们兄弟仨单独相处,融洽感情。如果,他兄弟俩从此真能平安相处,将是他李渊的大幸,也是大唐帝国的大幸。
李渊今年刚满60岁,已进入了花甲的年龄,他深感自己的身体大不如从前。精力不如,体力也不如。李渊很小的时候,就听人说过这样的顺口溜:人老三不才,屙尿打湿鞋,讲话滴口水,打屁屎出来。这些平常百姓中老人的三不才,李渊都在逐一地“享受”着。智商特高的人,总有些孤寂,有些离群,如果这个人又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这反应也就更加了强烈。大殿之上,当大臣们三呼万岁时,李渊有时竟会想起刚才的一泡尿,或是一个屁,由不得感到有些儿辛酸,也有些儿可笑。这些心中莫明地联想,有时会在老人的脸上流露出来。人们见了,便会说,年纪大了的人,有时会很怪,会象小孩般可笑。其时,到自己老时就会知道,之所以如此,原来老人比年轻人见过了更多的事情,又体会得更多更为透彻,却又不能为年轻人所理解,久而久之,就只能这么很怪和可笑。平常百姓如此,做了皇帝的李渊也好不了多少。做了皇帝后,臣子们说李渊是天命神授,说他是上天之子,似乎很有些神仙的味道。可李渊心里明白得很,他的帝位,全是趁乱昧了良心、凭了武力打下来的。如果他不昧了良心,他完全可以帮助他的表哥隋炀帝,平了隋末之乱,保住炀帝的皇位。李渊是性情中人,每每想起这些,心中还是有一点点愧意。然而当他想到在隋朝苦熬的四十多年,为的就是出人头地,结果又原谅了自己。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赫赫有为的军事集团的后裔,好不容易遇到自己有做皇帝的机会,他怎能放弃?!李渊的心里明白了这些事情,说出来又没有什么人能够理解,为此,他也会露出一些莫明其妙的表情。更有甚者,他分明地感到自己的身体在走向衰老,臣子与百姓们却时时在他耳旁,三呼万岁。近年来,每每听到这万岁的呼声,他心里就会感到非常的滑稽。如没有控制好,就会露出莫明其妙的表情。
在这个世界上,老年人总是比年轻人更能理解对方。将心比心,李渊能理解李世民的那点想法,只是又绝不能容忍李世民夺了他大哥的太子之位。因为在李渊看来,李世民如果有一天夺了太子之位,自然也就会接着夺了他的皇帝之位。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已经在皇位上坐了八年,身体上的衰老正在不断地摧残他曾经是那样热烈而勃勃向上的、不惜出生入死地去追求荣誉、追求权力、追求极尊与极贵的一颗心。现在,他已经得到了这一切,而能够享受的却寥寥无几,他越来越多地因为不能享受自己的占有而烦恼,这烦恼使他熄灭了追求的热情,人渐渐地变得庸懒,抓紧还可以的享受不放,甚至掉进了享受的巢穴里,不愿去做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情。可是,这并不妨碍他还是在做一个皇帝,而且要拥有这皇帝的声誉,拥有这皇帝极尊极贵、欲所欲为的生活,直到龙御归天,驾鹤西去。李渊不愿放弃这拥有,他对这拥有已经一往深情,再也不愿放弃。李渊知道这拥有对人的诱惑力,总是非常警惕地防止他人的觊觎。如今,李渊已经看得很明白,他的拥有充满危机。问题的关键就是:李世民这犟小子,很难在太子面前服输。
张妃与尹妃,拥着他们的男人,拥着这大唐王朝的皇帝,在这风景如画的南海池中,泛舟漫游着。两个丽人,虽然总是面带微笑,心中却一直犯着嘀咕:美景美人怀中,这皇上却怎么总是一幅心不在焉的样子,莫非我们就没有吸引力了么?
曾经是何等聪明的李渊,何等善于揣摩人心的李渊,此时却没有精力,也没有心事来揣摩他的两位佳人在想些什么了。看看日头西落,李渊轻轻地问道:
“怎么还不掌灯?”
尹妃吩咐人点亮船上所有的灯,来到李渊面前,含情脉脉地问道:
“今晚不回宫里去?”
“你可以回去。”李渊冷冷地回答,用力地搂了搂张妃。尹妃有些儿伤心,美眸里似乎已含了泪,但很快就换成了笑脸,缓步走到李渊的身后,伸出白皙的玉手,轻揉李渊的肩胛。李渊闭目享受了一会,伸手将他拉到怀里。
1
李世民昂起高贵的头颅,离开秦王府,大步走向皇宫。一路上,他的心中充满凛然正气。可是,当他走进皇宫后,心里却莫名其妙地涌出一丝儿尴尬来,不由将头垂下,望着自己的鞋尖。一个做儿子的,竟然要去向父亲禀告这么个事情:他的兄长、弟弟,与父亲的爱妃有私情。
作为有着鲜卑族血液的李氏家族,**似乎并不是多丑的事情。但如今是偷乱在皇室,是对至高无上皇上的侵犯,自然又当别论。只是这种事情,由他这个堂堂一表、功勋盖世、威振四海的秦王前去禀告,而且禀告的还是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未免有些滑稽,有些让人啼笑皆非。可是,在这个世上,冠冕堂皇与丑陋龌龊,又有多大的距离呢?或许,这冠冕堂皇与丑陋龌龊,就是一个人的两个面罢了。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稍稍地放缓步子,让自己定了定心,就很快抛却心中的那点尴尬,理由十足地安慰自己:
本王此举,是为大计。大丈夫在世,为谋大计,生命尚可不惜,何计其余?更何况,圣人有言曰:道正,事亦正。为谋大道,就是再肮脏的事情,也会变得干干净净,甚至光洁鲜亮。世事就是如此,我不必为此自责。这么想着,年轻的秦王又昂起高贵的头颅,心中充满凛然正气,大步走向父皇的内室。刘公公正在门前不安地站着,见他来了,奴颜地一笑,说:
“秦王可是要见皇上?”
“正是,快去为本王禀告一声。”
“皇上,还没回来。”刘公公又是奴颜地一笑。
“去哪儿... -->>
1
武德八年6月日,是夏日中一个凉爽的好日子,当李世民在他的赏心园里与他的僚臣们商议如何应对玉泉宫的接风宴时,李渊正在张妃与尹妃的陪伴下,泛舟于南海池中。
雨后的池水,不象平时那么清澈,但因为突然涨了几寸高,轻舟漫游其间,倒是比平时多了一些刺激;池边的绿树红花,突然的鲜洁许多,让人眼里瞅着,也越加舒服;更有那湛兰的天空,分外新鲜的空气,等等这一切,都使李渊的精神好了许多。风景如诗如画,俩个妃子也是绝色佳人,李渊漫游其中,不时与俩个美人聊几句笑话,倒也是有如神仙般的快乐。只可惜,在他的心里面,还是放不下世民与建成、还有元吉这三兄弟的事情。
大业十三年,李渊攻占了长安,做了大唐帝国的皇帝。那年,他刚满5岁。那时虽说做了皇帝,国家却还没有真正的统一。李渊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外面还有几股可以与他抗衡的强大势力。大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百废待新需要重新建立。可这时的李渊,精神饱满、浑身是劲,加上他超出常人的经验和智慧,使他能够胸有成竹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事情。经过四年的努力,外面的强敌被一一消灭,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已经走上正轨,他所建立的大唐王朝,在淹淹一息的隋末废墟上,开始有了生机。从此,李渊的大唐王朝,似乎可以一步步走向繁荣。然而,就在这时候,他发现了新的危机:
他的二郎,秦王李世民,正在觊觎他的帝位。作为前朝皇帝的亲戚,李渊亲眼目睹了他的表哥,隋炀帝杨广杀哥弑父,谋夺皇位的全部过程。没想到,这样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竟有可能在他李氏的家族中又一次发生!这,不能不让李渊愤怒、苦恼而又害怕、担心。更可怕的是,他似乎没了往日里面对抗强敌的那份胆略和智慧,许多事情,他甚至不知道怎么来处理。他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机,都难得达到理想的佳境。也算是苍天有眼,突厥来侵,李建成主动请樱,接下来是调走李世民的三员虎将和三万精兵,又赶走了他两位最得力的谋臣。这一切,在李渊看来,似乎就是上天的旨意,自然而然地发生,顺理成章地进行。结果,太子的势力远远胜过秦王,太子的声威也逐渐地隆起。这一切,都是李渊希望而又无法做到的。
李渊终于松了一口气,正在高兴时,又听说太子西征突厥凯旋归来。李渊原本已经想好,一旦太子凯旋归来,自己就出面,大张旗鼓地去为太子接风祝贺。后来太子建议:希望由秦王出面,在玉泉宫为他与齐王接风。李渊听了,认为这样更好。可以让他们兄弟仨单独相处,融洽感情。如果,他兄弟俩从此真能平安相处,将是他李渊的大幸,也是大唐帝国的大幸。
李渊今年刚满60岁,已进入了花甲的年龄,他深感自己的身体大不如从前。精力不如,体力也不如。李渊很小的时候,就听人说过这样的顺口溜:人老三不才,屙尿打湿鞋,讲话滴口水,打屁屎出来。这些平常百姓中老人的三不才,李渊都在逐一地“享受”着。智商特高的人,总有些孤寂,有些离群,如果这个人又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这反应也就更加了强烈。大殿之上,当大臣们三呼万岁时,李渊有时竟会想起刚才的一泡尿,或是一个屁,由不得感到有些儿辛酸,也有些儿可笑。这些心中莫明地联想,有时会在老人的脸上流露出来。人们见了,便会说,年纪大了的人,有时会很怪,会象小孩般可笑。其时,到自己老时就会知道,之所以如此,原来老人比年轻人见过了更多的事情,又体会得更多更为透彻,却又不能为年轻人所理解,久而久之,就只能这么很怪和可笑。平常百姓如此,做了皇帝的李渊也好不了多少。做了皇帝后,臣子们说李渊是天命神授,说他是上天之子,似乎很有些神仙的味道。可李渊心里明白得很,他的帝位,全是趁乱昧了良心、凭了武力打下来的。如果他不昧了良心,他完全可以帮助他的表哥隋炀帝,平了隋末之乱,保住炀帝的皇位。李渊是性情中人,每每想起这些,心中还是有一点点愧意。然而当他想到在隋朝苦熬的四十多年,为的就是出人头地,结果又原谅了自己。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赫赫有为的军事集团的后裔,好不容易遇到自己有做皇帝的机会,他怎能放弃?!李渊的心里明白了这些事情,说出来又没有什么人能够理解,为此,他也会露出一些莫明其妙的表情。更有甚者,他分明地感到自己的身体在走向衰老,臣子与百姓们却时时在他耳旁,三呼万岁。近年来,每每听到这万岁的呼声,他心里就会感到非常的滑稽。如没有控制好,就会露出莫明其妙的表情。
在这个世界上,老年人总是比年轻人更能理解对方。将心比心,李渊能理解李世民的那点想法,只是又绝不能容忍李世民夺了他大哥的太子之位。因为在李渊看来,李世民如果有一天夺了太子之位,自然也就会接着夺了他的皇帝之位。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已经在皇位上坐了八年,身体上的衰老正在不断地摧残他曾经是那样热烈而勃勃向上的、不惜出生入死地去追求荣誉、追求权力、追求极尊与极贵的一颗心。现在,他已经得到了这一切,而能够享受的却寥寥无几,他越来越多地因为不能享受自己的占有而烦恼,这烦恼使他熄灭了追求的热情,人渐渐地变得庸懒,抓紧还可以的享受不放,甚至掉进了享受的巢穴里,不愿去做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情。可是,这并不妨碍他还是在做一个皇帝,而且要拥有这皇帝的声誉,拥有这皇帝极尊极贵、欲所欲为的生活,直到龙御归天,驾鹤西去。李渊不愿放弃这拥有,他对这拥有已经一往深情,再也不愿放弃。李渊知道这拥有对人的诱惑力,总是非常警惕地防止他人的觊觎。如今,李渊已经看得很明白,他的拥有充满危机。问题的关键就是:李世民这犟小子,很难在太子面前服输。
张妃与尹妃,拥着他们的男人,拥着这大唐王朝的皇帝,在这风景如画的南海池中,泛舟漫游着。两个丽人,虽然总是面带微笑,心中却一直犯着嘀咕:美景美人怀中,这皇上却怎么总是一幅心不在焉的样子,莫非我们就没有吸引力了么?
曾经是何等聪明的李渊,何等善于揣摩人心的李渊,此时却没有精力,也没有心事来揣摩他的两位佳人在想些什么了。看看日头西落,李渊轻轻地问道:
“怎么还不掌灯?”
尹妃吩咐人点亮船上所有的灯,来到李渊面前,含情脉脉地问道:
“今晚不回宫里去?”
“你可以回去。”李渊冷冷地回答,用力地搂了搂张妃。尹妃有些儿伤心,美眸里似乎已含了泪,但很快就换成了笑脸,缓步走到李渊的身后,伸出白皙的玉手,轻揉李渊的肩胛。李渊闭目享受了一会,伸手将他拉到怀里。
1
李世民昂起高贵的头颅,离开秦王府,大步走向皇宫。一路上,他的心中充满凛然正气。可是,当他走进皇宫后,心里却莫名其妙地涌出一丝儿尴尬来,不由将头垂下,望着自己的鞋尖。一个做儿子的,竟然要去向父亲禀告这么个事情:他的兄长、弟弟,与父亲的爱妃有私情。
作为有着鲜卑族血液的李氏家族,**似乎并不是多丑的事情。但如今是偷乱在皇室,是对至高无上皇上的侵犯,自然又当别论。只是这种事情,由他这个堂堂一表、功勋盖世、威振四海的秦王前去禀告,而且禀告的还是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未免有些滑稽,有些让人啼笑皆非。可是,在这个世上,冠冕堂皇与丑陋龌龊,又有多大的距离呢?或许,这冠冕堂皇与丑陋龌龊,就是一个人的两个面罢了。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稍稍地放缓步子,让自己定了定心,就很快抛却心中的那点尴尬,理由十足地安慰自己:
本王此举,是为大计。大丈夫在世,为谋大计,生命尚可不惜,何计其余?更何况,圣人有言曰:道正,事亦正。为谋大道,就是再肮脏的事情,也会变得干干净净,甚至光洁鲜亮。世事就是如此,我不必为此自责。这么想着,年轻的秦王又昂起高贵的头颅,心中充满凛然正气,大步走向父皇的内室。刘公公正在门前不安地站着,见他来了,奴颜地一笑,说:
“秦王可是要见皇上?”
“正是,快去为本王禀告一声。”
“皇上,还没回来。”刘公公又是奴颜地一笑。
“去哪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