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甲午之军工霸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过,也有一些早期产品还死赖着没有隐退,但原因也不难猜,“这些产品虽然已经落后了,但有的是价格便宜,有的是在某些特殊要求下还有用处,看来必须要是被全面替代、彻底失去使用价值后才会消失,比如很可能是才刚发明就消失了的kclo3炸药。”
意识到这一点后,李晖突然心中一动,“等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岂不是说氯酸钠凡士林炸药可以全面替代kclo3炸药?吸湿性难道完全没有影响?”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难找出,李晖只是心念一动,关于氯酸钠凡士林炸药的详尽资料就显示在了他的眼前,果然如他所想,氯酸钠凡士林炸药的有效期相当长,长得让他难以相信。
于是很自然的,一个念头在李晖心中萌生出来,“莫非系统生产的氯酸钠纯度极高?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从系统提出的白银可都是千足银、杂质含量小于千分之一的......”
“反正之前买来的氯酸钠还有一些剩余,我现在也睡不着,干脆做个对比实验来验证一下吧。”,想到这里,本就没什么睡意的李晖立即起身披上外衣急匆匆地赶回了实验室......
没过多少天,买来的氯酸钠就已经完全潮解,而系统生产(只要系统可以生产某种成品,那么相应的部件与原材料就同样可以生产。)的氯酸钠晶体却看不到半点受潮的迹象,结论显而易见。后来李晖更是通过实验测出了系统所产氯酸钠的纯度,果然是在99.9%以上,这让他进一步意识到了系统产品的巨大优势。事实上,所有的系统产品都是千里挑一的精良品,而且价格还很便宜,只可惜系统对于贵金属的消耗是不可逆的,隐性成本其实很高。
但至少氯酸钠容易潮解的问题暂时是不用担心了,银色炸药新配方也因此立即进入了实际测试阶段。这次大家都事先准备好了墨镜,虽然爆炸产生的闪光比上一次更强,却没哪个再被照花了眼,而银色炸药的缺陷也因此终于暴露了出来......
“可能是铝粉加得太多,爆速下降得厉害,根本没炸出几块弹片,飞行距离也不够远,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边区造呢。”,李晖走近爆炸现场后不禁连连摇摇头,但看到那块作为靶子的铁板后,他还是决定继续采用这个配方,“至少对硬目标的破坏力的确很强,用来打军舰还是很好用的,至于杀伤人员的任务,反正有物美价廉的白色炸药(氯酸钠凡士林炸药)呢。”
北洋水师众将则都对新版银色炸药匪夷所思的爆炸威力和爆炸时产生的超高温爆燃特效赞不绝口。其中一贯细心的靖远号管带叶祖圭还注意到了两个对照标靶中弹后几乎有天壤之别的损毁程度,惊讶道,“这破坏力,应该远不只是黑药的四五倍吧,你们看看右边铁板上被炸出的大洞,比左边装黑药的炮弹炸出的大了何止几十倍?难道单发威力与其破坏力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其实,“在弹药透射量相当的前提下,单发威力更大的炮弹可以对硬目标(如军舰、坦克、工事等)造成更大的破坏。”这个结论在后世很多人都知道,但因为同口径同类型炮弹的装药量一般来说差距有限,而同档次的武器平台装备的火炮口径一般又不太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这个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所以李晖也只知道单发威力大可以占些便宜,但这便宜到底有多大,他却并不清楚。本来,因为思维定势的影响,李晖也没想过要研究这个问题,但是现在叶祖圭的那句话却让他有了不同的想法......
“一般来说,同档次的军舰配的也是同档次的火炮,而双方的炮弹一般也很少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单发威力的具体影响并不值得深入研究。但甲午海战的情况却比较特殊,鬼子有速射炮,我们没有,但是同等吨位的军舰所能装备的架退炮极限口径却要远大于速射炮(因为速射炮开火时传到船体上的后坐力要比同口径架退炮大得多,就拿致远号来说,双联装前主炮若是换成速射炮口径的都只能用单装的。),因此在炮弹类型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在单发威力上会有明显的优势,再加上银色炸药那甚至超越了苦味酸炸药的爆炸威力,在这个时空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所用炮弹的单发威力应该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样的话,搞清楚单发威力的影响就很有必要了。因为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明白中日双方主力舰队的火力到底有多大差距,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而且我研究这个课题还有一个无人能比的优势,如果在现实中做实验,至少也得打掉几万发炮弹、几十艘靶船,这成本实在太高;但系统里各种舰船的资料里都有‘生存性’这个栏目,是以某种特定型号的炮弹在没有打中要害部位的前提下打残该舰所需的命中数来表示的,而炮弹的型号我可以自由选择,只需要将一个个数据组都记下来进行对比,我就不信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李晖想到就干,马上中止了午觉翻身起来,取出纸笔开始记录......
“两种极端的情况必须排除,不然根本总结不出规律来。一是小威力炮弹不足以破防的情况,二是大威力炮弹一发就能打残目标(基本失去战斗力)的情况......果然,现在明显有规律多了,第一个例子,3公斤装药量需要67发、6公斤需要23发、10公斤需要11发、18公斤需要5发;第二个例子,5公斤需要53发、10公斤需要19发、20公斤需要7发、40公斤需要3发......”,这个时候李晖不禁感谢起当初大学里化学老师的严格要求,若非如此,他根本不可能仅凭这些粗糙的数据就总结出能用的经验公式。
不过,也有一些早期产品还死赖着没有隐退,但原因也不难猜,“这些产品虽然已经落后了,但有的是价格便宜,有的是在某些特殊要求下还有用处,看来必须要是被全面替代、彻底失去使用价值后才会消失,比如很可能是才刚发明就消失了的kclo3炸药。”
意识到这一点后,李晖突然心中一动,“等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岂不是说氯酸钠凡士林炸药可以全面替代kclo3炸药?吸湿性难道完全没有影响?”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难找出,李晖只是心念一动,关于氯酸钠凡士林炸药的详尽资料就显示在了他的眼前,果然如他所想,氯酸钠凡士林炸药的有效期相当长,长得让他难以相信。
于是很自然的,一个念头在李晖心中萌生出来,“莫非系统生产的氯酸钠纯度极高?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从系统提出的白银可都是千足银、杂质含量小于千分之一的......”
“反正之前买来的氯酸钠还有一些剩余,我现在也睡不着,干脆做个对比实验来验证一下吧。”,想到这里,本就没什么睡意的李晖立即起身披上外衣急匆匆地赶回了实验室......
没过多少天,买来的氯酸钠就已经完全潮解,而系统生产(只要系统可以生产某种成品,那么相应的部件与原材料就同样可以生产。)的氯酸钠晶体却看不到半点受潮的迹象,结论显而易见。后来李晖更是通过实验测出了系统所产氯酸钠的纯度,果然是在99.9%以上,这让他进一步意识到了系统产品的巨大优势。事实上,所有的系统产品都是千里挑一的精良品,而且价格还很便宜,只可惜系统对于贵金属的消耗是不可逆的,隐性成本其实很高。
但至少氯酸钠容易潮解的问题暂时是不用担心了,银色炸药新配方也因此立即进入了实际测试阶段。这次大家都事先准备好了墨镜,虽然爆炸产生的闪光比上一次更强,却没哪个再被照花了眼,而银色炸药的缺陷也因此终于暴露了出来......
“可能是铝粉加得太多,爆速下降得厉害,根本没炸出几块弹片,飞行距离也不够远,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边区造呢。”,李晖走近爆炸现场后不禁连连摇摇头,但看到那块作为靶子的铁板后,他还是决定继续采用这个配方,“至少对硬目标的破坏力的确很强,用来打军舰还是很好用的,至于杀伤人员的任务,反正有物美价廉的白色炸药(氯酸钠凡士林炸药)呢。”
北洋水师众将则都对新版银色炸药匪夷所思的爆炸威力和爆炸时产生的超高温爆燃特效赞不绝口。其中一贯细心的靖远号管带叶祖圭还注意到了两个对照标靶中弹后几乎有天壤之别的损毁程度,惊讶道,“这破坏力,应该远不只是黑药的四五倍吧,你们看看右边铁板上被炸出的大洞,比左边装黑药的炮弹炸出的大了何止几十倍?难道单发威力与其破坏力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其实,“在弹药透射量相当的前提下,单发威力更大的炮弹可以对硬目标(如军舰、坦克、工事等)造成更大的破坏。”这个结论在后世很多人都知道,但因为同口径同类型炮弹的装药量一般来说差距有限,而同档次的武器平台装备的火炮口径一般又不太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这个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所以李晖也只知道单发威力大可以占些便宜,但这便宜到底有多大,他却并不清楚。本来,因为思维定势的影响,李晖也没想过要研究这个问题,但是现在叶祖圭的那句话却让他有了不同的想法......
“一般来说,同档次的军舰配的也是同档次的火炮,而双方的炮弹一般也很少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单发威力的具体影响并不值得深入研究。但甲午海战的情况却比较特殊,鬼子有速射炮,我们没有,但是同等吨位的军舰所能装备的架退炮极限口径却要远大于速射炮(因为速射炮开火时传到船体上的后坐力要比同口径架退炮大得多,就拿致远号来说,双联装前主炮若是换成速射炮口径的都只能用单装的。),因此在炮弹类型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在单发威力上会有明显的优势,再加上银色炸药那甚至超越了苦味酸炸药的爆炸威力,在这个时空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所用炮弹的单发威力应该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样的话,搞清楚单发威力的影响就很有必要了。因为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明白中日双方主力舰队的火力到底有多大差距,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而且我研究这个课题还有一个无人能比的优势,如果在现实中做实验,至少也得打掉几万发炮弹、几十艘靶船,这成本实在太高;但系统里各种舰船的资料里都有‘生存性’这个栏目,是以某种特定型号的炮弹在没有打中要害部位的前提下打残该舰所需的命中数来表示的,而炮弹的型号我可以自由选择,只需要将一个个数据组都记下来进行对比,我就不信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李晖想到就干,马上中止了午觉翻身起来,取出纸笔开始记录......
“两种极端的情况必须排除,不然根本总结不出规律来。一是小威力炮弹不足以破防的情况,二是大威力炮弹一发就能打残目标(基本失去战斗力)的情况......果然,现在明显有规律多了,第一个例子,3公斤装药量需要67发、6公斤需要23发、10公斤需要11发、18公斤需要5发;第二个例子,5公斤需要53发、10公斤需要19发、20公斤需要7发、40公斤需要3发......”,这个时候李晖不禁感谢起当初大学里化学老师的严格要求,若非如此,他根本不可能仅凭这些粗糙的数据就总结出能用的经验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