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庶女的日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高婕眨眨眼,又压低了声音,同桌吃饭的这几个凑到一起小声说话,“你们不知道吧?先前那位泉州将军……董家险些就和他家成了姻亲,结果泉州将军一出事,“她一摊手,“亲事也就黄了。”
众人露出吃惊的神色,有人好奇问,“你怎么知道的?谁跟谁?”
高婕道,“还能是谁?”说着,伸出三根手指比了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种事怎么可能瞒住?”
几个人不约而同的拿眼角去瞄董三姑娘。
大家半晌无语,忽然有人叹了句,“她可真是心宽啊……”
曼春似懂非懂,她恍惚记得前世时的这一二年似乎因为海上不甚太平,镇守泉州的将官更迭频繁,只是不知道高婕说的“出事”是什么事。
她悄悄扯扯姐姐曼宁,“泉州将军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曼宁挨着她小声说道,“自从去年起海上就不太平,常有贼寇出没,好些商船被劫财害命,泉州将军领了水师船队去剿匪,结果大败而归,手下人还有叛逃降敌的,泉州将军就被问了罪名,年前押解上京了,如今仍是不太平呢。”
曼春恍然,喃喃道,“怪不得……”
曼宁没听清,“什么?”
曼春心不在焉地笑笑,“我都不知道这些。”
怪不得前世时童嬷嬷送回青州的信没能送到,如果不是汪家的缘故,恐怕……就是在海上出了差错了。
等撤了宴席,外头进来几个打扮整齐的婆子,将三间花厅门前的湘竹帘都放了下来,原本还喧闹的庭院渐渐静了下来。
曼春坐了这半天,早就觉得吵闹,正打算叫姐姐一起去外头站一站,见此情形又坐了回去。
又过了大约一盏茶的工夫,一群翩翩少年走进了院子,领头的少年十三四岁的年纪,相貌还未完全长开,仍旧带了些许童子的稚气和活泼,他嘴角微翘,双目熠熠生辉,头上戴了顶小金冠,插了碧玉簪,身上穿了件宝蓝色锦衣,足下一双崭新的粉底儿小朝靴,腰上挂了枚金佩,神气极了,和众少年一起站在廊下向众位太太夫人行了礼。
原本还在帘内张望的小姑娘们红着脸掩着帕子压低了声音窃窃私语。
两边花厅的动静并未惊动众位太太,姑娘们很快收敛神色,不像之前那样随意说笑闹出动静,便是平日里胆子大的,这会儿也不明目张胆的瞧看,不过是三三两两掩着口小声私语,目光却不由自主的悄悄追随着来人。
唐曼宁哼了一声,挨着妹妹耳边道,“领头的那个是大姑母家的二表哥,单名一个‘博’字,为人最是促狭了,就爱捉弄人,没事离他远些。”
盛宁县主看见儿子领着人来了,就笑道,“这都是谁家的儿郎?真是好人物!今儿这诗会办的好,他们吟他们的酸诗,我们且一饱眼福!”
在座的太太们都笑了起来,挨个儿介绍了自家的孩子。
一番寒暄自不必说,盛宁县主又问儿子,“早听见你们那边热闹,可是得了佳作?什么题目?”
李博笑嘻嘻地奉上一摞诗稿,道,“既是春日,就以‘春’字为题。”
盛宁县主拿过诗稿翻了几张,笑着点头,又将诗稿传了下去,对满屋的太太夫人们赞道,“你们看看吧,写得都不错!”
她又道,“既是好诗好人物,不如将各自的诗文吟来让大家听听?”
少年们互相看看,有的跃跃欲试,有的笑而不语,李博转了转眼珠,笑道,“母亲,他们脸皮儿薄,我看不如将各人做的诗散下去,请在坐的各位即兴应和一首。”
这番话一出口,花厅内外便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你个促狭鬼——也好,闺阁之中未必没有好诗,”盛宁县主看看左右,笑道,“咱们不必学他们苦吟,谁有好诗作尽管写来,拿出来羞一羞他们,若是不好意思的,摹一首古诗也好。”
众位太太夫人都笑了,还有夸赞李博的,盛宁县主笑着客气了几句,没有让少年们久留,说了会儿话就放他们回去了。
曼春明显察觉到周围的氛围有了微妙的变化。
婆子们又将湘竹帘卷起,姑娘们交头接耳的私语,曼宁见曼春沉默不语,猜她是不会写诗怕出丑,就朝她使了个眼色,耳语道,“没事,这些人里头能有一半做出诗来就不错了,不写也没人奇怪,我看你画的花草就不错,不行就画一幅,叫人挑不出刺来就行。”
曼春心里一暖,失笑道,“我那不过是画花样子。”
曼宁嗔了她一眼,“听我的。”
曼春的确不擅作诗,勉强合辙押韵罢了,平平而已,能不出乖露丑就该庆幸了,虽然外人对闺阁女子的诗作不会太过苛求,但她的确不想给人留下话柄,因此听到姐姐的主意不免暗暗道了声“侥幸”,“我听姐姐的。”心里琢磨着一会儿该画什么才好。
丫鬟们在屋子中间的桌子上摆了笔墨纸砚,这边花厅里的姑娘们便都去看上首坐着的石二姑娘,石二姑娘推辞不过,起身来到桌前,拿起笔来思索了会儿,轻挽袖口,不过半盏茶的工夫便写出一首,周围姑娘们看了,都笑着点头。
有石二姑娘开了好头,后头姑娘们陆陆续续都写了,写得好的笔走龙蛇,不擅长的也尽量写得合辙押韵,也有几个只是站着看别人写,却也没人笑话,曼春留意到对面董家的姑娘们正围着桌案也在写诗,那几个富户家的千金倒少有动笔的。
唐曼宁拽着曼春来到桌案之前,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一首小诗写了下来,由曼春在一旁画了株春柳,署上了姐妹两人的名字。
将写好的诗交给伺候笔墨的丫鬟,转头见石二姑娘她们正拿着一沓诗文阅看,便也凑了过去。
石二姑娘将自己手里的分给唐曼宁和唐曼春,和唐曼宁走到一边,“刚才看到你表兄的诗作,果真文采斐然,我等自叹不如。”
听到有人夸赞李博,唐曼宁心里暗暗翻了个白眼,笑道,“石姐姐的诗若是不好,那我们写的成什么了?再不敢拿出来献丑了。”
唐曼春看了几首,见其中有写得好的,也有寻常的,良莠不齐——她虽不擅写诗,读过的却不少,好坏还是能分得清的。
她挑了两三首写得好的拿在手里细细品味,冷不丁身旁突然有... -->>
高婕眨眨眼,又压低了声音,同桌吃饭的这几个凑到一起小声说话,“你们不知道吧?先前那位泉州将军……董家险些就和他家成了姻亲,结果泉州将军一出事,“她一摊手,“亲事也就黄了。”
众人露出吃惊的神色,有人好奇问,“你怎么知道的?谁跟谁?”
高婕道,“还能是谁?”说着,伸出三根手指比了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种事怎么可能瞒住?”
几个人不约而同的拿眼角去瞄董三姑娘。
大家半晌无语,忽然有人叹了句,“她可真是心宽啊……”
曼春似懂非懂,她恍惚记得前世时的这一二年似乎因为海上不甚太平,镇守泉州的将官更迭频繁,只是不知道高婕说的“出事”是什么事。
她悄悄扯扯姐姐曼宁,“泉州将军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曼宁挨着她小声说道,“自从去年起海上就不太平,常有贼寇出没,好些商船被劫财害命,泉州将军领了水师船队去剿匪,结果大败而归,手下人还有叛逃降敌的,泉州将军就被问了罪名,年前押解上京了,如今仍是不太平呢。”
曼春恍然,喃喃道,“怪不得……”
曼宁没听清,“什么?”
曼春心不在焉地笑笑,“我都不知道这些。”
怪不得前世时童嬷嬷送回青州的信没能送到,如果不是汪家的缘故,恐怕……就是在海上出了差错了。
等撤了宴席,外头进来几个打扮整齐的婆子,将三间花厅门前的湘竹帘都放了下来,原本还喧闹的庭院渐渐静了下来。
曼春坐了这半天,早就觉得吵闹,正打算叫姐姐一起去外头站一站,见此情形又坐了回去。
又过了大约一盏茶的工夫,一群翩翩少年走进了院子,领头的少年十三四岁的年纪,相貌还未完全长开,仍旧带了些许童子的稚气和活泼,他嘴角微翘,双目熠熠生辉,头上戴了顶小金冠,插了碧玉簪,身上穿了件宝蓝色锦衣,足下一双崭新的粉底儿小朝靴,腰上挂了枚金佩,神气极了,和众少年一起站在廊下向众位太太夫人行了礼。
原本还在帘内张望的小姑娘们红着脸掩着帕子压低了声音窃窃私语。
两边花厅的动静并未惊动众位太太,姑娘们很快收敛神色,不像之前那样随意说笑闹出动静,便是平日里胆子大的,这会儿也不明目张胆的瞧看,不过是三三两两掩着口小声私语,目光却不由自主的悄悄追随着来人。
唐曼宁哼了一声,挨着妹妹耳边道,“领头的那个是大姑母家的二表哥,单名一个‘博’字,为人最是促狭了,就爱捉弄人,没事离他远些。”
盛宁县主看见儿子领着人来了,就笑道,“这都是谁家的儿郎?真是好人物!今儿这诗会办的好,他们吟他们的酸诗,我们且一饱眼福!”
在座的太太们都笑了起来,挨个儿介绍了自家的孩子。
一番寒暄自不必说,盛宁县主又问儿子,“早听见你们那边热闹,可是得了佳作?什么题目?”
李博笑嘻嘻地奉上一摞诗稿,道,“既是春日,就以‘春’字为题。”
盛宁县主拿过诗稿翻了几张,笑着点头,又将诗稿传了下去,对满屋的太太夫人们赞道,“你们看看吧,写得都不错!”
她又道,“既是好诗好人物,不如将各自的诗文吟来让大家听听?”
少年们互相看看,有的跃跃欲试,有的笑而不语,李博转了转眼珠,笑道,“母亲,他们脸皮儿薄,我看不如将各人做的诗散下去,请在坐的各位即兴应和一首。”
这番话一出口,花厅内外便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你个促狭鬼——也好,闺阁之中未必没有好诗,”盛宁县主看看左右,笑道,“咱们不必学他们苦吟,谁有好诗作尽管写来,拿出来羞一羞他们,若是不好意思的,摹一首古诗也好。”
众位太太夫人都笑了,还有夸赞李博的,盛宁县主笑着客气了几句,没有让少年们久留,说了会儿话就放他们回去了。
曼春明显察觉到周围的氛围有了微妙的变化。
婆子们又将湘竹帘卷起,姑娘们交头接耳的私语,曼宁见曼春沉默不语,猜她是不会写诗怕出丑,就朝她使了个眼色,耳语道,“没事,这些人里头能有一半做出诗来就不错了,不写也没人奇怪,我看你画的花草就不错,不行就画一幅,叫人挑不出刺来就行。”
曼春心里一暖,失笑道,“我那不过是画花样子。”
曼宁嗔了她一眼,“听我的。”
曼春的确不擅作诗,勉强合辙押韵罢了,平平而已,能不出乖露丑就该庆幸了,虽然外人对闺阁女子的诗作不会太过苛求,但她的确不想给人留下话柄,因此听到姐姐的主意不免暗暗道了声“侥幸”,“我听姐姐的。”心里琢磨着一会儿该画什么才好。
丫鬟们在屋子中间的桌子上摆了笔墨纸砚,这边花厅里的姑娘们便都去看上首坐着的石二姑娘,石二姑娘推辞不过,起身来到桌前,拿起笔来思索了会儿,轻挽袖口,不过半盏茶的工夫便写出一首,周围姑娘们看了,都笑着点头。
有石二姑娘开了好头,后头姑娘们陆陆续续都写了,写得好的笔走龙蛇,不擅长的也尽量写得合辙押韵,也有几个只是站着看别人写,却也没人笑话,曼春留意到对面董家的姑娘们正围着桌案也在写诗,那几个富户家的千金倒少有动笔的。
唐曼宁拽着曼春来到桌案之前,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一首小诗写了下来,由曼春在一旁画了株春柳,署上了姐妹两人的名字。
将写好的诗交给伺候笔墨的丫鬟,转头见石二姑娘她们正拿着一沓诗文阅看,便也凑了过去。
石二姑娘将自己手里的分给唐曼宁和唐曼春,和唐曼宁走到一边,“刚才看到你表兄的诗作,果真文采斐然,我等自叹不如。”
听到有人夸赞李博,唐曼宁心里暗暗翻了个白眼,笑道,“石姐姐的诗若是不好,那我们写的成什么了?再不敢拿出来献丑了。”
唐曼春看了几首,见其中有写得好的,也有寻常的,良莠不齐——她虽不擅写诗,读过的却不少,好坏还是能分得清的。
她挑了两三首写得好的拿在手里细细品味,冷不丁身旁突然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