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大桥流水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是社会对读书人的评价,也是读书人无奈的自我定位。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读书人对一个民族的作用又是不可忽略的。读书人虽不能象将军和战士那样大刀阔斧,冲锋陷阵,对外部世界施以剧烈的影响。他们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却是持久而顽强的。试想,有谁能够象孔夫子那样,一个人的言论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思想,一个人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几千年来,有多少赳赳武夫、帝王将相湮灭于历史的深处,而他老人家的思想,却长盛不衰,历久弥新?
这是我固有的想法,近日读史,又让这一想法更加牢固。
沿着浩浩汤汤的历史一路前行,到了东汉末年这一段,却显得一片死寂。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几个可爱的书生,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陈蕃,就是其中的一个。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他那句铿锵有力的名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知道他虽是一介儒生,却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者,而是一个经世致用的实干家。
此人生活在东汉的桓帝、灵帝时期,正是有汉以来最黑暗的时期。其间,外戚与宦官交替当道。他们卖官鬻爵,残害良善,不仅左右着整个国家的命运,甚至掌握着皇帝废立的大权。其间,是非颠倒,正邪异位,黑白不分,党祸盛行。大批读书人被免官、坐牢乃至杀害。朝中鲜能听到正义的声音。在这样的气氛中,明智的读书人大多选择隐居民间。他们读书耕田,呤咏啸歌,诗书唱和,远离时政。桓帝时,陈蕃上疏推荐五处士:豫章的徐稚,彭城的姜肱,汝南的袁闳,京兆的韦著。但是,当桓帝以礼征用他们时,他们却不领这个情。尤其是姜肱,皇帝屡屡征召不至,越发想知道此人是否长着三头六臂,便派画工去画他的画像。但是此公却故意躺在幽暗的角落里,且用棉被盖住脸面,谎称自己得了眼疾,不能见光,硬是把皇帝派来的画工给挡了回去。
有人问当时的名士范滂:“郭泰何许人也?”范说:“此人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其他的我就不知了。”这句话道出了普通读书人的处世态度。郭泰也是当时的名士,有人劝他入仕,他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另一位名士徐稚的态度和郭泰不谋而和:“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面对这样的局面,选择隐居容易;选择入仕,知其不可而为之,才能显示一个读书人兼济天下的执着与悲壮。陈蕃为官大部分时间在桓帝、灵帝两朝,历任尚书令、大鸿胪、太尉、光禄勋、太傅等职,最后在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情况下被封为高阳乡侯,两度免官而顽强地奋起,显示了一个读书人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非凡的勇气。
经世治国,离不开贤才。陈蕃令人称道的政绩之一,就是为国选贤。桓帝时期,他极力推荐前面提到的五处士,无奈这些人明哲保身而没有入仕。灵帝时,他与重臣窦武同心戳力,共扶王室,又征天下名士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入朝,参与政事,给暗淡的朝廷带来一丝曙光。
陈蕃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他的仗义执言。李膺、冯绲、刘佑等大臣遭到奸人陷害,陈蕃反复上疏桓帝,为其申诉冤情,不仅请桓帝宽容他们,而且要求给他们加官进爵。“诚辞恳切,以至于流涕”桓帝利用宦官的势力除掉外戚,宦官的势力嚣张一时。白马令李云极力上疏,言辞激烈,矛头直指皇帝。桓帝大为震怒,把李云连同其同情者一并打入牢中。时任大鸿胪的陈蕃毫不畏惧,毅然为李云等人求情,并因此丢官,被“免归田里”名臣李膺等因触犯权臣利益而遭污陷,桓帝不辨是非,布告天下,逮捕党人。太尉陈蕃硬是顶住来自皇帝的压力,不肯签署逮捕文件,并多次上疏极谏,为此,再次被罢官。
桓帝既依重宦官的势力巩固政权,也身不由己地成为宦官的保护伞。太尉陈蕃和司空刘茂共谏,要求治宦官之罪,宦官指使有司弹劾二人。刘茂不敢再言,但陈蕃却以大无畏的勇气继续上疏:“今寇贼在外,四肢日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臣寝不能寐,食不能饱,实忧左右日亲,忠言日疏,内患渐积,外难方深小家畜百万之资,子孙尚耻愧失其先业,况陛下产兼天下,受之先帝,而欲懈怠自轻乎?诚不爱己,不当念先帝得之勤苦邪?”
桓帝不顾时局艰难,依旧游猎无度。陈蕃直言不讳地给皇上进谏:“安平之时,游畋宜有节,况今有三空之厄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加之兵戎未息,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岂宜扬旗曜武,聘心舆马之观乎?又前秋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
当时的太学生中流传说这样一句话:“不畏强御,陈仲举。”面对宦官干政,淆乱宫廷,陈蕃不畏强暴,疾恶如仇。即使孤军奋战,也在所不惜,最终把自己的老命也搭也进去。
陈蕃是东汉末年朝廷中少有的亮点,是当时维护正邪平衡的一根支柱。陈蕃去世后,朝中再难听到正义之声,绵延三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再也无力回天,无药可医,最终走到了尽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选择。然而,在穷时还能兼济天下,才能突显一个书生的品格和胸怀。陈蕃就是这样的人吧。
读书人是社会的良知。拥有他们的声音,我们也许感觉不到他们的可贵,而一旦失去他们的声音,我们才会意识到他们的份量。而对一个政权来说,对知识分子及其言论的容忍度,也是对统治者气度、胸怀和自信心的一个考验和衡量。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是社会对读书人的评价,也是读书人无奈的自我定位。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读书人对一个民族的作用又是不可忽略的。读书人虽不能象将军和战士那样大刀阔斧,冲锋陷阵,对外部世界施以剧烈的影响。他们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却是持久而顽强的。试想,有谁能够象孔夫子那样,一个人的言论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思想,一个人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几千年来,有多少赳赳武夫、帝王将相湮灭于历史的深处,而他老人家的思想,却长盛不衰,历久弥新?
这是我固有的想法,近日读史,又让这一想法更加牢固。
沿着浩浩汤汤的历史一路前行,到了东汉末年这一段,却显得一片死寂。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几个可爱的书生,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陈蕃,就是其中的一个。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他那句铿锵有力的名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知道他虽是一介儒生,却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者,而是一个经世致用的实干家。
此人生活在东汉的桓帝、灵帝时期,正是有汉以来最黑暗的时期。其间,外戚与宦官交替当道。他们卖官鬻爵,残害良善,不仅左右着整个国家的命运,甚至掌握着皇帝废立的大权。其间,是非颠倒,正邪异位,黑白不分,党祸盛行。大批读书人被免官、坐牢乃至杀害。朝中鲜能听到正义的声音。在这样的气氛中,明智的读书人大多选择隐居民间。他们读书耕田,呤咏啸歌,诗书唱和,远离时政。桓帝时,陈蕃上疏推荐五处士:豫章的徐稚,彭城的姜肱,汝南的袁闳,京兆的韦著。但是,当桓帝以礼征用他们时,他们却不领这个情。尤其是姜肱,皇帝屡屡征召不至,越发想知道此人是否长着三头六臂,便派画工去画他的画像。但是此公却故意躺在幽暗的角落里,且用棉被盖住脸面,谎称自己得了眼疾,不能见光,硬是把皇帝派来的画工给挡了回去。
有人问当时的名士范滂:“郭泰何许人也?”范说:“此人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其他的我就不知了。”这句话道出了普通读书人的处世态度。郭泰也是当时的名士,有人劝他入仕,他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另一位名士徐稚的态度和郭泰不谋而和:“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面对这样的局面,选择隐居容易;选择入仕,知其不可而为之,才能显示一个读书人兼济天下的执着与悲壮。陈蕃为官大部分时间在桓帝、灵帝两朝,历任尚书令、大鸿胪、太尉、光禄勋、太傅等职,最后在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情况下被封为高阳乡侯,两度免官而顽强地奋起,显示了一个读书人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非凡的勇气。
经世治国,离不开贤才。陈蕃令人称道的政绩之一,就是为国选贤。桓帝时期,他极力推荐前面提到的五处士,无奈这些人明哲保身而没有入仕。灵帝时,他与重臣窦武同心戳力,共扶王室,又征天下名士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入朝,参与政事,给暗淡的朝廷带来一丝曙光。
陈蕃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他的仗义执言。李膺、冯绲、刘佑等大臣遭到奸人陷害,陈蕃反复上疏桓帝,为其申诉冤情,不仅请桓帝宽容他们,而且要求给他们加官进爵。“诚辞恳切,以至于流涕”桓帝利用宦官的势力除掉外戚,宦官的势力嚣张一时。白马令李云极力上疏,言辞激烈,矛头直指皇帝。桓帝大为震怒,把李云连同其同情者一并打入牢中。时任大鸿胪的陈蕃毫不畏惧,毅然为李云等人求情,并因此丢官,被“免归田里”名臣李膺等因触犯权臣利益而遭污陷,桓帝不辨是非,布告天下,逮捕党人。太尉陈蕃硬是顶住来自皇帝的压力,不肯签署逮捕文件,并多次上疏极谏,为此,再次被罢官。
桓帝既依重宦官的势力巩固政权,也身不由己地成为宦官的保护伞。太尉陈蕃和司空刘茂共谏,要求治宦官之罪,宦官指使有司弹劾二人。刘茂不敢再言,但陈蕃却以大无畏的勇气继续上疏:“今寇贼在外,四肢日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臣寝不能寐,食不能饱,实忧左右日亲,忠言日疏,内患渐积,外难方深小家畜百万之资,子孙尚耻愧失其先业,况陛下产兼天下,受之先帝,而欲懈怠自轻乎?诚不爱己,不当念先帝得之勤苦邪?”
桓帝不顾时局艰难,依旧游猎无度。陈蕃直言不讳地给皇上进谏:“安平之时,游畋宜有节,况今有三空之厄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加之兵戎未息,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岂宜扬旗曜武,聘心舆马之观乎?又前秋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
当时的太学生中流传说这样一句话:“不畏强御,陈仲举。”面对宦官干政,淆乱宫廷,陈蕃不畏强暴,疾恶如仇。即使孤军奋战,也在所不惜,最终把自己的老命也搭也进去。
陈蕃是东汉末年朝廷中少有的亮点,是当时维护正邪平衡的一根支柱。陈蕃去世后,朝中再难听到正义之声,绵延三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再也无力回天,无药可医,最终走到了尽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选择。然而,在穷时还能兼济天下,才能突显一个书生的品格和胸怀。陈蕃就是这样的人吧。
读书人是社会的良知。拥有他们的声音,我们也许感觉不到他们的可贵,而一旦失去他们的声音,我们才会意识到他们的份量。而对一个政权来说,对知识分子及其言论的容忍度,也是对统治者气度、胸怀和自信心的一个考验和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