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黛玉的死因 (2/2)
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cy2210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利益纷争,这无疑把黛玉抛入了一种压抑、自卑、多疑、敏感的生活状态中。以黛玉的聪慧,耍点心眼,讨好众人,不是难事,可她是太虚境中的绛珠仙草,不是苟且的串门鼓舌、搬长弄短、装聋作哑、阿谀奉承的俗妇人。可为而不为,是为高洁。不曾想,她的聪明和率真,反倒成了她恃才傲物、口舌招尤的祸根。
晏子使楚中说,同一品种的桔树,在淮南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在淮北则长成了又小又苦的枳。可见,是环境使然。人的性格是在后天习焉不察的变化中逐渐形成的,不是先天的。这后天便是社会环境。印度的狼孩经历,更是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人是社会的。如果黛玉的性格有什么错,我们得先探察大观园和整个社会的弊端所在。
八八年第六届中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期间,我有幸在安师大聆听了几场报告。有几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一位专家说“贾母是最善最不善,宝黛是最幸最不幸”意味深长。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贾母与黛玉的关系应该更亲,为什么贾母却选择了宝钗。贾母不是不喜欢黛玉,不是贾母的一念之差。由贾母来终结她最喜欢的宝黛两人之间的爱情,残酷中让人感受到冥冥之中那股社会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抗拒。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戴上假面去迎合、适应周围的环境,以博得环境的认同和接纳,黛玉偏偏做不到、做不好,固守在只有宝玉理解的真性情的圈子里。这样,宝黛之爱的悲剧结局是无法避免的,宝黛的自由恋爱,简直是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忍的。
在那次会上,吴组缃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作品,重要的在于具体描写了什么,不在于它直接说了什么。我告诉大家,不要相信曹雪芹的话。明明是社会问题,曹雪芹却看成是人生无常,人生问题。”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对性格决定命运的一种否定呢?是维系整个家族利益还是保护宝黛两人的个人幸福,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慈爱的贾母撩开了祖母那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的却是并不温情的面容。当时以联姻来扩大、巩固家族利益是不二的选择。任何个人,同整个家族的利益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宝黛的爱情悲剧决不是什么性格使然,是社会的必然。硬要将宝黛爱情的这出社会大悲剧置换成个人的性格小悲剧,是否有点不伦不类?红楼梦最主要的矛盾是叛逆与卫道,决非是个人情感纠葛所能包容和承载的。
如果黛玉的病因是个人的性格,而无关社会,那么曹雪芹就不是曹雪芹,曹雪芹就成了弗洛依德了。其实,黛玉性格中的种种表现,都是社会环境的投影。她的性格,也是社会环境一点一点地加载到她身上去的。如果将黛玉从她所处的环境中剥离出来,放到现代医学的镜头下去诊治,是否有些荒谬呢?周汝昌说,研读红楼梦一定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分析。确实,就像一句话,在不同的环境、场合,其意思可能是完全不同。要真实、准确地分析红楼梦,一定不能脱离那个特定的环境。如果将书中人物拿到现在来分析,其结果可能是失之毫厘,缪以千里。我们要有历史的眼光。
社会决定论是有些老土,远不如其他说法新奇、夺人眼目,但至少在目前看来,应该是最符合实际的。
我们这么设想一下,如果将宝钗与黛玉的身世掉个个,黛玉是一大家子,而宝钗是独苗一根,会怎样?我认为宝钗也逃脱不了黛玉那样的悲惨结局。性格决定命运,其实这是作品的表层现象。一个人的性格,应该是由她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对不黯世事的几岁小孩来说,她懂什么。但随着她们的渐渐长大,她们在慢慢地适应环境,这正是环境在雕塑着她们的不同性格。应该说,真正决定她们命运的还是社会环境。
黛玉死于社会。社会总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在塑造着它需要的人。黛玉无法融于所处的社会,无法与所处的社会妥协,她必然要遭到所处社会的抛弃,这是社会的必然。古往今来,概莫能外。这正是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不朽之处。
性格形成是多种因素累积、叠加而成。当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无法调和之际,如鲁迅所言,只有两条出路——“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你不能改变社会,又不愿被社会所改变,只能是以悲剧谢幕。
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利益纷争,这无疑把黛玉抛入了一种压抑、自卑、多疑、敏感的生活状态中。以黛玉的聪慧,耍点心眼,讨好众人,不是难事,可她是太虚境中的绛珠仙草,不是苟且的串门鼓舌、搬长弄短、装聋作哑、阿谀奉承的俗妇人。可为而不为,是为高洁。不曾想,她的聪明和率真,反倒成了她恃才傲物、口舌招尤的祸根。
晏子使楚中说,同一品种的桔树,在淮南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在淮北则长成了又小又苦的枳。可见,是环境使然。人的性格是在后天习焉不察的变化中逐渐形成的,不是先天的。这后天便是社会环境。印度的狼孩经历,更是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人是社会的。如果黛玉的性格有什么错,我们得先探察大观园和整个社会的弊端所在。
八八年第六届中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期间,我有幸在安师大聆听了几场报告。有几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一位专家说“贾母是最善最不善,宝黛是最幸最不幸”意味深长。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贾母与黛玉的关系应该更亲,为什么贾母却选择了宝钗。贾母不是不喜欢黛玉,不是贾母的一念之差。由贾母来终结她最喜欢的宝黛两人之间的爱情,残酷中让人感受到冥冥之中那股社会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抗拒。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戴上假面去迎合、适应周围的环境,以博得环境的认同和接纳,黛玉偏偏做不到、做不好,固守在只有宝玉理解的真性情的圈子里。这样,宝黛之爱的悲剧结局是无法避免的,宝黛的自由恋爱,简直是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忍的。
在那次会上,吴组缃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作品,重要的在于具体描写了什么,不在于它直接说了什么。我告诉大家,不要相信曹雪芹的话。明明是社会问题,曹雪芹却看成是人生无常,人生问题。”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对性格决定命运的一种否定呢?是维系整个家族利益还是保护宝黛两人的个人幸福,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慈爱的贾母撩开了祖母那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的却是并不温情的面容。当时以联姻来扩大、巩固家族利益是不二的选择。任何个人,同整个家族的利益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宝黛的爱情悲剧决不是什么性格使然,是社会的必然。硬要将宝黛爱情的这出社会大悲剧置换成个人的性格小悲剧,是否有点不伦不类?红楼梦最主要的矛盾是叛逆与卫道,决非是个人情感纠葛所能包容和承载的。
如果黛玉的病因是个人的性格,而无关社会,那么曹雪芹就不是曹雪芹,曹雪芹就成了弗洛依德了。其实,黛玉性格中的种种表现,都是社会环境的投影。她的性格,也是社会环境一点一点地加载到她身上去的。如果将黛玉从她所处的环境中剥离出来,放到现代医学的镜头下去诊治,是否有些荒谬呢?周汝昌说,研读红楼梦一定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分析。确实,就像一句话,在不同的环境、场合,其意思可能是完全不同。要真实、准确地分析红楼梦,一定不能脱离那个特定的环境。如果将书中人物拿到现在来分析,其结果可能是失之毫厘,缪以千里。我们要有历史的眼光。
社会决定论是有些老土,远不如其他说法新奇、夺人眼目,但至少在目前看来,应该是最符合实际的。
我们这么设想一下,如果将宝钗与黛玉的身世掉个个,黛玉是一大家子,而宝钗是独苗一根,会怎样?我认为宝钗也逃脱不了黛玉那样的悲惨结局。性格决定命运,其实这是作品的表层现象。一个人的性格,应该是由她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对不黯世事的几岁小孩来说,她懂什么。但随着她们的渐渐长大,她们在慢慢地适应环境,这正是环境在雕塑着她们的不同性格。应该说,真正决定她们命运的还是社会环境。
黛玉死于社会。社会总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在塑造着它需要的人。黛玉无法融于所处的社会,无法与所处的社会妥协,她必然要遭到所处社会的抛弃,这是社会的必然。古往今来,概莫能外。这正是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不朽之处。
性格形成是多种因素累积、叠加而成。当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无法调和之际,如鲁迅所言,只有两条出路——“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你不能改变社会,又不愿被社会所改变,只能是以悲剧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