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晨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前言
彻底失败的当代中国语文教育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部中国文化史,犹如一条滚滚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可时至今日,由于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彻底失败,绝大多数的中华儿女已不知如何继承中华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
从小学开始至大学毕业,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用了整整十六年的时间来教学生学习母语,却不能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更不要说达到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目的。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极其低下,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许多大学毕业生写的文章错字连篇,文句不通,走向社会之后茫然无绪,不知路在何方。
1978年3月,中国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他不无感慨地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中两个切近的问题)。
吕叔湘先生是在二十多年前说这番话的,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的语文教育的实际状况又有多大的改观呢?
1988年国家教委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实施的“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取得的1000多万个数据显示,大多数被测学生的成绩处于中下水平,阅读、写作不及格的有近60%。阅读、写作、听力、说话与朗读四项测试,每项的总平均分均在及格以下。
1995年人民日报以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为标题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996年,以重视人文教育而备受称道的华中理工大学,对全校新生进行了首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在这次稍稍高于中学语文水平程度的测试中,全校所有的95级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新生,达到及格线最多的是本科生,也仅有60%,最少的是博士生,只有30%的人达到了及格线。
1997年北师大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了语文入学检测,原计划得分在80分以上的(满分100),可以免修大学语文,不料一千多名新生中,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仅有六七人,无奈之下,学校决定,全部都要修大学语文。
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节目中,有老师说,小学语文教学无效劳动占50%,更有老师更正说,不是50%,而是四分之三。
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的“少、慢、差、费”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下降的严峻现实,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忧虑和关注,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繁,关注媒体之多,影响之巨,均为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并由此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这才有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上述两段文字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的重新作出了正确的定义,即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们分别出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大纲和新课标)。
新大纲和新课标的制定,标志着误入歧途数十年的中国语文教育开始朝着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回归。新课标还第一次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要求小学一、二年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语文教育的改革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要改革彻底失败的中国教育,首先必须改变彻底失败的中国语文教育,而中国语文教育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观念的严重错误。
第一章、小学语文教育之识字篇
壹、识字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提前阅读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想阅读,一个首要的前提是必须先学会识字。鲁迅先生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起步。识字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以至其他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必须以识字为前提和基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成熟最优秀的一种语言,是中国文化流传千秋万载而不朽的根基。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几千年而未消亡的文字。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代文字中,埃及的圣书体在一千四百年前已消失,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随着波斯王国一起灭亡了。而汉字流传几千年,至今还在为中华民族服务。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又生生不息,一脉相承,汉字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文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汉字是继承中国五千年文化命脉的载体,它可以让后人汲取古人的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离开了汉字,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本,就会失去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起,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识字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识字是一个人文化素质提高的第一步。国家教育部原总督学柳斌曾在国家教育部举行的全国小学识字经验交流会的开幕词中就引用了“人生聪明识字始”作为标题,充分说明识字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国记忆专家王维说:“没有任何活动能像文字在开发智力方面达到那样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诚然,许多智力活动都能使孩子聪明起来,但都是局部的、零散的,其效果都有一定的限度,而识字可以使智能和知识系统化,并且在此基础上的智力开发是无止境的。”
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教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戴汝潜先生说:“识字教育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和兴衰存亡的大事。”
由此可见,识字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北京七四八工程标准汉字组检阅现代文章7075篇,计2162万多字,其中发现汉字6300个,这2162万字,有99%是用2400字写成的,剩余的3900字出现率仅为1%。因此专家们认为,掌握了这2400个常用汉字,就能进行正常的阅读。可是按照以前小学识字教育的进度,儿童从七岁入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汉字,一直到小学毕业,六年的时间差不多才学完2500个汉字,平均每天识字量才一个多一点,这样缓慢的识字速度在世界上任何一种语系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也就是说,小学生必须用六年漫长的时间学习汉字,才能达到正常阅读的水平。只是到那个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错过了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更不用说借助于阅读来开拓视野,广泛学习各种知识。
在素质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缩短我国儿童的识字过程,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新课标第一次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的课外阅读量至少不低于5万字,这一要求是数十年的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来都未有过的。
目前在全国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就是依据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理念而编写的。新教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实施几年了,它在实际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又是如何呢?
根据我们在网上及实地对采用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实施教学的全国各地数十所学校的老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的推行中普遍出现了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反映,新大纲和新课标的难度太大,按照新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量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许多老师都说新课标提出的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过高,不切合当地的实际,甚至希望将来还是回到以前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因为按照传统的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模式,小学的识字教育虽然一直也是一个难题,但至少压力没现在这么大。原来一、二年级的1250个生字都没有办法完成,更别说现在的1800个生字及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学生几乎没有。
中国的汉字难道真的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吗?
“识字难”、“识字慢”难道真是一个无法攻克的难题吗?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血脉真的要在我们这一代炎黄子孙的手中断绝?
贰、我国古代的识字教育
如果我们回过头去,把目光定格在古代的识字教育上,会发现“识字难”的想法是多余的,几十年来我们为解决“识字难”所做的各种努力,大部分也是多余的。因为在我国古代,识字其实根本就是一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
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
一、音韵定位:以上教材全部都是韵语成文。古人早就认识到汉字在声音方面的特点就是一字一音,每个音都有一个韵。正因为汉字有韵,决定了汉字能够排列整齐,平仄押韵。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语言文字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这里面汉字的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韵几乎无法开启中国古文化教育的大门。所以从小培养儿童对韵的语感,是学习汉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古代童蒙教材几乎都是韵语的原因。
古人用韵还有第二个原因,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韵语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法,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历史就是靠诗歌这种韵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二、四字一句:识字教材一般都是四字,个别也有三字,上面提到的10种权威的识字教材,有9种都是四字一句,只有三字经是三字一句。为什么用四字一句,这是很有讲究的。
儿童学语的过程是个训练发声的过程,因其控制声音的肌肉不发达,所以一次读的音节一般不超过四个。实验证明六七岁儿童读五个以上的音节和读四个以下的音节,其语句的完整性大不一样,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四字一句符合汉字组词的习惯。受平仄押韵的影响,汉字组词大多按几何级数增长。早期汉字一字一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两字一词的复合词越来越多,如上下、左右、黑白、前进、后退、道理、光明,再发展下去则是以四字一词的复合词为多。中国成语大词典收录的都是这一类的词,这也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三、文涵百科:翻开古代的识字教材,都是按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来编写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要是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历史、农耕、祭祀、教育等,让儿童在学字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学字有三个境界,其一是就字学字,这就好比用字典学字;其二是既学字又学句,这就好比用文章学字;其三是学字、学句又学知,这是古人学字的最高境界。
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古人识字也是随课文识字,但是古人的随文识字和我们今天的随文分散识字截然不同,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第四个规律,也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一个规律。
四、集中识字、字不重复:现代语言教材无效重复占90%以上,古人恰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独辟蹊径。前面提到的“三百千”其中三字经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个字,千字文共1000个字“三百千”合起来共有汉字3192个,但不重复使用的字约2200个,生字占全部字数的70%,这么大密度的生字量,目前小学所采用的语文教材是望尘莫及的。
当我们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去研究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和古人的识字教学方法时,会发现它们是非常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首先是教材。古人早就发现汉字像一盘散乱的珍珠,一个字一个词学习是非常笨拙的,必须用义理这根线将散乱的珍珠穿成串才好学。在形式上必须做到八字成韵,四字组词,两字分节,单字定声。这样每个汉字就会在特有的音流、形流和义流中固定下来。心理学证明,当无意义的识记材料按音节韵律排列后,记忆效率至少能提高1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义理,记忆效率就更高。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诀窍。
再看教法。儿童识记的特点是先整体输入,后逐步细化。古人很早就悟出了这一点,他们先利用儿童形象记忆强的特点,把几千字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这时儿童对字形的感知已有了六七成,稍加训读,即可分句组词,单个指认。这种文——句——词——字的顺序显然是从整体走向分散,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现代识字教学中的字——词——句——文的顺序则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符合成人抽象思维的特点。
实践证明,古人的识字方法有独到之处,相当高明,也非常合理,儿童学起来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开始读和写。所以历代识字教学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读书。
编写识字课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可读书。”崔学古在幼训里也说:“凡训蒙勿轻易教书。识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渐渐教他们读书。在这个集中识字的阶段,以教会儿童认字为主,至于每个字怎样讲,要求很低,怎样用,可以说完全不要求。这期间也开始教儿童写字,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一致,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
所以古人让儿童集中学习约2000汉字,然后再教读书,这里面是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的。
叁、“天下第一字书”千字文
在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千字文。
提起千字文,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与三字经、百家姓相提并论的童蒙读物。但很少人能意识到它是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的高效识字方法。古代儿童一年时间就能识字阅读,与千字文高效的识字方法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编写的识字教材很多,但很少能长期流传下来,只有一本教材例外,这就是千字文。千字文是南北朝的周兴嗣编写的,它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写成的一篇韵文,学完这篇文章,就学了一千个字,是识字教材的精品。历史上能将集中识字、随文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等诸多方法高度统一起来的教材唯此一本。它也是唯一被历朝历代都选定的识字教材,流传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明代王世贞称千字文为“绝妙文章”历代评价千字文为“天下第一字书”没有任何一本识字教材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为什么千字文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呢?
千字文最绝的是字不重用,为了提高识字的速度,一篇一千字的文章无一字重复,真可谓简约至极,仅此一条便让无数文人望而却步。千字不重,本已不易,但为了童蒙记忆方便,又使用了韵语连篇的形式,由此可见周兴嗣作千字文是匠心独具;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千字文在字不重用,韵语连篇的限制下,还能将内容分为天文、地理、历史、道德、读书、饮食、居处、园林、祭祀等诸多类别,让儿童在识字的同时记住终身有益的知识。正是这种特殊的写作方法,才造就了高效的识字方法。
千字文写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据唐代李绰的尚书故实记载,周兴嗣作千字文“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清代诸人获说千字文难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无怪乎有人称千字文是“为他人所不能为”的写作。
周谷城先生在传统蒙学丛书千字文的前言中说“周兴嗣编的千字文是一本公认编得最好的识字书,从南北朝直至清朝末,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成为世界上现存出书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不能不说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我国古代,日本、朝鲜还有越南等国的遣唐使都曾将千字文带回本国让百姓学习汉字,这对世界上能形成今天的汉字文化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千字文虽好,但因其年代久远,内容陈旧,大多词语已不知所云,无法作为现代汉字的识字教材。清末以后,千字文不再作为识字教材,随后它所创造的世界罕见的高速识字方法也随之消失了。
千字文的消失不只是一种识字教材的消失,而且还是一种高效识字方法的消失。对中华民族来说,它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从严重处讲,它使像诗一样优美,像画一样美丽的中国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使千千万万的中国儿童从此背上了学习汉字的沉重包袱,使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蒙受了巨大的影响。
肆、造成“识字难”的原因和后果
“识字难”成为困扰教育界几十年都无法解决的难题,是与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占据主流教育地位分不开的。
几十年来,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看图识字
看图识字是对学前儿童开始进行识字教育时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其实汉字是象形文字,它的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它是从原始图画演变成图形,又从不规则图形线条演变成现在的横、竖、撇、捺、折五种规范的笔画,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汉字是一种图,学汉字的过程,就是一个识图的过程,学汉字就是要记住这种图形。初学识字时采用看图识字的方法反而会干扰儿童对字形的辨认,冲淡儿童对字形的记忆,使儿童产生对图形的依赖性“看图”才能“识字”“不看图”就不能“识字”这也就是许多儿童拿着看图识字卡片看到图形能很快地认出字来,离开了图形就认不出这个字的原因所在。因为原本他只是认得图形,并不认得字形。
二、先学拼音后学识字
建国以后,识字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造成“识字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初学汉字者必须通过学拼音来识字,学会了拼音就学会了识字,就学会了阅读的观念使小学识字教学效率低下,小学生不会阅读,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对于初学汉字,理解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要理解拼音的声母、韵母、前、后鼻音、声调等知识是很困难的事情。以前小学在儿童初入学便进行几十课时的拼音教学,等于在儿童尚还混沌的小脑袋里灌进了一盆浆糊,使其萌生读书太苦,语文学习枯燥无味的感觉,学生十多年学习过程如同受刑的感受便发端于此。
拼音识字作为小学识字的主要方法,几十年来在全国形成了强大的习惯势力,儿童必须学了汉语拼音才能学说普通话,才能学识字,不学拼音就会发错音,就学不好普通话,就学不好识字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观点,其实这种观点是很荒谬的。
事实上,儿童时期敏锐的声音模仿能力是上天赋予的本能,儿童在不识字,不会拼音之前学会流利的普通话是很容易的事。普通话的学习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是否有普通话“听”和“说”的环境和氛围,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和日常教学时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那么儿童通过模仿练习自然而然地就会说出标准的普通话,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地教儿童说普通话,更不需要绕个大圈子通过拼音来学普通话。恐怕没有一个父母在儿童学语时会先教小孩哪个字的音是怎样拼出来的,哪个字是读二声还是四声?儿童普通话的学习是通过耳朵听音,口腔模仿纠正,听多了自然就学会了,简单之极。
拼音文字和汉字的形成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历史渊源,两者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通过拼音来识字并不符合汉字学习的规律,它降低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影响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中国的语言文字环境里,直接地通过听读模仿来识字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识字方法。学生在听老师读、跟着老师读的过程中,通过耳听、眼看、手指、脑记,把字音和字形对应起来认字,是最基本的认字方法。
儿童学习汉字完全可以丢掉拼音,一个拼音不学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小学所有常用汉字的学习,进而学会阅读。学会拼音对于纠正方言以及儿童在课外大量阅读时独立学习生字有一定的用处,但决不等于学会了拼音才能学习普通话,才能识字,更不等于会拼音就会普通话,就会识字、就会阅读。儿童就是一辈子不学拼音,也不会影响他学会汉字,学会普通话,学会阅读。
事实证明,不先学汉语拼音,并不妨碍儿童学说普通话,也不影响儿童识字阅读。小学的拼音教学完全可以安排在儿童掌握了二、三千汉字,普通话说得较流利,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之后再进行。当儿童能够识字阅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之后再来学拼音,有利于正音和继续提高,儿童学起来也会感到很轻松,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能大大节省。因为这时候儿童的大脑里已经有了大量的汉字字形和字音,这时候学拼音,儿童很容易将拼音与汉字产生对应和联想,所以学起来自然容易理解掌握,老师也不用教得这么辛苦。只是几十年来形成的“看拼音识汉字”的观念在绝大多数老师的头脑里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新大纲和新课标虽然已经取消了“拼音是帮助阅读的有效工具”这一表述,认为仅仅学会拼音对阅读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并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要求先学一百多个汉字,再学拼音,但“不学拼音就不能学识字就不会说普通话,学会了拼音就学会了识字,学会了普通话,学会了阅读”这类错误的观念还是顽固地扎根于绝大多数老师的大脑里,成为现今小学识字教学的主要模式,严重影响了小学识字教学的速度和效率,使儿童无法尽早进入阅读,障碍了儿童的智力发展。
三、识字要先易后难,只学儿童常用的汉字
以前在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时,总是强调要与儿童的生活贴近,教他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事物,而不超出他们知识范围的内容,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毕竟儿童的接触范围是非常狭窄的,说到底就只是动物类、蔬菜水果类、起居生活类,并且也只是这些类别中很少一部分内容。而字的内容就太广了,就名词来说就有疾病类的、生理类的、哲学类的,化学类的,天文类的、地理类的,这些都是人一生中常用的字,而识字的最终目的恰恰是为了让儿童学习他们不知道的知识。如果我们对儿童的识字教育总是因强调贴近儿童生活而只局限于他们的知识范围,那么我们的识字教育就永远落后于儿童的智力发展,那么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很难得到快速提高,让儿童提前阅读的目标也就永远无法实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儿童眼里,任何一个字都只是一个符号,不管这个字是简单还是复杂,基本上不存在先学后学,先易后难的问题。“难”和“易”是成人对字的理解,这是因为汉字在成人眼里不仅是一个符号,而且还是一个代表着特定意义的符号。正因为这一点,才使我们对汉字产生难理解和易理解的概念。对儿童来说,写字有简繁,但识字无难易。任何字对幼儿来说都是一个符号,一个图形,他只要认得这个图就识得这个字,至于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并不重要,意义是随着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程度的加深而逐渐理解的。
四、随文分散识字法和“读、写、讲、用”四会
目前小学识字教育没有专门的识字课程,没有专门的识字教材,没有专门的识字老师,几十年一贯所采用的是随文分散识字法,即把生字分散在课文中,把阅读教材作为识字教材。随文分散识字法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和“读、写、讲、用”同步教学法(也叫四会法,即要求学生在识字时要同时做到能够正确地读、写,懂得意思,大部分会应用)后来被教育部写在教学大纲上,形成了我国几十年来的识字教育模式,成为小学识字教育的主流方法。
实际上随文分散识字法在我国传统的识字教育的历史上一直不是主流的识字方法,因为它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是在随课文识字的同时,丢掉了集中识字,使识字的速度慢得令人无法忍受。小学十二册语文课本中的2540个常用汉字散落在30多万字的课文中,学生学习生字犹如沙里淘金。因为生字学得慢,所以阅读也上不去。除了拼音识字法外,随文分散识字法和“读、写、讲、用”四会混教,同步完成的观念是造成几十年来“识字难”的关键原因。
儿童识字必须“读、写、讲、用”四会的观念实际上违背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学习汉字最终必须做到“读、写、讲、用”四会是正确的,但一次将“读、写、讲、用”四个部分同步完成则是错误的。因为从生理上说,儿童对汉字的认知规律,第一是听觉能力的发展(听音)1—3岁,第二是视觉能力的发展(辨形)4—6岁;第三是协调能力的发展(写字)7—13岁;而抽象能力的发展(学义)则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在25岁以前。
单从认字来说,学前及低年级的儿童的认字能力已经很强了,但是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写字和应用则需要很强的理解力。本来,低年级的理解力弱,应着重认字,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明白也没有关系,读得多了,理解力自然会提高,也就会写会用了。但是我们现在主流教育的识字方法是形、音、义、写混教,要求每教一个字就要会写这个字,就要会用这个字,才算学会。实际上这是强人所难,所以老师教得吃力,儿童也学得痛苦,却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所以小学识字教学没有效率,儿童“识字难”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
识字教学中要求认、写同步违背了汉字的成字规律,只能以牺牲识字速度为代价而使识字教育误入歧途。汉字中的大多数字都是由一个以上的字组成,比如“翻”字是由“番”和“羽”两个字(细拆共可拆出一、八、木、口、十、田、日、番、习、米、羽十一个字)组成“的”字可以拆成“白、勺、一、日、口”五个字。汉字是整体性的东西,还真难找到几个不是由其它字组成的汉字,越复杂的字越是这样,它实际上并不难认也不难写。儿童认识的汉字越多,他看原来的字就越简单,写正确的能力就越强。初学认字的儿童写“翻”字要瞪大眼睛数笔画,而识字多的儿童却能轻而易举地把“翻”字分解成若干不同的汉字,这样写越来就轻松容易得多。新大纲和新课标虽然提出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要改进识字方法,要做到读写分开,1—2年级的学生要多认少写,并明确指出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是用来帮助识字、写字和查字典的,不应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老师仍旧把大量写字看成是小学识字教育的法宝,恨不得所有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写字,并且还要写得快,因此对学生进行超出儿童生理极限的高强度的写字训练,实在是残害儿童。
由于识字教育落后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出现了许多很不正常的现象,比如,它造成了小学生不能阅读,不会阅读,不能自学,出现小学生考数学由老师读题,造成了“课业负担过重”最后还导致了小学四年级和初二年级的学习分化,这一切都是“识字太慢太少”惹的祸。而“识字太慢太少”又跟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占据主流教育地位的现状分不开的。这也就是新课标虽然对儿童识字教育的观念已有所改变,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加快了识字速度,增加了识字量,要求小学生提前进入阅读,但儿童识字难、识字慢、阅读晚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变的根本原因。由于主流教学方法即随文分散识字法没有改变,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识字必须先学拼音,识字必须与写字同步”的观念没有改变,所有学校和教师还是沿用错误的观念和方法进行识字教育,反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由于识字量的增多造成学生压力加大,负担加重,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情况,使“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变成了一句空话。
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得原本应该很简单的识字教育复杂化,使得“识字难、阅读晚”成为困扰我国教育界几十年都难以解决的难题,成为阻碍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顽症。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整个中国语文教育的大倒退,造成大部分中国人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低下。六年的时间用来进行识字教育,既是物力和时间的浪费,更是对儿童生命和创新能力的摧残。中国的识字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解决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识字难”问题,我们就无法实现提前阅读,民族素质、综合国力的提高更是一句空话。这种现状如果继续下去,不仅汉字的生存将面临危机,民族的兴衰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陆定一说:“我查了一本书唐说荟,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不少孩子‘六岁能文’,六岁能文,我们一个也没有。难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智力退化了吗?为什么戊戌政变后我国第一本语文教科书,第一课有8个字。到了“中华民国”第一课只有一个“人”了。以后,教育学更发达了,第一课一个字也没有了,只剩下一张画。再往后,前五课都是一张画,到第六课才教一个字。”
陆老的结论是:“汉字并不难,难的是教育的理论体系,实在糟糕。必须冲破这个障碍,提出一套新的办法,建立一个新的体系。”
只可惜陆老的这一期望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实现,直到在汲取千字文精华的基础上呕心沥血编著而成的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的出现,才使陆老的这一期望得以实现,才使困扰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识字难”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伍、医治“识字难”顽疾的良药
“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相关教材的研制和开发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就是在此课题基础上,依据现代幼儿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研发的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幼儿快速识字教材。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遵循汉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以曾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一千四百多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字书”历朝历代都选为识字教材的千字文为范本,广泛汲取了古代蒙学教育精华及当代各类识字教材的优点,在多年的基层教学实验中不断完善修改而成,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顺应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紧密配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现行教育的有益补充。
实践证明,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无愧为超级儿童识字教材。五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学习一个半小时,半年左右即可完成通常要六、七年才能学完的识字量,比现行小学识字教育提高效率十多倍,彻底解决了中国千百万儿童因识字难、识字慢导致阅读晚、阅读难,影响学习成绩的问题,让儿童提前几年进入阅读阶段,为知识的积累和整体学习能力的飞速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的问世,对于我国的汉字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挽救了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高效率的识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重新将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容易学的文字,医治了困扰中国教育几十年的“识字难”的顽症。从这意义上说,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同样称得上“天下第一字书”
陆、小学识字教育改革思路
应该说,新大纲和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识字教育、阅读教育等方面提出的理念是比较科学的,其目标也是很容易实现的。
为什么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却无法实现,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呢?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大纲和新课标只是提出了好的理念,但与新大纲和新课标配套的小学语文教材还是采用几十年来一贯制的随文分散识字法,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没有丝毫改变,使得新大纲和新课标提出的关于识字教育、阅读教育的理念缺乏有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支持,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实际教学中难以顺利实施。要使“识字难”、“阅读晚”的难题得到解决,仅仅提出好的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从识字教材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才能使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理念得以顺利实施。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小学的识字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识字课程,采用专门的识字教材,彻底改变“读、写、讲、用”一次完成的教学模式,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采用“读、写、讲、用”分段教学的方法,先认读,再写字、讲义。
实际教学证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最多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即可轻松学完小学六年的识字量(2500—3000个),在识字过程中学会标准的普通话,并在诵读能力上得到有效锻炼。在这一阶段,主要以识字和诵读为主,拼音一定不教,写字也基本不教。在学生认完2500——3000个汉字之后,开始进行大量的背诵阅读训练,以具有人文精神的丰富的语言材料充分刺激学生的语言器官,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深刻、优美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持续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小学的拼音教学和写字教学,都可以放在小学二年级以后进行,特别是拼音教学还可延迟到三年级进行,也不会对儿童的学习造成任何障碍。由于学生的识字水平和阅读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原来让学生望而生畏的拼音教学和写字... -->>
前言
彻底失败的当代中国语文教育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部中国文化史,犹如一条滚滚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可时至今日,由于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彻底失败,绝大多数的中华儿女已不知如何继承中华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
从小学开始至大学毕业,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用了整整十六年的时间来教学生学习母语,却不能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更不要说达到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目的。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极其低下,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许多大学毕业生写的文章错字连篇,文句不通,走向社会之后茫然无绪,不知路在何方。
1978年3月,中国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他不无感慨地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中两个切近的问题)。
吕叔湘先生是在二十多年前说这番话的,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的语文教育的实际状况又有多大的改观呢?
1988年国家教委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实施的“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取得的1000多万个数据显示,大多数被测学生的成绩处于中下水平,阅读、写作不及格的有近60%。阅读、写作、听力、说话与朗读四项测试,每项的总平均分均在及格以下。
1995年人民日报以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为标题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996年,以重视人文教育而备受称道的华中理工大学,对全校新生进行了首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在这次稍稍高于中学语文水平程度的测试中,全校所有的95级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新生,达到及格线最多的是本科生,也仅有60%,最少的是博士生,只有30%的人达到了及格线。
1997年北师大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了语文入学检测,原计划得分在80分以上的(满分100),可以免修大学语文,不料一千多名新生中,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仅有六七人,无奈之下,学校决定,全部都要修大学语文。
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节目中,有老师说,小学语文教学无效劳动占50%,更有老师更正说,不是50%,而是四分之三。
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的“少、慢、差、费”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下降的严峻现实,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忧虑和关注,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繁,关注媒体之多,影响之巨,均为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并由此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这才有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上述两段文字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的重新作出了正确的定义,即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们分别出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大纲和新课标)。
新大纲和新课标的制定,标志着误入歧途数十年的中国语文教育开始朝着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回归。新课标还第一次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要求小学一、二年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语文教育的改革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要改革彻底失败的中国教育,首先必须改变彻底失败的中国语文教育,而中国语文教育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观念的严重错误。
第一章、小学语文教育之识字篇
壹、识字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提前阅读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想阅读,一个首要的前提是必须先学会识字。鲁迅先生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起步。识字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以至其他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必须以识字为前提和基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成熟最优秀的一种语言,是中国文化流传千秋万载而不朽的根基。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几千年而未消亡的文字。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代文字中,埃及的圣书体在一千四百年前已消失,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随着波斯王国一起灭亡了。而汉字流传几千年,至今还在为中华民族服务。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又生生不息,一脉相承,汉字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文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汉字是继承中国五千年文化命脉的载体,它可以让后人汲取古人的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离开了汉字,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本,就会失去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起,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识字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识字是一个人文化素质提高的第一步。国家教育部原总督学柳斌曾在国家教育部举行的全国小学识字经验交流会的开幕词中就引用了“人生聪明识字始”作为标题,充分说明识字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国记忆专家王维说:“没有任何活动能像文字在开发智力方面达到那样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诚然,许多智力活动都能使孩子聪明起来,但都是局部的、零散的,其效果都有一定的限度,而识字可以使智能和知识系统化,并且在此基础上的智力开发是无止境的。”
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教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戴汝潜先生说:“识字教育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和兴衰存亡的大事。”
由此可见,识字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北京七四八工程标准汉字组检阅现代文章7075篇,计2162万多字,其中发现汉字6300个,这2162万字,有99%是用2400字写成的,剩余的3900字出现率仅为1%。因此专家们认为,掌握了这2400个常用汉字,就能进行正常的阅读。可是按照以前小学识字教育的进度,儿童从七岁入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汉字,一直到小学毕业,六年的时间差不多才学完2500个汉字,平均每天识字量才一个多一点,这样缓慢的识字速度在世界上任何一种语系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也就是说,小学生必须用六年漫长的时间学习汉字,才能达到正常阅读的水平。只是到那个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错过了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更不用说借助于阅读来开拓视野,广泛学习各种知识。
在素质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缩短我国儿童的识字过程,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新课标第一次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的课外阅读量至少不低于5万字,这一要求是数十年的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来都未有过的。
目前在全国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就是依据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理念而编写的。新教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实施几年了,它在实际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又是如何呢?
根据我们在网上及实地对采用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实施教学的全国各地数十所学校的老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的推行中普遍出现了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反映,新大纲和新课标的难度太大,按照新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量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许多老师都说新课标提出的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过高,不切合当地的实际,甚至希望将来还是回到以前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因为按照传统的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模式,小学的识字教育虽然一直也是一个难题,但至少压力没现在这么大。原来一、二年级的1250个生字都没有办法完成,更别说现在的1800个生字及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学生几乎没有。
中国的汉字难道真的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吗?
“识字难”、“识字慢”难道真是一个无法攻克的难题吗?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血脉真的要在我们这一代炎黄子孙的手中断绝?
贰、我国古代的识字教育
如果我们回过头去,把目光定格在古代的识字教育上,会发现“识字难”的想法是多余的,几十年来我们为解决“识字难”所做的各种努力,大部分也是多余的。因为在我国古代,识字其实根本就是一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
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
一、音韵定位:以上教材全部都是韵语成文。古人早就认识到汉字在声音方面的特点就是一字一音,每个音都有一个韵。正因为汉字有韵,决定了汉字能够排列整齐,平仄押韵。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语言文字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这里面汉字的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韵几乎无法开启中国古文化教育的大门。所以从小培养儿童对韵的语感,是学习汉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古代童蒙教材几乎都是韵语的原因。
古人用韵还有第二个原因,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韵语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法,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历史就是靠诗歌这种韵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二、四字一句:识字教材一般都是四字,个别也有三字,上面提到的10种权威的识字教材,有9种都是四字一句,只有三字经是三字一句。为什么用四字一句,这是很有讲究的。
儿童学语的过程是个训练发声的过程,因其控制声音的肌肉不发达,所以一次读的音节一般不超过四个。实验证明六七岁儿童读五个以上的音节和读四个以下的音节,其语句的完整性大不一样,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四字一句符合汉字组词的习惯。受平仄押韵的影响,汉字组词大多按几何级数增长。早期汉字一字一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两字一词的复合词越来越多,如上下、左右、黑白、前进、后退、道理、光明,再发展下去则是以四字一词的复合词为多。中国成语大词典收录的都是这一类的词,这也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三、文涵百科:翻开古代的识字教材,都是按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来编写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要是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历史、农耕、祭祀、教育等,让儿童在学字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学字有三个境界,其一是就字学字,这就好比用字典学字;其二是既学字又学句,这就好比用文章学字;其三是学字、学句又学知,这是古人学字的最高境界。
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古人识字也是随课文识字,但是古人的随文识字和我们今天的随文分散识字截然不同,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第四个规律,也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一个规律。
四、集中识字、字不重复:现代语言教材无效重复占90%以上,古人恰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独辟蹊径。前面提到的“三百千”其中三字经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个字,千字文共1000个字“三百千”合起来共有汉字3192个,但不重复使用的字约2200个,生字占全部字数的70%,这么大密度的生字量,目前小学所采用的语文教材是望尘莫及的。
当我们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去研究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和古人的识字教学方法时,会发现它们是非常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首先是教材。古人早就发现汉字像一盘散乱的珍珠,一个字一个词学习是非常笨拙的,必须用义理这根线将散乱的珍珠穿成串才好学。在形式上必须做到八字成韵,四字组词,两字分节,单字定声。这样每个汉字就会在特有的音流、形流和义流中固定下来。心理学证明,当无意义的识记材料按音节韵律排列后,记忆效率至少能提高1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义理,记忆效率就更高。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诀窍。
再看教法。儿童识记的特点是先整体输入,后逐步细化。古人很早就悟出了这一点,他们先利用儿童形象记忆强的特点,把几千字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这时儿童对字形的感知已有了六七成,稍加训读,即可分句组词,单个指认。这种文——句——词——字的顺序显然是从整体走向分散,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现代识字教学中的字——词——句——文的顺序则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符合成人抽象思维的特点。
实践证明,古人的识字方法有独到之处,相当高明,也非常合理,儿童学起来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开始读和写。所以历代识字教学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读书。
编写识字课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可读书。”崔学古在幼训里也说:“凡训蒙勿轻易教书。识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渐渐教他们读书。在这个集中识字的阶段,以教会儿童认字为主,至于每个字怎样讲,要求很低,怎样用,可以说完全不要求。这期间也开始教儿童写字,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一致,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
所以古人让儿童集中学习约2000汉字,然后再教读书,这里面是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的。
叁、“天下第一字书”千字文
在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千字文。
提起千字文,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与三字经、百家姓相提并论的童蒙读物。但很少人能意识到它是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的高效识字方法。古代儿童一年时间就能识字阅读,与千字文高效的识字方法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编写的识字教材很多,但很少能长期流传下来,只有一本教材例外,这就是千字文。千字文是南北朝的周兴嗣编写的,它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写成的一篇韵文,学完这篇文章,就学了一千个字,是识字教材的精品。历史上能将集中识字、随文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等诸多方法高度统一起来的教材唯此一本。它也是唯一被历朝历代都选定的识字教材,流传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明代王世贞称千字文为“绝妙文章”历代评价千字文为“天下第一字书”没有任何一本识字教材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为什么千字文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呢?
千字文最绝的是字不重用,为了提高识字的速度,一篇一千字的文章无一字重复,真可谓简约至极,仅此一条便让无数文人望而却步。千字不重,本已不易,但为了童蒙记忆方便,又使用了韵语连篇的形式,由此可见周兴嗣作千字文是匠心独具;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千字文在字不重用,韵语连篇的限制下,还能将内容分为天文、地理、历史、道德、读书、饮食、居处、园林、祭祀等诸多类别,让儿童在识字的同时记住终身有益的知识。正是这种特殊的写作方法,才造就了高效的识字方法。
千字文写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据唐代李绰的尚书故实记载,周兴嗣作千字文“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清代诸人获说千字文难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无怪乎有人称千字文是“为他人所不能为”的写作。
周谷城先生在传统蒙学丛书千字文的前言中说“周兴嗣编的千字文是一本公认编得最好的识字书,从南北朝直至清朝末,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成为世界上现存出书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不能不说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我国古代,日本、朝鲜还有越南等国的遣唐使都曾将千字文带回本国让百姓学习汉字,这对世界上能形成今天的汉字文化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千字文虽好,但因其年代久远,内容陈旧,大多词语已不知所云,无法作为现代汉字的识字教材。清末以后,千字文不再作为识字教材,随后它所创造的世界罕见的高速识字方法也随之消失了。
千字文的消失不只是一种识字教材的消失,而且还是一种高效识字方法的消失。对中华民族来说,它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从严重处讲,它使像诗一样优美,像画一样美丽的中国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使千千万万的中国儿童从此背上了学习汉字的沉重包袱,使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蒙受了巨大的影响。
肆、造成“识字难”的原因和后果
“识字难”成为困扰教育界几十年都无法解决的难题,是与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占据主流教育地位分不开的。
几十年来,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看图识字
看图识字是对学前儿童开始进行识字教育时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其实汉字是象形文字,它的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它是从原始图画演变成图形,又从不规则图形线条演变成现在的横、竖、撇、捺、折五种规范的笔画,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汉字是一种图,学汉字的过程,就是一个识图的过程,学汉字就是要记住这种图形。初学识字时采用看图识字的方法反而会干扰儿童对字形的辨认,冲淡儿童对字形的记忆,使儿童产生对图形的依赖性“看图”才能“识字”“不看图”就不能“识字”这也就是许多儿童拿着看图识字卡片看到图形能很快地认出字来,离开了图形就认不出这个字的原因所在。因为原本他只是认得图形,并不认得字形。
二、先学拼音后学识字
建国以后,识字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造成“识字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初学汉字者必须通过学拼音来识字,学会了拼音就学会了识字,就学会了阅读的观念使小学识字教学效率低下,小学生不会阅读,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对于初学汉字,理解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要理解拼音的声母、韵母、前、后鼻音、声调等知识是很困难的事情。以前小学在儿童初入学便进行几十课时的拼音教学,等于在儿童尚还混沌的小脑袋里灌进了一盆浆糊,使其萌生读书太苦,语文学习枯燥无味的感觉,学生十多年学习过程如同受刑的感受便发端于此。
拼音识字作为小学识字的主要方法,几十年来在全国形成了强大的习惯势力,儿童必须学了汉语拼音才能学说普通话,才能学识字,不学拼音就会发错音,就学不好普通话,就学不好识字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观点,其实这种观点是很荒谬的。
事实上,儿童时期敏锐的声音模仿能力是上天赋予的本能,儿童在不识字,不会拼音之前学会流利的普通话是很容易的事。普通话的学习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是否有普通话“听”和“说”的环境和氛围,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和日常教学时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那么儿童通过模仿练习自然而然地就会说出标准的普通话,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地教儿童说普通话,更不需要绕个大圈子通过拼音来学普通话。恐怕没有一个父母在儿童学语时会先教小孩哪个字的音是怎样拼出来的,哪个字是读二声还是四声?儿童普通话的学习是通过耳朵听音,口腔模仿纠正,听多了自然就学会了,简单之极。
拼音文字和汉字的形成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历史渊源,两者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通过拼音来识字并不符合汉字学习的规律,它降低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影响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中国的语言文字环境里,直接地通过听读模仿来识字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识字方法。学生在听老师读、跟着老师读的过程中,通过耳听、眼看、手指、脑记,把字音和字形对应起来认字,是最基本的认字方法。
儿童学习汉字完全可以丢掉拼音,一个拼音不学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小学所有常用汉字的学习,进而学会阅读。学会拼音对于纠正方言以及儿童在课外大量阅读时独立学习生字有一定的用处,但决不等于学会了拼音才能学习普通话,才能识字,更不等于会拼音就会普通话,就会识字、就会阅读。儿童就是一辈子不学拼音,也不会影响他学会汉字,学会普通话,学会阅读。
事实证明,不先学汉语拼音,并不妨碍儿童学说普通话,也不影响儿童识字阅读。小学的拼音教学完全可以安排在儿童掌握了二、三千汉字,普通话说得较流利,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之后再进行。当儿童能够识字阅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之后再来学拼音,有利于正音和继续提高,儿童学起来也会感到很轻松,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能大大节省。因为这时候儿童的大脑里已经有了大量的汉字字形和字音,这时候学拼音,儿童很容易将拼音与汉字产生对应和联想,所以学起来自然容易理解掌握,老师也不用教得这么辛苦。只是几十年来形成的“看拼音识汉字”的观念在绝大多数老师的头脑里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新大纲和新课标虽然已经取消了“拼音是帮助阅读的有效工具”这一表述,认为仅仅学会拼音对阅读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并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要求先学一百多个汉字,再学拼音,但“不学拼音就不能学识字就不会说普通话,学会了拼音就学会了识字,学会了普通话,学会了阅读”这类错误的观念还是顽固地扎根于绝大多数老师的大脑里,成为现今小学识字教学的主要模式,严重影响了小学识字教学的速度和效率,使儿童无法尽早进入阅读,障碍了儿童的智力发展。
三、识字要先易后难,只学儿童常用的汉字
以前在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时,总是强调要与儿童的生活贴近,教他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事物,而不超出他们知识范围的内容,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毕竟儿童的接触范围是非常狭窄的,说到底就只是动物类、蔬菜水果类、起居生活类,并且也只是这些类别中很少一部分内容。而字的内容就太广了,就名词来说就有疾病类的、生理类的、哲学类的,化学类的,天文类的、地理类的,这些都是人一生中常用的字,而识字的最终目的恰恰是为了让儿童学习他们不知道的知识。如果我们对儿童的识字教育总是因强调贴近儿童生活而只局限于他们的知识范围,那么我们的识字教育就永远落后于儿童的智力发展,那么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很难得到快速提高,让儿童提前阅读的目标也就永远无法实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儿童眼里,任何一个字都只是一个符号,不管这个字是简单还是复杂,基本上不存在先学后学,先易后难的问题。“难”和“易”是成人对字的理解,这是因为汉字在成人眼里不仅是一个符号,而且还是一个代表着特定意义的符号。正因为这一点,才使我们对汉字产生难理解和易理解的概念。对儿童来说,写字有简繁,但识字无难易。任何字对幼儿来说都是一个符号,一个图形,他只要认得这个图就识得这个字,至于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并不重要,意义是随着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程度的加深而逐渐理解的。
四、随文分散识字法和“读、写、讲、用”四会
目前小学识字教育没有专门的识字课程,没有专门的识字教材,没有专门的识字老师,几十年一贯所采用的是随文分散识字法,即把生字分散在课文中,把阅读教材作为识字教材。随文分散识字法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和“读、写、讲、用”同步教学法(也叫四会法,即要求学生在识字时要同时做到能够正确地读、写,懂得意思,大部分会应用)后来被教育部写在教学大纲上,形成了我国几十年来的识字教育模式,成为小学识字教育的主流方法。
实际上随文分散识字法在我国传统的识字教育的历史上一直不是主流的识字方法,因为它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是在随课文识字的同时,丢掉了集中识字,使识字的速度慢得令人无法忍受。小学十二册语文课本中的2540个常用汉字散落在30多万字的课文中,学生学习生字犹如沙里淘金。因为生字学得慢,所以阅读也上不去。除了拼音识字法外,随文分散识字法和“读、写、讲、用”四会混教,同步完成的观念是造成几十年来“识字难”的关键原因。
儿童识字必须“读、写、讲、用”四会的观念实际上违背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学习汉字最终必须做到“读、写、讲、用”四会是正确的,但一次将“读、写、讲、用”四个部分同步完成则是错误的。因为从生理上说,儿童对汉字的认知规律,第一是听觉能力的发展(听音)1—3岁,第二是视觉能力的发展(辨形)4—6岁;第三是协调能力的发展(写字)7—13岁;而抽象能力的发展(学义)则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在25岁以前。
单从认字来说,学前及低年级的儿童的认字能力已经很强了,但是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写字和应用则需要很强的理解力。本来,低年级的理解力弱,应着重认字,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明白也没有关系,读得多了,理解力自然会提高,也就会写会用了。但是我们现在主流教育的识字方法是形、音、义、写混教,要求每教一个字就要会写这个字,就要会用这个字,才算学会。实际上这是强人所难,所以老师教得吃力,儿童也学得痛苦,却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所以小学识字教学没有效率,儿童“识字难”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
识字教学中要求认、写同步违背了汉字的成字规律,只能以牺牲识字速度为代价而使识字教育误入歧途。汉字中的大多数字都是由一个以上的字组成,比如“翻”字是由“番”和“羽”两个字(细拆共可拆出一、八、木、口、十、田、日、番、习、米、羽十一个字)组成“的”字可以拆成“白、勺、一、日、口”五个字。汉字是整体性的东西,还真难找到几个不是由其它字组成的汉字,越复杂的字越是这样,它实际上并不难认也不难写。儿童认识的汉字越多,他看原来的字就越简单,写正确的能力就越强。初学认字的儿童写“翻”字要瞪大眼睛数笔画,而识字多的儿童却能轻而易举地把“翻”字分解成若干不同的汉字,这样写越来就轻松容易得多。新大纲和新课标虽然提出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要改进识字方法,要做到读写分开,1—2年级的学生要多认少写,并明确指出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是用来帮助识字、写字和查字典的,不应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老师仍旧把大量写字看成是小学识字教育的法宝,恨不得所有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写字,并且还要写得快,因此对学生进行超出儿童生理极限的高强度的写字训练,实在是残害儿童。
由于识字教育落后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出现了许多很不正常的现象,比如,它造成了小学生不能阅读,不会阅读,不能自学,出现小学生考数学由老师读题,造成了“课业负担过重”最后还导致了小学四年级和初二年级的学习分化,这一切都是“识字太慢太少”惹的祸。而“识字太慢太少”又跟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占据主流教育地位的现状分不开的。这也就是新课标虽然对儿童识字教育的观念已有所改变,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加快了识字速度,增加了识字量,要求小学生提前进入阅读,但儿童识字难、识字慢、阅读晚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变的根本原因。由于主流教学方法即随文分散识字法没有改变,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识字必须先学拼音,识字必须与写字同步”的观念没有改变,所有学校和教师还是沿用错误的观念和方法进行识字教育,反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由于识字量的增多造成学生压力加大,负担加重,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情况,使“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变成了一句空话。
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得原本应该很简单的识字教育复杂化,使得“识字难、阅读晚”成为困扰我国教育界几十年都难以解决的难题,成为阻碍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顽症。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整个中国语文教育的大倒退,造成大部分中国人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低下。六年的时间用来进行识字教育,既是物力和时间的浪费,更是对儿童生命和创新能力的摧残。中国的识字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解决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识字难”问题,我们就无法实现提前阅读,民族素质、综合国力的提高更是一句空话。这种现状如果继续下去,不仅汉字的生存将面临危机,民族的兴衰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陆定一说:“我查了一本书唐说荟,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不少孩子‘六岁能文’,六岁能文,我们一个也没有。难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智力退化了吗?为什么戊戌政变后我国第一本语文教科书,第一课有8个字。到了“中华民国”第一课只有一个“人”了。以后,教育学更发达了,第一课一个字也没有了,只剩下一张画。再往后,前五课都是一张画,到第六课才教一个字。”
陆老的结论是:“汉字并不难,难的是教育的理论体系,实在糟糕。必须冲破这个障碍,提出一套新的办法,建立一个新的体系。”
只可惜陆老的这一期望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实现,直到在汲取千字文精华的基础上呕心沥血编著而成的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的出现,才使陆老的这一期望得以实现,才使困扰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识字难”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伍、医治“识字难”顽疾的良药
“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相关教材的研制和开发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就是在此课题基础上,依据现代幼儿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研发的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幼儿快速识字教材。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遵循汉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以曾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一千四百多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字书”历朝历代都选为识字教材的千字文为范本,广泛汲取了古代蒙学教育精华及当代各类识字教材的优点,在多年的基层教学实验中不断完善修改而成,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顺应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紧密配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现行教育的有益补充。
实践证明,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无愧为超级儿童识字教材。五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学习一个半小时,半年左右即可完成通常要六、七年才能学完的识字量,比现行小学识字教育提高效率十多倍,彻底解决了中国千百万儿童因识字难、识字慢导致阅读晚、阅读难,影响学习成绩的问题,让儿童提前几年进入阅读阶段,为知识的积累和整体学习能力的飞速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的问世,对于我国的汉字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挽救了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高效率的识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重新将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容易学的文字,医治了困扰中国教育几十年的“识字难”的顽症。从这意义上说,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同样称得上“天下第一字书”
陆、小学识字教育改革思路
应该说,新大纲和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识字教育、阅读教育等方面提出的理念是比较科学的,其目标也是很容易实现的。
为什么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却无法实现,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呢?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大纲和新课标只是提出了好的理念,但与新大纲和新课标配套的小学语文教材还是采用几十年来一贯制的随文分散识字法,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没有丝毫改变,使得新大纲和新课标提出的关于识字教育、阅读教育的理念缺乏有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支持,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实际教学中难以顺利实施。要使“识字难”、“阅读晚”的难题得到解决,仅仅提出好的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从识字教材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才能使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理念得以顺利实施。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小学的识字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识字课程,采用专门的识字教材,彻底改变“读、写、讲、用”一次完成的教学模式,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采用“读、写、讲、用”分段教学的方法,先认读,再写字、讲义。
实际教学证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最多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即可轻松学完小学六年的识字量(2500—3000个),在识字过程中学会标准的普通话,并在诵读能力上得到有效锻炼。在这一阶段,主要以识字和诵读为主,拼音一定不教,写字也基本不教。在学生认完2500——3000个汉字之后,开始进行大量的背诵阅读训练,以具有人文精神的丰富的语言材料充分刺激学生的语言器官,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深刻、优美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持续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小学的拼音教学和写字教学,都可以放在小学二年级以后进行,特别是拼音教学还可延迟到三年级进行,也不会对儿童的学习造成任何障碍。由于学生的识字水平和阅读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原来让学生望而生畏的拼音教学和写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