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刺猥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又到了八月,到了这个落雨连绵的季节。想起你,遥远的天堂里,你还好吗?泪水一点一点浸润绵软的枕头,我竭力不哭也努力不让自己去想,好像只有让自己承受重荷才不感觉到自己的心在流血。
二十四年前的八月二十三日,父亲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学生而被浊浪卷走了年仅三十二岁的生命。留下了银发须眉的老人和四个年幼的儿女再也没有回来。
那天本来是父亲回家的日子。母亲早早收工回家做父亲喜欢吃的手擀面。和面、揉面,擀面,母亲做得很仔细。光洁发亮的案板上放着切好的薄纸般的面皮,腊肉和着红椒炒的酸菜还冒着热气,等到锅里的水沸了再加冷水,最后干脆熄灭了柴火,还看不见父亲的身影,日头渐渐西下,母亲不安地出去又进来,不时朝父亲回来要走的小路遥望。
父亲在离家四十多公里的藏寨教中学,每两周才回来,每次回来都要走半天的路。每到父亲回来的日子,外婆也会早早起来,从挂腊肉的木杆上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小块腊肉,放在红红的木炭上烧,她使劲地用嘴吹火,有油烟袅袅地升起来,我看见外婆的波浪盛开的脸在那一时刻红喷喷的一如少女的美好。我们姊妹几个就守在那儿,看外婆用菜刀轻轻地把烧糊的黑皮刮掉,吹在水里,再刮出来的就是金黄香脆的细末儿肉皮粒,外婆把它装在一个碗里,一勺一勺地分给我们姐弟几个还在里面撒上几粒白糖。坐在太阳底下,我们一点一点地舔着这天下至味,谁也舍不得先把他吃完。
等到日头偏西父亲到家的时候,屋里已经是肉香四溢了。我们打的野菜也大盆小碗地端上了桌子。我们跟父亲一起吃饭总是怯怯地,他是我们的天空也是我们陌生的亲人。饭桌上父亲总是谈笑风生,那些关于藏寨的点点滴滴,民俗风情的不同便在饭桌上给了我们。唯一的弟弟总是睁大好奇的眼睛,连饭也不记得吃。我们以为天堂的地方就是那里了。
天上的太阳火辣辣地燃烧,母亲和我在炙烤下劳作,割完了小麦再再种玉米。终于闲下来的日子,我缠着母亲要去父亲任教的中学读书。
记忆中永恒的画面是和父亲去藏中的时候,走了没多远。我就对父亲说“我要回去。”父亲拍拍我的头说“怎么能回去呢,来,我背你。”伏在父亲宽阔的背上,仰望湛蓝的天空,一只苍鹰盘旋,久久。那一刹那的安全感直至永恒。再以后,二十几年的光阴匆匆,永远缺失的安全感再也没有回来过。
父亲的寝室、办公室是和一张姓的老师合用的,只有八九个平方。在一个师生合一的伙食团里吃饭,饭菜是统一了的,早上是马茶,锅盔。晚上也是马茶,锅盔。中午是洋芋或炒或煮就着米饭或馒头。我在那里的半个月里,好像只吃了一次新鲜菜,那就是糖醋莲花白。我很难看见父亲脸上有笑容,我不知道他在奔走什么。每天能看见的是夜里昏灯下伏案时高大的背影,偶尔辅导我的疲惫。只有夜里静静地挤在父亲窄窄的木床上,躺在父亲的臂弯里才能感觉到他离我很近。
所谓的小学就在中学的附近,两间石头房子,几张长长的木板支撑的课桌椅横七竖八地在那里破败着,脸膛红红的和我年龄一般大的孩子唧里咕嘟的说着我的不懂。一身藏装的老师藏语一句,汉语一句。显得那么力不从心。我在这陌生的环境里很冷很孤独,总是一不小心就会流泪。一位藏族老奶奶找到我,从怀里掏出一个热乎乎的鸡蛋,我不记得我是不是把它吃了,只是觉得握着那鸡蛋很温暖。
终于离开了曾经以为的天堂,面对骨瘦如柴的我,母亲和外婆眼里有盈盈泪光闪烁,父亲面对母亲的愠怒和责怪只是笑着说了一句“你的千金不习惯啊!”等待父亲回家依旧是我们传统的节目,我不明白母亲为什么总是赶在父亲回来以前就连夜连夜的赶活。仿佛第二天或者是第三天,就会有人来检查她的工作似的。为此我们都心里暗生怨气,因为我们老是被母亲支使着。
等到父亲回来的前一、两天母亲就会在大铁锅里热一大锅热水依次给我们洗澡,那是我们姐弟几个最高兴的时候,在那个大木盆里扑腾,躲避着母亲,打了肥皂的身体像泥鳅一样润滑,飞溅的水花弄得母亲满身都是,可是她也不会生气。她总是笑着对我们说,爸爸可不喜欢脏娃娃,谁不听话不给谁洗啊。
母亲是外婆四十岁才生下的唯一的女儿,读书的时候有“女状元”之称。那时候是推荐工作的,无论文华、年龄、家庭背景母亲相对都是最好的。可推荐母亲的时候,队上干部说,她走了,谁来照顾她的父母?于是,一个初小没有念完的人顶替了母亲。母亲也开始了她永远地劳作。后来,母亲常把这一切归结于宿命。
父亲离开以后看到母亲越来越少的笑容,才渐渐明白,原来,父亲和母亲他们曾经多么真切地相爱着,互相为彼此留下的时间,哪怕是用来争执,却也那么的纯净如泉。不把自已的不快乐和艰辛带给对方,相互支撑的天空里有温情暧如冬阳。
天已经完全黑了,父亲还是没有回来,家里来了一些父亲的好友,母亲点燃煤油灯,热情地招呼着他们,不停地说,今天他爸还没有回来,你们坐坐。呆会儿他回来你们喝酒,我给你们煮花生。又来了父亲学校里的同事和一些陌生人,母亲开始怀疑,... -->>
又到了八月,到了这个落雨连绵的季节。想起你,遥远的天堂里,你还好吗?泪水一点一点浸润绵软的枕头,我竭力不哭也努力不让自己去想,好像只有让自己承受重荷才不感觉到自己的心在流血。
二十四年前的八月二十三日,父亲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学生而被浊浪卷走了年仅三十二岁的生命。留下了银发须眉的老人和四个年幼的儿女再也没有回来。
那天本来是父亲回家的日子。母亲早早收工回家做父亲喜欢吃的手擀面。和面、揉面,擀面,母亲做得很仔细。光洁发亮的案板上放着切好的薄纸般的面皮,腊肉和着红椒炒的酸菜还冒着热气,等到锅里的水沸了再加冷水,最后干脆熄灭了柴火,还看不见父亲的身影,日头渐渐西下,母亲不安地出去又进来,不时朝父亲回来要走的小路遥望。
父亲在离家四十多公里的藏寨教中学,每两周才回来,每次回来都要走半天的路。每到父亲回来的日子,外婆也会早早起来,从挂腊肉的木杆上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小块腊肉,放在红红的木炭上烧,她使劲地用嘴吹火,有油烟袅袅地升起来,我看见外婆的波浪盛开的脸在那一时刻红喷喷的一如少女的美好。我们姊妹几个就守在那儿,看外婆用菜刀轻轻地把烧糊的黑皮刮掉,吹在水里,再刮出来的就是金黄香脆的细末儿肉皮粒,外婆把它装在一个碗里,一勺一勺地分给我们姐弟几个还在里面撒上几粒白糖。坐在太阳底下,我们一点一点地舔着这天下至味,谁也舍不得先把他吃完。
等到日头偏西父亲到家的时候,屋里已经是肉香四溢了。我们打的野菜也大盆小碗地端上了桌子。我们跟父亲一起吃饭总是怯怯地,他是我们的天空也是我们陌生的亲人。饭桌上父亲总是谈笑风生,那些关于藏寨的点点滴滴,民俗风情的不同便在饭桌上给了我们。唯一的弟弟总是睁大好奇的眼睛,连饭也不记得吃。我们以为天堂的地方就是那里了。
天上的太阳火辣辣地燃烧,母亲和我在炙烤下劳作,割完了小麦再再种玉米。终于闲下来的日子,我缠着母亲要去父亲任教的中学读书。
记忆中永恒的画面是和父亲去藏中的时候,走了没多远。我就对父亲说“我要回去。”父亲拍拍我的头说“怎么能回去呢,来,我背你。”伏在父亲宽阔的背上,仰望湛蓝的天空,一只苍鹰盘旋,久久。那一刹那的安全感直至永恒。再以后,二十几年的光阴匆匆,永远缺失的安全感再也没有回来过。
父亲的寝室、办公室是和一张姓的老师合用的,只有八九个平方。在一个师生合一的伙食团里吃饭,饭菜是统一了的,早上是马茶,锅盔。晚上也是马茶,锅盔。中午是洋芋或炒或煮就着米饭或馒头。我在那里的半个月里,好像只吃了一次新鲜菜,那就是糖醋莲花白。我很难看见父亲脸上有笑容,我不知道他在奔走什么。每天能看见的是夜里昏灯下伏案时高大的背影,偶尔辅导我的疲惫。只有夜里静静地挤在父亲窄窄的木床上,躺在父亲的臂弯里才能感觉到他离我很近。
所谓的小学就在中学的附近,两间石头房子,几张长长的木板支撑的课桌椅横七竖八地在那里破败着,脸膛红红的和我年龄一般大的孩子唧里咕嘟的说着我的不懂。一身藏装的老师藏语一句,汉语一句。显得那么力不从心。我在这陌生的环境里很冷很孤独,总是一不小心就会流泪。一位藏族老奶奶找到我,从怀里掏出一个热乎乎的鸡蛋,我不记得我是不是把它吃了,只是觉得握着那鸡蛋很温暖。
终于离开了曾经以为的天堂,面对骨瘦如柴的我,母亲和外婆眼里有盈盈泪光闪烁,父亲面对母亲的愠怒和责怪只是笑着说了一句“你的千金不习惯啊!”等待父亲回家依旧是我们传统的节目,我不明白母亲为什么总是赶在父亲回来以前就连夜连夜的赶活。仿佛第二天或者是第三天,就会有人来检查她的工作似的。为此我们都心里暗生怨气,因为我们老是被母亲支使着。
等到父亲回来的前一、两天母亲就会在大铁锅里热一大锅热水依次给我们洗澡,那是我们姐弟几个最高兴的时候,在那个大木盆里扑腾,躲避着母亲,打了肥皂的身体像泥鳅一样润滑,飞溅的水花弄得母亲满身都是,可是她也不会生气。她总是笑着对我们说,爸爸可不喜欢脏娃娃,谁不听话不给谁洗啊。
母亲是外婆四十岁才生下的唯一的女儿,读书的时候有“女状元”之称。那时候是推荐工作的,无论文华、年龄、家庭背景母亲相对都是最好的。可推荐母亲的时候,队上干部说,她走了,谁来照顾她的父母?于是,一个初小没有念完的人顶替了母亲。母亲也开始了她永远地劳作。后来,母亲常把这一切归结于宿命。
父亲离开以后看到母亲越来越少的笑容,才渐渐明白,原来,父亲和母亲他们曾经多么真切地相爱着,互相为彼此留下的时间,哪怕是用来争执,却也那么的纯净如泉。不把自已的不快乐和艰辛带给对方,相互支撑的天空里有温情暧如冬阳。
天已经完全黑了,父亲还是没有回来,家里来了一些父亲的好友,母亲点燃煤油灯,热情地招呼着他们,不停地说,今天他爸还没有回来,你们坐坐。呆会儿他回来你们喝酒,我给你们煮花生。又来了父亲学校里的同事和一些陌生人,母亲开始怀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