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 www.gudianwenxue.com,朝天马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我们小镇还真偏僻得可以,海拔高,交通也不便宜,解放前曾经有一条生意人跑的官道经过,可是后来没了。县城到我们镇本来也是没公路的,八十年代才修了一条插进来,窄窄的,似乎极不情愿,扭扭捏捏,怕沾了小镇的穷酸味儿。有朋友这样调侃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省是全国的贫困省,我们市是全省的贫困市,我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们镇是扶贫攻坚镇;他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这穷得实在没法比了。
这当然是调侃的说法,不过,我们镇的偏僻和穷是出了名的。各种基础设施都很差,比方教育和医疗。在我们这,你别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迷恋网吧,因为他们连电脑也不容易见着,多媒体是什么,在他们看来比神州六号更神秘;谁得了个小病,是用不着找医生的,熬过就好。也许就因为这样吧,镇卫生院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年月,那里的医生们都不知道打针是要蛰屁股还是蛰脸皮了。村卫生所的生意倒是不错,那医生姓胡,近六十岁了,最拿手的是小儿科,还会点装神弄鬼的玩意,所以老百姓得了病实在熬不住了便去找他。于是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自己盖起了个诊所,诊所旁边摆了个卖摩托、修摩托的店铺,生意出奇的好;他儿子读初中时是我的学生,成绩不好,就跟他爹学打针什么的,反正后来是一名医生了;儿媳妇是四川均连的,原本摆个小摊,后来也学他丈夫,当起了医生。只是她现在只会打针输液,还不会配药。不过没关系,在我们镇,会打针就是医生了。
我身体不大好,一年总要病过三次五次的,以感冒居多。乡卫生院已经关门大吉了,去县城来回得一天工夫,不方便,所以,我的身体只好交给胡医生一家做实验了。不过起初还是怕怕的,担心被他们治得没了命,那么好不容易有的老婆孩子就会成为别人的了。于是只是耗着,不去。或者到他那里买一些非处方药放着,一感冒就吃感冒药。刚工作那几年还行“康必得”吃一次也就好了,可是后来不行了,不知道是我的身体对那些药物产生了排斥的力量,还是药物本身有了问题,总之不管用。其他的非处方药也试过了,没一样起作用。好在镇上还有一个从前跑江湖的郎中,会些草药,我便到他那里去找来吃。每次只要一感冒,吃上一两副,药到病就除。于是便爱上吃中药了。最初吃的时候感觉很苦,难以下咽,不过现在好了,喝的时候,觉得中药汤不仅是药,还是饮料,味道不错。
二
我的每一次感冒都是全身大规模的感冒,决不只是局部的。首先是感觉扁桃体在发炎,然后整个呼吸道也跟着兴风作浪,再后来,头疼、胸闷、发烧、流鼻涕、咳嗽、四肢发软所以,每一次感冒对我来说都是群殴性的。如果是在热天,呼吸会更困难,像是被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却又无力挣扎,很无助的样子。
今年的运气似乎好了点,眼见着夏天就完了,才感冒过一回。现在秋天也要过去了,高高的太阳,凉爽的天气,这似乎正是我的春天呢。于是,带着孩子满田野的跑,给她拍几张活泼点的照片,或者伏在那水沟边,听那些不知名的小动物发出的清脆的叫声。正兴奋着呢,就感冒了。也没在意,以为这样的天气里,老天爷不可能会让我痛痛快快地大病一场的——它不会那么残忍吧?第二天从床上醒来,头很沉,不得不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我是真的感冒了。首先想到的是中药;可是不巧,卖中药的老郎中居然云游去了,不知去向。不得已,只得向卫生所的胡医生一家求救。
原来胡医生一家的生意格局又有了新的变化。胡医生因为五十多了,便安度起晚年来,成天摇摇晃晃,走东家逛西家,没多少时间在家;他儿子小胡医生也没医病了,在跑车;他们俩偶尔也给病人看病,不过只算是业余的了;只有儿媳妇,倒成了专职的医生。可说实话,我最不放心的也就是她了。治病跟挖地刨坑不一样,不是力气活儿,需要专业技术的。她不懂,出了事怎么办?
颤颤兢兢地,我向她说明了病因。她倒是很爽快。“需要打输液。”她说,然后麻利地找出一些药品和液体,就要兑上。
我不好说她不懂。不过如此性命攸关的事,我绝对不会开玩笑的,所以,我含蓄的说“老胡医生没在?不如问问他,看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你不知道,下午我还要去给学生上课呢,我需要尽快治好,越快越好。”
她便给她公公打电话,于是我也像西游记中的那皇帝一样,享受了一场“悬丝诊脉”式的治疗。
病房里窄得很,一张床也没有,只有两条木长凳,上面满是灰尘。我用手里的书随便拍了两拍,便坐了下来。坐下去的时候我想起一个网友说我的话。我们一起在谈诗歌的时候他说,从我的话中发觉到我有贵族气质。现在想到这句话我就想笑。
液体就挂在火炉烟囱管上面的一根铁丝上,一漾一漾的,像在上面打着秋千。医生把我的手颈用胶带绑上,一只手抓着酒精棉球,一只手抓着针头,用棉球擦了一下,就要蛰。我有点担心,怕还没消毒,就商量说:“再抹一下?”她施舍似的又抹了三下,然后开始蛰。没出现意外,针头顺利地进入了血管。我看见我的红色的血液从那胶管里回出来,探头探脑地瞅了瞅,然后又回到我的血液里去,和那些冰凉的液体一起快乐地奔跑。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坐着,开始看书。一个遥远的朋友寄来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不大爱读外国人写的书的,里面的人名太难记。还有就是,我不习惯他们的叙述方式。不过朋友大老远的把书寄来,不读有点对不起他,便装腔作势的读了起来。读了几页,感觉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枯燥。不过我了解自己:无论如何,我是没法把它读完的。
一个六十多岁的男病人进来了,也要输液,就坐在我旁边。原来是皮肤病,腰以上颈以下全是疮,斑斑点点的,就像刚有一群饥饿的蚂蚁在上面扫荡过一样。我怕会传染,本能地往后挪了一下。
他的液体挂上了,我们相互看了几眼,没有说话。他赤着上身,样子很吓人,我再没看书的心情,只眼巴巴望着那滴管,希望那些液体能够快速的钻进我的身体里去。总觉得太慢,就让它快了点。可是承受不了,血管像割着了一般疼,只好原速前进。于是记起我教育那些性急的学生:你们不要揠苗助长,一口是吃不成一个大胖子的。可是我居然也犯了那农人的错误。呵呵。
舒心了三分钟。那患者尿急,要去厕所,可是被输液管羁绊着,... -->>
一
我们小镇还真偏僻得可以,海拔高,交通也不便宜,解放前曾经有一条生意人跑的官道经过,可是后来没了。县城到我们镇本来也是没公路的,八十年代才修了一条插进来,窄窄的,似乎极不情愿,扭扭捏捏,怕沾了小镇的穷酸味儿。有朋友这样调侃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省是全国的贫困省,我们市是全省的贫困市,我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们镇是扶贫攻坚镇;他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这穷得实在没法比了。
这当然是调侃的说法,不过,我们镇的偏僻和穷是出了名的。各种基础设施都很差,比方教育和医疗。在我们这,你别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迷恋网吧,因为他们连电脑也不容易见着,多媒体是什么,在他们看来比神州六号更神秘;谁得了个小病,是用不着找医生的,熬过就好。也许就因为这样吧,镇卫生院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年月,那里的医生们都不知道打针是要蛰屁股还是蛰脸皮了。村卫生所的生意倒是不错,那医生姓胡,近六十岁了,最拿手的是小儿科,还会点装神弄鬼的玩意,所以老百姓得了病实在熬不住了便去找他。于是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自己盖起了个诊所,诊所旁边摆了个卖摩托、修摩托的店铺,生意出奇的好;他儿子读初中时是我的学生,成绩不好,就跟他爹学打针什么的,反正后来是一名医生了;儿媳妇是四川均连的,原本摆个小摊,后来也学他丈夫,当起了医生。只是她现在只会打针输液,还不会配药。不过没关系,在我们镇,会打针就是医生了。
我身体不大好,一年总要病过三次五次的,以感冒居多。乡卫生院已经关门大吉了,去县城来回得一天工夫,不方便,所以,我的身体只好交给胡医生一家做实验了。不过起初还是怕怕的,担心被他们治得没了命,那么好不容易有的老婆孩子就会成为别人的了。于是只是耗着,不去。或者到他那里买一些非处方药放着,一感冒就吃感冒药。刚工作那几年还行“康必得”吃一次也就好了,可是后来不行了,不知道是我的身体对那些药物产生了排斥的力量,还是药物本身有了问题,总之不管用。其他的非处方药也试过了,没一样起作用。好在镇上还有一个从前跑江湖的郎中,会些草药,我便到他那里去找来吃。每次只要一感冒,吃上一两副,药到病就除。于是便爱上吃中药了。最初吃的时候感觉很苦,难以下咽,不过现在好了,喝的时候,觉得中药汤不仅是药,还是饮料,味道不错。
二
我的每一次感冒都是全身大规模的感冒,决不只是局部的。首先是感觉扁桃体在发炎,然后整个呼吸道也跟着兴风作浪,再后来,头疼、胸闷、发烧、流鼻涕、咳嗽、四肢发软所以,每一次感冒对我来说都是群殴性的。如果是在热天,呼吸会更困难,像是被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却又无力挣扎,很无助的样子。
今年的运气似乎好了点,眼见着夏天就完了,才感冒过一回。现在秋天也要过去了,高高的太阳,凉爽的天气,这似乎正是我的春天呢。于是,带着孩子满田野的跑,给她拍几张活泼点的照片,或者伏在那水沟边,听那些不知名的小动物发出的清脆的叫声。正兴奋着呢,就感冒了。也没在意,以为这样的天气里,老天爷不可能会让我痛痛快快地大病一场的——它不会那么残忍吧?第二天从床上醒来,头很沉,不得不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我是真的感冒了。首先想到的是中药;可是不巧,卖中药的老郎中居然云游去了,不知去向。不得已,只得向卫生所的胡医生一家求救。
原来胡医生一家的生意格局又有了新的变化。胡医生因为五十多了,便安度起晚年来,成天摇摇晃晃,走东家逛西家,没多少时间在家;他儿子小胡医生也没医病了,在跑车;他们俩偶尔也给病人看病,不过只算是业余的了;只有儿媳妇,倒成了专职的医生。可说实话,我最不放心的也就是她了。治病跟挖地刨坑不一样,不是力气活儿,需要专业技术的。她不懂,出了事怎么办?
颤颤兢兢地,我向她说明了病因。她倒是很爽快。“需要打输液。”她说,然后麻利地找出一些药品和液体,就要兑上。
我不好说她不懂。不过如此性命攸关的事,我绝对不会开玩笑的,所以,我含蓄的说“老胡医生没在?不如问问他,看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你不知道,下午我还要去给学生上课呢,我需要尽快治好,越快越好。”
她便给她公公打电话,于是我也像西游记中的那皇帝一样,享受了一场“悬丝诊脉”式的治疗。
病房里窄得很,一张床也没有,只有两条木长凳,上面满是灰尘。我用手里的书随便拍了两拍,便坐了下来。坐下去的时候我想起一个网友说我的话。我们一起在谈诗歌的时候他说,从我的话中发觉到我有贵族气质。现在想到这句话我就想笑。
液体就挂在火炉烟囱管上面的一根铁丝上,一漾一漾的,像在上面打着秋千。医生把我的手颈用胶带绑上,一只手抓着酒精棉球,一只手抓着针头,用棉球擦了一下,就要蛰。我有点担心,怕还没消毒,就商量说:“再抹一下?”她施舍似的又抹了三下,然后开始蛰。没出现意外,针头顺利地进入了血管。我看见我的红色的血液从那胶管里回出来,探头探脑地瞅了瞅,然后又回到我的血液里去,和那些冰凉的液体一起快乐地奔跑。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坐着,开始看书。一个遥远的朋友寄来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不大爱读外国人写的书的,里面的人名太难记。还有就是,我不习惯他们的叙述方式。不过朋友大老远的把书寄来,不读有点对不起他,便装腔作势的读了起来。读了几页,感觉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枯燥。不过我了解自己:无论如何,我是没法把它读完的。
一个六十多岁的男病人进来了,也要输液,就坐在我旁边。原来是皮肤病,腰以上颈以下全是疮,斑斑点点的,就像刚有一群饥饿的蚂蚁在上面扫荡过一样。我怕会传染,本能地往后挪了一下。
他的液体挂上了,我们相互看了几眼,没有说话。他赤着上身,样子很吓人,我再没看书的心情,只眼巴巴望着那滴管,希望那些液体能够快速的钻进我的身体里去。总觉得太慢,就让它快了点。可是承受不了,血管像割着了一般疼,只好原速前进。于是记起我教育那些性急的学生:你们不要揠苗助长,一口是吃不成一个大胖子的。可是我居然也犯了那农人的错误。呵呵。
舒心了三分钟。那患者尿急,要去厕所,可是被输液管羁绊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